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川系军阀

 

在前面两章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黔系军阀和滇系军阀,都把四川省作为向外扩张的主要目标。在辛亥革命以后近十年中,四川省都被滇、黔军阀所控制。这是因为,在西南数省中,四川是一个较为富庶的省份,自然成为邻省军阀掠夺的对象。四川军阀同样是西南军阀中重要的一支,而且派系林立,争斗不息,形成了长期错综复杂的局面。本章试图从纷纭芜杂的事件中理出一个头绪,谈谈川系军阀的盛衰始末。

川系军阀是辛亥革命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其来源可追溯到清末编练的四川第十七镇新军1901年,清朝政府废除绿营制度,建立新军,规定全国各省共编练三十六镇(镇相当于后来的师)。四川因省区较大,兼控制康藏地区,决定编练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三个镇。四川不仅负担三个镇的全部经费,每年还要定额接济邻省:西藏一百万两,云南五十万两,贵州四十万两,甘肃、青海各三十万两。为了培养军事人材,四川先后派遣周道刚、徐孝刚、胡景伊、张毅、刘鸿逵、徐海清六人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同时,四川相继设立了武备学堂陆军小学堂官弁学堂陆军速成学堂陆军讲武堂等,培养中下级军官。然而,到了辛亥革命前夕,四川计划编练的三镇新军的任务并未完成,仅编成了第十七镇。

1911年武昌起义前,爆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四川人民是这场运动的主角。1911年5月,清政府假借铁路国有名义,将民办的川汉、粤汉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了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反对,四川尤为激烈。6月,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当场成立保路同志会,推选立宪党人蒲殿俊(四川广安人)、罗伦(四川西充人)为正副会长,各县保路同志会亦先后成立,很快发展至数十万人。在革命党人的推动下,至8月下旬,保路运动发展为罢课罢市和抗粮抗捐的群众斗争。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屠杀请愿群众,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同盟会会员乘机组织同志军,在各县发动武装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然而,当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四川由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加下革命党人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中心,以及会党众多,斗争分散,未能迅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革命政权。直到11月22日,重庆地区同盟会首领杨庶堪(四川巴县人)、张培爵(四川隆昌人)、谢持(四川富顺人)联络新军军官夏之时、林绍泉、朱之洪等起义成功,才建立起蜀军政府。杨庶堪谦让都督,仅负顾问名义,由张培爵出任都督,夏之时任副都督。重庆蜀军政府成立后,川南、川北、川东相继发起起义。革命党人发动民军包围省会成都,因赵尔丰指挥清军顽抗,成都未能攻下。这时,立宪派首领蒲殿俊、罗伦等决定同赵尔丰以妥协谈判的方式实现成都和全川的独立。谈判结果:四川政权转交谘议局;赵尔丰交出政权后,仍带兵办理藏边事务,但暂不离成都,以备顾问;以蒲殿俊为军政府都督,以第十七镇统制朱庆澜(浙江山阴人)为副都督并统领军队。11月27日,赵尔丰宣告四川地方自治,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

然而,革命党人对蒲、赵妥协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甚为不满,重庆蜀军政府商议组织西征。而在成都,蒲殿俊和朱庆澜实际上也无力控制局面,新政权极其软弱无能。12月8日,蒲殿俊和朱庆澜在东校场阅兵,突然军队哗变,蒲殿俑和朱庆澜仓惶逃离成都,成都城中秩序大乱。这时,军政部长尹昌衡急脱身出城,驰往凤凰山找第六十三标标统周骏和营长宋学杲。周、宋即率部入城平乱。平乱后,由军官和士绅共推尹昌衡为都督,罗伦为副都督。

尹昌衡,字硕权,四川彭县人,1884年生。1902年入四川武备学堂。1904年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回国,任广西陆军小学堂监督。1910年返回四川,历任军事编译局总办、督练处会力、代理陆军小学堂总办等。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出任军政部长。尹昌衡因平乱有功,被推为都督后,立即着手组织军政府,由周骏任军政部长,其他各部门首脑由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分子分任之。军队重新加以编制:以原第十七镇为第一师,宋学杲为师长;整编同志军为第二师,彭光烈为师长;整编原巡防军为第三师,以孙兆鸾为师长。这时,赵尔丰仍盘踞旧督署,擅发告示,并暗中召边军入省,妄图夺权。尹昌衡遂召集军事会议,决定逮捕赵尔丰。12月22日,尹昌衡派兵包围旧督署,将赵尔丰抓获,拉到明远楼下宣布其罪状,枭首示众。

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四川就出现了成、渝两个军政府并存。尹昌衡曾打算武力统一,蜀军政府也曾邀滇军入川帮助统一,后经各方调解协商,尹昌衡放弃武力统一,滇军也退出四川,双方于1912年1月派代表会商,于2月2日协定:以成都为政治中心,设四川军政府,以成、渝两处都督分任正副都督;重庆为重镇,设镇抚府。这样,四川宣告统一,尹昌衡出任四川军政府都督,张培爵任副都督,重庆镇抚府以夏之时为镇抚总长。

四川军政府成立后,4月,尹昌衡即改编川军为五个师:第一师师长周骏,第二师师长彭光烈,第三师师长孙兆鸾,第四师师长刘存厚,第五师师长熊克武。这里要简介刘存厚、熊克武两人。刘存厚,字积之,四川简阳人,1885年生。早年就读四川武备学堂,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9年归回后,任云南讲武堂战术教官。辛亥革命爆发后,任援川滇军总参谋,率两梯团进驻叙府、泸州和自贡盐场。滇军回师,四川军政府成立,所部改编为川军第四师,驻叙、泸一带。熊克武、字绵帆,四川井研人,1884年生。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同年12月回国,在四川各地密谋武装起义。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后,在上海任蜀军北伐军总司令。1912年3月返川,任蜀军第一师师长。4月,所部改编为川军第五师,驻重庆地区。

对新改编的川军五个师,尹昌衡交给胡景伊统辖,让他出任川军军团长。胡景伊,字文澜,四川巴县人,1878的生。1901年官费留学日本,入士官学校。1903年毕业回国,任四川武备学堂教官。1907年调任云南新军督练处参议官兼云南陆军小学堂总办及云南讲武堂总办。1909年,云南布政使沈秉堃  调任广西巡抚,胡景伊亦随调广西任新军协统,1911年广西起义时潜回四川,受重庆蜀军政府聘为顾问,并委为代表与滇军谈判。后经往成都,投靠尹昌衡,受到重用。四川统一后,胡景伊被委为军团长,统辖各师。不久,重庆镇抚总长夏之时辞职出国留学,胡景伊兼任镇抚总长。

尹昌衡、胡景伊以及除熊克武外的四个师长,都是四川武备学堂的教官或毕业生。四川武备学堂是四川创办的第一所军事学堂,其毕业生分配到四川新军,渐渐成为川军中、上级军官。尹昌衡、胡景伊掌握了军政大权后,更进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备生,以至武备生几乎控制了川军的各级领导权,开始形成了武备系。武备系是当时川军中唯一的派系。军中设有武备同学会以相联系,首脑人物为尹昌衡和胡景伊等。

1912年夏,因西藏发生暴乱,危及四川,都督尹昌衡电告北京政府,自请督师西征。袁世凯准如所请,委尹昌衡为征藏军总司令,由胡景伊代理四川都督。尹昌衡亲征藏边,平息了边境骚乱,驻扎在川西。1913年3月宋教仁案发生,孙中山决定领导国民党人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尹昌衡加入了国民党,袁世凯担心他也加入讨袁行列,便蓄意扶植共和党籍的胡景伊,而胡景伊也趁机投靠袁世凯。1913年6月,袁世凯正式任命胡景伊为四川都督,解除了尹昌衡的川督职务,任为川边经略使。

四川革命党人对此事十分愤恨,派出吕超等赴安雅安见尹昌衡,密邀他返省复政讨袁。尹昌衡于7月3日回到成都,胡景伊被迫避居昭觉寺。但是尹昌衡不敢复政反袁,在袁世凯的严令催促下,于7月底又返回川西。二次革命后,尹昌衡还是遭到袁世凯构陷下狱,直至1916年袁世凯死后才出狱,一度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后归隐成都,以著书自娱,1952年病逝。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