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唐昭宗和唐哀帝
公元888年,唐僖宗病死,宦官杨复恭立李晔(唐懿宗第7子、唐僖宗弟,初名李杰,又曾改名李敏)为皇帝,就是唐昭宗。唐昭宗有振兴唐朝的志向,但是,唐朝已到了腐朽垂亡的阶段,中央的权力已几乎丧尽,唐昭宗所作的努力也只是枉然。
杨复恭立了唐昭宗后,也仿照田令孜的办法,养勇士多人为义子,分掌兵权,号称外宅郎君。又养宦官6百人为义子,使作诸道监军,唐昭宗憎恶杨复恭专权,想除灭他。
公元888年八月,朱全忠攻打蔡州,秦宗权败局已定,部将将秦宗权抓获,献给朱全忠。
但副帅孙儒与将军刘建锋则趁机杀秦宗权之弟秦宗衡,夺取其军队,然后攻占扬州。孙儒自称淮南节度使。公元889年二月,朱全忠将秦宗权送到长安处死,朱全忠少了一个劲敌。公元890年,朱全忠奏请朝廷下令讨伐李克用,唐昭宗听从宰相张濬、孔纬的意见,想借朱全忠的兵力斥逐杨复恭,于是决定对河东用兵。唐昭宗下诏革去李克用的官爵,命张濬等领兵出发。结果,朱全忠、张濬等都被李克用养子李存孝打得大败。唐昭宗只好贬斥张濬、孔纬,下诏恢复李克用的全部官爵。
公元891年,唐昭宗亲自发兵攻杨复恭私宅,宰相刘崇望鼓励士兵进攻,杨复恭率义子杨守信等人逃往汉中。杨复恭失败后,西门君遂(西门是个姓)又成了宦官的首领。
公元892年,孙儒被杨行密击败,孙儒被杀。刘建锋被推举为主帅,然后带领7千残兵逃亡江西,成为流寇。军师张诘建议他夺取庐山以西的广大地盘,于是,刘建锋率军进入湖南,占领醴陵,并向长沙进发。长沙是军阀邓处讷的地盘,为防御刘建锋,邓处讷派部将蒋勋守龙回关。刘建锋部将马殷用计劝降蒋勋,然后直入长沙,将邓处讷擒杀。刘建锋占领长沙,唐昭宗也只得任命他为检校尚书左仆射、武安军节度使。不战而降的蒋勋想当邵州刺史,遭刘建锋拒绝,蒋勋愤怒,领邵州兵攻打湘潭,刘建锋派马殷将其消灭。其后,刘建锋因勾搭部下陈瞻的妻子,被陈瞻用铁锤锤死于卧室。刘建锋死后,部下公推马殷作主帅。到五代十国时,马殷成为南楚国的开国君主。
公元893年,唐昭宗要势力太大的李茂贞让出凤翔节度使,专任山南西道兼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不从,上书辱骂唐昭宗。唐昭宗大怒,出兵攻凤翔,结果被李茂贞大败。李茂贞乘胜进逼京师,唐昭宗杀西门君遂等三个宦官首领,又杀了给他筹划军事的宰相杜让能,李茂贞才肯退兵。李茂贞兼凤翔、山南西道、武定、天雄四镇节度使,占有15个州,成为关中最强大的藩镇。此外,王建据四川、杨行密据淮南、钱鏐据吴越、王潮据福建。
公元895年,唐昭宗任李谿为宰相
。李茂贞和邠宁节度使王行瑜、华州节度使韩建各率精兵数千人入京师,杀李谿和另一宰相韦昭度。唐昭宗逃到终南山。李克用领兵来攻,杀王行瑜。李克用还准备进攻凤翔李茂贞,唐昭宗怕他太盛,不许进兵,封他为晋王,让他领兵回太原。
公元896年,唐昭宗自终南山回京,募兵数万人,交给宗室子弟统率,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李茂贞借口朝廷对凤翔用兵,率兵进逼京师。唐昭宗仓促出京,落到了韩建的手里。李茂贞入京,大肆抢掠。公元897年,韩建逼唐昭宗解散诸王所率全部禁兵,又和宦官刘季述合谋,用兵包围了16座宗室的第宅,捕获诸王11人,当时就杀死。公元898年,韩建、李茂贞怕朱全忠来夺唐昭宗,将他送回长安。这时候的唐昭宗已经变得一点势力也没有,他性情愈加暴躁,经常酗酒,随手杀死左右侍奉的人。宦官刘季述等合谋,准备将唐昭宗废掉。
公元900年,刘季述等乘唐昭宗酒醉,率禁兵进宫,囚禁了唐昭宗。唐昭宗被关在少阳院内,门上的大锁也用铁水熔固,饮食就从一个墙洞里送进去。刘季述等令宰相崔胤率百官请太子李裕即皇帝位。朱全忠在大梁(今开封市),采用副使李振的建议,决定恢复唐昭宗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朱全忠派亲信蒋玄晖入京师,与崔胤合谋。
公元901年,崔胤联合神策军将领孙德昭、董彦弼,周承诲三人,谋杀了刘季述等。崔胤率百官迎唐昭宗复位。唐昭宗黜太子李裕为德王,杀刘季述党羽宦官数十人,孙德昭
、董彦弼,周承诲三人
得到重赏,时人称为“三使相”。唐昭宗虽然复位,但仍落在宦官的掌握之中。崔胤催朱全忠来夺唐昭宗,朱全忠带兵到河东,上书请唐昭宗去东都。宦官韩全诲等大惊,劫唐昭宗及其家属到凤翔投靠李茂贞。朱全忠率兵入关中,首先俘获韩建,取得华州,随后进入长安城。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读书人赖以晋升的机会,还是科举考试。光化四年,即公元901年,73岁的舒州人曹松经过数十年的应试,终于考中进士。与他同榜的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也都年逾花甲,时人称之为“五老榜”。曹松有《己亥岁》一诗,对时局抒发感慨:“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公元902年,朱全忠率大军到凤翔,李茂贞困守孤城,自知失败,只好向朱全忠求降。公元903年,朱全忠、崔胤入凤翔,大杀宦官。唐昭宗回长安后,继续杀宦官,宦官几乎被杀尽,唐昭宗封朱全忠为梁王,朱全忠领兵回大梁,留侄儿朱友伦领1万兵控制京师,唐昭宗完全孤立了。
公元904年,朱全忠发觉崔胤暗中积聚力量,便将崔胤和他的父亲杀死,另用裴枢、柳璨等人为宰相。朱全忠领兵驻河中,使裴枢强迫唐昭宗和百官以及长安居民迁往洛阳,唐昭宗路过华州,有人夹路呼万岁,唐昭宗涕泣说:“不要呼万岁,我不再是你们的主子了!”又对左右侍从说:“我这次漂泊,不知哪里是归宿!”说罢大哭,左右之人也陪着痛哭。唐昭宗到了洛阳,左右侍从也全被杀死。
朱全忠让蒋玄晖任枢密使,监视唐昭宗和何皇后的一举一动。又派养子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负责守卫皇宫。
李茂贞、李克用,以及割据西川的王建,割据淮南的杨行密等人虚张声势,说要救唐昭宗。朱全忠知道留下这个废物,对自己不利,
八月间,于是指令蒋玄晖派朱友恭、氏叔琮带人夜叩宫门,杀死唐昭宗。何皇后苦苦哀求,才暂时保住性命。事后,朱全忠发现此事让自己极为被动,于是赶回洛阳,装作不知情,伏在棺材前痛苦流涕说:“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之后,又以治军不严为由,贬朱友恭为崖州司户,恢复姓名李彦威,不久,又将其赐死。朱友恭临死时痛骂朱全忠:“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唐昭宗李晔在位16年,享年38岁,死后葬于和陵(在今河南偃师县懊来山)。
公元904年,朱全忠夫人张惠病逝。张惠生前一再压制朱全忠的残暴和好色。朱全忠为了顾及张惠的感受,会收敛一些。张惠在临死前,仍在劝朱全忠戒滥杀远女色。
公元904年,朱全忠杀死唐昭宗,立唐昭宗第9子辉王李柷为皇帝,就是唐哀帝(也称唐昭宣帝)。唐哀帝即位时不过13岁,自然也是一个傀儡。
公元905年,朱全忠指使蒋玄晖邀唐昭宗子德王李裕等9人,在九曲池置酒,将他们全部缢杀,投尸池中。后来,又将唐昭宗皇后何氏也杀了。
宰相柳璨恃朱全忠之势,在朝中作威作福,柳璨向朱全忠进谗言,说裴枢等人结成朋党,都该杀死。
谋臣李振也鼓动朱全忠做这事,于是,在滑州白马驿,朱全忠将裴枢、独孤损、崔远、陆庡、王溥等30多位朝官全部杀死,投尸黄河。这事,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全忠急于要唐哀帝禅位,柳璨、蒋玄晖等认为要经过一系列程序如加九赐、受禅等,才名正言顺。朱全忠很不满。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嫉妒柳璨等的地位、权势,于是趁机进言诋毁,说他们有意拖延不办,并在积善堂夜宴,对太后焚香为誓,要兴复唐朝的国运。朱全忠大怒,便将柳璨、蒋玄晖、张廷范
等车裂,并焚尸都门外。柳璨临刑大呼:“负国贼柳璨,死其宜矣!”他临死才意识到自己该杀。
公元907年,唐哀帝让皇帝位给朱全忠。朱全忠受禅称帝,国号大梁,废唐哀帝为济阴王,次年又将他杀了。唐哀帝在虚位3年,只活了17岁。
唐朝自公元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开国,历经22帝,于此消亡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久(共历289年)而又重要的朝代,唐朝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很有必要在这里作些简单的介绍,同时,唐朝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值得一提。
唐朝的文学非常繁荣。其中,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仅据《全唐诗》所收录,诗人即达2200余人,诗歌近5万首。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最著名的三大诗人。此外,还有号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有开创刚健朴素诗风的陈子帛;有浪漫主义诗人王翰、王之涣、王昌龄、李颀;有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有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
有新乐府运动的领军人物元稹、李绅等;还有杜牧、李贺、李商隐、温庭筠、元结、刘长卿、张籍、王建、贾岛、李益、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等,不可胜数。至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以及张九龄、元稹、韩愈、柳宗元、
白居易、李绅、刘禹锡、司坚图、韩偓等唐朝著名的大臣也都是诗人。
此外,唐朝还有“四大才女”,即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都是才貌双全的女诗人。
唐朝掀起了一个古文运动,反对齐梁以来柔靡浮艳和形式僵化的骈体文。当时卓有成就的散文(唐人称散文为古文)作家有韩愈、柳宗元。此外,还有萧颖士、李华、元结、独狐及、梁肃等人。
唐朝出现了传奇小说这一新的文学体裁。这些传奇小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和斗争,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内容,其中代表作品有陈鸿的《长恨歌传》、元稹的《会真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白居易弟)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
唐朝的艺术十分丰富灿烂。其中,绘画、书法、音乐、雕塑等都达到很高的成就。
在绘画方面,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擅长画人物;吴道子擅长画佛道;张萱和周昉擅长画仕女;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擅长画山水;边鸾擅长画花鸟;曹霸和韩幹擅长画马;韩滉和戴嵩擅长画牛。
在书法方面,唐朝书法家创造出新的风格。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张旭、怀素等都是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中,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都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唐朝有造墨名家奚鼐,所制墨有光气。
女诗人薛涛还是一位造纸名家,所创制的“薛涛笺”长宽适度,便于写诗,颇受诗家喜爱。后来逐渐用于写信,甚至用于官方的公函等。
在音乐方面,唐朝大量吸收西域各国的乐曲和乐器,汉乐与胡乐同样盛行,《霓裳羽衣曲》是当时的一首大型乐曲(学者认为是西凉创制,唐玄宗加工润色)。唐朝产生了著名宫廷音乐家李龟年,
以及吕才、裴神符(西域疏勒人)、雷海青等;又有赵耶利,董庭兰、康昆仑、善本等琴师和歌手永新。
在雕塑方面,唐朝以敦煌莫高窟闻名于世。在莫高窟现存的486窟当中,唐窟几乎占了全部的三分之二(其余是隋窟)。唐朝洞窟的规模很宏壮,石窟艺术的成就也很辉煌。洞窟四壁的图画,更是绚丽夺目,成为稀世之珍藏。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但最盛的时期是唐朝,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奉先寺,规模之大,在龙门诸石刻中称第一。此外,唐朝还有太原的天龙山和四川大足的北山等洞窟艺术。唐朝还有散于各地的大量石刻浮雕。唐朝的三彩陶俑更是精美逼真的艺术品。
唐朝的史学很有成绩,唐太宗时编著了《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正史。唐高宗时又编了《五代史志》。此外,史学家李延寿还独自写成了《南史》和《北史》。唐朝还产生了刘知几和杜佑两
位大史学家。刘知几著有《史通》,共20卷,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的著作。杜佑著有《通典》,共200卷,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唐朝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僧一行(本名张遂)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主持制造了《大衍历》,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速度变化的规律。他和梁令瓒合作,创制了能够直接测量黄道坐标的黄道游仪,在世界上第一次发现了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
。他们又制成了以漏水转动的浑天铜仪,这种仪器是后来天文钟的前身。僧一行还进行了实测子午线的长度,数字虽不准确,在世界上却是第一次。
隋末唐初的孙思邈是著名的医药学家,世称“药王”。他著有《急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田苏敬等人重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传世的印刷品为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刚经》,有图有文,反映出成熟的印刷技术。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之一。
唐朝是当时的亚洲大国。唐朝时期,中国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频繁,亚洲各国的商人、僧侣和学者不断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成了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唐朝时期中国与亚洲各国的交通比较发达,丝绸之路可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由四川、西藏、云南可进入南亚;由河北经辽东可到达朝鲜。广州和泉州则是勾通日本、马来半岛、阿曼湾和波斯湾的两大港口。
唐朝和朝鲜的关系很密切,两国间使节、商人来来往往。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以后,参照唐制改革机构,实行科举和派遣大批留学生,传入唐朝的天文、历法和医学、文学书籍。新罗的士大夫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留学生薛聪借汉字创“吏读”,即利用汉字字形作为音符,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夹在汉文中间使用,以帮助阅读汉文。留学生崔致远12岁入唐,18岁中进士,他的汉文著作《桂苑笔耕录》流传至今。唐朝的一些重要将领如黑齿常之、高仙芝等都是朝鲜人。
唐朝时日本积极谋求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派遣唐使19次,规模巨大,组织完备。日本留唐学生高向玄理、吉备真备,学问僧空海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了积极贡献。日本留学生阿部仲麻吕,汉名晁衡,任职于唐朝,官至秘书监。他和许多诗人结为好友,在误传他去世后,李白有诗悼念:“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于公元770年时死在中国。唐朝扬州僧人鉴真,当他55岁时,应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邀请前往日本,先后5次东渡均未成功。公元753年当他以66岁高龄、双目失明情况下第6次东渡时获得成功。他不仅在佛教方面成为日本律宗开山祖师,而且介绍了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等技术和知识。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及卢舍那佛,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
唐朝时中国和印度之间经济文化联系也很密切。唐朝僧人玄奘,公元602年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俗名陈袆,13岁出家,称三藏法师
。玄奘于贞观初年即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西行,抱着“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决心,战胜了沿途流沙雪山,严寒酷暑等种种障碍,经过我国今新疆、苏联中亚和阿富汗等地,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他在那烂陀寺等地研习佛学,获得很高声誉。玄奘西游近30年,把中国的文化带给印度,并于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10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保存至今的西安大雁塔当时就是他为藏放佛经而建造的。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中亚和印度历史的珍贵史料。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一书,就是以唐僧玄奘的故事展开虚构的。
玄奘返国后不久,唐使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天竺和尼婆罗(今尼泊尔),访问了许多地方。后来,唐僧人义净又到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学习和搜索佛经。他所著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介绍了当时南亚一些国家的佛教和生活、文化方面的情况,记载了当时去印度的中国僧人的经历。印度来唐朝参加译经的僧人也不少,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也起了促进作用。
唐朝和伊朗的关系密切。伊朗不仅有众多的商人,而且也有贵族居住在中国。中国手工业技术和产品传入伊朗,伊朗在雕塑等方面影响到中国。袄教、景教、摩尼教由波斯传入中国。
唐代中国称阿拉伯为大食。大食商人到中国来的很多。中国的造纸术就是在唐朝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传入欧洲的。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了中国。
接下一章 返回目录
唐代年号
年号 |
庙号 |
名字 |
即位时间 |
即位年龄 |
在位
年数 |
死时
年龄 |
世系 |
备注 |
武德 |
高祖 |
李渊 |
(618) |
53 |
9 |
70 |
父李柄,袭封唐国公,隋柱国大将军 |
年七岁袭封唐国公。大业中任岐州辞史,荥阳与楼烦二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同年五月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长安,立杨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恭帝),国号唐,改元武德 |
武德、贞观 |
太宗 |
李世民 |
(626) |
28 |
24 |
51 |
高祖次子 |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在宫城玄武门发动兵变,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及其诸子,遂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即皇帝位,尊高祖为太上皇 |
贞观、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风、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
高宗 |
李治 |
(649) |
22 |
35 |
56 |
太宗第九子 |
即位前封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以其长兄太子承乾被废而被立为太子,太宗死,嗣位 |
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是、长安、神龙 |
则天顺圣皇后 |
武照 |
(690) |
67 |
16 |
82 |
井州文水人,父武士跃,贞观中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
高宗皇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照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四子李旦,载初元年(690年)废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都洛阳,史称“武周” |
嗣圣、神龙、景龙 |
中宗 |
李显 |
(683)(705) |
28 |
2,6 |
55 |
高宗第七子 |
以皇太子嗣位,则天皇后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年)武氏废帝为庐陵王,迁房州。圣历元年(698年)召还东都,复位为皇太子,神另元年(705年)正月,张柬之乘武则天病危,拥中宗复位,复国号为唐 |
文明、景云、太极、延和 |
睿宗 |
李旦 |
(684)(710) |
23 |
7,3 |
55 |
高宗第八子 |
684年,武后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称帝,降李旦为皇嗣。中宗复位后,封旦为相王。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临朝摄政,临淄王李隆基(李旦之子)诛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旦让位于太子隆基,自称太上皇 |
先天、开元、天宝 |
玄宗 |
李隆基 |
(712) |
28 |
45 |
78 |
睿宗第三子 |
即位前封楚王,后封临淄王,景龙四年(710年)韦后毒死中宗,李隆基等诛韦后,拥李旦为帝,隆基被立为皇太子,712年,受禅即位 |
至德、乾元、上元、宝应 |
肃宗 |
李亨 |
(756) |
46 |
7 |
52 |
玄宗第三子 |
初封陕王,蓰封忠王,开元二十五年太子李瑛被废,李亨被立为皇太子,755年,安禄山叛乱,次年六月陷潼关,亨随玄宗出逃,至马嵬驿,与玄宗分道,北上灵武,七月,即帝位于灵武,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
代宗 |
李豫 |
(762) |
37 |
18 |
54 |
肃宗长子 |
初封广平郡王,后封楚王,蓰封成王,758年被立为皇太子,762年以太子嗣位 |
建中、兴元、贞元、宝应 |
德宗 |
李适 |
(779) |
38 |
27 |
64 |
代宗长子 |
初封奉节郡王,进封鲁王、雍王、764年被立为皇太子,代宗死,以太子即位 |
永贞 |
顺宗 |
李诵 |
(805) |
45 |
|
46 |
德宗长子 |
初封宣城郡王,进封宣王,德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以太子即位,改元永贞,实行革新,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逼帝退位,称太上皇,在位实八个月 |
元和 |
宪宗 |
李纯 |
(805) |
28 |
16 |
43 |
顺宗长子 |
初封广平郡王,顺宗时被立为皇太子,永贞元年(805年)八月,被官逼顺宗退位,拥立太子 |
元和、长庆 |
穆宗 |
李恒 |
(820年) |
26 |
5 |
30 |
宪宗第三子 |
初封建安郡王,进封遂王,元和七年被立为皇太子,宪宗死,以皇太子即位 |
长庆、宝历 |
敬宗 |
李湛 |
(824年) |
16 |
3 |
18 |
穆宗长子 |
初封鄂王,长庆二年被立为太子,穆宗死,以太自嗣位,后被宦官刘克明杀死 |
宝历、大和、开成 |
文宗 |
李昂 |
(827) |
19 |
14 |
32 |
穆宗第二子 |
即位前封江王,宦官刘克明等杀敬宗,拥其弟李昂既帝位 |
开成、会昌 |
武宗 |
李炎 |
(840) |
27 |
7 |
33 |
穆宗第五子 |
即位前封颖王,开成五年(840年)正月,文宗病重,宦官仇士良等拥立李炎为皇太弟,废太子成美为陈王,文宗死,炎以皇太弟嗣位,后以服用金丹病死 |
会昌、大中 |
宣宗 |
李忱 |
(846) |
37 |
14 |
50 |
宪宗第十三子,穆宗弟 |
穆宗时封光王,武宗时立为皇太子叔,武宗死,由宦官拥立为帝,后服用长生药中毒而死 |
大中、咸通 |
懿宗 |
李凗 |
(859) |
27 |
15 |
41 |
宣宗长子 |
武宗时封郓王、宣宗死,宦官王实等矫诏,立以为皇太子,旋即位 |
咸通、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 |
僖宗 |
李擐 |
(873) |
12 |
16 |
37 |
懿宗第五子 |
即位前封晋王,懿宗病死,宦官刘行深等杀懿宗年长诸子,立擐为皇太子,懿宗死,擐嗣位 |
文德、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佑 |
昭宗 |
李晔 |
(888) |
21 |
17 |
38 |
懿宗第七子 |
懿宗时封寿王,僖宗病死,宦官杨复恭立晔为皇太弟,僖宗死,晔即位,天复四年(904年)朱全盅、忠逼帝迁都洛阳,同年八月杀之 |
天佑 |
哀帝 |
李祝 |
(904) |
13 |
4 |
17 |
昭宗第九子 |
乾宁时封辉王,天复四年(904年)八月,朱全忠杀宣帝,立祝为皇帝,天佑四年(907年)帝僤位于朱全忠,唐亡,帝被封为济阴王,次年被鸩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