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两日游

           陈贤庆

                                    

2010111718日为周五和周六。天气预报说会转冷,但实际并不冷,正是出游的好天气。这两天,我市作家协会和诗歌学会组织部分理事到东莞作两日之游。李主席、林副主席等带队,一行共22人。

17日早晨8点钟,我准时到达市政府大门。一辆旅游巴已在那里等候。上车后,看到韦医生,已为我留下一座位。同行者,多是中青年人,韦医生与我年龄相近,性格相投,正好同座同房。从中山到东莞本来一小时可到,因临时要买四支华帝公司生产的火炬作礼品,绕道东升镇,耽误了不少时间。到了东莞莞城,找到文联大楼,已是11点钟。东莞市文联和作协的领导与我们座谈,彼此交换信息。看来,东莞毕竟是个经济大市,对文化事业又舍得投入,故东莞的作家文艺家们施展才华的机会很多。光是我们所在的文联大楼,就够气派,设备齐全,可容纳所有的文艺协会办公和活动。

会议交流后,我们被招待就在文联大楼的餐厅吃午饭。午饭后,乘车到东莞宾馆休息。我与韦医生同住一房。3点半钟,我们出发到可园参观。2002年5月24日,我与科组同仁趁着到东莞听课之机,参观过可园。当时留下一首《游东莞可园的五律。诗云:“入园疑路绝,曲径引玲珑。榭倚一湖美,楼凭二子崇。回廊通槛阁,怪石隐蕉松。漫步观图字,沉迷古雅中。一个月后,此诗即在广州的《诗词》报上发表并选入多部卷集中。

    东莞可园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博厦社区北面,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钱得官,官至广西按察,后被免职回乡,便修建可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虽然可园占地面积不大,但园中建筑、山池、花木等景物却十分丰富。造园时,运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故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园北临村中大池塘,建筑物分西南、东北两组,中隔庭园。全园共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房,左回右折,互相沟通,通过130余道式样不同的大小门及游廊、走道联成一体,设计精巧,布局新奇。可园最出名之处,是岭南书画名家居巢、居廉兄弟在此居住、作画、授徒10年,留下许多文化遗产。

这次旧地重游,看到可园的风貌依旧,保存良好,仅以新作五律《再游东莞可园》记行。诗云:“初冬阳艳暖,再探可园幽。石径寻新貌,闲亭忆旧游。字存人久去,画轶史长留。最爱湖光美,微波荡小楼。

参观完可园后,我们在主人的带领下,随旅游车参观东莞的新城区,主要是人民广场一带的建筑群。那里有市政府、市政公园、展览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歌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东莞日报社、高级酒店等。这一带的建筑,都显得很大气,中山与之比较,则相形见绌了。闻说东莞的治安不够好,但我们走马观花,是不会看到歹徒作案的,倒是见到一派昇平景象。

参观完市容,已近晚饭时候。我们再回到文联大楼。先在楼内参观,主要是参观他们的《东莞文艺》刊物的编辑部等。晚饭,也在文联大楼吃,但是较午餐,菜肴丰盛得多,主人又分外热情,大家畅饮红酒或白酒,联络感情。晚饭后,主人安排我们就在文联大楼的卡拉OK厅兼舞厅娱乐。大家都是文化人,所唱都不算难听,舞得也还可以。我因为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也唱了几只歌,近10点钟,活动结束,我们回到宾馆,即休息。至于其他人,还有打牌等的活动。

                                  

18日,早上吃完早餐后,9点半出发,离开东莞城,到樟木头镇。那里,有一近年来建设的景区,叫“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山我亦耳闻,但没有去过。近年来,神与佛的待遇非凡,多处地方都以建造大佛或观音像为旅游卖点。番禺莲花山有,南海西樵山有,太湖边有,峨眉顶有……如今,东莞这山也以观音像以命名为“观音山”。当然,观音山不仅只有一座现代的观音像,据说百年前即有观音古寺,印妙轩等佛教建筑,以及仙宫、神殿等道教建筑。山上树木繁茂,奇花异草,溪流瀑布,风景秀丽,如今,再加上一些佛教的新的配套设施,此山便成为佛教圣地,“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消除红尘烦恼的乐园”。当然,要此处成为留得住游客的景区,还须有其他的项目。此山还建有国际会展中心,古树博物馆、综合型舞台等。

我们到达观音山的门楼处,即乘坐上山的旅游车到了半山的停车场,然后,步行800多米的菩提径到山顶。因此径是上坡路,也有点吃力。幸而近来我常早起跑步,还可对付。到了山顶,豁然开朗。即仰头瞻拜高33米、重3300顿、全世界最大的花岗岩观世音雕像。此观音坐在莲台之上,头戴官帽,面露慈祥,普视人间。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四周,整个樟木头镇尽收眼底。据说,国内不少作家喜欢樟木头这小镇,纷纷来此购房,形成一条作家村。参观完观音像以及周围的附属设施,已近中午,我们就在山顶的斋菜馆吃了一餐斋菜,清清雅雅,味道还不错。午饭后下山,到了停车场,再乘车到古树博物馆参观。里面陈列着许多据说是多少亿多少万多少千年的古树。参观完古树博物馆,再乘车到了门楼处。在此,与东莞的友人握别。

   游览观音山,不可无诗,得《游樟木头镇观音山》五律一首。诗云:“青山连绿野,登顶拜观音。印妙轩思佛,慈云阁感恩。菩提闻鸟唱,莲座脱凡心。尚有残躯树,年轮记古今。

    离开樟木头镇,车子往虎门镇开去,沿途经常塞车,走走停停。到了威远炮台,已经近4点半钟。仅余不到半小时可供参观。

    威远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岸,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主航道。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位于阿娘鞋岛(威远岛)武山脚,全周五十二丈五尺,炮位十二个,安放大小生铁炮十二门。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加筑面宽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设炮位四十个。始称南山威远月台,后简称威远炮台。鸦片战争前夕,其防御体系几使英人震慑,由于琦善拱手媚敌,拆卸军防,以致铜关毁锁,门户洞开。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军先克横档,然后集兵强攻威远,其时,岛上驻军无援,数百官兵与敌肉搏阵亡,炮台陷落后被毁。1842年2月26日,广东水师将士在此与英军激战。二十三年(1843)再建,咸丰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威远炮台,还基本保留着原样,尚有几株重炮陈列着,也算一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吧。从炮眼望出去,可以看见珠江的滔滔江水。江水和昔日的一样,但往来的船只,以及头顶上雄伟的虎门大桥,告诉我如今已是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游览威远炮台,亦不可无诗,得《参观虎门威远炮台》五律一首。诗云:“虎门初探古,威远炮台山。弹洞今犹在,城墙早已残。茫茫沙角岛,隐隐岭南湾。告慰林关邓,桥飞两岸间。

离开威远炮台,我们直接回中山。在港口镇的一家酒家吃晚饭。晚饭后回城区,再分散。

东莞两日之游,收获不少。见识了东莞新貌,结识了新朋友,写了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