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

 

——从《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中感受孙中山革命之艰辛

 

陈贤庆

 

引子

 

某日,与某位青年学者谈论孙中山,他说:“民国成立前,孙中山虽然领导过多次起义,但他多是在国外遥控,清廷鞭长莫及,奈他无何。他遇到的最危险的一次,不过是伦敦蒙难而已。”这位青年学者的 言下之意,是说孙中山推翻满清的革命经历还是很顺利的,并无多少艰辛。这话说的对吗?显然令人难以苟同。不错,孙中山在1905年领导了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即被迫流亡海外。在海外,清廷是否就不管他的去向,无可奈何?孙中山是否就进出自如,安然无恙?当时,我没有足够的资料否定这一点,只能底气不足地反驳他说:“对一位想要用武装推翻政权的人,清廷又怎么会开恩?又怎么会听任他随处活动而不顾?”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而无结果,想走改良的道路而行不通后,决心走革命的道路,“要把乾坤扭转来”,是年11月,他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清朝末年,虽已是风雨飘摇,但是,统治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对革命党人,他们是不会心慈手软的,陆浩东、徐锡麟、秋瑾、刘道一……只要逮捕了,就会遭到残杀。对于”匪首“孙文,清廷更不会格外开恩,而只会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此,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的革命,肯定是充满着腥风血雨的。

 

近日,从中山市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的《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一书,查得多条清廷各级官员的奏折和信件,方知清廷总在想方设法要捕获逃亡中的孙中山,正好用来反驳那位青年学者的言论。

 

档案材料及简析

 

第一则: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1896122日)

两广总督谭钟麟上“遵旨覆查广东会匪在澳门香港等处情形”折,内云:“……孙文、杨衢云逃匿香港,照会英领事协拿,并许将犯交出,酬以重赏,而领事故意推诿,谓外国例若系斩决之罪则不准交出,请将拟定罪名见示。臣谓:犯未到案问供,何能先定罪名?旋闻孙文已逃长崎,乃已。”189510月,孙中山领导了广州起义,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起义。起义失败,陆浩东牺牲,孙中山逃往香港。两广总督谭钟麟奉旨与英领事协商擒拿。幸好英领事援引“外国例”,孙中山才得以再逃往日本长崎。

  

第二则: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六日(1905628日)

清驻英大臣张德彝致丞、参信函云:“……闻孙文往来英法京城,思联络英法为之援助,将于今冬大举,割据滇桂为自主之国,在法购军火不少……如能将装运军火是何种类细探详示,当可设法在港扣留……”此信说明, 在18951905年这十年间,孙中山往来于英国、日本、美国、欧洲等地,清廷虽无法在国外捕人,但密切注意他的动向,尤其注意他购买军火的事。

 

第三则: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九日(1906828日)

清官员史云密奏:“……现闻革命党魁孙文近创一军务债票,在日本及南洋各岛及香港等处发售,每票一张,注明‘俟军务事毕,凭票给银十元’,现时卖价每张银一元,业印有数万张。卑职已饬访员设法往购该票,谨先禀闻。”19068月间,孙中山在南洋。为筹集革命经费,孙中山曾发行军务债票,而清廷密探亦将此事探得清楚。

 

第四则:光绪三十三年二月初七日(1907320日)

南洋大臣端方为萍浏醴起义后处理革命党人情况致军机处电文云:“上年十月萍浏醴匪徒作乱,即系孙文主谋,……”电文叙述了处置被捕的革命党人袁有升、杨卓林、李发根、廖子良等的情况。参加萍浏醴起义的刘道一亦在役被捕牺牲,此时,孙中山亦被日本当局驱逐出境,“此去浪滔天,应知身在船”的孙中山悲愤难抑,唱出“……尚余遗业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孤鸿……”,时局不是真的“艰难甚”,能诗但很少作诗的孙中山也不至如此感叹。

 

第五则:光绪三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190764日)

两广总督周馥致外务部电文云:“现访闻孙文改洋装住香港公益报馆,又有同党邓子瑜住香港旅安祥客栈。前获逆党陈纯供,邓子瑜为孙文管外事,现闻招集香港匪徒入内地,勾引乱民滋乱,前日黄冈戕官兵案,即是逆党。昨日惠州府拿获十三匪正法,即供从香港来,务求大部速密电商英使转电英政府,饬港督速将二逆逐出,非此不足保护中外治安。”此则电文所提到的,是孙中山在香港指派余既成在潮州发动的黄冈起义以及邓子瑜在惠州发动的七女湖起义。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三和第四次起义。周馥建议,清廷应促使英政府出面,驱逐孙中山和邓子瑜出境。

 

第六则: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初八(1907618日)

外务部致云南总督和广西巡抚的电文云:“孙文窜入河内,当商法使查拿。顷该使据越督复电,该逆道出北圻,派捕密侦,已溯红江而上,想系赴滇等因。希密饬防范,倘有赴滇情事,应即严行查拿,毋任漏网。”清廷外务部这则电文说得很清楚,他们的密探侦查得知,孙中山已潜赴何内,并道出北圻,已溯红河而上,估计是去云南。

 

第七则: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十六日(1907626日)

云贵总督锡良致外务部电文云:“……探得孙文随带十余人,前月廿一到何内,住西人乌巅饭馆,四日旋往海防,住三日即往新嘉坡,……盖拟借洋款购兵轮,置枪炮,遣党目苏林往广东,关仁辅往河阳……”云贵总督探得孙中山并没有入滇境,但以越南和新嘉坡为落脚点,准备在滇、桂起事。而这个判断,是很正确的。

 

第八则: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十二日(1907721日)

广西巡抚张鸣岐致外务部电文云:“孙逆逋逃海外,屡思乘机窃发。自香港见逐,失其根据,近乃转趋越南,托庇法人,求逞于边地海防,河内各处均有该逆党羽。……论若辈行径,于大局原无足深虑,惟越边相逼过近,若竟长听此辈倚为窟穴,酿纵日久,终于治安有防。目前既无法可以歼除,倘能屏之远方,使与内地隔绝,则亦无可逞其伎俩。拟请钧部援照香港成案,电令驻法刘使与法海部交涉,或径由钧部与法使交涉,将该逆及其党羽一律驱逐出越南境,永远不准潜回,以保存边境治安,于两国均有裨益,法使当亦无词可拒。”张鸣岐不仅探得孙中山在越南,还给清廷出谋献策,由外务部与法国交涉,将孙中山驱逐出越南,使孙中山再次失去立足点,好伺机查拿。

 

第九则: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六日(1907923日)

军机处致驻英大臣电文云:“……闻孙文在南洋各岛售卖军务票数百万张……孙文党欲在八月底九月初起事……已饬地方文武妥为防备,严密缉拿,并致英领事转致港督,如果潜行回港,图谋不轨,务饬拿办……”190789月,孙中山加紧在南洋活动,筹集军费,支援王和顺在广西钦州、防城指挥的起义。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五次起义。

 

第十则: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9071227日)

张鸣岐致军机处、外务部电文云:“……风闻孙逆前在南洋集款得数百万,观于越南增匪之速,所闻似不尽虚。……乃前得探报,炮台受创败匪有五十余人入谅山病院……匪传单征发越民,供应每日猪肉千斤,牛十头,粮草尤巨。……岐愚谓上策,唯当从交涉下手,法人国肯照约交犯,边患自可暂弭,否则逋薮不清,除厚集兵力,永无严备,更无他策。……兹匪势增长异常迅速,若不预立增兵计画,将来匪势再增,益属无从措手。……准予饬下陆军部,酌派直隶、江鄂新军两协,并配炮工、军医等队,迅速乘轮来桂……” 1907年12月1日,孙中山命黄明堂等发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战场,向清军开炮。七日后,因粮弹不继而失败。孙中山率军退回越南。是役,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六次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孙中山并不气馁,在马背上,他吟成了一首七绝:咸来意气不论功,魂梦忽惊征马中。漠漠东南云万叠,铁鞭叱咤厉天风。其字里行间,洋溢着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张鸣岐电文中所说的“炮台受创败匪有五十余人入谅山病院”的“败匪五十余人”,就是是役受伤的革命党人。从电文中得知,革命党人受到越南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人数仍在增长,并试图再举事,令张鸣岐很忧虑。张鸣岐认为,消灭革命党人,上策是通过外交交涉,利用法国当局将革命党人驱逐,使其失去根基;如果此事不行,还得从直隶、江鄂调兵来桂增援。

 

第十一则: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190813日)

张鸣岐致军机处和外务部电文云:“秦炳直、龚心湛自钦州来电,龙济光自龙州来电,均称探得孙文现在河内,行踪诡秘,意在扰乱。先已电广州法领转电越督驱逐,可否再由钧部照会法使,一并转电驱逐,乞钧裁。”镇南关起义后,孙中山仍留在越南,准备再图起义。张鸣岐则不死心,仍不断致电军机处和外务部,要求朝廷与法国交涉,将孙中山他们驱逐出越南。

 

第十二则: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1908112日)

外务部发张鸣岐电文云:“卅电已告法使,顷准复称,电据越督复称,前已闻孙密抵北圻,当经饬属严加采访,俟探明即将孙勒交最速开行之轮,驱逐出境。”此电说明,外务部已与法国公使达成协议,电告法驻越南总督,一旦查明孙中山的行踪,即捕解送到最快开行的轮船驱逐出境。

 

第十三则: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日(1908123日)

张鸣岐致外务部电文云:“……近据探报,该逆仍在越境纠集徒党,自系越督尚未查知该逆寓所,无从驱逐。查该逆现寓河内火隅场直街进第二街头一间一屋楼洋房,门口有铁丝围墙,请告法使转电越督,按地查拿驱逐。”张鸣岐得到外务部的指令,分外高兴和卖力,越督查不出孙中山的寓所,他派密探查到了,可见他驱逐革命党人之心切。

 

第十四则: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8124日)

外务部发张鸣岐电文云:“昨准法使照称,孙文在河内于本月二十捕获,俟西行最先开轮之船,即驱逐出境,越督已颁通谕,不准再入越境。该逆现已就获,闻有送往新嘉坡之说,已函致该使将开轮日期电询越督,见复以便与英使商办。”由于张鸣岐告密,法国驻越南总督也很快查到孙中山的寓所,将孙中山捕获,并准备驱逐出境。孙中山可能会到新嘉坡,清廷预先便与英使商办,准备进一步对付孙中山。

 

第十五则: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908131日)

外务部发两广总督、广西巡抚电文云:“孙文已于西历本月二十四日乘法公司船萨拉西开往新嘉坡。……本部函英使电坡督俟到坡即行驱逐,并不准如英国南洋各属……”此电文说明,孙中山已被越督驱逐出越南,乘船西行。清廷预计他会在新嘉坡上岸,早已与英国驻新嘉坡总督商议好,一旦孙中山到新嘉坡,立即驱逐,并且不准他在英属的地方上岸。这其实是要赶尽孙中山,起码要使他无处安身,或远离故国。

 

第十六则: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初七日(190828日)

外务部发驻英李大臣电文云:“腊月廿四孙文到坡,住潮人张永福家,坡督知而不拒。除再函英使外,希切商外部迅电坡督,立即设法驱逐,并电英国南洋各属,不准该逆潜行阑入。”孙中山到了新嘉坡,英国的新嘉坡总督知而不拒。这使得清廷很恼火,也很无奈,惟有电告驻英的李大臣,加紧与英交涉,电令坡督驱逐孙中山。但是,英国没有这么做,使得孙中山能够暂时得以在新嘉坡安身。这段时间,孙中山虽然不在越南,但是,3月,他还指令黄兴率革命军进攻钦州。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七次起义。

 

第十七则: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七日(190847日)

云贵总督锡良致外务部电文云:“……滇边近日尚无警报,惟孙逆党羽探闻仍聚河内等处,迄未解散。沿边游击,乘隙思逞,仍饬各军一体严防,未敢松懈。”黄兴进攻钦州失败,革命党人仍未气馁,根据孙中山的指令,又准备在云南起事,这种动向,也使云贵总督锡良有所感觉,表示“未敢松懈”。

 

第十八则: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三日(190852日)

锡良致外务部电文云:“……今晨据河口由香港转来东电,二十九日夜有匪来攻,经官军奋击,毙匪十余名,匪暂退,我军亦有阵亡,现在军情万紧,乞援。查此股乱匪即系潜伏越南之孙逆革党,势极狂悍。……”429日,孙中山指令黄明堂率众于云南河口起义。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八次起义。

 

第十九则: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日(1908816日)

两江总督端方上奏密片云:“……闻此次孙文在瓜哇句留,即将此事(指清廷无力保护荷属侨民事)极力演说,以为中国漠视侨民之据,一时为所鼓动者剪辫改装,遂居多数。……”钦州起义和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到南洋一带筹款,这则端方的密奏说明孙中山到了瓜哇。乾隆间,荷兰殖民当局曾“用兵攻杀华民无算”,后来事件平息,但清廷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侨民,说“华氓既居海外,即非中国子民,如何办法未便与闻”。孙中山在瓜哇各地发表演说,鼓动华侨支持反清民主革命。而瓜哇地区的华侨亦纷纷响应,许多人都剪辫改装。

 

第二十则: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19081122日)

圣旨:“端方、朱家宝电奏,……孙文有来华之说……国家新遭大故,逆匪正思乘隙蠢动,著各省督抚严密设法,一体认真防范查拿,万勿懈疏……”这则圣旨所指的“国家新遭大故”,是指光绪与慈禧的死。19081114日,清德宗光绪帝载湉死去;次日,慈禧太后亦死去。在此时刻,清廷最担心的,是孙中山会回国再领导起义,故著各省督抚严加防范。但是,此时,清朝气数将尽,仅三年,即爆发辛亥革命,清朝统治结束。

 

结论

 

我们从《香山明清档案辑录》一书中,不厌其烦地选取了一共二十则史料,无非是要证明一点:在孙中山从事反清斗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清廷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和追捕;清廷并非鞭长莫及,奈他无何,而是进行了许多实际的行动,要置孙中山于死地。孙中山无法在国内立足,而在国外,也常遭到驱逐。十余年间,他都是过着流亡生活,演说、写作、筹款、联络各方力量、指挥武装起义,就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这种职业革命家的生活,并非很自由很潇洒,而是时时处处都会有危险。

1899年秋,孙中山作七言绝句《咏志》: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这首诗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孙中山的革命志向。香山那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诞生孙中山这位“顶天立地奇男子”;他那崇高的抱负,他那坚强的意志,他那丰富的学识,他那博爱的风范,决定了只有他才能在“艰难甚”中领导民众完成扭转乾坤的伟业。

谨以此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

 

                             2006年9月26

 

(注:档案材料中“孙文”都作“孙汶”)

 

(此文刊登《孙中山研究》2007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