中山这群爱乐人

                                  陈贤庆

     《西岸雅韵》的奏响

20101025日晚,《西岸雅韵》珠中江三市同城音乐会中山专场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来自珠中江三地的音乐家齐聚一堂,为中山市民献上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交响。《西岸雅韵》是珠中江三地同城音乐会,分别在珠海、江门、中山三市举行。本次音乐会节目均由三市的管弦乐团、乐队、歌手联袂出演。代表中山市演出的,是中山爱乐管弦乐团。

中山爱乐乐团,不过是一支业余的管弦乐团,然而,又是中山有史以来第一支上规模的管理完善的管弦乐团。就是这支成立了仅四年的业余管弦乐团,却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2007725日晚,铁城管弦乐团在大涌镇文化广场举办了他们的第一场音乐会,优雅的乐曲吸引数千群众欣赏。
     2008314日,铁城管弦乐团迎来了在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的专场演出。台上,近60
人的乐队整齐醒目,一张张充满自信的脸使人感到蓬勃的精神面貌。开场曲《红旗颂》表现出磅礴气势,曲目结束,全场掌声雷动。
     2009929日,铁城管弦乐团在市文化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国庆音乐会。演出结束后,连本来对该乐团持有不同看法的人,也不得不赞叹:
“想不到他们的演出会这样成功。”

20109月,中山爱乐管弦乐团到粤北某市演出,开始,该市负责接待的市委秘书长并不太重视,大概认为不过是一支业余的乐团,及至演出后,秘书长由衷地赞叹:“我有两点想不到,一是你们的阵容是如此鼎盛;二是演奏水平是如此的高超水平。一句话,业余团体,专业水平!”

2011118日,中山爱乐管弦乐团在南区文化中心再度演出,有四位从上海来的客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刚好看到了演出。演出后,客人对团员们说:“我走遍了全国各地,还没有看见过水平如此之高的业余管弦乐团!来广东这么多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你们的演出。”
   

          乐团的领头人

  2011120日晚,在乐友关咏先生的引见下,我在京华食街与中山爱乐管弦乐团的四位负责人见了面,共进晚餐。这四位都是音乐爱好者,或者说是音乐发烧友,他们的名字是陈德钊、陈棉、郭根活、司徒官荣。其中,陈德钊是爱乐管弦乐团的团长。124日晚,在恒基路的一家西餐厅,我应邀与陈德钊、陈棉、宗卫国、吴岐仙等爱乐人共进晚餐并聊天。有了这两次非正式的“采访”,使我明白了,中山爱乐管弦乐团之所以能办得下去,并能办得出色,完全是要归功于一群数十年来对音乐执着迷恋和追求的发烧友。   

  陈德钊,中山石岐人,1946年出生。年少时,即聪颖好动,在仙逸中学读书时,被有音乐专长的英语教师看中,老师经常单独辅导他视谱唱歌,由是,他走上了音乐之路。1962年时,他已经学习拉手风琴,经常在街道上“演奏”。1964年,他到石岐农机一厂工作,由于有音乐才能,1965年,上调县武装部民兵宣传队。1967年,他更被佛山军分区政治部文工团招去,从事文艺工作。1968年文工团解散,陈德钊回到中山,即被指任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队长,当时还不到22岁。此后,陈德钊从事过多种工作,但一直与音乐为伴,如担任威力乐队队长等。2000年,陈德钊退休,本可养鸟弄孙,安度晚年,但一个未了的心愿时时困扰着他。2004年,他开始酝酿,要做一件事。2006年的某天,他与几位音乐爱好者一起饮茶,谈起交响乐。陈德钊有一个梦想,就是想组建一个属于中山人自己的管弦乐团。是否可行?……一经他提议,想不到大家纷纷响应。于是, 20061118日,一支自发组建的本土民间交响乐团——中山市铁城管弦乐团挂牌成立。陈德钊就成为铁城管弦乐团的创始人及团长。乐团成立不久,有些朋友就提醒他:交响乐是贵族音乐,全国能坚持开办的专业管弦乐团没几个,在中山发展交响乐团能有市场吗?团员都是业余的,今后能坚持下去吗?然而,陈德钊凭着对交响音乐的迷恋和追求,怀着为中山家乡的音乐事业作一分贡献的愿望,自筹资金购置了部分乐器,带领着同样热爱交响音乐、刚招到的30多位团员,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首场排练……后来,铁城管弦乐团改名中山爱乐乐团。

 陈棉,中山石岐人,1947年出生。父亲是中山有名的医生。但在1957年,被无辜划为“右派”。年少时,陈棉即喜欢音乐,并以音乐寄托自己的悲欢。年轻时,他参加过石岐糖厂文艺宣传队。在其后的工作中,音乐,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始终是他的所好。2006年,他参与爱乐乐团的筹备成立工作。同年9月,他因办移民手续,到了美国;1118日乐团成立时他不在,但是,月底,办完有关手续,他即返回到中山,参与乐团的活动,担任一提。2007年,因移民手续问题,他必须再去美国,他带上《红旗颂》的乐谱,有空时即在美国家中的车房中苦练。三个月后,取得了绿卡,他又返回中山,在工作之余,继续着音乐之梦。如今,他担任爱乐管弦乐团团长的助理。对音乐的迷恋,也体现在对乐器的钟爱上。陈棉收藏了十多把名贵的小提琴。有的还是18世纪外国的名琴。

  宗卫国,中山石岐人,1968年时,部队来中山招兵,在仙逸中学读初中年仅16岁的他缠着部队首长,要去当兵。首长见他年纪小,个子矮,不同意;但最终觉得他聪明伶俐,而接收了他。到部队后,他当上文艺兵,唱歌跳舞,学弹琵琶,学吹小号。某天中午,他一个人在离营房很远的一片油菜花地中吹小号,吹了很久。油菜花能散发出一种醉人的气味,吹着吹着,他就醉倒在油菜花地里,后被战友发现救起。随着部队文工团,他到过祖国各地演出。1975年,他转业回中山,本可以到机关当领导干部,但他热爱音乐,只要求到中山县文艺宣传队。改革开放后,他到电影公司工作,1987年调到市文化局当干部至今。爱乐乐团成立后,与他从小玩到大的陈德钊、陈棉等力邀他加入。于是,宗卫国担任乐团的副团长 、行政总监,还担任指挥助理等,为乐团筹集资金及联系演出场地等事务操劳。

 郭根活,中山南区竹秀园人,与永安公司创始人郭棣活同辈份。郭根活的父辈为上海永安公司的职员,1950年,郭根活出生在上海。13岁时学习音乐。本来,这位上海少年时应该一直在上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而终老的,但是,偏偏来了一场“文化大革命”,来了一场“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已经初中毕业的郭根活必须选择“上山下乡”的去处,郭根活和其他永安后人一起,回到了石岐环城公社竹秀园大队落户。半年后,一个机会,他被公社抽调去做卫生防疫工作,于是,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一直在南区医院工作。在工作之余,他还不忘音乐,继续学习小提琴。现在,他是爱乐管弦乐团的一提。对乐器的钟爱同样体现在郭根活的身上,听说哪里有师傅做的小提琴质量很好,就会不远千里去寻访购买。

 司徒官荣,香港籍人,1945年生。绰号“东叔”。1958年,12岁的他被家人送回广州读书,在真光中学读初中。三年后,即1961年,这位年仅15岁的少年没有继续升学的机会,却要“上山下乡”,到了中山县的斗门农场。白天,他从事艰苦的劳动,晚上,没有任何的娱乐。农村地方,蚊子很多,入夜之后,农友们唯有躲进蚊帐之中,先用煤油灯将帐内的蚊子消灭,然后或聊天或睡觉。不过,有一位越南华侨青年,总爱坐在蚊帐内,一边吹口哨,一边弹着一把小小的四弦琴。这并不算优美的音乐也吸引了百无聊懒的司徒官荣,他请求那场友教他弹琴。这是他音乐之路的起点。不久,农场要派人参加中山县的文艺汇演,他们出的节目是《高棉舞》,由两位女子跳舞,越南华侨青年吹口琴,司徒官荣弹那把小小的四弦琴为舞蹈伴奏。如此简单粗糙的一个节目,居然也获得二等奖。于是,农场高兴了,为他们买了一部小手风琴。于是,在音乐的道路上,司徒官荣又前进了一步。70年代,司徒官荣离开了农场,在佛山等地工作。后回到香港。后来,司徒官荣担任了香港新世界集团中国 部投资项目经理,领导参与了国内如广东清新足球训练基地等大型的投资项目。退休后,司徒官荣虽然人在香港,但是心在中山以及中山的乐友,于是,爱乐管弦乐团成立,他就长年在中山生活,为乐团服务。

  二提副首席吴岐仙,中山石岐人,会计师。自己的本职工作已经很繁忙,但在工作之余,她还要负责乐团的财务,严格管理着有限的经费,并做到任劳任怨。 

         值得赞美的爱乐人

  中山爱乐管弦乐团有了上述几位领头人,使乐团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中山乃至外地的交响乐爱好者。乐团的规模从小到大,演奏水平由低至高。如今,爱乐管弦乐团有90多位成员,年龄最大的,有76岁担任二提的繆沃行先生,最小的,是担任架子鼓的14岁的一中学生王缘。还有几对父子、父女、兄弟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全是中山的普通市民,以及从外省还有外国来中山工作的人士。荷兰人米歇尔先生,是五桂山某外资公司的工程师,到中山工作后,他即询问,哪里有乐团,当他得知爱乐乐团后,即报名参加。现在,他是乐团的圆号手,高高的个子,一把金黄的头发,站在舞台上,是一大亮点。

  爱乐的团员们多数还是在职,每周集中在文化艺术中心群艺馆排练两个晚上,风雨不改,没有任何报酬,就连交通费,汽油费都自己掏腰包。他们中间,有些团员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乐手,如果去授课,他们一小时可能有100多元的收入,但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跟业余乐手的排练上。就算演出,也没有演出费。而团员们对演出,都怀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如某次到江门演出,吹长笛的智亚杰在东莞工作,下班后即打出租车赶赴江门。吹长号的唐福,某次演出前病了正在医院吊针,到开场临近还未吊完针,他拔去针头赶赴演出现场。吹小号的冯展仪,某次演出前发高烧,她吃了两倍的退烧药,坚持演出,演出结束才上医院。

一支交响乐队,就如同一部复杂的机器,指挥就分外重要。乐团有个时期,原来的指挥突然因故离开,乐团面临停止排练的境地。这时,没有学过指挥的副团长宗卫国自告奋勇,暂时充当指挥,使排练不至于停止。这时,肖洒老师站了出来。他虽然毕业于正规艺术学院,并担任老干合唱团的指挥,但从未学过和指挥过正式交响乐团。他顶着压力而上,一边学习一边担任指挥,并渐成内行。如今,他是乐团的常任指挥。肖洒老师的太太曾玉芳老师出身音乐世家,是位多面手,风琴、钢琴、提琴都拿手,也参加爱乐乐团担任大提琴手。他们的儿子肖树声,专业长笛,大学毕业准备赴美深造,不时来乐团帮助及客串演出。

  幸运的是,中山爱乐乐团后来又来了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他就是王军先生。王军,湖北籍人。父亲曾是管理监狱的干部,王军笑言,他是在监狱中长大的。王军自小学拉小提琴。198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于著名指挥家马革顺,是当红指挥家余隆的师兄。1986年毕业后任中央乐团合唱指挥。1990年出国深造,先后获美国西密执安州立大学音乐系硕士和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皮波迪音乐学院博士学位,在美国任威斯康星大学指挥教授和奥什卡什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乐队指挥。2002年回国,曾任厦门歌舞剧院音乐总监、首席乐队指挥。2007年,中山市副市长唐颖诚邀王军来中山工作。于是,王军来到了中山 ,担任中山合唱团指挥和中山爱乐乐团的指挥及艺术总监。“身价高超”的王军先生,亦乐意与这群业余的乐手一起排练。王军先生的杰出才华,在中山这块文化热土中亦得到充分发挥,中山合唱团和中山爱乐乐团,如今已经成为中山文化的两张亮丽的名片。

  有了这群可爱的无私奉献的爱乐人,乐团上下才能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去完成各项工作和排练演出任务。

  德国古典音乐家海顿说过:“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我想,中山这群爱乐人,或许也差不多到了这种境界。 我愿中山爱乐管弦乐团这颗冉冉升起在珠三角西岸的音乐明珠,在未来的岁月中,放射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

(此文经压缩为2500多字,刊登于2011年2月13日《中山日报》“文化”版。压缩稿如下:)

    中山这群爱乐人 

      陈贤庆

     《西岸雅韵》的奏响

20101025日晚,《西岸雅韵》珠中江三市同城音乐会中山专场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来自珠中江三地的音乐家齐聚一堂,为中山市民献上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交响。《西岸雅韵》是珠中江三地同城音乐会,分别在珠海、江门、中山三市举行。本次音乐会节目均由三市的管弦乐团、乐队、歌手联袂出演。代表中山市演出的,是中山爱乐管弦乐团。

2011118日,中山爱乐管弦乐团在南区文化中心再度演出,有四位从上海来的客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刚好看到了演出。演出后,客人对团员们说:“我走遍了全国各地,还没有看见过水平如此之高的业余管弦乐团!来广东这么多天,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你们的演出。”

        乐团的领头人

新年伊始,笔者有幸两度与乐团的几位主要领导人接触。这两次非正式的“采访”,使我明白了,中山爱乐管弦乐团之所以能办得下去,并能办得出色,完全是要归功于一群数十年来对音乐执着迷恋和追求的发烧友。     

陈德钊,中山石岐人,1946年出生。年少时,学习拉手风琴。此后,从事过多种工作,但一直与音乐为伴。2000年,陈德钊退休,本可养鸟弄孙,安度晚年,但一个未了的心愿时时困扰着他:就是想组建一个属于中山人自己的管弦乐团。是否可行?……终于,经他的提议和努力,20061118日,一支自发组建的本土民间交响乐团——中山市爱乐管弦乐团(开始称铁城管弦乐团)挂牌成立。陈德钊就成为爱乐管弦乐团的创始人及团长。

陈棉,中山石岐人,1947年出生。父亲是中山有名的医生。年少时,陈棉即喜欢音乐,并以音乐寄托自己的悲欢。年轻时,他参加过石岐糖厂文艺宣传队。在其后的工作中,音乐,尤其是西洋古典音乐始终是他的所好。2007年,已经移居美国的他,取得了绿卡后,即返回中山,在工作之余,继续着音乐之梦。如今,他担任爱乐管弦乐团团长的助理。

宗卫国,中山石岐人,1952年生。1968年时,在仙逸中学读初中年仅16岁的他缠着来招兵的部队首长,终于当上文艺兵,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事业。1975年,他转业回中山,1987年调到市文化局当干部至今。爱乐乐团成立后,担任乐团的副团长、行政总监,还担任指挥助理等,为乐团筹集资金及联系演出场地等事务操劳。

郭根活,中山南区竹秀园人。1950年,郭根活出生在上海。13岁时学习音乐。 “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1968年,已经初中毕业的郭根活和其他永安后人一起,回到了石岐环城公社竹秀园大队落户。半年后,一个机会,他被公社抽调去做卫生防疫工作,于是,开始了他的医学之路,一直在南区医院工作。在工作之余,他还不忘音乐,继续学习小提琴。现在,他是爱乐管弦乐团的一提。

司徒官荣,香港籍人,1945年生。1958年,12岁的他被家人送回广州读书,在真光中学读初中。三年后,即1961年,曾在中山县的斗门农场当知青,也开始了他对音乐的艰苦的学习。70年代,司徒官荣离开了农场,在佛山等地工作。后回到香港。后来,司徒官荣担任了香港新世界集团中国部投资项目经理。退休后,司徒官荣虽然人在香港,但是心在中山以及中山的乐友,于是,爱乐管弦乐团成立,他就长年在中山生活,为乐团服务。

二提副首席吴岐仙,中山石岐人,会计师。自己的本职工作已经很繁忙,但在工作之余,她还要负责乐团的财务,严格管理着有限的经费,并做到任劳任怨。

乐团成立不久,有些朋友就提醒他们:交响乐是贵族音乐,全国能坚持开办的专业管弦乐团没几个,在中山发展交响乐团能有市场吗?团员都是业余的,今后能坚持下去吗?然而,陈德钊们凭着对交响音乐的迷恋和追求,怀着为中山家乡的音乐事业作一分贡献的愿望,自筹资金购置了部分乐器,带领着同样热爱交响音乐、刚招到的30多位团员,义无反顾地开始了首场排练…… 

         值得赞美的爱乐人

中山爱乐管弦乐团有了上述几位领头人,使乐团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中山乃至外地的交响乐爱好者。乐团的规模从小到大,演奏水平由低至高。如今,爱乐管弦乐团有90多位成员,年龄最大的,有76岁担任二提的繆沃行先生,最小的,是担任架子鼓的14岁的一中学生王缘。还有几对父子、父女、兄弟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家全是中山的普通市民,以及从外省还有外国来中山工作的人士。荷兰人米歇尔先生,是五桂山某外资公司的工程师,到中山工作后,他即询问,哪里有乐团,当他得知爱乐乐团后,即报名参加。现在,他是乐团的圆号手,高高的个子,一把金黄的头发,站在舞台上,是一大亮点。

爱乐的团员们多数还是在职,每周集中在文化艺术中心群艺馆排练两个晚上,风雨不改,没有任何报酬,就连交通费,汽油费都自己掏腰包。他们中间,有些团员是经过训练的专业乐手,如果去授课,他们一小时可能有100多元的收入,但他们宁愿把时间花在跟业余乐手的排练上。就算演出,也没有演出费。而团员们对演出,都怀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如某次到江门演出,吹长笛的智亚杰在东莞工作,下班后即打出租车赶赴江门。吹长号的唐福,某次演出前病了正在医院吊针,到开场临近还未吊完针,他拔去针头赶赴演出现场。吹小号的冯展仪,某次演出前发高烧,她吃了两倍的退烧药,坚持演出,演出结束才上医院。

一支交响乐队,就如同一部复杂的机器,指挥就分外重要。乐团有个时期,原来的指挥突然因故离开,乐团面临停止排练的境地。这时,没有学过指挥的副团长宗卫国自告奋勇,暂时充当指挥,使排练不至于停止。这时,肖洒老师站了出来。他虽然毕业于正规艺术学院,并担任老干合唱团的指挥,但从未学过和指挥过正式交响乐团。他顶着压力而上,一边学习一边担任指挥,并渐成内行。如今,他是乐团的常任指挥。肖洒老师的太太曾玉芳老师出身音乐世家,是位多面手,风琴、钢琴、提琴都拿手,也参加爱乐乐团担任大提琴手。他们的儿子肖树声,专业长笛,大学毕业准备赴美深造,不时来乐团帮助及客串演出。

幸运的是,2007年,中山爱乐乐团后来又来了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他就是王军先生——留美音乐博士。“身价高超”的王军先生,亦乐意与这群业余的乐手一起排练。王军先生的杰出才华,在中山这块文化热土中亦得到充分发挥,中山合唱团和中山爱乐乐团,如今已经成为中山文化的两张亮丽的名片。

有了这群可爱的无私奉献的爱乐人,乐团上下才能团结一心,拧成一股绳,去完成各项工作和排练演出任务。

德国古典音乐家海顿说过:“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我想,中山这群爱乐人,或许也差不多到了这种境界。 我愿中山爱乐管弦乐团这颗冉冉升起在珠三角西岸的音乐明珠,在未来的岁月中,放射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