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有留者,谁守社稷”——记陈君葆护书之功

        陈贤庆

2018年和2019年,先后参与校对中山市政协文史委主编并准备出版的《陈君葆诗词集》《陈君葆文集》和《陈君葆书信集》等书稿,对陈君葆其人有了深刻认识,尤其对他在抗战期间留守护书一事,颇感兴趣。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避免国家的珍贵文物和图书被战火殃及,北平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央图书馆等,将一批珍贵图书南运香港,寄存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的图书有111箱。其中有善本书约3万余册。此外,因避战火,抗战期间,一些文人学者如李仙根、陈达、白景如等避难他处,也将私家藏书放到冯平山图书馆,委托馆长许地山、陈君葆代为保管。1941年8月4日,许地山病逝,同年12月15日,香港沦陷。身为馆长的陈君葆自知责任重大,他要保护冯平山图书馆的图书,更要保护国家以及私人存放在冯平山图书馆的珍贵图书。于是,他没有离开香港大学,没有离开冯平山图书馆,

香港沦陷后,日本当局派来了日军图书馆管理者岛田,以及日军调查班长肥田木中尉,管理冯平山图书馆,监督控制陈君葆等留守人员,收集遗散在港九各地的书籍和资料。在香港沦陷的3年又8个月的岁月中,陈君葆每天都要和岛田等周旋,忍辱负重,其痛苦可想而知。陈君葆与其他同事一道,利用此机会,先后收集了一大批失散的重要资料和书籍。但是日军总督部主张焚毁或卖掉,陈君葆力争,坚持全部搬回冯平山图书馆再决定如何处理。最终,陈君葆保护了冯平山图书馆中绝大部分的图书以及所收集的资料和书籍,战后,各私人的图书都能完璧归赵。

但是,在香港沦陷期间,一部分共60箱珍贵图书,还是被日寇强行劫运返国,去向不明。日本投降后,陈君葆极力多方寻找这批图书的下落,终于通过友人载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寻获,并及时通知南京国民政府寻回,避免了这批国宝级古籍流失异邦,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英廷根据陈君葆的事迹,赐与陈君葆O.B.E.荣衔,并由英皇颁授陈君葆O.B.E.勋衔证书。

曾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的孙述万致陈君葆信函,称“台端及留校港大同仁,被敌人迫在铁蹄下从事地下文化工作,港大校产得以保存,祖国文物不至笔散佚,论功绩不亚于前方浴血战士。在过去三年半沦陷中,无时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呻吟,痛苦莫可言喻。今特驰函慰问,并致敬意。”

港大学生吴仁义致函祝贺,称“元旦阅报,欣悉吾师因战时护校有功,得英廷赐与O.B.E.荣衔,以三年八月在暴力下委曲周旋,卒能保存其精华,南国文物赖以不坠而母校复兴工作得以早日完成。在吾师实应受此赏而无愧色也。”

港大学生李幼成致函,更是热情洋溢地赞美恩师:“倾悉先生荣膺英廷勋衔,甚盛甚盛!忆昔岛夷肆虐,倭刀南指,炉峰变色,闾宇半虚,而港大图书琳琅邺架,尤所鹄的。端赖大力之艰苦支持,此文化渊泉,民族异宝得以巍然不坠。此功此德,何止胜造七级浮屠已也。上赏颁来,理固然也。我闻在昔,玉轴扬灰,龙文折柱,人所穷心。大兵之后,都人士重得徘徊容与于书城之间,可谓幸矣!幼成趣步是中,春秋数易,一花一草,倍加亲切。浏览之余,每每自念,微先生之力,曷克及此?传曰“不有留者,谁守社稷”,若斯使命,卒底完成,责任之重,磨折之深,应付之苦,境况之危,可以想见!……”

此外,香港总督、外国友人,都纷纷发来贺信,祝贺陈君葆获此殊荣。

外敌入侵,国破家亡,拿起武器,参加反抗,浴血沙场,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国民都能上战场,不多数人只能在敌人的铁蹄下生活。但是,在某一时期,我们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留守在敌占区的人员、尤其是在敌伪统治下的机关、学校工作的人员视为“汉奸”。某一时期,我们还将生活在“国统区”的人们、与“国民政府”、“国民党”或“三青团”等有关的人们视为“敌特”。某一时期,我们甚至将生活在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的华人华侨也视为“敌特嫌疑”,不是有一个“海外关系”的罪名吗?所以,在某一时期,如果陈君葆生活在内地,被定为“汉奸”,是极有可能的。

陈君葆1898年出生于香山的三乡镇平岚乡。11岁随祖父到香港。192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加坡和香港任教。1934年受聘香港大学。1936年接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之职,兼任该校文学院教席,后任该校中文学会会长。1941年2月,参加宋庆龄在香港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担任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他还担任过香港《新生日报》社长、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副主席及主席,创办英文杂志《世界文摘》。新中国成立后,陈君葆被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委员,曾多次上京参加国庆观礼和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陈君葆不仅是护书有功,他本身还是一位教育家、教授、学者、作家、诗词家,与宋庆龄、叶次周、叶恭绰、柳亚子、郭沫若、茅盾、陈寅恪、许地山、马鉴、任真汉、胡希明、曹聚仁、黄般若、叶灵凤、费彝民、陈丕士、马万祺等学者名人有密切交往,有《陈君葆文集》《陈君葆诗词集》《陈君葆书信集》《陈君葆日记》等传世。

作为中山三乡人,陈君葆不仅是三乡镇的骄傲,也是中山市的骄傲。

(此文刊登《中山档案方志》2019年第二期,编辑有删节和调整,收录如下:)

2018年和2019年,先后参与校对中山市政协文史委主编并准备出版的《陈君葆诗词集》《陈君葆文集》和《陈君葆书信集》等书稿,对陈君葆其人有了深刻认识,尤其对他在抗战期间留守护书一事,颇感兴趣。

陈君葆1898年出生于香山的三乡镇平岚乡。11岁随祖父到香港。192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新加坡和香港任教。1934年受聘香港大学。1936年接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馆长之职,兼任该校文学院教席,后任该校中文学会会长。1941年2月,参加宋庆龄在香港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担任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他还担任过香港《新生日报》社长、香港华人革新协会副主席及主席,创办英文杂志《世界文摘》。新中国成立后,陈君葆被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联委员,曾多次上京参加国庆观礼和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避免国家的珍贵文物和图书被战火殃及,北平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央图书馆等,将一批珍贵图书南运香港,寄存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的图书有111箱。其中有善本书约3万余册。此外,因避战火,抗战期间,一些文人学者如李仙根、陈达、白景如等避难他处,也将私家藏书放到冯平山图书馆,委托馆长许地山、陈君葆代为保管。1941年8月4日,许地山病逝,同年12月15日,香港沦陷。身为馆长的陈君葆自知责任重大,他要保护冯平山图书馆的图书,更要保护国家以及私人存放在冯平山图书馆的珍贵图书。于是,他没有离开香港大学,没有离开冯平山图书馆,

香港沦陷后,日本当局派来了日军图书馆管理者岛田,以及日军调查班长肥田木中尉,管理冯平山图书馆,监督控制陈君葆等留守人员,收集遗散在港九各地的书籍和资料。在香港沦陷的3年又8个月的岁月中,陈君葆每天都要和岛田等周旋,忍辱负重,其痛苦可想而知。陈君葆与其他同事一道,利用此机会,先后收集了一大批失散的重要资料和书籍。但是日军总督部主张焚毁或卖掉,陈君葆力争,坚持全部搬回冯平山图书馆再决定如何处理。最终,陈君葆保护了冯平山图书馆中绝大部分的图书以及所收集的资料和书籍,战后,各私人的图书都能完璧归赵。

但是,在香港沦陷期间,一部分共60箱珍贵图书,还是被日寇强行劫运返国,去向不明。日本投降后,陈君葆极力多方寻找这批图书的下落,终于通过友人载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寻获,并及时通知南京国民政府寻回,避免了这批国宝级古籍流失异邦,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作出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英廷根据陈君葆的事迹,赐与陈君葆O.B.E.荣衔,并由英皇颁授陈君葆O.B.E.勋衔证书。

曾任湖北省图书馆馆长的孙述万致陈君葆信函,称“台端及留校港大同仁,被敌人迫在铁蹄下从事地下文化工作,港大校产得以保存,祖国文物不至笔散佚,论功绩不亚于前方浴血战士。在过去三年半沦陷中,无时不在水深火热之中呻吟,痛苦莫可言喻。今特驰函慰问,并致敬意。”

港大学生吴仁义致函祝贺,称“元旦阅报,欣悉吾师因战时护校有功,得英廷赐与O.B.E.荣衔,以三年八月在暴力下委曲周旋,卒能保存其精华,南国文物赖以不坠而母校复兴工作得以早日完成。在吾师实应受此赏而无愧色也。”

港大学生李幼成致函,更是热情洋溢地赞美恩师:“倾悉先生荣膺英廷勋衔,甚盛甚盛!忆昔岛夷肆虐,倭刀南指,炉峰变色,闾宇半虚,而港大图书琳琅邺架,尤所鹄的。端赖大力之艰苦支持,此文化渊泉,民族异宝得以巍然不坠。此功此德,何止胜造七级浮屠已也。上赏颁来,理固然也。我闻在昔,玉轴扬灰,龙文折柱,人所穷心。大兵之后,都人士重得徘徊容与于书城之间,可谓幸矣!幼成趣步是中,春秋数易,一花一草,倍加亲切。浏览之余,每每自念,微先生之力,曷克及此?传曰“不有留者,谁守社稷”,若斯使命,卒底完成,责任之重,磨折之深,应付之苦,境况之危,可以想见!……”

此外,香港总督、外国友人,都纷纷发来贺信,祝贺陈君葆获此殊荣。

陈君葆不仅是护书有功,他本身还是一位教育家、教授、学者、作家、诗词家,与宋庆龄、叶次周、叶恭绰、柳亚子、郭沫若、茅盾、陈寅恪、许地山、马鉴、任真汉、胡希明、曹聚仁、黄般若、叶灵凤、费彝民、陈丕士、马万祺等学者名人有密切交往,有《陈君葆文集》《陈君葆诗词集》《陈君葆书信集》《陈君葆日记》等传世。外敌入侵,国破家亡,拿起武器,参加反抗,浴血沙场,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国民都能上战场,陈君葆倾力护书,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作出重大努力,同样值得我们致敬并颂扬学习。

(此文收入2020年中山市政协出版之《人物传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