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高宗、唐中宗和唐睿宗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死,22岁的太子李治继位,就是唐高宗。唐高宗立妃子王氏为皇后,次年,改年号为永徽。 唐高宗将徐惠以一品“贤妃”的规格,把她葬在了昭陵的石室中,了却了她日夜侍奉在先皇身边的心愿。

   永徽初年,太尉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此外,还有司空李勣(唐太宗死后,李世勣因避讳,改单名勣)、尚书左仆射于志宁等贞观老臣同心辅政,还能保持四海安宁,有贞观时期的遗风。但是,宫廷之中,变乱却不断发生。

   公元652年,房遗爱妻子高阳公主阴谋发动宫廷政变,高阳公主因 性情骄悍并曾与辩机和尚私通淫乱,曾受到唐太宗的责骂。唐高宗即位以后,高阳公主、房遗爱便联络与唐高宗不和的驸马薛万彻(娶唐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但当时公主已死)、柴令武(柴绍子,娶唐太宗第 七女巴陵公主)、想废唐高宗,拥唐高祖第七子、荆王李元景为帝,但是密谋被泄露,唐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也是个心术不正的人,他借此机会把吴王李恪(唐太宗之子,唐太宗在世时曾想立他为太子)也牵连进去,于是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处死。长孙无忌又以追究余党为名,竟将屡立战功的江夏王李道宗(原来封任城王)等流放岭南,李道宗在途中病死。

   公元653年,唐高宗即位已3年,但王皇后没有生儿子,王皇后的母舅吏部尚书柳和长孙无忌等商议,请立后宫刘氏所生子李忠为太子,归王皇后抚养。当时,唐高宗宠爱萧淑妃,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勾心斗角。唐高宗想起了出家为尼的武媚娘,一天,便以烧香拜佛为名到寺院去探望她 。当时,唐高宗才26岁,武媚娘已29岁,但还保持着一种美媚姿态,唐高宗想召她入宫,而王皇后对此也不加阻挡,还想以武媚娘来夺萧淑妃之宠。于是,唐高宗便让武媚娘偷偷蓄发,不久,便召她入宫,封她为昭仪。

   武昭仪野心勃勃,而且手腕多端,除了极力讨好唐高宗以外,还笼络后宫众嫔妃,很快,萧淑妃便失宠。武昭仪下一步的计划就是陷害王皇后。武昭仪生下一女后,王皇后也疼爱这婴孩。有一天王皇后到武昭仪那里,和那婴孩逗玩一会。王皇后走后,武昭仪偷偷将婴孩扼杀死。不久唐高宗来到,武昭仪假装与他谈笑,揭开被子,看着死婴大哭。唐高宗问左右,左右说刚才皇后来过。唐高宗果然中计,恨王皇后害死自己的女儿,想将她废去。唐高宗知道,要废去王皇后,必然要得到大臣的同意。于是,一天晚上,唐高宗带着武昭仪到长孙无忌家,一起饮酒谈笑,当即封长孙无忌三个小儿子为朝散大夫。席间,唐高宗提到王皇后没有儿子,长孙无忌已经醒悟,顾左右而言他,唐高宗和武昭仪悻悻离去。第二天,唐高宗又派人送十车金宝赠给长孙无忌,又派礼部尚书许敬宗(隋大臣许善心子)去劝说。结果,长孙无忌将他骂了一顿。唐高宗不敢妄自行动,武昭仪却在暗中营谋。

   公元655年,武昭仪生下一子,唐高宗很高兴,取名李弘。武昭仪因为有了儿子,多了一重希望,又想出一条毒计。她叫人雕一木偶,上面写着唐高宗的名字,用针戳住,偷偷埋在王皇后的床下,然后密告唐高宗。唐高宗查出此事,勃然大怒,决定废去王皇后。一天退朝后,唐高宗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到内殿,李勣托病不去。唐高宗说出废王皇后,立武昭仪的想法后,褚遂良等当即反对。第二天,唐高宗在殿上提起这事,褚遂良又反对,并将笏板放在殿阶,解巾叩头流血,说:“我将笏板还给陛下,请求归还旧里。”唐高宗大怒,命令人将他带出去。当时武昭仪躲在屏风后,禁有住大喊:“为何不杀死这家伙!”侍中韩瑗也涕泣苦谏,但唐高宗不予采纳。当晚,唐高宗密召李入宫,和他商量,李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再问外人!”唐高宗得到李默许,终于下了决心。许敬宗以及中书舍人李义府积极为唐高宗、武昭仪奔走造舆论。许敬宗到处说:“耕田佬多收了十斛麦子,也想变换妻子,何况天子呢!”唐高宗见时机成熟,先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然后下诏废王皇后,还有萧淑妃也废为庶民,移置冷宫,实际上是囚禁起来。武昭仪受册礼,登上了皇后的宝座。李勣、于志宁、长孙无忌等屈服于武皇后,虽保住官职,但已失势。为武皇后奔走效力的许敬宗、李义府都得以加官。李义府容貌温恭,与人说话必微笑,但心里非常狠毒,当时人们叫他做“笑中刀”,成语“笑里藏刀“来源于此 。

   武昭仪未当皇后时,处处迎合唐高宗,但当上皇后以后,渐渐骄恣起来,准备与唐高宗争权。唐高宗开始畏惧她,不觉想起了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好处。一天,唐高宗见武皇后不在宫中,偷偷至冷宫看望王、萧二人。但这事被武皇后知道了,她派人把王、萧二人的手足截去,投入酒瓮中,王、萧二人哀号恨骂了几天,相继死去。王皇后临死时,诅咒道:“愿后世我生为猫,阿武为鼠,时时扼住阿武的喉咙!”武皇后竟然心虚起来,下令宫中 不准养猫。第二年,武皇后又怂恿唐高宗废太子李忠为梁王,立自己所生的李弘为太子。这样,武皇后的地位基本上稳定了。

   唐高宗即位后,原来臣服于唐朝的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叛唐,自称沙钵罗可汗,攻掠西域各地。公元655年,唐高宗命程知节为葱山(今葱岭)道行军大总管,率前军总管苏定方等攻沙钵罗,沙钵罗兵败逃走。公元657年,程知节又率兵攻西突厥,部将王文度妒忌苏定方战绩,故意扰乱作战部署,结果无功而还。王文度被治罪,程知节被免官。唐高宗命 苏定方为伊犁道行军总管,率领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二人均为西突厥降将)分两路进攻沙钵罗。沙钵罗大败,其本人也被唐兵擒获,西突厥灭亡,唐朝在碎叶水(今中亚楚河,在苏联境内)的东面和西面,分别设昆陵、蒙池二都护府,这样, 广大的西北地区全部为唐所有。

  大将军苏定方在征战过程中,发现青年将军裴行俭是可造之才,于是,便将自己掌握的战略战术全部传授给他。裴行俭也很快成为朝中重要的将领。

   公元659年,武皇后的权势已经很大,但她想到还有一些贞观老臣如唐高宗母舅长孙无忌等还没有消灭,心里仍不安。于是,她指使中书令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将他放逐到黔州,不久,又逼他自缢死。又杀柳奭、韩瑗,贬于志宁为荥州刺史。贞观老臣中,只有一个李勣,因阿附武皇后,还能保住官职。

   公元660年,唐高宗因患眼疾,朝中大事常委托武皇后处决,武皇后虽然生性残忍,诡计多端,但她聪明敏捷,又常涉猎书史,因而办事很果敢,与唐高宗并称“二圣”,这是武皇后实际掌权的开始。

   这一年,新罗国因受高丽和百济的入侵,上表求救,唐高宗派遣苏定方、程名振、庞孝泰等率兵10万渡海,与新罗国合力攻破百济国,置熊津等5个都督府。公元661年,苏定方又率大军进攻高丽,围平壤城,但高丽军死守平壤,苏定方屡攻不下。这时,百济人起兵抗唐,收复大部分国土,唐将李仁愿、李仁轨守熊津城不走。 公元662年2月,高句丽权臣泉盖苏文率军进攻驻扎在蛇水的庞孝泰部。62岁的庞孝泰在是役身先士卒,斩杀敌军数十人,但由于孤军深入且粮草供应不足,最终导致全军覆没。庞孝泰以及他的13个儿子全部战死。 一护卫拼死将庞孝泰的头颅取下,后送回国在他的家乡广西博白安葬。公元663年,百济国王扶余丰引倭国救兵与唐军相拒,刘仁愿、刘仁轨等击败倭国兵,烧倭国战船4百艘,百济国境全部被唐军占领。唐军联合新罗,威胁高丽南方。

   正当唐军灭百济,攻高丽的时候,回纥、铁勒等部又叛唐,进攻唐边境。唐高宗派薛仁贵等领兵前往讨伐,回纥联络铁勒九姓部落,合兵10余万,拒击唐军。薛仁贵带着数十骑,在前面开路。两军相遇,薛仁贵三箭射死3人,回纥兵吓得回马就逃。薛仁贵领兵追击,战胜了九姓突厥于天山,因而军中作凯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公元665年,西域有动乱,裴行俭被任为安西都护,西域各国大多仰慕他的仁义,归顺唐朝。后被召回朝廷,出任吏部侍郎,与李敬玄、马载一同主持选才任官的工作。

   公元666年,高丽国王泉盖苏文死,儿子泉男生、泉男健、泉男产争权,泉男生派遣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唐高宗得到这个机会,以援救为名,派遣大将契芯何力率兵攻高丽。接着,又派遣李勣、薛仁贵等统率大军援助。由于高丽内部分裂,失去了抵抗能力。到公元668年,李勣攻破平壤城 ,与薛仁贵等在平壤城胜利会师。高丽全境被唐军占领,高句丽国至此被灭亡。唐朝在高丽全境分置9个都督府,42个州,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行使唐朝的统治权。公元669年, 灭亡高丽的大功臣李勣病死,死时75岁。李勣是唐朝开国功臣中最长寿的一人,晚年因阿附武皇后,时受封建史家的讥讽。

  公元670年,东方的倭国得以改国名为“日本”,这事和武则天也有关系。这年,倭国派使臣来唐朝,再次要求将国号改为“日本”。武则天和唐高宗也答应了这一要求,倭国从此改名日本,沿用至今。

   公元670年,唐朝又和吐番作战。吐番自松藏干布死后,和唐朝的关系又恶化,吐番与唐朝争夺西域天山南路。唐高宗派薛仁贵等领兵西征,由于将领间不和,结果大败而归,唐朝退出西域四镇。公元672年,吐番又攻灭吐谷浑国,威胁着唐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唐朝出兵进攻吐谷浑故地,但仍旧败还。

   武媚娘当上皇后以后,其家中人也得以封官进爵。她母亲杨氏封荣国夫人,姐姐武顺封韩国夫人,姐夫贺兰安石封韩国公,外甥贺兰敏之,有才学有美色,成为身边心腹,改名武敏之。异母兄武元庆、武元爽以及堂兄武惟良、武怀运亦都当上大官。当然,亲属也不是都得到重用,有两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以前处处排挤她们母女,武则天则将他们发配到外地做官。

   武皇后生性残忍,无论亲疏贵贱,顺她则生,逆她即死。武元庆等因对她有戒心,她将他们4人先后害死。韩国夫人因受唐高宗宠爱,武皇后便将她毒死。唐高宗封韩国夫人的女儿 (一说名字为贺兰敏月)为魏国夫人,武皇后又将她毒死。武敏之因不满武皇后的恶行,以致行为反叛报复,勾引外祖母荣国夫人, 强占太子妃,玷污太平公主。武则天暴怒不已,公元671年,将他流放到岭南雷州,恢复本姓贺兰。当他行到韶州时,又被押送人用马缰绳勒死(一说用马缰绳自勒而死)。

   唐高宗与武皇后生有4子1女,长子李弘立为太子;次子李贤封为雍王;三子李显,公元677年封英王,改用父亲所赐的名字李哲;四子李旦封为殷王;女儿封为太平公主。早在公元664年,唐高宗感到自己无权,行动不自由,便和侍郎上官仪密谋废武皇后,并命上官仪草拟了诏书,准备付诸于行动。不料,此事被武皇后知道,便大吵大闹。唐太宗又惊又怕,忙把此事推到上官仪身上,由于上官仪曾服事过废太子李忠,武皇后叫许敬宗诬陷他俩,结果,上官仪被杀,李忠赐死。上官仪是唐初诗人,因所作诗歌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称为“上官体”。上官仪被杀后,儿媳郑氏配入内庭,生下一女儿,取名上官婉儿。十多年后,她却成为武皇后身边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唐高宗想废武皇后不成功,后来想禅位给太子李弘,保住李家天下。李弘仁孝谦谨,对母亲的所作所为甚为不满。萧淑妃生有二女,一个封义阳公主,一个封宣城公主,萧淑妃被害以后,武皇后将她俩幽禁起来,过了30岁也不准出嫁。太子李弘看不过眼,上书请求她们出嫁。武皇后很生气,于是故意将两位公主许配给下等侍卫。

   公元675年,李弘随唐高宗到武皇后处,武皇后亲赐酒食,李弘回去后,毒发身亡。亲生儿子也毒死,可见武皇后心狠手辣。李弘死后,22岁的雍王李贤被立为太子(史称章怀太子)。由于武皇后杀人太多,心里也不安稳。尤其是王皇后和萧淑妃,似乎常常站立在她身旁,所以她带着唐高宗到洛阳居住,留太子李贤监国。李贤容止端庄、性情温厚、而且聪敏过人。 初封潞王,再封沛王,后封雍王。据说,小时候读书,过目不忘。李贤处理政务,十分能干。他还招集当时学者张大安、刘纳言、格希元、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注释范晔的《后汉书》 ,并形成一股力量。后汉政权落在母后外戚手中,李贤这一举动,当然引起武皇后的猜忌。

   初唐诗人、有“神童”之称的王勃,与李贤有所关系。王勃,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6岁能文,9岁注释《汉书》,16岁科试及第,授朝散郎,入沛王府任 修撰。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玩斗鸡游戏,王勃作《斗鸡檄》一文,文辞犀利,为李贤的斗鸡助威,而“声讨”李哲的斗鸡,唐高宗阅之,颇不高兴,认为会挑起两兄弟的关系,王勃被赶出沛王府。王勃游历巴蜀 ,在那里,遇到了另一位才子卢照邻。

   卢照邻,出身名门望族,幽州范阳人,少有才气,博学善文章。20岁时,在梁州任邓王李元裕府中的录事,得以陪随邓王左右。后邓王病逝,离开邓王府,又遭牢狱之灾。公元663年,卢照邻出任益州新都尉,与王勃相遇,两人交往唱和。在巴蜀滞留三年后,才回到洛阳,两年后染风疾,遂去官,卧病长安,以致手足俱废,于公元710年因不堪苦痛,跳河自尽。

   王勃游历巴蜀三年后回长安,出任虢州参军,但又因私杀官奴被贬,连累父亲 王福畴也被贬到交趾。 公元675年,王勃到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洪州(今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举行的一次盛大宴会。滕王阁是唐高祖儿子李元婴出任洪州刺史时,在洪州城外漳江边所建,后李元婴被封滕王,此阁又称滕王阁。阎伯屿当了洪州刺史,重修滕王阁。王勃在这次宴会中,即席写下《滕王阁序》一篇,享誉文坛。公元676年八月,王勃到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而亡。

   王勃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王勃写作《斗鸡檄》时,怎么也想不到,几年以后李贤、李哲(原名李显)两兄弟的不幸遭遇。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山西华阴人,11岁被举为神童,后应试及第,曾任太子李显的司值,授校书郎,任崇文馆学士,盈州县令等,公元692年死于任上。骆宾王,浙江义乌人,早年在道王李元庆府中当录事,历任长安主薄、侍御史、临海县丞等。其后,武皇后称帝时,骆宾王更是大出风头。

  公元676年,吐蕃入侵,唐高宗派裴行俭领兵征讨。同时,波斯国王病逝,裴行俭还出任安抚大使,护送在长安作人质的波斯王的儿子尼涅斯回国继承王位。裴行俭经历艰险,既平息叛乱,又出色地完成护送任务。

   公元680年,武皇后召太子李贤到洛阳,却指使侍中裴炎等人搜索东宫,结果报告搜出了兵器,太子被诬告谋反,废为庶人。太子身边的一班人如张大安等不是被杀就是被逐,4年后,李贤被迁于巴州(今四川巴中),被迫自杀。李贤被废后,英王李哲被立为太子。李哲性情庸柔,事事不敢违武皇后意,武皇后总算放心了。

  武皇后唯一的女儿太平公主8岁时,以替去世的祖母荣国夫人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是她的道号。她虽出家,实际一直住在宫中。后吐蕃派使者来求婚,点名要娶太平公主,武皇后不想女儿远嫁,即修建太平观让她入住,借口公主已经出家,避免和亲。公元681年,16岁的太平公主要出嫁了,新郎是唐高宗李治的亲妹妹城阳公主的幼子薛绍。对于这桩婚事,薛绍的兄长薛顗就很担忧,原因是太平公主因宠而十分刁蛮。

   公元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温傅背叛唐朝,单于管辖的24个州造反相应,有几十万人众。唐高宗诏令裴行俭统帅大军前往平叛。裴行俭除了军事压迫,连打胜仗,俘获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公元681年,西突厥入侵,唐高宗派礼部尚书裴行俭领兵出征。裴行俭善于带兵,也善于用兵,这次,他又领兵杀向朔方,在艰苦的环境下,出色地击败了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 投降。公元682年,裴行俭病逝,终年64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谥号为献。还诏令皇太子派遣官员管理他的家事,直到子孙能够自立为止。

   公元682年,东突厥阿史那骨笃禄叛唐,攻掠并州,唐高宗派薛仁贵领兵讨伐,平息了战乱。次年,薛仁贵病逝(演义小说中称他有子薛丁山,娶窦仙童、樊梨花等,都是虚构)。与此同时,吐番也入侵河源,唐高宗派娄师德领兵讨伐。娄师德进士出身,后来从军,是个有文有武的大将。娄师德八战八胜,击退了吐番。唐高宗时,靠着李勣、薛仁贵、刘仁轨,裴行俭,娄师德等武臣猛将,总算能保住边境的平安。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重,遗诏裴炎等辅佐太子,不久便死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享年56岁,死后葬于乾陵。

   公元684年,太子李哲即位,就是唐中宗。唐中宗尊武皇后为皇太后,武太后临朝称制,一切政事,均由武太后裁决。又立妃子韦氏为皇后,封裴炎为中书令,刘仁轨为尚书左仆射。唐中宗是个弱柔昏庸的人。他身处一种险恶的环境,说话却不知分寸。他想提升韦皇后的父亲豫州刺史韦玄贞为侍中,裴炎认为韦玄贞无功,入朝再三谏阻,气得唐中宗怒骂说:“我把天下给韦玄宗,也无不可,何况区区一侍中呢!”裴炎害怕起来,转告武太后。武太后抓住了把柄,和裴炎密谋废唐中宗。裴炎见风使舵,即阿附武太后。一天上朝,裴炎突然宣读太后敕令,宣布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唐中宗愕然道:“我有何罪?”武太后说:“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还能说无罪?”唐中宗无言以对。就这样,唐中宗即位才1月便废除,幽禁在一所房子里。次年,他和韦氏被迁徒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他大慨没有想到将来会有复位的一天。

   唐中宗被废以后,武太后本想自己当皇帝,但历史上没有这个先例,加上大臣们都拥立豫王李旦为皇帝,就是唐睿宗。但唐睿宗必须居住在别殿,所有政务,都只能由武太后处决。武太后执掌全权以后,积极为日后登位作准备。她大改地名和百官名,如东都洛阳改为神都、中书令改为内史、侍中改为纳言等,作为改朝换代的一个步骤。她身边的宠臣如许敬宗,李义府等早已死去,裴炎见风使舵,靠不住,于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她将侄儿武承嗣(武元爽之子)、武三思(武元庆之子)等一个个提拔上来,成为自己的羽翼。这样,一大批内官外官遭到排挤和贬谪。

   还是在公元684年,遭受贬谪的李敬业( 李勣孙子)、李敬猷(李敬业弟)、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魏思愠等人集中在扬州。他们密谋起兵 ,推李敬业为帅。为了增强号召力,他们找到一个相貌类似故太子李贤的人奉为主,诈称李贤未死。又叫骆宾王写了一篇声讨武太后的檄文。骆宾王颇有文才,这篇缴文写得很精采, 它斥责武太后 “入宫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它揭露她“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于重任。”它写起兵之势是“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 喑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最后一句尤其醒目,它写道:“请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谁家之天下!”李敬业起兵后,很快聚众10余万人,一面屯集淮阴等地,一面渡江攻下润州 (今江苏镇江)。

   李敬业起兵,武太后大怒,即追削李勣官爵,还要发冢破棺,恢复徐姓(下文应称徐敬业),裴炎奏清武太后归政,武承嗣揭发他的外甥在徐敬业军中,结果裴炎被斩首都亭。武太后派大将李孝逸、监军魏元忠领兵30万前往讨伐。徐敬业没有听取魏思温率大军直取洛阳的建议,想先攻下金陵作为根据地。结果,李孝逸先在淮阴击败徐敬猷,再集中兵力进攻徐敬业。徐敬业败走海陵(今江苏泰州), 十一月,徐敬业再败,逃奔润州,想渡海投高丽,李孝逸领唐兵追及,徐敬业兄弟被部将王那相杀死,其他人都被李孝逸擒杀,只有骆宾王不知所终。

   李孝逸平叛有功,升任镇军大将军,封吴国公。因李孝逸为唐宗室、李世民堂弟,两年后,又被武承嗣等嫉恨和诬告,武则天相信谗言,将李孝逸贬谪儋州,不久,李孝逸亡故。

   公元685年,武太后已60岁出头,但她淫性犹存,于是将她在出家做尼姑时已勾搭上的一个和尚冯小宝召入宫中(另一说法是冯小宝姓杨,卖菜洛阳市,由千金公主引进),让他当白马寺主管,改名薛怀义。于是,怀义成了武太后公开的情夫,恃势骄横,连武承嗣,武三思以下各亲贵都象奴仆尊重主人一样尊重他 。有一天,宰相苏良嗣在朝堂遇见怀义,怀义骄横无礼,苏良嗣大怒,令人将他拉下去,打了几下嘴巴。怀义向武太后拆苦,武太后不希望怀义过分横行,就说:“你应该出入北门,南牙(尚书省等官府在宫南)是宰相往来的地方,你不要触犯他们”。

   公元686年,武太后为了防止大臣的继续反抗,使用酷刑加以镇压,她在朝堂放4个铜匦,其中一个收受告密文书,有些告密人,她还亲自召见,如此一来,朝臣人人自危,不知什么时候祸从天降。来俊臣因告密,受到武太后任用。还有索元礼(胡人),周兴等被提升为专办谋反案件。来俊臣与其党编造《告密罗织经》,酷吏按经文布置,被告人就无法自辨。他们造出多种可怕的刑具,使被告忍受不住酷刑,宁愿承认谋反罪以求早死。武太后任用来俊臣、索元礼、周兴为首的23个酷吏,先后杀唐宗室贵戚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刺史、郎将以下的官员不计其数。麟台正字、诗人陈子帛上疏谏阻,说:“大狱一起,不能无滥,冤人吁嗟,咸伤和气,群生疠疾,水旱随之。人既失业,则祸乱之心,怵然而生矣。”但武太后没有理睬。

   公元688年,豫州刺史越王李贞 、朗邪王李冲、绛州刺史韩王李元嘉 、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邢州刺史鲁王李灵等起兵讨伐武太后 ,但很快被镇压下去。武太后大杀唐宗室,株连无数。女婿薛绍也因兄长薛顗与朗邪王李冲的关系,被牵连入狱,次年在狱中去世。当时,唐宗室几乎被灭尽,而在朝臣中,正直而又有骨气者,恐怕只剩下侍御史狄仁杰,侍郎李昭德等几人了。

   公元689年,武太后带领唐睿宗,太子李成器以及文武大臣,四方酋长,到洛水祭祀受图,规模和气氛都搞得非常隆重,这是一幕假戏真做。武承嗣预先使人凿石为文,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8个字,涂上赤色,使人献上,诈说从洛水中得到的,因而,武太后也假戏真做。实际上,这是女皇登基的演习。 此外,有一位靠谄媚起家的官员傅游艺,先后三次上书,言辞恳切请求武太后顺应天意,登基称帝,以安天下。他还四处奔走,游说关中地区的百姓签名上书,共同支持武太后登基。武太后表彰傅游艺的忠心,提拔他为给事中,并授予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荣誉,得以进入宰相班子,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公元690年,和尚法明等10人献《大云经》4卷,说武太后是弥勒佛下生,应当取代唐朝作天子。 武太后先将女儿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太平公主便成为武家的儿媳。之后,武太后颁布《大云经》,命令各州都建造大云寺。接着,唐睿宗等6万余人上表请政国号,武太后也假意顺从众议,宣布改唐为周,立称号为圣神皇帝。武媚娘自从当上皇后之后,经过36年费尽心思的经营,终于得到了皇帝的称号。

   顺便交代一句,为武太后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的傅游艺,私下里与同僚议论自己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登上皇帝专享之湛露殿。有同僚升官心切,将此事上报,武皇帝很生气,将傅游艺投进监狱,不久以谋反罪将他处死。

 

    接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