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青年也上山下乡

             陈贤庆

    2013224日,《中山日报》“文化周末”版刊登了我的《当年落户罗松乡》一文 ,文中说及当年身处农村小镇的青年也要“上山下乡”的往事。内子看到报纸,说:“当年,我们镇上的青年不仅去罗松,还有去到五桂山的呀!”内子也当过知青,我是知道的,但知之不详,经她这么一说,我也有兴趣了,于是,从她的口中,也了解到了当年黄圃公社 镇上的其他青年上山下乡的情况。

   内子冯燕心,出生于1952年1月,比起《当年落户罗松乡》一文所写的知青们年轻两三岁。1966年文革爆发时,是14岁,小学毕业后,便没有了读书的机会。和她年龄相仿的,还有一群镇上的男女青年。失学几年后,他们仍处于失学又失业的状态。1971年,为安置这类青年,县委及公社,配合当时的形势,动员他们上山下乡,就是唯一的办法。当时,一是动员去海南的军垦农场,如冯燕心的好友冯子颜就去了海南的某军垦农场。另一是动员去斗门县的红旗农场,冯燕心的好友曾彩宽也去了。结果,在1972年11月8日的特大台风及海潮中遇难了。

   去海南兵团毕竟都离家太远,即使去斗门县红旗农场,也是离乡别井, 所以,当年黄圃镇上的多数青年都用各种形式予以抵制。于是,黄圃公社又在五桂山开辟两个山头,办起林场,动员及安置一部分无业青年到那里去。(其时,一些公社也在五桂山开办林场安置无业青年)她们要住到五桂山林场,主要种植杉木。其后,黄圃公社领导又在乌珠村划出两百亩农田,动员一批无业青年到那里去,组成互助组,种植水稻和蔬菜,自食其力。上述两处,无论去哪里,都要离开家庭,但毕竟离家并不太远,内子冯燕心就是去了五桂山林场。

   此外,黄圃公社还开办了一个黄圃林场,种树种竹,这时为安置一批最顽固的不肯离开家庭的无业青年办的林场,他们在林场工作,晚上可以回到家里住。

   冯燕心记得,上述去林场和农场的青年最初有陈凤娇、吴惠芳、蔡玉莲、招国开、梁国华等108人,其后再有增加。这些人,大多是小学毕业生,个别也只读到初中,都属于“半文盲”,称他们为“知识青年”实在可笑了。他们无论在农场或林场,其实都是无法养活自己的,公社给他们每人每月发5到7元的生活费,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

   除了冯燕心要上山下乡,其后,她的妹妹冯燕芳也去了黄圃林场。另一个妹妹冯燕萍也去了马安村插队。一家四姐妹就去了三个。总之,因文革运动无休止地进行,致使当年经济萧条,就业门路狭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波及城镇甚至公社,中山县各公社街道上的青年无书可读,无业可就,留在镇上会成为隐患, 于是,广大农村山区便成为他们的安置处所。在那里,青年们能“大有作为”是假,浪费青春、虚度光阴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