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唐昭宗和唐哀帝

    公元888年,唐僖宗病死,宦官杨复恭立李晔(唐懿宗第7子、唐僖宗弟,初名李杰,又曾改名李敏)为皇帝,就是唐昭宗。唐昭宗有振兴唐朝的志向,但是,唐朝已到了腐朽垂亡的阶段,中央的权力已几乎丧尽,唐昭宗所作的努力也只是枉然。

杨复恭立了唐昭宗后,也仿照田令的办法,养勇士多人为义子,分掌兵权,号称外宅郎君。又养宦官6百人为义子,使作诸道监军,唐昭宗憎恶杨复恭专权,想除灭他。

公元890年,朱全忠奏请朝廷下令讨伐李克用,唐昭宗听从宰相张濬、孔纬的意见,想借朱全忠的兵力斥逐杨复恭,于是决定对河东用兵。唐昭宗下诏革去李克用的官爵,命张濬等领兵出发。结果,朱全忠、张濬等都被李克用养子李存孝打得大败。唐昭宗只好贬斥张 濬、孔纬,下诏恢复李克用的全部官爵。

公元891年,唐昭宗亲自发兵攻杨复恭私宅,宰相刘崇望鼓励士兵进攻,杨复恭率义子杨守等人逃往汉中。杨复恭失败后,西门君遂(西门是个姓)又成了宦官的首领。

公元893年,唐昭宗要势力太大的李茂贞让出凤翔节度使,专任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不从,上书辱骂唐昭宗。唐昭宗大怒,出兵攻凤翔,结果被李茂贞大败。李茂贞乘胜进逼京师,唐昭宗杀西门君遂等三个宦官首领,又杀了给他筹划军事的宰相杜让能,李茂贞才肯退兵。李茂贞兼凤翔、山南西道、武定、天雄四镇节度使,占有15个州,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此外,王建据四川、杨行密据淮南、钱鏐据吴越、王潮据福建。

公元895年,唐昭宗任李谿为宰相 。李茂贞和宁节度使王行瑜、华州节度使韩建各率精兵数千人入京师,杀李谿和另一宰相韦昭度。唐昭宗逃到终南山。李克用领兵来攻,杀王行瑜。李克用还准备进攻凤翔李茂贞,唐昭宗怕他太盛,不许进兵,封他为晋王,让他领兵回太原。

公元896年,唐昭宗自终南山回京,募兵数万人,交给宗室子弟统率,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李茂贞借口朝廷对凤翔用兵,率兵进逼京师。唐昭宗仓促出京,落到了韩建的手里。李茂贞入京,大肆抢掠。公元897年,韩建逼唐昭宗解散诸王所率全部禁兵,又和宦官刘季述合谋,用兵包围了16座宗室的第宅,捕获诸王11人,当时就杀死。公元898年,韩建、李茂贞怕朱全忠来夺唐昭宗,将他送回长安。这时候的唐昭宗已经变得一点势力也没有,他性情愈加暴躁,经常酗酒,随手杀死左右侍奉的人。宦官刘季述等合谋,准备将唐昭宗废掉。

公元900年,刘季述等乘唐昭宗酒醉,率禁兵进宫,囚禁了唐昭宗。唐昭宗被关在少阳院内,门上的大锁也用铁水熔固,饮食就从一个墙洞里送进去。刘季述等令宰相崔率百官请太子李裕即皇帝位。朱全忠在大梁(今开封市),采用副使李振的建议,决定恢复唐昭宗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朱全忠派亲蒋玄晖入京师,与崔合谋。

公元901年,崔联合神策军将领孙德昭、董彦,周承诲三人,谋杀了刘季述等。崔率百官迎唐昭宗复位。唐昭宗黜太子李裕为德王,杀刘季述党羽宦官数十人,孙德昭 、董彦,周承诲三人 得到重赏,时人称为“三使相”。唐昭宗虽然复位,但仍落在宦官的掌握之中。崔催朱全忠来夺唐昭宗,朱全忠带兵到河东,上书请唐昭宗去东都。宦官韩全诲等大惊,劫唐昭宗及其家属到凤翔投靠李茂贞。朱全忠率兵入关中,首先俘获韩建,取得华州,随后进入长安城。

公元902年,朱全忠率大军到凤翔,李茂贞困守孤城,自知失败,只好向朱全忠求降。公元903年,朱全忠、崔入凤翔,大杀宦官。唐昭宗回长安后,继续杀宦官,宦官几乎被杀尽,唐昭宗封朱全忠为梁王,朱全忠领兵回大梁,留侄儿朱友伦领1万兵控制京师,唐昭宗完全孤立了。

公元904年,朱全忠发觉崔暗中积聚力量,便将崔和他的父亲杀死,另用裴枢、柳璨等人为宰相。朱全忠领兵驻河中,使裴枢强迫唐昭宗和百官以及长安居民迁往洛阳,唐昭宗路过华州,有人夹路呼万岁,唐昭宗涕泣说:“不要呼万岁,我不再是你们的主子了!”又对左右侍从说:“我这次漂泊,不知哪里是归宿!”说罢大哭,左右 之人也陪着痛哭。唐昭宗到了洛阳,左右侍从也全被杀死。

李茂贞、李克用,以及割据西川的王建,割据淮南的杨行等人虚张声势,说要救唐昭宗。朱全忠知道留下这个废物,对自己不利,于是派人杀死唐昭宗。他自己装作不知道,伏在棺材前痛苦流涕说:“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

唐昭宗李晔在位16年,享年38岁,死后葬于和陵(在今河南师县懊来山)。

 公元904年,朱全忠杀死唐昭宗,立唐昭宗第9子辉王李柷为皇帝,就是唐哀帝(也称唐昭宣帝)。唐哀帝即位时不过13岁,自然 也是一个傀儡。

公元905年,朱全忠指使蒋玄晖邀唐唐昭宗子德王李裕等9人, 在九曲池置酒,将他们全部杀,投尸池中。后来,又将唐昭宗皇后何氏也杀了。

宰相柳璨恃朱全忠之势,在朝中作威作福,柳璨向朱全忠进谗言,说裴枢等人结成朋党,都该杀死。李振也同意这个主张,于是 ,在滑州白马驿,朱全忠将裴枢、独孤损、崔远、陆庡、王溥等30多位朝官全部杀死,投尸黄河。这事,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全忠急于要唐哀帝禅位,柳璨等认为要经过一系列受禅的次序才名正言顺,朱全忠嫌办事迟缓,大怒,找些借口将柳璨、蒋玄晖、张廷范杀死。柳璨临刑大呼:“负国贼柳璨,死其宜矣!”他临死才意识到自己该杀。

公元907年,唐哀帝让皇帝位给朱全忠。朱全忠受禅称帝,国号大梁,废唐哀帝为济阴王,次年又将他杀了。唐哀帝在虚位3年,只活了17岁。

唐朝自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开国,历经22帝,于此消亡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久(共历289年)而又重要的朝代,唐朝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很有必要在这里作些简单的介绍,同时,唐朝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值得一提。

唐朝的文学非常繁荣。其中,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仅据《全唐诗》所收录,诗人即达2200余人,诗歌近5万首。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最著名的三大诗人。此外,还有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有开创刚健朴素诗风的陈子帛;有浪漫主义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李颀;有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有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还有杜牧、李贺、李商隐、温庭筠、元结、刘长卿、张籍、王建、贾岛、李益、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不可胜数。至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以及张九龄、元稹、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司坚图、韩等唐朝著名的大臣也都是诗人。 此外,唐朝还有“四大才女”,即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都是才貌双全的女诗人。

唐朝掀起了一个古文运动,反对齐梁以来柔浮艳和形式僵化的体文。当时卓有成就的散文(唐人称散文为古文)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此外,还有萧颖士、李华、元结、独狐及、梁肃等人。

唐朝出现了传奇小说这一新的文学体裁。这些传奇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其中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的《会真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白居易弟)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

唐朝的艺术十分丰富灿烂。其中,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等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在绘画方面,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擅长画人物;吴道子擅长画佛道;张萱和周擅长画仕女;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擅长画山水;边擅长画花鸟;曹霸和韩擅长画马;韩和戴嵩擅长画牛。

在书法方面,唐朝书法家创造出新的风格。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张旭、怀素等都是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中,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唐朝有造墨名家奚鼐,所制墨有光气。 女诗人薛涛还是一位造纸名家,所创制的“薛涛笺”长宽适度,便于写诗,颇受诗家喜爱。后来逐渐用于写信,甚至用于官方的公函等。

在音乐方面,唐朝大量吸收西域各国的乐曲和乐器,汉乐与胡乐同样盛行,《霓裳羽衣曲》是当时的一首大型乐曲(学者认为是西凉创制,唐玄宗加工润色)。唐朝产生了著名宫廷音乐家李龟年, 以及吕才、裴神符(西域疏勒人)、雷海青等;又有赵耶利,董庭兰、康昆仑、善本等琴师和手永新。

在雕塑方面,唐朝以敦煌莫高窟闻名于世。在莫高窟现存的486窟当中,唐窟几乎占了全部的三分之二(其余是隋窟)。唐朝洞窟的规模很宏壮,石窟艺术的成就也很辉煌。洞窟四壁的图画,更是绚丽夺目,成为稀世之珍藏。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但最盛的时期是唐朝,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奉先寺,规模之大,在龙门诸石刻中称第一。此外,唐朝还有太原的天龙山和四川大足的北山等洞窟艺术。唐朝还有散于各地的大量石刻浮雕。唐朝的三彩陶俑更是精美逼真的艺术品。

唐朝的史学很有成绩,唐太宗时编著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正史。唐高宗时又编了《五代史志》。此外,史学家李延寿还独自写成了《南史》和《北史》。唐朝还产生了刘知几和杜佑两 位大史学家。刘知几著有《史通》,共20卷,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的著作。杜佑著有《通典》,共200卷,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唐朝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僧一行(本名张遂)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主持制造了《大衍历》,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速度变化的规律。他和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直接测量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 。他们又制成了以漏水转动的天铜仪,这种仪器是后来天文钟的前身。僧一行还进行了实测子午线的长度,数字虽不准确,在世界上却是第一次。

隋末唐初的孙思邈是著名的医药学家,世称“药王”。他著有《急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田苏等人重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传世的印刷品为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刚经》,有图有文,反映出成熟的印刷技术。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

唐朝是当时的亚洲大国。唐朝时期,中国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频繁,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时期中国与亚洲各国的交通比较发达,丝绸之路可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由四川、西藏、云南可进入南亚;由河北经辽东可到达朝鲜。广州和泉州则是勾通日本、马来半岛、阿曼湾和波斯湾的两大港口。

唐朝和朝鲜的关系很密切,两国间使节、商人来来往往。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参照唐制改革机构,实行科举和派遣大批留学生,传入唐朝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文学书籍。新罗的士大夫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留学生薛聪借汉字创“吏读”,即利用汉字字形作为音符,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夹在汉文中间使用,以帮助阅读汉文。留学生崔致远12岁入唐,18岁中进士,他的汉文著作《桂苑笔耕录》流传至今。唐朝的一些重要将领如黑齿常之、高仙芝等都是朝鲜人。

唐朝时日本积极谋求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派遣唐使19次规模巨大组织完备日本留唐学生高向玄理、吉备真备,学问僧空海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了积极贡献。日本留学生阿部仲麻吕,汉名衡,任职于唐朝,官至秘书监。他和许多诗人结为好友,在误传他去世后,李白有诗悼念:“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衡于公元770年时死在中国。唐朝扬州僧人鉴真,当他55岁时,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邀请前往日本,先后5次东渡均未成功。公元753年当他以66岁高龄、双目失明情况下第6次东渡时获得成功。他不仅在佛教方面成为日本律宗开山祖师,而且介绍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技术和知识。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及卢舍那佛,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

唐朝时中国和印度之间经济文化联系也很密切。唐朝僧人玄奘,公元602年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俗名陈,13岁出家,称三藏法师 。玄奘于贞观初年即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抱着“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决心,战胜了沿途流沙雪山,严寒酷暑等种种障碍,经过我国今新疆、苏联中亚和阿富汗等地,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他在那烂陀寺等地研习佛学,获得很高声誉。玄奘西游近30年,把中国的文化带给印度,并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10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保存至今的西安大雁塔当时就是他为藏放佛经而建造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和印度历史的珍贵史料。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一书,就是以唐僧玄奘的故事展开虚构的。

玄奘返国后不久,唐使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天竺和尼婆罗(今尼泊尔),访问了许多地方。后来,唐僧人义净又到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学习和搜索佛经。他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介绍了当时南亚一些国家的佛教和生活、文化方面的情况,记载了当时去印度的中国僧人的经历。印度来唐朝参加译经的僧人也不少,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也起了促进作用。

唐朝和伊朗的关系密切。伊朗不仅有众多的商人,而且也有贵族居住在中国。中国手工业技术和产品传入伊朗,伊朗在雕塑等方面影响到中国。袄教、景教、摩尼教由波斯传入中国。

唐代中国称阿拉伯为大食。大食商人到中国来的很多。中国的造纸术就是在唐朝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传入欧洲的。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了中国。

 

    接下一章 返回目录

唐代年号

年号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
年数
死时
年龄
世系 备注
武德 高祖 李渊 (618) 53 9 70 父李柄,袭封唐国公,隋柱国大将军 年七岁袭封唐国公。大业中任岐州辞史,荥阳与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长安,立杨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恭帝),国号唐,改元武德
武德、贞观 太宗 李世民 (626) 28 24 51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宫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及其诸子,遂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为太上皇
贞观、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风、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高宗 李治 (649) 22 35 56 太宗第九子 即位前封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其长兄太子承乾被废而被立为太子,太宗死,嗣位
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是、长安、神龙 则天顺圣皇后 武照 (690) 67 16 82 井州文水人,父武士跃,贞观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高宗皇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照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四子李旦,载初元年(690年)废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都洛阳,史称“武周”
嗣圣、神龙、景龙 中宗 李显 (683)(705) 28 2,6 55 高宗第七子 以皇太子嗣位,则天皇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武氏废帝为庐陵王,迁房州。圣历元年(698年)召还东都,复位为皇太子,神另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乘武则天病危,拥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
文明、景云、太极、延和 睿宗 李旦 (684)(710) 23 7,3 55 高宗第八子 684年,武后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称帝,降李旦为皇嗣。中宗复位后,封旦为相王。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临朝摄政,临淄王李隆基(李旦之子)诛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旦让位于太子隆基,自称太上皇
先天、开元、天宝 玄宗 李隆基 (712) 28 45 78 睿宗第三子 即位前封楚王,后封临淄王,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李隆基等诛韦后,拥李旦为帝,隆基被立为皇太子,712年,受禅即位
至德、乾元、上元、宝应 肃宗 李亨 (756) 46 7 52 玄宗第三子 初封陕王,蓰封忠王,开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废,李亨被立为皇太子,755年,安禄山叛乱,次年六月陷潼关,亨随玄宗出逃,至马嵬驿,与玄宗分道,北上灵武,七月,即帝位于灵武,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代宗 李豫 (762) 37 18 54 肃宗长子 初封广平郡王,后封楚王,蓰封成王,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2年以太子嗣位
建中、兴元、贞元、宝应 德宗 李适 (779) 38 27 64 代宗长子 初封奉节郡王,进封鲁王、雍王、764年被立为皇太子,代宗死,以太子即位
永贞 顺宗 李诵 (805) 45   46 德宗长子 初封宣城郡王,进封宣王,德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以太子即位,改元永贞,实行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帝退位,称太上皇,在位实八个月
元和 宪宗 李纯 (805) 28 16 43 顺宗长子 初封广平郡王,顺宗时被立为皇太子,永贞元年(805年)八月,被官逼顺宗退位,拥立太子
元和、长庆 穆宗 李恒 (820年) 26 5 30 宪宗第三子 初封建安郡王,进封遂王,元和七年被立为皇太子,宪宗死,以皇太子即位
长庆、宝历 敬宗 李湛 (824年) 16 3 18 穆宗长子 初封鄂王,长庆二年被立为太子,穆宗死,以太自嗣位,后被宦官刘克明杀死
宝历、大和、开成 文宗 李昂 (827) 19 14 32 穆宗第二子 即位前封江王,宦官刘克明等杀敬宗,拥其弟李昂既帝位
开成、会昌 武宗 李炎 (840) 27 7 33 穆宗第五子 即位前封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等拥立李炎为皇太弟,废太子成美为陈王,文宗死,炎以皇太弟嗣位,后以服用金丹病死
会昌、大中 宣宗 李忱 (846) 37 14 50 宪宗第十三子,穆宗弟 穆宗时封光王,武宗时立为皇太子叔,武宗死,由宦官拥立为帝,后服用长生药中毒而死
大中、咸通 懿宗 李凗 (859) 27 15 41 宣宗长子 武宗时封郓王、宣宗死,宦官王实等矫诏,立以为皇太子,旋即位
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僖宗 李擐 (873) 12 16 37 懿宗第五子 即位前封晋王,懿宗病死,宦官刘行深等杀懿宗年长诸子,立擐为皇太子,懿宗死,擐嗣位
文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昭宗 李晔 (888) 21 17 38 懿宗第七子 懿宗时封寿王,僖宗病死,宦官杨复恭立晔为皇太弟,僖宗死,晔即位,天复四年(904年)朱全盅、忠逼帝迁都洛阳,同年八月杀之
天佑 哀帝 李祝 (904) 13 4 17 昭宗第九子 乾宁时封辉王,天复四年(904年)八月,朱全忠杀宣帝,立祝为皇帝,天佑四年(907年)帝僤位于朱全忠,唐亡,帝被封为济阴王,次年被鸩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