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璀璨粤讴传                     

陈贤庆

    粤剧和粤曲是岭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广东省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存在着爱护、传承和发扬的重任。不少有识之士,已将此重任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我市的开发区,也活跃着一批粤剧爱好者,本文重点介绍的,是开发区曲艺协会副会长李泳梅女士。

                                        (一)

    李泳梅出身在一个粤剧爱好者家庭。母亲冯惠园,原是广州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与同学、著名的粤剧丑生文觉非的女儿等,从广州来到中山县工作。冯惠园先在港口公社当小学教师,后来认识了同样当教师的李兆华,两人都是文艺骨干,课余时间一起参与文艺宣传活动。其后,李兆华与冯惠园结为夫妻。因李兆华是张家边小隐村人,不久,夫妻俩调回小隐村,仍当小学教师。李兆华夫妇都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也爱好唱唱粤曲,在教学之余,李兆华夫妇联合多位粤剧爱好者,组织了小隐业余粤剧社,李兆华担任导演兼掌板师傅及乐师,冯惠园为主要花旦,他们排演过《搜书院》《打面缸》等粤剧,在村里以及到附近的村社演出。当年,小隐业余粤剧社已颇有名气,记者还在报上作了报道,称冯惠园为“中山红线女”。李泳梅在母亲冯惠园的肚子里时,已经听惯了鼓锣弦索的乐音,以及悠扬哀怨的粤讴韵味。

    1963年,李泳梅出生。在幼年的时候,父母经常晚上带着李泳梅去演出,李泳梅先是在台边观看和学唱,困了,就睡在后台的戏箱之上。由于耳濡目染,加上天资活泼好动,年少的李泳梅已经对粤剧粤曲也有了兴趣,也学会一些唱段,她也有一个朦胧的愿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象母亲一样穿着漂亮衣服的“花旦”,登上大舞台演出。

    然而,十年文革,传统粤剧粤曲受到批判和摒弃。改革开放后,商品大潮冲击人心,加上影视、卡拉OK、游戏机等风行,传统粤剧粤曲愈加式微,李兆华夫妇也没有心愿,让女儿也爱上这一种夕阳艺术。上世纪90年代,冯惠园、李兆华相继退休,他们还参与关工委的工作,义务教育和帮助青少年。但是,在工作生活之余,他们仍心系粤剧艺术,在家中开设私伙局,继续维系着一班粤剧粤曲爱好者。

    由于求学、工作以及家庭等原因,有着良好粤剧氛围影响的李泳梅,在其后的岁月中,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身到粤剧的学习和表演之中,她甚至觉得,自己此生也不会与这种艺术有关联。进入新世纪,国家对传统文化以及非物质遗产更加重视。中山市开发区虽然是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发展高新科技为主,但是,开发区的领导深知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在狠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大力扶持各项文化事业,粤剧粤曲艺术在开发区也得到健康发展。

    2004年,李泳梅40岁了,某天,她回乡去探望父母,父母在某一乐社与曲友在唱曲。见她到来,曲友们邀她唱一曲。她羞涩地说:“我不会唱呀!”曲友们不信,说:“你父母都是唱家,你怎么不会唱?”当时,她没有办法,勉强唱了《花好月圆》几句。谁知,曲友们一致认为,声线不错,是可造之材。得到大家的认可,李泳梅恍惚一下子有了自信,她想,是呀,我从小就听惯粤曲,有基础呀,如今,我有时间有精力,又遇到了传统文艺的复兴时代,我为何不趁此好时机,学习唱曲和表演,圆青少年时的梦,有朝一日也登上舞台?

    于是,她买回一叠曲谱学唱。在学唱的过程中,她才发现,自己虽然从小就有了粤剧艺术的熏陶,也会唱几曲,但其实并不懂乐理,更不懂粤曲的曲牌与锣鼓的众多规律,学而后知不足,她感到自己没有任何骄傲的资本,应该从头学起。父母也觉得,女儿有此天分,但父母已没有精力教导她,鼓励她走出去,多结交高明。于是,2005年,父母介绍她加入张家边曲艺社。

    在曲艺社,李咏梅虚心地认真地向林成合、陈森明等前辈学习乐理,学习锣鼓点,学习走台步,学习扬水袖,学习化大妆……回到家,她反复听唱碟,反复学唱,很多时,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一边模仿……在曲艺社晚上集中排练的时间,每次她都积极参加,很快,她便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参与演出,并逐渐成为张家边曲艺社的主要演员。每逢演出,她都特别认真卖力,深得同行和群众的喜爱。她知道,现在的舞台虽小,主要是村社的敬老演出,为老人家服务,但这些慈善博爱的活动,也让她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满足,她感到很有意义,她感慨地说:“学会唱曲,参加演出,悦己娱人,我将这作为我下半生的主要事业了。”当然,在她的心底深处,她还有一个梦想,要登上更大的舞台。

                                       (二)

    正当李泳梅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时,由于家庭的关系,2008年,她与丈夫、儿子不得不移居澳门。一般人都认为,李泳梅移居澳门,也就意味着与张家边曲艺社脱离关系,也就意味着她的“演艺生涯”宣告结束了。这事,也让李泳梅十分苦恼,她不甘心从此就被生活所困,远离她刚踏上的粤剧舞台。就在她被批准入籍而需要到澳门领取身份证的时候,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42周年,中山市歌舞团计划到24个镇区作巡回演出,要求张家边曲艺社的林成合与李泳梅对唱一曲《帝女花》,作为唯一的粤曲节目。李泳梅觉得,这巡回演出的机会十分难得,也是锻炼自己的最好的舞台,她毅然决定,先不去澳门领证。为此事,家人十分着急,她则全然不顾,认真对待这次巡回演出,虽然所唱的曲子只有5分钟,她与林成合也反复试唱练习,力求做到最好。直到一个月后,24个镇区巡演完毕,她才赶赴澳门去领取那身份证。通过这次到24个镇区的巡演,李泳梅不仅看到人民群众对高雅艺术的渴望和追求,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她知道,自己的“艺术才华”应该在家乡展现,她当时就暗下决心,要尽量做到人在澳门,心系家乡,继续为慈善博爱事业出力,继续为传承粤剧艺术作贡献。

    但是,愿望是如此,如何做得到?经过苦思冥想,于是,在澳门寻找工作的时候,李泳梅有了自己的打算,她要找一份能够兼顾回乡参加排练和演出的工作,哪怕工资待遇少一半。但是,这样的工作哪里去找?又有哪位老板能够容忍手下的员工经常请假与调班?经过多次碰壁,最后,她来到澳门东望洋酒店。这只是澳门一家三星级的酒店,员工的薪水不会很高。当她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告诉酒店的经理,那经理感到十分惊讶,赞赏她对粤剧的热爱之余,得知她所参加的演出主要是慈善博爱的性质,更是感动,当即,那经理爽快地说:“我没有理由拒绝一位来自博爱之城的女士如此感人的要求。”当即同意,日后只要她有排练和演出的任务,都给予她或请假或调班等的方便。不过,她的同事知道后,则不以为然,有的说:“阿梅,来到澳门这地方,很快你就会脚踏实地,顾住搵食啦,还有心情和精力想着唱曲和演出?”有的说:“我看你是高烧还未退,最多能坚持一年半载,就变成地道的师奶了!”

    说实话,李泳梅的同事们的议论也不无道理,澳门与中山,两地相连,虽一关之隔,但来往也并不方便,偶然回来参与演出不难,难就难在每次排练每次演出都能参加。移居澳门的李泳梅,要重返家乡的舞台,其难度她不会不知。但是,她已下了决心,不管有多难,她也要克服!

    很快,张家边的粤剧迷便发现,成了“澳门婆”的李泳梅,真的又出现在舞台上,为他们歌唱和舞蹈,感到很高兴。要做到重返舞台,李泳梅必须要每天认真完成好本职工作,给经理和同事一个好印象。凭她的热情和勤快,她都能很快做到。每逢曲艺社晚上有排练,她则于放工后,立即赶到关闸排队过关,然后乘大巴或其他交通工具回张家边。排练完毕,又要立即赶到拱北,在12点钟之前过关。回家后,还要做些家务,次日继续上班。每当有演出任务,李泳梅需要预先请好假,或与别人调班。放工后,饭也不吃,准时赶到演出场地,立即化妆,随意吃些点心;为了方便她回澳门,曲艺社一般将她的节目安排在前。演出完毕,简单卸妆,不吃夜餐,她即赶回澳门。有时如此的往返,仅仅是为了台上5分钟的演出,她也毫无怨言。这样的往返,不是一年一两次,而是一月一两次,甚至三四次。丈夫和儿子知道她的兴趣和执着,也毫无怨言,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她。自从移居澳门后,她没有一次因私事影响了排练和演出,实在难能可贵。

    移居澳门8年来,李泳梅坚持回到张家边曲艺社参加所有必须参加的排练和演出活动,而并非如她的同事所预料的,最多只能坚持一年半载。这8年来,她饰演过杨贵妃、西施、花蕊夫人、祝英台、龙女、仙女、村姑、小媳妇等角色,除了到各乡镇演出,她还登上过张家边影剧院、张家边明珠长廊、市中山纪念堂、市工人文化宫、市文化艺术中心露天剧场、东凤文化艺术中心等大大小小的舞台。

    李泳梅参加曲艺社的排练和演出,从来不计较报酬,每次来回澳门与中山的车费都是自己出。她自己就掏钱买了十几套戏服,不用公家报销。没有对粤剧的热爱和传承责任,没有对家父老以及曲迷的深厚感情,李泳梅的上述所为,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李泳梅曾对笔者说过:“群众喜爱粤剧,喜爱我的表演,是我生活的动力,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相比。”

     李泳梅对开发区文艺事业的无私贡献有目共睹,其奉献精神博爱心怀令人感动。开发区文化站的领导对她更是赞不绝口。她曾三次获得开发区文化站“先进个人”称号的嘉奖,一次获得中山市文艺界的“先进个人”称号。她从担任开发区曲艺协会秘书长,到担任副会长,肩负起更多的责任。她还是中山市戏曲研究会的会员、中山市群众文化促进会的会员等。

                                       (三)

    正是有了李泳梅这样的粤剧热爱者和传承人,张家边曲艺社办得红红火火,成为开发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曲艺社在林成合社长的领导下,每年下乡演出数十场,足迹遍布明珠广场、大环、西垭、茂生、宫花、小隐、义学、黎村、灰炉涌等。曲艺社还到过神湾、南朗、小榄等镇演出,还受邀到过香港参加天后诞化妆大巡游。澳门东望洋酒店的老板与员工早已得知李泳梅的事迹,并深受感动,每年,他们都受邀到澳门东望洋酒店公司,为公司的年会演出助兴。

    张家边曲艺社的演出大受群众的欢迎,每当他们下乡演出,群众就早早聚集到舞台跟前,他们演出过的折子戏《七月七日长生殿》《梦会太湖》《山河情泪》《天涯别恨长》《春风秋雨又三年》《花蕊夫人》《别馆盟心》《情困薛丁山》《卖油郎独占花魁女》《花好月圆》……还有现代粤剧小品《斗气亲家》等,都深受群众喜爱。今年五一节期间,他们在张家边四村演出,当晚下起小雨,他们觉得群众会不方便来观看,决定停演,谁知群众闻知,要求继续演出。到了7点钟,他们才又化妆准备,冒雨演出,群众则打伞观赏,直到散场。而且,他们计划只在四村演出两晚,但村民要求再加演一晚,最后虽未能安排,但足见曲艺社受群众欢迎的程度。李泳梅常说:“群众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再辛苦也值得!”这些年来,张家边曲艺社获得的省市的奖项无数,2016521日,以李泳梅为主演的张家边曲艺社参加中山市民间粤剧私伙局争霸赛,在近4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八强,最后一举获得金奖,乃实至名归。

    粤剧粤曲是一种可贵的民间艺术,需要学习、传承和发扬,使之为讴歌新时代,为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我们需要更多李泳梅式的无私奉献的热心人和传承者。

(此文获2016年“中山火炬杯 博爱记忆短篇纪实文学征文”三等奖。注:一等奖二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 

                            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