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灾

       陈贤庆

  过去有“水灾”“旱灾”“风灾”“虫灾',还有地震、泥石流……等灾害,今天,我要加上一个车灾

  车灾之车,是什么车?就是当今行驶在中国城镇中的大小机动车。车能成灾,当然是过多的缘故。改革开放以前,在中国的大地上,机动车甚少,赖以自豪的,轿车是红旗牌,供首长使用,数量有限;卡车是解放牌,作运输之用;至于公共汽车,类似火柴盒子,笨拙而丑陋……摩托车,属稀有之物,多数为公安警察驾驶。当年的中国,机动车不多,堪称自行车大国,而自行车只是人们出行的工具,并非运动健身之器械。当年,由于机动车少,公路也少,也不需要高等级公路,也可能造不出高等级公路;城市的马路,也就两车道,最多四车道,已足够用。以广州为例,即使中山路,车辆也不多,到了晚上,整座城市已很少有车辆行驶,半夜,更是安静得很。1966年秋,我与几位同学“步行串联”,从广州出发,沿着广珠公路,走三天走到中山石岐,那时的广珠公路,有时半个小时也没有一辆汽车经过。

  当国门打开,被禁锢十余年之久的中国人,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车水马龙时,是何等的羡慕;当年有一出美国电影叫《车队》,内容情节忘记了,但是电影中展示了美国各种先进的汽车,更令国人震惊。 

  在贫困落后的年代,中国的民众做梦也不会梦到自己会拥有一部小车,谁知,这梦想不久便有可能实现,渐渐,变得比较容易实现。到如今,一个家庭拥有一部甚至几部小车,已不会太令人羡慕了。小车的款式种类繁多,还有各式小巴、中巴、大巴、公交车、校车、警车、消防车、救护车,以及摩托车、电动车……三十多年来,中国的道路建设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公路、桥梁,尤其是高速公路不断建成通车;城镇也不断扩容,道路向四周伸展……机动车多了,道路自然要增多,然而,道路的增多,怎么能赶得上车辆的增多?于是,城市的管理者要想办法了,发展公交,建造地铁,以缓解拥堵。然而,公交、地铁再发展,也阻挡不住人们对小车的追逐,每天数百部的小车投放,使得城市满眼是车——公路上、马路中行走的是车,马路边、商场前、小区内停放的是车,这种本来可爱的奢侈品,渐渐成为市民厌恶的对象。

 多,尤其是小车多,尤其是一人一车的小车多,尤其是私用的一人一车的公车多,在城市的上下班时间,怎么会不堵车?车多而守规矩,还可有序而行,偏偏有些司机并不守规矩,左右穿插,弄得现象横生。如今大量冒出的电动车,不用上牌,没有约束,亦行走在机动车道,又增添了危险。幼儿园和中小学,上下班时间又是上学放学时间,那些幼儿和初中小学的学生,都不会自行上学及回家,都需要家长接送,不少家长都是开着小车去接送,于是,幼儿园和中小学的所在地附近,每天都有两个时段成为交通黑点。

 如今,中国的城市,不论北上广深还是二线三线城市,全都车满为患,废气、热气污染严重,市民过马路也成了一件很麻烦甚至很危险的事。已经很难看到马路两旁绿树成荫花圃满眼、人们悠闲地行走在人行道中的情景了,马路两边都停满了那些用钢铁制造的家伙。去年到东北旅游,发现沈阳市有创举,将人行道用以停车,如是,停车位多了,但行人则行路难矣!一座城市,如果满眼所见的都是机动车而不是公园、花圃、绿地、广场、雕塑、喷泉、画廊……还有什么宜居宜游可言?

 汽车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如果汽车泛滥成灾,又是民众的不幸,如今,停车难已经困扰着有车一族,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有车而无路可行无处可停的局面,到时,那些用钢铁制造的家伙,便会如同废铁,还不知道可以弃置在哪里……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