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慢”与生活的“快”

 

         陈贤庆

 

中国戏剧是一种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完整的再现。如果要看“生活的完整的再现”,恐怕只能去看电影或电视剧了。近日在央视11频道的“空中剧院”中,看了一会京剧的《失空斩》,当然只看了开头,颇有些感想。

《失街亭》一场的开始,伴随着锣鼓点,是老将赵云出场亮相。他出场后,举手投足,掀袍捋须,“折腾”一番,才喊出一句诗白。接着,论到马岱,亦如此这般;接着,轮到王平,又如此这般;最后,轮到马谡,也是如此这般,动作甚至还多一些。四人所喊的诗白,合成一首七言绝句。之后,四人再一一报上姓名,分站舞台两边。

四位武将出场之后,轮到诸葛亮出场,依然一个亮相,先博得全场的喝彩声。之后,诸葛亮也如四位武将一样,在舞台上举手投足,掀袍捋须,“折腾”一番,所不同的是,诸葛亮是文官,也就是戏剧中的老生,所做的动作是与武生不一样的。做完这一番之后,诸葛亮再喊出两句诗白,然后,坐到“主帅”的位置。再用京韵的口白将自己介绍一番。

以上四位角色的出场,恐怕用了半个小时。如果在电影或电视剧,这情节最多在一分钟之内即可交代完毕。

接着,诸葛亮用京韵这种舞台语言交代当前形势,说明街亭的重要,要选派一位将官去把守。于是马谡请命,并立下军令状,退下;诸葛亮再依此向其余三位将军交代任务,四位将军全退下后,诸葛亮再传马谡入场,私下向他作提醒。

以上的所有情节,都只有锣鼓点配合,并无音乐,角色也没有唱过一句。直到这时,音乐才起,诸葛亮才开始演唱。

戏剧爱好者都知道,上述情节,就是“戏”中的一部分;角色的出场亮相,一切科介、口白,包括锣鼓点,也都属于“戏剧艺术”欣赏的内容。但是,不懂戏剧的人,尤其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是很难接受这种“慢”的。他们坐在戏场中,等了半个小时,才知道舞台上这几个是什么人,将要干什么事;等了半个多小时,才听到第一声演唱,这真的要有十分的耐心啊!

对于戏迷来说,他们看戏,并不在乎情节,那些情节,其实早已烂熟于心。他们主要是欣赏演员的表演,欣赏演员的唱功,所以,一出戏,可以多次地看,反复地听。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看什么都重在情节,情节要未知,要曲折,要煽情,要火爆,要有悬念……至于演员,他(她)们心中的偶像,他们希望看到“真人”,而不是经过浓妆艳抹甚至带着脸谱的生旦。于是,中国戏剧的“艺术性”便与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审美观形成了很大的矛盾。

再者,现在的年轻人欣赏什么歌星的演唱会,可以大声喊,可以跟着唱,可以摇动荧光棒,可以打出“某某,我爱你”的标语牌,可以冲上台去献花、献吻……然而,欣赏中国戏剧,你要规规矩矩地正襟危坐,忍受着它的“慢节奏”,从梁祝相遇,就已知道他们最后殉情化蝶,只是在无奈地等待散场而已。

 “慢节奏”的中国戏剧,和过去中国人同样是“慢节奏”的生活方式相一致,所以它能够存在并发展;但是,到了今天,且不说其他原因,光是这“慢节奏”,中国戏剧就让年轻人敬而远之了。

那么,怎么办?戏剧是否要将节奏改得快一些,如赵云等四将的出场,做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得了,压缩到5分钟之内?请不要以为说在说笑,将节奏改得快一些,这是中国戏剧应该考虑的一种改革。如赵云等四将以及诸葛亮的出场亮相,我认为节奏快一些,并不会太影响全剧的质量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注重“快”,而丢了戏剧中最主要的元素。说到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作类比。就说网球比赛吧,它风靡欧美,现在亚洲也有许多网球球迷。你说,网球的发球,为什么一定要双发?如果单发,节奏不是快些吗?比赛不是更紧张吗?殊不知,这“双发”也是网球的元素之一,魅力之一,球员和观众可以欣赏到一发致命的痛快,也可以产生“双发失误”的叹息,恐怕国际网联还真的不愿意改,而懂得欣赏网球的观众,也是乐意接受这种双发之“慢”的。

说到底,戏剧要能够吸引年轻人,戏剧工作者,多做些宣传工作,让人们知道哪些是戏剧的组成元素,如何欣赏戏剧,这更加重要。只有了解了,才会喜爱,对中国传统的戏剧而言,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