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诗唱响东升镇
陈贤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开始后,领袖崇拜发展到高峰,出现了一个更名的热潮。村镇、厂企、学校、街道以及个人等,都纷纷改变原来的名字,换上“时髦”的名字,被“抢注”得最多的,便是“东方红”“东红”“卫东”“卫红”“红卫”“红兵”“东升”“红征”“爱武”“要武”……记得广州北京路有一家著名的冰室,原叫“美利权冰室”,文革中竟改名“燎原冰室”,形成“冰火相融”的局面,真赞叹更名者的高智商!
中山市有个东升镇,原也以为是文革期间更改的名字,其实不然。这片土地,原来有个土得掉渣的名字——鸡笼。当这片地方建镇以后,人们还俗称她为“鸡笼镇”。但是,这片土地,正如她的新名字一样:如日东升,欣欣向荣。不久,人们便忘记了她的俗名,而亲切地叫她的名字——东升镇。
1987年,这片土地从小榄镇分离,创建一个新的镇,中山市的领导亦用心良苦,寄予厚望,故取名“东升”。此“东升”绝不是文革的产物,反而是改革开放的又一新生力量。新成立的东升镇,虽不算“一穷二白”,但工农业底子十分薄弱,则是肯定的。东升镇的第一批干部,实际上就是开拓者、创业者。二十年,是一段并不算太长的时间,在某些地方,可能“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是,东升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创建成市工业强镇、省教育强镇、省卫生镇、国家卫生镇、市经济强镇,被授予“中国脆肉鲩之乡”。2006年,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141亿元。拥有3个国家名牌、7个国家免检产品和18个省名牌名标产品……
今年是东升镇建镇20周年,一批中山籍的诗人,在四五月间曾踏足这片热土,有感于东升镇欣欣向荣的景象,热情讴歌,写下了许多诗词作品。12月初,一册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东升诗词集》问世了。这不仅是东升人民的骄傲,也是全中山人民的骄傲。它见证了年轻的东升镇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中的成就,也间接反映了中山市的其他老镇新区,亦焕发青春,亦后浪推前浪,向着全面小康的社会迈进。
且听诗人们的吟颂:
“旭日东升,金光远送,珠江风起洪波涌。春天故事满征途,水乡实现腾飞梦。
廿载奔康,众星垂拱,前程锦绣箫笙弄。雄鸡引吭再高歌,和谐美满千秋颂。”杨官汉的一曲《踏莎行》,概括了东升镇建镇20年的伟业。
“草木绿芊芊,异卉争妍。栽花育树创丰年。万亩田畴铺锦绣,永是春天。
蜂蝶舞翩跹,燕语莺言。水乡如画似诗篇。特色经营兴事业,乐也绵绵。”陈少波的一曲《浪淘沙》,不仅描写了东升花木之美,也突出了这一特色产业。
陈占勤赞脆肉鲩:“东裕名牌远近闻,味鲜肉脆若河鲟。火锅美点盘中食,独占鳌头赞此珍。”
伍毓照赞东升公园:“九曲桥头雨后天,东湖水软柳吹绵。问君可忆亭边绿,北调南腔月正圆。”
秦植禧赞健身广场:“当年赤脚种田忙,哪有心思弄棒枪?今日脱贫生活好,休闲常到健身场。”
李文光特别盛赞诗教开展得蓬蓬勃勃的胜龙小学:“袅袅民歌绕校园,诗声朗朗入云端。弘扬国粹欣苗壮,央视荧屏四海传。”
东升镇的本土诗人吴玉好深情地唱道:“小时候,我稚嫩的言语,无法表达你的贫瘠、你的艰辛、你的无奈。/长大后,我日渐丰富的词汇,却又说不完,你的富有、你的美丽,你的成就。/啊,美丽的东升,我可爱的家乡,/你跑得那么快,全靠二十年的奋斗,创造神话的奇迹。/我要把我的诗,我的歌,献给你,可爱的家乡。”
东升镇的老诗人、老民歌手冯林润,更是高唱一曲咸水歌,歌唱“春风吹开满树花,春雨洒开满树芽。春水灌浇万物长,阳光普照暖万家。”
……
是的,东升镇的成就值得高歌,东升镇的经验值得传诵。手捧这一册凝聚着众多诗人们激情、深情的诗集,我感到欣喜,改革开放繁荣了诗歌;而诗歌又为和谐社会作鼓与吹,经济与文化的相辅相成,于此不是得到最好的体现吗?
在欣喜之余,我亦祝愿东升镇在今后的20年,再如冉冉东升之红日,放射出更耀目的光芒。
(此文刊登于2007年12月23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专栏,用“观潮”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