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国音乐家的伤心泪说起

 

       陈贤庆

 

记得0777日《中山日报》的“文化大观”专版刊登有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庄正华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浅谈文化创新》。文章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中还谈到“文化创新与继承传统的问题”“文化创新与借鉴的问题”“文化创新与‘义利观’的问题”等,无疑都是很正确的。

就在这篇文章的左边,刊登了另一篇报道,标题是《法国音乐家流下伤心泪》。报道说的是什么事?原来,629日晚,法国著名女钢琴家布菲教授在南京举行音乐会,谁知,台下乱哄哄,家长带来的孩子上窜下跳,大呼小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旁若无人的说话声,使演出被迫中断,使十分敬业、十分追求演出效果的布菲教授流下伤心的泪水……

“文化创新”固然重要,但是,不懂得何谓文化,尤其是不懂得何谓高雅的文化,更不懂得如何欣赏高雅的文化,那就根本谈不上“继承”“借鉴”“创新”。所以,庄书记更应该写写《如何欣赏高雅音乐》这类的文章,对国人进行启蒙教育。南京的家长肯花一二百元(最高票价280元)买票带孩子入场,其目的也是要让孩子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但是,如果家长本身并不懂肖邦,不懂舒曼,不懂李斯特,演出过程中不忘听手机打手机, 说闲话,吃零食,有了他们这种不良的榜样,他们的孩子又如何能静心去感受“高山流水”?

事后,布菲教授委婉地说,造成这不快的局面,是中国人太多的缘故。啊,多么善良的女人!真的是中国人太多的缘故吗?作为一个局部,纽约、巴黎、东京、香港等,都不会比南京人少!为何那些城市不会弄出如此丢脸的事?归根结底,这是道德水准问题。我们许多大人,许多青少年,并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不懂得尊重艺术。听听布菲教授的话吧:“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我的音乐,那不是我的最好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南京观众,这让我有点难受。”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什么是真正敬业的艺术家,布菲教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那场音乐会的不文明的观众,以及有类似做法的观众,对此是否应感到羞愧?

也许有人会反驳道:“音乐会上,观众不是可以尽情宣泄的吗?”问题恐怕也出在这里。我们许多人,都习惯参加一些二三流的歌星的演唱会,在演唱会上,他(她)们大喊大叫,以表示自己是最热情最忠实的“粉丝”,但是,他(她)们并不知道,音乐艺术还有雅俗之分,音乐会同样也有雅俗之分,当台上的艺术家在演奏《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1812年序曲》《月光奏鸣曲》等外国名曲,演奏《良宵》《江河水》《梁祝》《 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名曲,演唱《卡门》《蝴蝶夫人》《长征组歌》《春天的故事》等高雅的歌曲时,你除了肃然起敬,静心欣赏,就不应做任何事。

从南京的那场音乐会,我想到了在中山市演出的音乐会。笔者也曾观摩过若干场各类的音乐会,所幸的是,还没有发现类似上述的状况。在音乐会开始前,主办者会提醒观众关闭手机;在音乐会过程中,并没有许多观众迟到而到处寻找座位,也极少交头接耳的现象;在一曲或一幕终了时,观众总会报以礼貌而热情的掌声;音乐会尚未结束,鲜有大大咧咧地离场的观众……这应该是中山市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结果,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多年来努力的结果,是可喜可贺的事。

文化素质、音乐鉴赏能力是要不断培养,才能逐步形成的。中山市在这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别的不说,光是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合唱节以及群众合唱节,就值得赞许。中山市有经常保持活动的合唱队100多支,最近成功举办的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更展示了中山市群众合唱的水平。

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沾沾自喜,要经常检讨自己的不足,要继续引进和普及高雅的音乐艺术,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审美水平。建设文化大市,如果没有众多会欣赏“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知音,恐怕也是空话。

 

(此文刊登于《粤海风 文化中山》杂志07年10月总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