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赞杜环之美德

                    观潮

    杜环何许人?大概是元末明初之人,但在一般史书上查不到他的传略;有何美德可赞美?六百年前之明初名臣宋濂写有《杜环小传》一文,已对他的事迹作了记叙,而我只不过是读罢其文,有感于杜环的美德,禁不住要再作赞美。

   《杜环小传》是这样写的: 杜环,字叔循。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谨饬重言诺,好周人急。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哭于九江城下,无所归。或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常友乎,盍往依之?”母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念允常尝仕金陵,亲戚交友,或有存者,庶万一可冀,复哀泣从人至金陵。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道上对以“一元死已久,唯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时兵后岁饥,民骨肉不相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少不惬意,辄诟怒。环私诫其家人,顺其所为,勿以困故,轻慢与较。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筋。以母故,不敢大声语。越十年,环奉诏祠会稽,还道嘉兴,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诒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言终而气绝。环俱棺椁殓殡之礼,葬之。

    宋濂不愧是文学大家,所写小传,通俗而生动,一般的高中生应顺利读懂。文中主要写了杜环的一件很感人肺腑的故事。杜环的父亲杜一元有一位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常允恭死于九江,其母张氏无所依,想投靠儿子的朋友而不纳,最后到金陵找杜一元,但一元已死,只有儿子杜环。杜环即使认识张氏,但自家亦贫穷,完全没有义务收留这位六十岁的老太婆的。然而,杜环怜惜其孤苦无依,不仅收留了她,还令妻子为她缝制衣衾,全家人以母亲一样对待她。这是值得赞美之一。家中无端端多了一口人,肯定有诸多不便,如果那位老太婆是个脾气不错的人,还能干点轻微劳动,那还好办,然而,张老婆子却是个脾气褊急的人,稍不如意,还生气骂人,如果是别人,如何能忍受?肯定及早送客出门。然而,杜环体谅到老婆子的处境,不仅自己忍受,还告诫家人不得与之计较。这是值得赞美之二。杜家不仅是来了一位脾气不好的老太婆,还是一位有令人生厌的痰疾的老太婆,对此,别人也大有理由送其或劝其离去,但杜环没有这样做,而是亲自为她煮药喂药。这是值得赞美之三。由于张母有这种病,杜家人平时说话也不敢大声,惟恐影响了她。能够如此体谅别人,这是值得赞美之四。上述所作所为,如果是三五天或一两月,也许有不少人可以做到,但杜环侍奉张母,是十年之久!这是值得赞美之五。后来杜环为张母找到了儿子常伯章,不料伯章不肯照顾老母,如果是他人,恐怕要打打官司,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回到她亲生儿子那里,但杜环没有这样做,依然照顾张母。这是值得赞美之六。最后张母去世,杜环包办了她的一切身后事,这是值得赞美之七。在整整十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杜环善待张母,杜环妻及家人都能做到,这又是很难得的,这是值得赞美之八。

   在《杜环小传》中,作者宋濂只是记叙其事,并无一句赞美之辞,然而,谁都会从那质朴的记叙中,感受到杜环助人为乐的高尚美德。杜环赡养张母,并没有任何私利,只会增加自家的贫穷。张母临死,也由衷地感叹并祝愿:“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杜环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恐怕是记住孟子的教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杜环本身就是一位“谨饬重言诺,好周人急”的人,可以想象,他肯定也是一位很有孝心,善待父母长辈的人。一位连自己的父母也缺乏孝心的人,是绝不会真心诚意地帮助或赡养别人的老人的。当然,孝顺自己的父母,并不一定能体谅、帮助别的老人,这样的例子我们并不少见,所以孟子才会发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样的教诲。

   在我们今天,乐善好施,助残献爱心,关心弱势群体等口号和行动时有所闻所见,无私奉献的事例也不少,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但是,我们显然做得还很不够,社会中还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冷漠气氛,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许多隔膜,许多不信任,还缺乏坦诚,缺乏真挚。因此,谈一谈古人杜环,赞一赞他的美德,也算是借古讽今吧。当然,要我们都象杜环那样收留一位孤寡老人,这并不现实,也无必要,只要我们能经常体谅别人的难处,能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地帮助别人,那么,我们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此文刊登06年2月28日《香山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