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亦有道”说
陈贤庆
盗亦有道,语出庄周《庄子·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本身是“盗”的跖回答的意思是:盗贼也有他们为盗的道义。
传统文化中对侠义的大盗历来都是推崇的。《史记·游侠列传》里讲了很多侠客的故事,这些侠客大多数是大盗,但由于他们虽然是大盗但却很讲道义,所以司马迁为他们作传,使他们的名字千古流传。
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讲了一个仗义疏财、劫富济贫的的侠盗的故事。隋朝末年,权臣杨素的侍妾红拂女仰慕李靖,与李靖私奔,路遇虬髯客张三,张三本身就是一位大盗,本来有问鼎中原的野心,后来看到秦王李世民胜过自己,是真命天子,就把自己积攒的大量金银珠宝全部送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建功立业。虬髯客和李靖、红拂的故事后来被编成戏曲,称为“风尘三侠”。
在金庸等武侠小说家的笔下,那些大侠许多就是美化了的大盗,人们之所以对他们恨不起来,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主要是劫富济贫,盗亦有道。
之所以想到这个话题,也是由时下的盗贼所引发。时下的盗贼,并无盗亦有道的风范,他们是不管什么人,都去偷都去抢,不是有些盗贼专门去抢七八十岁的孤寡老太婆的财物吗?不是专门去勒索小学生的钱物吗?笔者并非主张他们去“劫富”,劫谁也是犯法,而专门“劫贫劫弱”,是不是更为下贱,更为可恶?时下的盗贼,也不管什么东西,都去偷都去抢,你看别人家那些窗,那些门,那些收信箱,那些电表水表,那些消防拴;你看城镇那些沙井盖,那些车站牌,那些路灯柱,那些电缆,甚至铁路的路轨……我们很难告诉那些盗贼,什么可以偷抢,什么应该手下留情,但是,连贫民的财物都偷抢,连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公共设施都破坏,那么,不管他们是由于什么原因走上犯罪道路的,都只能遭到千夫所指。
那些乞丐,那些拾荒者,本该属于可怜的一群,然而,他们中的一些,我们往往可怜不起来,他们会缠着你乞讨,站在马路中间拍打你的车窗乞讨,对你施舍的小票报以白眼,你对他们如何可怜得起来?再举个拾荒者的例子:我家不远就是镇上一条主要的商业街,马路两旁都设置有干净的垃圾桶。每当晚上10点后,那些拾荒者便将垃圾桶翻个底朝天,将垃圾铺满一地,然后挑拣,随后便离开。于是,整条商业街,到了晚上,便成了垃圾街!某天晚上,我对某位如此做法的拾荒者提议:“你挑完了,将垃圾放回垃圾桶行不行?”他冷漠地看了我一眼,照旧在胡乱地摆弄那堆垃圾,然后若无其事地向下一个目标走去……
记得唐朝的杜甫有一首七律诗,讲述一个故事,诗如是:“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有位姓吴的邻居,屋前有棵枣树,有位沦为乞丐的老妇人用竹竿扑打枣子,也就是偷了。吴郎很生气,准备筑一道“蔬篱”拦住,杜甫写了这首《又呈吴郎》,也就是第二次规劝他不要这样做。
为何老妇人值得同情?注意这两句:“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老妇人来扑枣,不是明目张胆,心安理得,而是“恐惧”,因为她知道自己做得不对。所以杜甫说,因为人家这么恐惧,你反而要对她亲和一些,友善一些。人们一般都有同情心,不要认为如今的人就特别冷漠,问题是,行乞之人,拾荒之人,并无“恐惧”,更无“愧色”,令人“想说爱你不容易”!
到过纽约、巴黎、东京、香港的人,也可能会在那里见到乞丐,除了同情,并不会产生厌恶之感。乞讨的盲人,身前一张纸上可能写着:“春天或许来了,但我看不到……”乞讨得也富有诗意。
我就曾经听到过同胞这样埋怨本该同情的乞丐:“乞食都乞得衰过人!”这话说得很刻薄!我想,毕竟,他们“不为困穷宁有此”?要求他们都做到“穷且益坚”、“贫贱不能移”,乞讨、拾荒时也保持风度和气节,甚至还弄出点“诗意”,实在也难。
归根结底,切实关注弱势群体,帮助他们脱贫,使之能过上最基本的生活,城镇中少一些乞丐、拾荒者、小贼大盗,小康人家尤其是富裕之家才有比较安稳的日子可过,社会才能出现文明和谐的局面。
(此文刊登于07年11月11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