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月楼案与《汇报》——香山人最早在国内办报
陈贤庆
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字林西报》(1850,上海)、《京津泰晤士报》(1894,天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伍廷芳等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还有《循环日报》,1874年在香港创办,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是王韬,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而在中国内地由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报纸是什么报?是1874年创办于上海的《汇报》。这是一份由广东香山籍人士创办的报纸,而创办的原因还颇有趣。
要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月楼冤案说起。
杨月楼,安徽怀宁人,1844年生,晚清京剧名伶,擅演小生戏。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间,在上海租界著名戏院金桂园演出,倾倒沪上男女。杨月楼虽是名伶,但在当时,戏子地位下贱,难以与富家婚配。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冬,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戏院连看三天。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归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之意,欲定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且疑且惧,不敢如约。韦阿宝遂得单思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期在外地经商不在沪上,其母即顺女意,遣人告知杨月楼,令延媒妁以求婚。杨月楼应约往见,并倩媒妁具婚书,行聘礼定亲,并开始准备婚事。但此事被韦阿宝叔父所知,以良贱不婚之礼法,予以阻拦。韦母遂密商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习俗行抢亲。韦阿宝叔父即与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诉于官。于是,正当其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至,将杨月楼和韦阿宝押送公堂,沿途路人争相围睹。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延眷恰是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严惩,敲打杨月楼胫骨百五下,批打韦阿宝嘴二百下。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来再判决。此后,官府按“良贱不能通婚”律,断杨月楼为“骗财诱婚罪”,判流放;韦阿宝发送善堂交官媒,另择婚配。
杨月楼毕竟是沪上名伶,此案一出,立即引起舆论轰动。英国人办的《申报》在披露此案的同时,揭发此案系女方主动,并进而攻击香山人轻浮等。当年,在上海经商、当官的香山籍人士不少,有的还是很著名的人物,看到因杨月楼案而香山籍人受到攻击,心中十分恼火,于是决定反击。如何反击?这时,他们意识到报纸的重要性。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实业兼从事翻译工作的容闳,与上海知县叶延眷、怡和洋行买办唐廷枢、政论家兼实业家郑观应等,创办了《汇报》,以常州人管才叔为主笔,广东人黄子帏、南京人贾季良为编辑。9月,《汇报》易名为《匯报》,稍后又更名为《益报》,聘江苏华亭人朱逢甲为主笔。香山籍人士通过这报纸,就杨月楼案与《申报》展开论战,尤其是反击外国舆论对中国人民的恶意诽谤。
杨月楼案惊动到慈禧太后,适逢光绪登基,天下大赦,没有给杨、韦二人定罪。其后,杨月楼愤而改名“杨猴子”,以自黑发泄不满;而韦阿宝则被父亲逐出家门,不知所终。其母不久病逝。
容闳等办《汇报》,最初是为了杨月楼案,但报纸出版后,除了此案,报纸也成了容闳等洋务企业活动家的工具。容闳、唐廷枢、郑观应等人虽从事洋务活动,但都是民族实业家和爱国者,在西方列强侵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刻,他们创办的《汇报》站在中国人民一边,与英国在上海的舆论喉舌《字林西报》和《申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旗帜鲜明地谴责侵略者的行为。该报指出:“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于华之事而言之,故于有裨于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汇报》还极力鼓吹向西方文化学习,以求尽快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
后由于财力不济、销路不畅等原因,《汇报》在出版了一年半后,于1875年12月4日停刊。《汇报》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是中国人在内地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一份为中国人说话的报纸,而且又是由敢为天下先的广东香山人创办的报纸,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此文刊登《孙中山研究》2016年第4期
、2018年印刷之《孙中山研究文集》第8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