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纷乱复杂,而蒋介石嫡系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同样是派别林立,山头众多,彼此争斗不息。蒋介石不仅无法遏止各种派别的形成,反而有意无意地扶植这一派来抗衡另一派,以保住自己最高的统治地位。由于蒋系之中大大小小的派别很多,无法一一叙述,在此,我们加插一节谈谈何应钦、陈诚、胡宗南、汤恩伯这蒋系中的四大派别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1889年生。何应钦早年就读贵阳陆军小学,武昌陆军第三中学。1909年秋,与谷正伦(贵州安顺人)等被保送日本,入振武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加入同盟会。1911年曾回国参加辛亥之役,在沪军都督府陈其美手下任职,认识了蒋介石。1915年学成回国后,在王文华黔军第一师任团长。1916年4月,何应钦与贵州督军刘显世之外甥女、王伯群、王文华之胞妹王文湘结婚。之后,何应钦升黔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并创设了“少年贵州会”,自任会长,联合王文华准备推翻刘显世,夺取贵州政权。1920年,王文华指挥部下推翻了舅父刘显世,而自己在上海被刺身亡,贵州局面陷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何应钦企图与王伯群重建贵州政权,但此时谷正伦乘机发兵入贵阳,限令何应钦即日离黔。何应钦被迫交出兵权,流亡昆明。然而,何应钦到昆明不久,又被贵州守旧派买凶杀伤,身中两枪,险些丧命,其后,何应钦走避上海等地活动,但无所作为。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黄埔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何应钦以与蒋介石同过学、共过事的关系,进入了黄埔军校,并出任少校总教官。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继承等都是他属下的军事教官,这批人后来都成为蒋介石嫡系的重要将领,同时,也是何应钦的亲信心腹。

何应钦以黄埔军校开始发迹,以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一团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兼北伐东路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陆军训练总监、军政部长、行营主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长、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抗日战争时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等。在国民党的军政界,何应钦已到了“位极人臣”的地位,甚至有蒋何并称

何应钦虽然是拥蒋起家,然而,当他执掌大权以后,他便极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自己的派系,刘峙、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是他的手下“四大金刚”,位居集团军总司令、行营主任、战区司令长官等职务。在合适的时机,何应钦还敢向蒋介石下手。例如1927年夏,汪精卫、唐生智通电讨蒋,发兵进逼南京,何应钦则串通桂系,利用蒋介石在徐州战败而发难,实行“逼宫”,迫使蒋介石下野。1936年12月,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何应钦力主以武力讨伐张、杨,解决“西安事变”,实则置蒋介石性命于不顾,想趁此机会取而代之。他组织了两路讨逆军,以刘峙、顾祝同为总司令,并与王伯群密商党、政的新人选。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何应钦的美梦化为泡影。

对于何应钦的所为,蒋介石自然含恨在心,但为了巩固黄埔系的势力,未便公然发泄而加以宽忍。为了遏制何应钦派的势力扩张,蒋介石极力扶助陈诚与之抗衡。

 

陈诚,字辞修,浙江青田人,1898年生。1917年毕业于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保定军校第八期炮科。1922年毕业后,在浙军中任职。同年底,邓演达到上海招收军官,在广州大本营组建粤军,陈诚私自报名,随邓演达南下广州,任副官、连长等。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成立,陈诚被调入该校,任副官、炮兵教官、炮兵连长、参加了两次东征,立有战功,并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北伐战争时,升任第二十一师第六十三团团长。攻下南京后,升任第二十一师副师长兼六十三团团长。“四·一二”政变后,陈诚追随蒋介石,历任第二十一师师长、南京警备司令、第十一师师长、第十八军军长。第十八军是陈诚军事集团的基础,他属下的主要将领有周至柔、罗卓英、胡琏、高魁元、尹俊、阙汉骞、戴朴、叶佩高、吴仲直、刘云瀚、彭战存等。1931年底,第十八军已扩充到五个师,二十九个团,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主力。也是在1931年底,蒋介石将干女儿谭祥(谭延之三女)嫁给了陈诚,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此后,在蒋介石的提携和扶植下,陈诚更加青云直上,历任“剿匪”军中路军总指挥、第一路总指挥、宜昌行辕参谋长、武汉行辕参谋长、军政部常务次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诚的职位更加显赫,历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武汉卫戍总司令兼军委会政治部部长、湖北省主席、三青团中央团部书记长、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军政部部长等。陈诚的冒升以及陈诚军事集团的壮大,使他在国民党内部已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人称他是“蒋介石的替身”、“第二号人物”。其实力完全足以与何应钦抗衡,而陈诚又绝对忠于蒋介石,所以蒋介石对他们互相之间的争斗并不会过分担心,只是在闹得不可开交时才出面调解,平息事端。

陈诚虽然在黄埔军校任过教官,但说到出身,则属保定军校。因此,他独揽大权,自然会受到其他派系尤其是黄埔系的不满。蒋介石虽然宠爱和重用陈诚,但是,也培植了别的嫡系势力,以遏止陈诚派系的过分的壮大,这就胡宗南集团。

 

胡宗南,字寿山,号琴斋,浙江镇海人,1896年生。1915年,胡宗南在湖州吴兴中学毕业后,在考丰县高等小学任教。后与考丰人王微争夺小学校长位置失败,又遭到婚姻问题的打击,便于1924年春离家出走上海,得旧同学章旭初的资助,南下广州考上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胡宗南已经二十八岁。

由于胡宗南谨小慎微,又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很快得到蒋介石的赏识,北伐时,历任营长、团长,1927年3月攻克上海、南京后,胡宗南被蒋介石晋升为第一师少将副师长,成为黄埔系学生中第一个晋升将军的人。同年11月,胡宗南升任第一军第二十师师长,他又是黄埔学生中最早被提升为师长职务的。1930年,胡宗南出任第一师师长,该师下辖四个旅十三个团,是蒋军中最庞大的师,也是蒋介石最亲信的嫡系部队之一。后来胡宗南的黄埔系军事集团,就是从这个第一师发展起家的。

此后,胡宗南在蒋介石的大力持植下,历任第一军军长、第十七军团军团长、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出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这时他已拥有李延年第三十四、陶峙岳第三十七、范汉杰第三十八和李铁军第二十九四个集团军以及其他部队,兵力合计四十余万,统治着除共产党控制的陕甘宁边区以外的西北诸省,成为了“西北王”。

胡宗南的用人标准是“黄、陆、浙、一”四个字,即必须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陆军大学毕业的;浙江人;第一师的。后来又加上一个“七” 字,即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设在西安)毕业的。胡宗南还建立了自己的帮会组织——铁血团,主要成员是他的师、旅长以上高级军官,如李文、罗列、袁朴、赵龙文、盛文、钟松、周士冕、王微等。

胡宗南之所以飞黄腾达,除了蒋介石的培植之外,还与他能得到军统和戴笠的支持分不开。戴笠,字雨农,浙江江山人,1891年生。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在胡宗南部任副官。胡宗南认为他有“异才”,把他推荐给蒋介石。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授意一班亲信成立黄埔系的法西斯帮会组织,于是,胡宗南、贺衷寒、曾扩情、康泽、邓文仪、周复、戴笠、滕杰、酆 悌等组织了蓝衣社,胡宗南和戴笠都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8月,蒋介石成立了特务组织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戴笠以副局长负全责。由此,戴笠亦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与陈诚、胡宗南并称为蒋介石门下的“三鼎甲”。那时,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提起军统和戴笠,无不谈虎色变。唯独胡宗南,因对戴笠有提携举荐之恩,戴笠对他只是隐恶扬善,处处吹捧,这也促使蒋介石对胡宗南愈益宠信。

由于胡宗南坐大一方,自成派系,常与陈诚在蒋介石面前争宠而弄得积怨很深。1940年,胡宗南就联合戴笠、贺衷寒、邓文仪等黄埔系干将,迫使蒋介石把陈诚的政治部部长、三青团中央书记长两个全国性的要职让出,由张治中继任,使陈诚受到一次不小的打击。1944年4月,蒋介石重划战区,陈诚争得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由陈诚节制,这对胡宗南来说,也是沉重一击。不过,在陈诚上任之前,胡宗南秘密召开军师长会议,商议拒陈策略,自己则上华山“养病”。陈诚到西安后,对胡宗南的部队根本指挥不动。7月,蒋介石又改任陈诚为军政部部长,将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胡宗南、戴笠等都是黄埔军校师生,以杂牌军而成为蒋介石嫡系亲信的极少,而汤恩伯就是其中一个。

汤恩伯,原名克勤,浙江武义人,1899年生。1920年毕业于杭州体专后,不务正业。1921年春,汤恩伯伴随同乡富商童乐勋赴日本留学。1922年3月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考入士官学校,1925年因经济拮据回国,后得浙军师长陈仪资助,得以再赴日完成学业。1927年回国,在陈仪部任职,时陈仪已依附蒋介石,经陈仪举荐,汤恩伯也一步步投靠蒋介石,历任教导二师第一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师长、第十纵队指挥官、第十三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汤恩伯率部北上作战,出任第二十军团军团长、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这第三十一集团军是汤恩伯军事集团的骨干和核心。1940年,国民党设立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部,汤恩伯兼任总司令。此后几年间,汤恩伯没有指挥部队和日军打过一仗,而是盘据四省边区,极力扩充实力,横征暴敛,拥兵称王。汤恩伯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但他深知黄埔系即蒋系,因此他以黄埔系统奠定自己的人事基础,大量任用黄埔生,他手下的重要将领张雪中、陈大庆、关麟征、王仲廉、马励武等都出身于黄埔军校。不久,他便拥有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四十五共五个集团军,此外,还掌握了贺粹之第十二军、刘昌义暂十五军,顾锡九暂九军、李仙洲第九十二军,王毓文第九十七军,以及骑二军。除上述正规军,他又以陈又新为总指挥,将四省边区游杂部队编成八十多纵队,总兵力号称四十万之众。于是,汤恩伯踌躇满志,自封为“中原王”,成为继陈诚、胡宗南之后蒋介石的三张红牌之一。

汤恩伯当上“中原王”以后,目空一切,对辖区内的中下级官员随意撤换甚至杀害,位居河南省席的李培基、山东省主席的牟中珩、以及先后任江苏省主席的王懋功、韩德勤,也得看他的颜色行事。1940年冬,蒋介石及何应钦的亲信蒋鼎文到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做了汤恩伯的顶头上司,汤恩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内,两人一直明争暗头斗至1944年,汤恩伯最终占了上风。此外,汤恩伯盘踞中原四省边区,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称之为“汤灾”,与当时发生的水灾、旱灾、蝗灾并称“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他因杀人如麻,又有“汤屠夫”之浑名。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中原,发动了中原战役。当时,汤恩伯和蒋鼎文之间仍在争权夺利,致使中原战役开始不到十天,蒋鼎文、汤恩伯掌握的四、五十万大军便一败涂地。蒋介石异常气怒,将两人撤职,由陈诚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汤恩伯的部队,则由陈诚和胡宗南吞并改编,而这又是受蒋介石所指使,主要原因,是汤恩伯做了中原王还不满足,还想学刘秀学曹操,发迹于中原而最后称帝,蒋介石当然要伺机削藩的。

              下一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