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黄圃赴家宴

 

陈贤庆

 

学期之初,有位教师的父亲生日,设家宴于某酒家,也邀请几位从外省新毕业招聘来我校的教师。

他们问我:“参加别人的家宴,要送多少礼金?”

我反问:“在你们的家乡,一般是什么数?”

他们说:“以前50元也可以,现在一般要100元才拿得出手。”

我说:“这里大概也这个数,你们有钱吧?”

他们连忙说:“有,有……”但我从他们尴尬的脸色中可以知道,这100元对新毕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绝不是“小菜一碟”。

我说:“这样吧,你们刚来,经济肯定拮据,你们的礼金我全包了!”

他们瞪大眼睛,惊讶于我如此大方阔绰,急忙摆手谢绝。

我说:“没事,几百块钱对于我是个小数,你们就安心去赴宴吧!”

到了晚间,我与他们一起到了那酒家,在酒家门口,请客的教师有亲属在接待,同去的几位年轻教师看到我从口袋掏出一个比较饱满的红包,递给主人家。在席间,那几位年轻教师对我说了不少感激的话,我知道,在他们的心目中,我的豪气已经直逼李嘉诚。

宴会之后,我们踏着月色散步回家。

我对他们说:“今天晚上,我是双丰收啊!”

他们问:“何解?”

我笑着说:“吃了一顿大餐,又听到许多感激的说话。”

他们说:“是应该感激你呀。”

我说:“你们都误解了。”我从口袋中掏出那红包,“我送出的红包,主人家原封不动退回给我,与原来不同的是,红包被撕去一个小角。”

他们很惊讶地问:“那么,就是说,赴别人的家宴,不必送礼?”

我说:“这也不对,礼还是要送到,撕去的一小角表示主人家收下你的心意,钱则退回。”

他们问:“这有何不同?”

我说:“不送礼金,场面不够热闹,主人家不够光彩;现在礼也送到,制造了一种礼尚往来的气氛,但又不会让赴宴的客人为难,是两全其美的事,达到双赢的效果。”

他们问:“那么,请客的人家,不就亏死啦?”

我说:“这就是是否真心请客的问题了。黄圃人请客,出于真心,并不想借请客捞回一把或多少捞回点损失。”

他们说:“啊,这也真少有呀!广东人、中山人都是这样请客吗?”

我说:“这又未必,不少地方都是全数照收的,但黄圃人的礼节则有别。我来黄圃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参加别人的家宴,如结婚、生日、满月、升学等,都要预先备一红包,写上自己的姓名,入门时交与主人。主人家有几位‘工作人员’,负责按贺礼的数目收下十分之一,退回十分之九。如你送去100元,主人家就会在席间退回你90元。因此,你不必担心赴一次宴要出一回血。”

他们说:“这种风俗真好!不过,每回请客,都要动用多人拆包,计算,退钱,岂不麻烦?”

我说:“就是!黄圃人也很会变通,后来,他们干脆连这些环节也简化了,只派一二人于门口,当场收下红包,当场撕去一角,当场回敬一句感激兼欢迎的话,再将红包退回。整个流程彼此心照不宣,皆大欢喜。”

他们说:“真好啊,如果我们的家乡也有这种风俗,我父母就不用经常为‘凑分子’而发愁;也不用整天盘算,弄个什么名义请一次客,把前几次的损失补回来。”

我说:“礼尚往来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是,如果这个‘礼’变了质,就是庸俗,就是势利,甚至会败坏社会风气。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如果彼此都想以请客发财,那大家都会雪上加霜。黄圃地区也有一些不良的风气,但是,就请客收礼这一点,则是值得我赞颂的,起码二十多年来,每回赴别人的‘请饮’,我都很坦然,很安心,也真正感受到主人家的真诚与热情。”

年轻人都齐声说:“好啊,下次收到请柬,我们就不会视之为‘红色炸弹’和‘高级饭票’了。”

我说:“是的,一种良好的风习,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可以造成社会的和谐和安定,实在不可等闲视之啊。”

年轻人忽然急切地问:“陈老师,你什么时候摆寿酒?”

我说:“快了,到时我也不收你们的红包,你们就送一只二两重的金猪可也!……”

 

(此文刊登于2007年7月29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用“观潮”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