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寻校友

                                                                           陈贤杰

最近,为了编辑《芳菲天涯》续集,我专程去了一趟苏州,接触了一些苏州校友。姑苏古城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活跃着我校历届校友200多人(不含郊县),是我校校友较为集中的城市。苏州校友会近年来每年组织校友活动,前年去常熟,去年到天池山,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校友们团结、友爱、为母校争光的精神。

翻开校友送上的印制精美的塑面《南京地质学校姑苏校友通讯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校长牟闵的题词:“一夜春雨浇开千树桃李,两袖清风面对四壁图书。”运笔洒脱。牟校长19891990年两度返校,同时也两度应邀赴苏州,与校友欢聚。他即席吟诗,唱当年的地质测绘队员之歌:“白云环绕这祁连山------”校友们告诉我,每当此时,老校长总是热泪盈眶,一时语塞,寂静的会场上,充满着校友们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情回忆。

苏州校友最集中的要数地质四队,从通讯录上看,足有100多人,占了苏州校友的近半数,是校友活动的热心支持者。他们说:“队上许多校友把全部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山沟沟!”现在仍有些五十年代初的校友肩负重任,战斗在第一线。两位副大队长潘兆庭华进发,都是我校的校友。部劳模、优秀党员高巧森,可以说是校友形象的代表。76届的高巧森现在是该队工程勘察测量分队的技术负责人,被人们称为“不尚空谈的实干家”。

在城建规划局,我见到了校友会秘书长陆秉皇程虹张志云等同志,他们都是校友活动的热心组织者。这锦帆路31号大院是校友的另一个集中点。一些校友,当年分配到天南地北,近年来,得到组织上的照顾,调回老家,落户在城建规划局。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一样作出应有的贡献,苏州市劳模胡杏官,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胡杏官1961年在我校地形专业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奔赴祖国大西北——青海地质六队,在茫茫的柴达木盆地,战风沙,斗严寒,默默地奉献了18个春秋,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8年,组织上考虑到他家有身患残疾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需要照顾,忍痛割爱批准他调回苏州。回苏州后,他一如既往,怀着对地质测绘事业的无比热爱,义无反顾地跨出苏州城建测量队的大门,继续坚持在野外作业第一线,一干又是十几个年头。他几乎年年提前或超额完成任务,为苏州城的规划、建设、管理、科研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测量队的12年中,他有9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或“双文明”积极分子。

在苏州,我还见到了苏州地质疗养院的主治中医王正芳。王正芳是我校1976年水文专业毕业生,他执着地追求医道,自学成材,成了名闻遐尔的中医师。

这里,我要特别介绍两位厂长。

大家一定知道驰名中外的“香雪海”吧。从苏州驱车30公里,过了光福镇约3公里,就到了香雪村。这里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花树环抱,梅花盛开的季节,便成了花的海洋,来赏“花海”的人络绎不绝,公路上汽车排成了长龙。但是,你可能并不知道,有一位航测10班名叫倪根兴的校友的家,就坐落在这花木环绕之中。

1979年某月某日,《人民日报》有一篇介绍“借鸡下蛋”的报道,说的就是他的事迹。他在那里当过教师,当过5年的党支书,八十年代就因大抓乡镇企业出名,现在是光福织带厂的厂长。他的厂的产品全部出口创汇,供不应求。今年3月份,他特地从苏州来到南京,宴请母校老校长、老师和在宁的老同学,畅谈离情别绪,感谢母校的培育之恩。这次我去找他,在34公里之外问起他的名字,年老的、年少的无一不知。到了他家,看到他新盖的5间楼房,令人羡慕。我去的时候,虽然梅花谢了,但桃花、李花、樱花正在盛开。作为一位在地校从教近40年的老师,我在这位当年学生的陪同下,漫步在那花间小路,吸着沁人腑肺的花香时,感慨万千,眼前仿佛幻化出在祖国各地的万千桃李!

还有一位苏州电器设备厂助理厂长茅秀清,他和妻子赵英均为我校64届校友。茅秀清说:“母校给了我文化知识,更给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什么苦也吃过,甚至死的考验也经历过!”他转战福建、青海10年,在国家登山队集训过。由于他刻苦学习,在仪表维修、设计上有一定的造诣,1990年被苏州南园开发公司以重金聘到苏州,现在负责该厂新产品设计工作。该厂以其高质量的、设计独特的UPS产品打入市场,实现人均年产值20万元。在厂里,他给我详细介绍了他设计的新产品,该产品即将进行市、部级鉴定。

其他校友的情况听说了不少:市地震办的57届的校友张邦柱,去年被评为全国地震系统先进工作者;当年在校时曾演歌舞《逛新城》中的“阿爸”的64届大地班的顾金明,现在是苏州市政公用局副局长,担负着苏州二期煤气工程指挥的重任;当年航测11班的活跃分子张香萍,现在是市医药采购站经理;大地28班的张志云,作为规划管理监察中队的队长,担负着处理苏州承建违章建筑的执法重任。

除了上面提到的校友以外,我在苏州期间,得到潘慧芳田俊严天生刘德山郑金龙韦莲等校友的热情接待、介绍,他们也是各自单位的骨干,为苏州的建设发展出色地工作。

413日晚,以校友会秘书长为首的7位校友汇集在茅秀清的宽阔的家中,其中有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我校毕业生,大家回忆着母校的许多往事,久久不愿散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程虹校友讲的一件事:当年他们在校时,演过一个话剧——《我们这一家子》,演过这“一家子”的同学相继毕业后,几十年来,她总想找个机会把“一家子”和导演聚集在一起,可是终未如愿,只是她分别见过那“一家子”的每位成员,如今“嫂嫂”已不幸逝世,“一家子”永远也不可能聚齐了,但程虹仍期待有朝一日把其他的“家人”聚集起来,校友之情,令人感动!

当我离开姑苏古城的时候,我蓦地发现古运河两岸杨柳更绿,桃花更红,虽然我已记不清我到过苏州多少次了,但从没有感到苏州会这样美,大概因为有那么多可爱的校友的故事吧!

                                                            19925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