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香港来

      ——小记何少昂先生

      陈贤庆

      序言

1979527日,来自香港的14个小榄同乡会代表,被邀请回乡参观。在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省中山县小榄镇政府,借举办菊花会之机,与中断交往30年的旅港14个小榄同乡会重新取得联系。此事,被认为是中山统侨工作的“破冰之旅”。其后,旅居香港的小榄镇乡亲们纷纷回乡观光、省亲。某天,一位50多岁的关女士也回到故乡,她不停地向当地政府的接待人员询问:“你们认识何少昂先生吗?”“何少昂先生在什么部门工作?”……

当天晚上,当同样是50多岁的何少昂先生站在关女士面前时,两人四目对视,无语良久,百感交集,老泪纵横,双手紧握……

两位半百老人,原来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一

19499月,23岁的香港青年何汉灿,与林潮等10位青年一起,受进步人士黄志明先生等的指派,准备潜回内地,参加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何汉灿一家祖辈起从内地迁港,其父母生有10位儿女,何汉灿排行第三。其后,兄弟姐妹不是居住香港,就是移居海外。何汉灿的叔父无儿,何汉灿从小过继给叔父为儿。叔父在港有一家品心酒楼,还有其他物业。何汉灿是唯一的继承人。然而,何汉灿又是一位热血青年,受进步人士和思想的影响,加入了某政治团体。在广东省即将被解放、需要大量干部的形势下,被指派潜回内地参加工作。何汉灿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决定返回内地。

当时,何汉灿正与一位同学、关姓姑娘恋爱。关姑娘也是香港的一位富家女儿,祖籍中山小榄镇。然而,潜回内地参加革命工作,是一件秘密的事,也是一件危险的事。临行前,何汉灿与关姑娘泣别,告知,大陆全部解放后,他们就可以很快再见面。

何汉灿一行8人,先在罗湖藏匿了多天,于1013日冲破封锁线,回到宝安县共产党的游击区。在那里,他们得知,13天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而他们回到内地的次日,广东省省会广州也被解放。

        二

何汉灿回到内地参加革命工作,精神异常振奋,他改名为“何少昂”,表示“年少气昂”,投身新中国建设。随即,他被派到珠江纵队,参加剿匪。不久,到佛山地委报到,被安排到番禺报社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何少昂随中共中山县九区区委书记梁泰猷到中山县三角地区参加土改等工作。

1953年,何少昂随梁泰猷同志调到小榄地区参加土改,担任小榄区区委委员。土改工作结束后,何少昂出任小榄供销社首任主任。

1955年,海洲建造糖厂,何少昂出任海洲糖厂首任厂长。

1958年,何少昂下放到长江水库中心村的中山县干部农场。后出任场长。

1960年,何少昂被调到石岐中区公社办事处任干部。其后,曾到民众公社、三角公社、横栏公社担任党办主任。

文革期间,何少昂出任石岐镇知青办公室主任。

1975年,何少昂再调到小榄镇担任党办主任。

何少昂在海洲糖厂工作时,认识了在小榄镇工作的杜雅芝姑娘。于是,他们相爱,并于1957年结婚。1958年,儿子何家聪出生;1960年,女儿何咏梅出生 ;几年后,女儿何咏莲出生。

由于香港封关,内地与香港的往来中断,何少昂作为一位共产党的干部,与香港亲人的联系也暂时中断,当然,和关姑娘的联系同样也中断。

1955年,何少昂联系上家人,得知弟弟何汉章在香港失学的情况,于是动员他回内地读书,学成后报效国家。于是,母亲带着何汉章来到小榄居住。何汉章1960年在小榄中学高中毕业,考上北京轻工业学院。毕业后中国轻工业设计院工作。后出任院长。直到1991年才自动降职回中山工作。

1962年,中国内地经济困难,何少昂在香港的父亲对回到中山的妻儿等十分挂念,于是,也来到中山,与妻儿一家共同生活,照顾孙儿、孙女,应对困难。

1966年“文革”爆发,何少昂因香港和海外关系,受到检查。但是,由于他平时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廉洁奉公,群众并没有过多为难他。何少昂参加工作起,工资就定为120元,属于高工资。“文革”期间,何少昂自动减工资到90元。此外,在“文革”期间,何少昂主动要求到民众公社等农村蹲点,与农民“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躲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

        三

197610月,“四人帮”被打倒,何少昂与全国人民一样,感到欢欣鼓舞。他重新回到小榄镇政府工作。

改革开放,内地居民移居香港的限制也放松。何少昂的父母疼爱身体虚弱的孙女何咏梅,要求将她移居香港。其后,亦获得公安机关批准。但是,何少昂认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自己当年就是从香港回到内地,为祖国的建设出力,如今,女儿也应在此新的历史时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这样,何咏梅听从父亲的教导,留在内地,先后在小榄镇文化站和中山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为中山的文化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1979年夏天,当年的关姑娘回到了故乡小榄镇,寻找祖屋。在何少昂离开香港后,关姑娘也已经结婚成家。由关姑娘变成的50多岁的关女士,意外地在故乡小榄镇见到了30年前的恋人,两人均百感交集,大有“第二次握手”的味道。幸而,两人都很理智地处理此事,于是,关女士成了何少昂女儿何咏梅的“姑姑”,关女士的儿女也回来认“亲戚”。当年11月,小榄菊花会成功举办。从此,小榄镇党委、政府打开了港澳、海外乡亲回乡省亲、支持家乡建设的新局面。关女士亦动员亲戚朋友,经常回小榄镇省亲和投资。

19808月,珠海特区建立。当时,何少昂被上级调到珠海特区,担任特区侨联主任。但是,由于年老的父母入户珠海的问题难以解决,何少昂决定还是留在中山工作,而没有到珠海上任。

      四

1987年,何少昂的89岁的父亲去世。1989年,91岁的母亲也去世。两位老人家,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香港回内地后,就很少回去过。

自从194910月离开香港后,何少昂也没有再回去过。尽管除了小弟在湖南长沙工作,他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在香港及海外生活。

然而,1996年,他病倒了。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的舌癌。他最挂心的,是香港回归一事。他紧咬牙关,与病魔作斗争,为的就是要等到199771号那一天;亲眼看到自己出生和成长的那块殖民地,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此,他专门叫儿女买了一台29寸的大电视机,他要清晰地看到香港回归的交接仪式,亲眼看到五星红旗在港岛的上空高高飘扬。

在何少昂病重期间,关女士一直没有出现。这曾引起何夫人的猜疑甚至不满。但是,女儿何咏梅明白,对父亲的病,关女士其实心痛不已。但是,她不忍看到朋友消瘦、痛楚的样子,她想永远留着他青春的、健康的形象。

病魔无情,1997331日,在离香港回归还有3个月的时间,71岁的何少昂病逝了。没有亲眼看到那一个历史时刻,是他临终时的最大遗憾。 

      尾声

港澳同胞有着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不少热血青年回国参战,流血牺牲;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亦有许多港澳青年怀着理想回到内地参加建设。本文记叙的何少昂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在解放前夕,他即抛开安定富裕的生活,离开恋人,毅然从香港回到内地,为中山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虽然,他没有辉煌的业绩,但在中山的史册上,还是应该记上一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