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一段回忆

         陈贤芳

      一 在854855农场的岁月

19763月,我与裴海荣在上海结婚。19771月,我正式从海南岛东红农场调到黑龙江854农场,在10连工作了四年,在13连工作了四年。从1985年至八十年代末,农场为了调整产业结构,计划扩大工业比重,成立了“854农场经理部”,把我从13连调入经理部担任驻沪联络信息员,这期间裴海荣在柳河“黑龙江农垦干部学院”脱产读书,19868月大学毕业后回到农场,先后担任854农场麦芽厂厂长、食品总厂厂长、工业科科长,此间,我在854农场劳资科任副科长,直到19928月。

屈指一数,我在854农场工作了十五年,26岁至41岁,是人生中成家立业最重要的年龄段,概括而言,在黑龙江省虎林县854农场这片黑土地上,我经历或完成了:逐步适应从海南岛气温零上30多度到北大荒零下30多度的气候环境;从零开始学会了北方的一些农活把式,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随后儿子裴小川也出生了;工作方面,在连队的八年,当了两年农工,后来主要担任文书、出纳,调到机关后任劳资科副科长,分管工资这一摊,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1984年我转为正式国家干部,1990年科技人员评定职称时评为经济师;此外,我还连续几年被选为虎林县政协委员,有幸结识了农场的一些代表性人物,如九三学社、中华诗词学会的卢白木校长以及1949年国民党傅作义部队起义投诚旗下的傅述思老人(他的儿子傅连祯在854享有很高威信、曾任财务副场长)等人。          

六年后,19928月,裴海荣职务提升,调到同为牡丹江管局的855农场担任副场长,我随同他平调到855农场劳资科任副科长(以下简称854855)。看似普通的工作调动,却使我们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想着重留下前后这几年的一些记忆。

当时黑龙江农垦总局有10个管理局、103个兵团改制的农场。从规模来看,854地处虎林县,土地总面积为182万亩,耕地65万亩,人口2万多,排行中上;855地处密山县,土地总面积77万亩,耕地32万亩,人口1.5万多,排行中下,855虽然比854规模小,但耕地以坡地为多,相对高产稳产,尚有大量草场、林业资源有待开发,又有煤矿资源,贮量在500万吨以上,自给有余,因此相比之下,一直听说855的日子会好过一些。翻阅场史得知,854基本是1956年王震将军率转业铁道兵部队开发组建的,而855基本是1955年在三个当地农场的基础上扩建发展而成的,因此,855的地方属性明显一些。

记得19868月裴海荣大学毕业后分在麦芽厂当厂长时,由于住房紧张,我们住在陈慎数表叔家足足半年,说来也巧,在北大荒854居然巧遇此前从未谋面的陈表叔,真是意想不到!后来一位工人调走,我们才分到房子,地处场部边远的后山,房后是大片的庄稼地,约40多平米,11厅,很简陋,农场职工的住房都是单位所有性质的,当时感到解决大问题了,约四年后,单位内部职工住房调整,又安排我们家搬进场部前山一处山坡上的房子,面积比后山的还小,同样很简陋,但地处场部中心,上下班、小川上学总算路途短些,生活方便许多,我们很满意了。我们的邻居都是食品厂、粮油厂的普通职工,左边一家是位退休老大娘,事前听说她性情火爆,难以相处,但几年下来,我们很尊重她,竟也相处融洽,逢年过节大娘还会送些时令食品给我们;右边一家是个大家庭,几世同堂,大爷大娘有八十多岁,户主夫妇都是工作积极、勤勉持家的中年人,他们的子女与小川关系密切,他们家包的饺子特别好吃,至今令我们回味无穷,冬天下大雪,早上推开门,往往他们已经帮我们清扫出了一条路,想想那时候,真是好温馨啊!

值得一提陈表叔,他是我母亲家的亲戚,解放初期参军,后来随铁道兵部队转业官兵来到了854,如同电影上反映的那段帮助官兵“成亲”的历史背景,当时婶婶是山东支边青年,是一位很能吃苦、很纯朴的正式职工,成家后育有一男二女。我是来到854的五年后,1982年第一次回广州探亲,很巧合的从一位老家来的表姐口中,得知有一位表叔也在北大荒,也在854,探亲回场后,我拿着地址终于找到了他,当时他是收购站站长,性格开朗又很能干,说着一口广东普通话,场部的很多人都称他“老广”,后来我还了解到,1969年珍宝岛打仗期间,陈表叔还曾经担任值班连队的副连长,知青们都亲切叫他“广连长”。我们家与陈表叔一家的这份亲情真是有缘、难得!

应该说,1986年至1992年,是我们心情最舒畅、工作最有成效的年代。也难怪,1976年“四人帮”垮台前,胸怀大志的裴海荣虽然年年评为先进,但一直难以发挥潜能,“四人帮垮台后,他入了党,并先后担任统计、副连长、连长,36岁考上大学,经过三年努力深造,如虎添翼,在当年854书记赵亚超(后孔祥昌)、场长张双田(后富振宇)的领导下,他的工作重点主要转向了农场工业,为发展854的工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年,工业是农场的支柱产业之一,已形成粮油、食品酿造、乳品、制药、饲料、机械制造、采矿、建材八个产业群,产品50多种,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19688月至19928月,裴海荣在854工作了24年,与854农场感情深厚,当上级领导宣布调他去855农场任副场长时,他一时思绪万千……

我了解他,与连队老工人关系特别好。从上海刚来到10连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还在被审查,受极左思潮影响,开拖拉机的资格都没有,18年工作生活在连队(含三年读书),始终与农工家属打交道,由于以身作则,威信很高,无论老同志新工人都很服他,也愿意帮助我们,我们的儿子裴小川小时候是吃“百家饭”长大的。10连老铁兵许定尔的儿子许仁,当年主动放弃农场学校的领导岗位,调到食品总厂担任裴海荣的副职,一时成为佳话。同时,农场还有不少一起下乡的知青战友,像计良、李小沪......都还每天一起在机关上班呢!

我们难舍854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854的老百姓也舍不得我们离开,记得19928月搬家到855的这一天,我们没有声张,但10连、13连、食品总厂、机关的几十人来到我们家,车子停在山坡下的公路上,本来有搬运工人的,但大伙排起长队,从山坡上通过每个人的手把“家什”传送到公路车子上,我特别感动食品总厂老书记张忠广,他亲自直接在现场指挥,幸好我家的东西不多,否则真于心不忍,现在回想当年的这一幕,仍然令我热泪盈眶,不知当年的这些战友现在还安好吗?

而事实上,我们至今还与854不少干部职工们保持联系,以许仁一家为例,许仁的妈妈大范当年是农工班班长,海荣很敬佩她的,一别二十年,前年她来上海,在我家住了一礼拜;许仁去年带十个职工来上海看世博,我们帮他们安排住宿、排队买世博门票、买火车票。

满怀着854农场父老乡亲的深情,我们辗转到达了855农场。此前,裴海荣专门来过报到,而我和儿子却是第一次踏进855的大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新家、新环境呢?

在大门口迎接我们的是855农场机关的梁主任,他引领我们的车子来到场部中心附近一处前后左右很开阔的联排住宅前,一眼望去,“好大啊!”儿子叫起来,前面我已提到,855的日子会好过一些,难道真的?

走进我们的新家,有90多平米,二室二厅,室内房高,窗大,采光明亮,装有土暖气,卫生间配有厕所和洗澡设备,梁主任很周到,已为我们代购、布置了必要的家具。再看室外,前后园子相加足有200来平米,前园当中有2间小仓房,其中一间是正规的储藏室,小仓房把前园一分为二,内园有一口露天菜窖、有几棵结满果实的樱桃树,庭院正中的走道上方葡萄树攀满枝架,一串串葡萄随手可摘,外园和房后的园子都是菜地,土质比较肥沃。经了解,前面的房东是裴海荣比较熟悉的沙刚同志,他的爱人谢惠英也是上海知青,再前面的房东据说也是一位城市知青,“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真要感谢他们了!再仔细了解,原来这一片住宅都是为“场领导”建的,周围没有职工住宅,我们这一排有6家,先前从854调来的张玉洪付场长也在其中,左右邻居都是退休场级干部,是白家麒副场长和原工会吴树绵主席,看来,场领导的房屋建造好于一般干部,更明显好于普通职工。

再说上班的条件,854的机关是建在较高山坡顶上的一排平房,可能当初是军营,我们每天上班要爬一段约200米长的坡,还是砂石路,下雨天或下雪天,走路都得格外当心;可是855却有一栋4层楼的现代化办公大楼,配有电视转播台、程控通信枢纽,明亮宽敞的办公楼恐怕是管局14个农场中名列前茅的。

就这样,我们开始在855投入到新的环境、新的工作中去。裴海荣分管工业、畜牧、工商、煤炭、交通,肩上的担子重了,他忙的不亦乐乎。我由于刚刚学习毕业于“劳动经济”专业,在劳资料分管社会保险工作,按照农垦局的统一部署,1993年全面展开此项工作,当年,我们雇了专用车和摄影师小王(“ 二宝同志”),张元奎科长与我到各基层单位组织照相,前后2个多月,足迹走遍了56个基层单位,也让我领略了855的山山水水,与此同时,填表、填卡、填册、贴相片等具体工作相继展开,1993年年底前,完成了1300多名合同制工人的造册任务,1994年上半年上级部门验收合格。很多人并不了解,1992年以前,由于855未能按社会保险系统晋级达标,未能评上先进公司或一、二级分公司,1993年,由于完成了全部上缴任务,加上许多基础性工作有了提高,在年底评比中,获得了先进分局的称号(后统一改为“社保分局”)——这也是对我两年辛勤工作的一个肯定。

此外,我在855同样被选为密山县政协委员,参加了两届政协大会,递上去两个提案,即有关855的电视转播和855的某些土地问题,两个提案后来都得到解决,这是我感到安慰的事情。

19935月,我们夫妇还报考了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在黑龙江垦区举办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855农场机关也有十多名干部报考,工会主席周智谋是班长,我们与他们一起共同学习,留下不少佳话,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终大家都完成了学业,领到了毕业证书。

总而言之,调到855以后,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明显的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告别855、告别北大荒

1993年春节,我们全家回上海、回广州探亲,(我另有一篇《难忘的旅途》作了叙述)。1994年春节,我们全家在855度过的,那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以至农场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在篝火旁狂欢起舞进入除夕的。

那年45月间,寒冬已过,万物复苏,一派生机。这段时间,裴海荣和我同在考虑一个问题:“是否应该调回上海工作?”当时我们面临了几个实际问题:一、1993年回家探亲,亲眼看到裴海荣的父母年老体弱,尤其母亲患脑血栓,十年躺在床上,一直靠父亲和弟弟照料,作为儿子也应尽点孝心(注:母亲在我们返沪的前四天终于突然病逝);二、我的儿子裴小川在855中学读初三,按当时知青子女政策,如果继续在北大荒读高中,那么就不能回上海参加高考,这恐怕会直接影响儿子的前程。

提到“返城”,裴海荣和我此前有过几次机会,均放弃:一、裴海荣六个兄弟姐妹中,有四人下乡,1979年知青大返城时,裴的父亲办理了退休,按规定可安排子女接班,但这个名额被放弃了。二、1987年,裴海荣的同学、原854农场10连知青谢大京在北京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领导,需要管理干部,提出调我们俩过去,被裴海荣婉拒了。三、1989年,原854农场的老干部邓训在深圳组建农垦办事处,来电报希望我们过去,我们也错过了……

既然好几次机会都放弃了,为何这次却想回城呢?其实,裴海荣还有更深的考虑: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的发展是十分明显的,尤其上海、上海浦东、上海农垦都在突飞猛进,而相比全国的经济改革步伐,黑龙江省的步子显然差了一截,短期内难有改观,而我们都已40多岁,如果还想干点事业并照顾父母、家庭,就应该争取回上海工作。

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我们给几位已返城的知青战友写信沟通情况,其中在上海农垦局工作的、原854知青陈新很快回信,表示可以帮助联系,当年,上海农垦的乳业正起步大拓展,在陈新的推荐下,上海新安乳品公司李玉钻总经理同意接收我们。于是,在一两月之内,我们仅仅写了一封信,但随后相关的调动函就已经寄到了我们手中,效率之高,始料未及。收到调令的时候,裴海荣还在外地出差,压了一些日子。

回忆1994年我们的调动,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855农场当时的新任党委书记许先珠,他是199310月从其他农场提拔过来任职的,三十多岁,年轻有为,是北大荒人的第二代,鉴于855老场长甄殿芳在位已十年,上级是培养许书记来接班的(注:我们离开后不久,他便场长、书记一肩挑)。当裴海荣向许书记汇报了我们的新情况后,得到了他的理解和支持,为了不影响我们还在运行中的工作,他包揽了我们全部的调动手续,指派工作人员到管局、到密山县为我们办理了户口、粮油、党团工会、行政、儿子的学籍等关系,还为我们联系了托运行李车厢、返程车票,使我们有时间得以顺利交接了工作。

面临即将告别北大荒,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离别之情也是很痛苦的。

尽管我们在855只工作了两年,但与当地干部、群众已结下了很深的感情,分别时依依不舍,互赠不少纪念品。仅举二例:从855回到上海已17年,搬了几次家,但有一个装饰品一直摆放在家里的醒目位置,那是1994810855工业科的同志送给我们二位的,礼物很特别,是可折叠的,打开后其中的一面,是故意剪贴上去的一张山水风景,上面写有:

"世上最美好的,是心灵的安宁,花朵、树木、山山、水水在晴空下充满阳光。"

寓意深刻!风景画的下面,有工业科科长王崇君亲笔所题:

“赠给海荣贤芳二位同志  相逢虽短情谊深,工作坦荡无私曲,今朝分别虽两地,精神总是在一起。”

多么朴实的赠言!这是对裴海荣最好的肯定,也是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一切尽在不言中。

另外一例,我抽屉里一直珍藏着199489日机关科技科张珍堂、张俊峰、档案员马丽霞三人所赠的一句话:“北国戍边芳香在,返沪建设荣共生。”我们与这三位同志并没有很多的交往,但他们真诚的祝愿我是很感动的。

1994810一早,我们终于告别了855,首先到达密山855招待所。这一天,许书记安排得很热烈隆重,宣传部的一台摄像机追随着我们,密山县政协得知我们要调回上海,中午设宴欢送我们,县政协主席(女同志)与五、六位领导到席,许书记带领我们并发言表示感谢,我心里很清楚:作为政协委员,我只是曾经为855做了一点事情,不值得享受如此规格的欢送。饭后,许书记以及工业科、畜牧科、劳资科、办公室的领导、同事送我们到火车站,含着热泪合影、握手话别后,随着列车徐徐开动,我们一家三口离开了密山去哈尔滨......事后得知,有关欢送我们家的录像,在农场电视台播放了一星期,看来许书记是用心了。

1994811,我们一家飞抵上海虹桥机场。而裴海荣正是26年前,即1968811日离开上海去黒龙江的。 

北大荒的记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裴海荣和我都是1968年上山下山的,他在北大荒工作了26年,我是17年(注:此前9年在海南岛兵团),不论是黑龙江、海南岛、还是上海,总之,离不开是“农垦事业”。……即使在许多年以后,我们仍将感到自豪,因为在那片黑土地、红土地上,我们曾留下了自己青春的足迹,不能说,当知青的日子就是蹉跎岁月,其实,我们的事业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