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宋仁宗和宋英宗

    1022年,宋真宗病死,太子赵祯继位,时年13岁,是为宋仁宗,刘太后垂帘听政。

    有关皇太子赵祯,还可引出一桩故事。由于赵祯的身世特殊,后世民间便有传说,加上小说家、戏剧家的加工,便有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宋真宗皇后死后,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刘妃恐李妃先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及接生婆尤氏合作,乘李妃分娩时血晕,人事不知之时,将一狸猫剥去皮毛,换走李妃刚出生的儿子。李妃因生下“怪物”,被打入冷宫。刘妃命宫女寇珠勒死太子,寇珠于心不忍,辗转将太子送到八贤王处抚养。其后刘妃产子,当上皇后,但6年后儿子夭折,真宗无子,将八贤王之子(李妃之子)收为义子,立为太子。某日,太子在冷宫遇见生母李妃,两人面带泪痕。刘后得知。拷问寇珠,寇珠触阶而死。刘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令将李妃赐死。太监余忠和秦凤宁愿自己受死,放走李妃。李妃在陈州破窑乞讨度日,遇到包拯到陈州放粮,得知真情,将李妃带回开封。此时,李妃儿子已经做了皇帝,就是宋仁宗。包拯乘狄皇后贺寿之机,将李妃带入宫中,李妃与儿子仁宗见面。作为一个反映古代宫廷的传奇故事及戏剧,实在编得曲折精彩,故而久演不衰。 

   宋仁宗即位后,王钦若仍为宰相,但不久就病死,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狼狈为奸,时人称为“五鬼”。丁谓获罪,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丁谓经过雷州的时候,寇准使人以一蒸羊在路迎他。丁谓想见寇准,寇准固辞。寇准听说家僮密谋想报仇 杀丁谓,于是关门让他们赌博,不准出去,等丁谓去远了才开门。

  宋仁宗即位后的10年间,是刘太后临朝亲政,宋仁宗并不知道刘太后并非自己的生母,故能尽孝。刘太后也很爱护宋仁宗,所以母子间没有矛盾,朝中也比较平安。1033年,刘太后病死,宋王朝仍属于上升时期,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有所发展,但是边境的危险和社会内部的矛盾也在日益加剧,逐渐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在这近半个世纪之中,宋王朝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和大臣,如王曾、吕夷简、夏竦、晏殊、范仲淹、鲁宗道,陈尧佐、张士逊、宋祈、富弼、欧阳修、韩琦、明镐、宋庠 、余靖、蔡襄、杜衍、陈执中、文彦博、庞籍、狄青、王德用、赵抃、包拯、曾公亮、吕公著、王安石、司马光等。 

   在宋仁宗朝,宋和辽 国、西夏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1032年,夏王赵德明死,儿子赵元昊继立。赵元昊五月五日生,园脸高鼻,性格刚毅,多才略、善绘画,通藩汉文字,他积极发展势力,击败吐蕃和回鹘,称霸西北。

   1038年,赵元昊建都兴州立国为大夏(因大夏在西、又称西夏),他就是夏景宗,以野利氏为皇后,西夏有它的管制、军制、法制等国家制度,并创造有西夏文字。

   西夏初建国,便开始攻宋。边报传来,宋朝君臣大惊,宋仁宗下诏削去赵元昊的赐姓和官爵,并在边境揭榜,招募人擒捕元昊。夏军攻保安军,宋将狄青率部奋战,取胜。狄青出身于 下级军官, 因作战勇敢,多次充当先锋,渐成指挥官,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曾受过8次箭伤。某次战役,身负重伤,闻敌至,即奋起驰赴。狄青以战功升任枢密副使。宋仁宗曾劝他用药除去面涅(兵士脸上刺的符号),他不肯,说留着可以激励士气。 朝中大臣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都很赏识和推崇他。

   宋仁宗派种世衡长期守护西北边境,防御西夏的侵扰。1040年春,种世衡建议,延州东北二百里有故宽州,请求利用其被废弃的城垒而兴建屏障,朝廷同意,命他负责这项工程。西夏人多次出击,种世衡指挥军民一边战斗一边筑城,城筑好,赐名青涧城。种世衡领导民众开垦营田二千顷,招募商人,发展经济,与羌人酋长交好,巩固了边防。之后,种世衡又升任环州知州等。种世衡还创立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军队,时称“种家军”。

  1040年,夏景宗率领西夏兵攻延州,宋延州知州范雍惊惧不敢战。夏景宗派牙校诈降,范雍不再戒备。夏兵乘势攻保安军,袭击金明寨,生擒宋都监李士彬,乘胜取延州。范雍召部将刘平、石元孙来援。夏景宗伏兵三川口,生俘刘、石二将,进而攻破宋塞门寨、安远寨,大获全胜。延州之战后,范雍被降职,宋仁宗任命夏辣、韩琦、范仲淹主持陕西军事,范仲淹兼延州知州。范仲淹改革军制,得州兵18000,分属6将,每将3000,分部教练。看敌兵的多少,出兵抵御。西夏兵震惊,说:“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指范雍。

   1041年,夏景宗率领西夏兵向渭州进攻。韩琦命大将任福领兵出击,宋夏两军大战于好水川。结果,任福中埋伏,力战而牺牲,宋兵大败。韩琦派兵增援,结果又被击败,将军赵津 、武英、王珪都战死,因好水川之战的惨败,韩琦、范仲淹都被贬官。

   1042年,西夏兵再次出击。宋将葛怀敏屯驻定川寨。西夏兵在夜间围城放火,葛怀敏等14名将官战死。西夏军俘虏杀降兵近万人,获战马600余匹,乘胜直抵渭州,俘掠大批居民而回。

   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损兵折将,处在西夏的严重威胁之中。宋朝赖有韩琦、范仲淹、狄青等悉力防范,才使西夏兵不至于深入内地。宋仁宗不想与西夏决战,密令龙图阁直学士庞籍知延州与西夏谈和。夏景宗手下有两员大将,就是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骁勇善战,屡败宋师。时任宋鄜州判官的种世衡想出了一条反间计,他派僧人王嵩送一封信给旺荣,说旺荣既想投降,就及早行动。王嵩故意把信暴露给夏景宗,结果旺荣被杀。种世衡又特意写了一篇祭文,说旺荣和遇乞本来准备同时来降,痛惜不能成功。他把祭文故意丢到边境,让西夏人拾到,夏景宗把遇乞也杀了。自此,西夏的国势削弱,愿意和宋朝讲和。

   1044年,担任环庆路兵马钤辖的种世衡协助范仲淹修筑细腰新城,切断羌人与西夏的联系,稳定了原州局势。在筑城过程中,种世衡带病工作,因劳累过度,病重逝世。青涧城及环州百姓都画其像祠之。宋仁宗称赞道:“边臣若此,朕复何忧!”

   1044年底,经过两年的往来交涉,宋夏达成协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夏对宋仍然保持名义上称臣。宋每年“赐”夏绢13万匹,银5万两,茶2万斤。另在各节目和元昊生日共赐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绢、帛、衣着等2万3千匹,茶1万斤。宋夏保持往来贸易,西夏经过连年激战,最终获得宋朝的承认,而宋朝以赐银绢的办法得了西北的苟安。

   西夏在建国前常依附辽朝对抗宋朝,建国以后,当然也想摆脱辽的控制,对此,辽朝统治者自然不满。1031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病死。辽圣宗在位50年,注意拔用人才,统治颇为稳固。辽圣宗死后,儿子耶律宗真继位,就是辽兴宗。1044年十月,辽兴宗亲率骑兵10万向西夏进攻,皇太弟重元,北院枢密使萧惠、东京留守萧孝友分三路渡河,战于贺兰山北。夏景宗先败退,据守贺兰山,后突围返攻。贺兰山之战,显示了西夏有足够的力量抗辽自立。由此形成夏与辽、宋相互对峙的鼎立局面。

   宋辽自澶渊之盟以后,南北弭兵,边境稍安。宋仁宗继续推行屈辱求和的政策,不修边防,戍军老弱病患,矮小怯懦,刀钝弓坏,甚至羽箭射不到30步箭杆就下掉或箭头卷折不入甲。正当宋朝受到西夏的威胁的时候。1042年,辽兴宗又扬言发兵南下,派翰林学士刘六符、北院枢密使副使耶律仁先等出使宋朝,以夺取周世宗时攻取的关南10县土地,并派萧惠陈兵宋境。宋仁宗不敢抵抗,派大臣富弼出使辽朝议和。富弼到了辽朝,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的要求。最后,许每年增得绢15匹,银十万两。辽兴宗想戏弄羞辱宋朝,要求在岁币文书上写上“贡”或“纳”字。富 弼据理力争,坚决不肯。后来宋仁宗听从晏殊的意见,同意用“纳”字。辽不费一兵,获得增币,于是刻石记功。宋朝再以屈辱换取苟安。以后长时间内宋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

   宋仁宗在位期间,采取因循苟且的政策,政权日益腐败,这主要表现在军队和官员两个方面。

   从宋太祖开始,宋王朝就组织起一支庞大的禁军,禁军的数量不断增加,到宋仁宗时,全国军队总计125万9千人,变得空前的庞大。宋朝用来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禁兵缺少训练,无所事事,变得骄惰腐败,连领粮也要雇人挑。首都东京的禁兵以外,还有在农民中强迫抽丁的士兵。大量募兵和大量抽丁的结果,使得民间丁壮越来越少,农民的生产与生活都发生严重困难,挣扎在死亡线上。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之后,科举取士越来越多,中举者都陆续加入各级官员的行列。科举以外,还有所谓“恩荫”法,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以荫子孙一人得官。此外,还有多种授官法和卖官法。户部副使包拯上书说:“真宗时,文武官总共9785人,现在数内,较之先朝,才40余年,已超过了一倍多。”宋祈上书说:“今天下有定官,无定员,”官员可以额外增加,因此“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如此之多的滥官,必然造成贿赂公行,侈靡腐化的风气。 工部尚书宋祈曾点华灯拥歌妓醉饮,其兄宰相宋庠在官邸读书,叫人对宋祈说:“听说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还记得某年同在州学内吃虀(咸菜)饭时么?”宋祈大笑说:“寄语相公(指宋庠 ),不知某年吃虀饭,是为了什么?”意思是说,当年在州学读书受苦,就是为了好作官享福。朝官如此,地方官也一样。蒲宗孟(曾任尚书左丞,知州)每天宴饮要杀猪羊各10只,燃烛300。有人请他减少些,他发怒说:“你们要让我在黑房子里挨饿么!”当然,在腐败的官场中,还能找到几个鲠直清廉的官员。

   范仲淹少时贫苦,二岁丧父,后来母亲也改嫁。他离家到南昌,在一座书院的一间破房里苦读。早上煮一盆粥当一天的食粮,饿了就用刀切几快吃,一直读到夜深人静,5年未尝解衣就寝。尽管如此贫寒艰辛,但是他志向远大,常“以天下为己任”。宋真宗时中进士,以后一直是朝中重臣。范仲淹最恼怒无为腐朽的官员,他选拔官员时 ,看到不中用的,就在班簿上一笔勾销。富弼说:“一笔勾,一家哭矣!”范仲淹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他关心国计民生,主张各处积弊,改良政治,庆历四年春(1044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写了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通过在岳阳楼上所见景物的记述,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怀抱。

   包拯也是出身贫寒,后来中进士,任天章阁侍制 、龙图阁直学士,官至枢密副史。他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严峻,不畏权贵,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包公”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成了清官的代名词。

   欧阳修进士出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他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宋仁宗也夸奖他敢言,对侍臣说:“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殿中侍御史赵抃 ,弹劾不避权贵,京师号称“铁面御史”。参知政事鲁宗道,刚正嫉恶,遇事敢言,贵戚用事者都害怕他,称他“鱼头参政”(鲁字是个鱼头)。尽管朝廷中还有这些鲠直大臣,但是丝毫也不能改变官场中日益腐败的趋势, 因为腐败的根源和总代表就是宋朝皇室。

   史书中对于宋仁宗也有不少褒奖,说他恭俭仁恕,爱护百姓。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宋仁宗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有人献蛤蜊28枚,每枚价值千钱,宋仁宗说:“一下箸,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一次,宋仁宗曾对近臣说:“昨因不寐而饥,思食烧羊。”近臣说:“何不取索?” 宋仁宗说:“恐遂为例。何不忍一夕之饥,而启无穷之杀乎?” 宋仁宗即使有些恭俭仁恕的言行,也是极其有限的,他的侈靡却十分厉害。宋仁宗大力尊儒,以大庆殿为明堂,又举行大享明堂礼,祭天地祖宗,用仪仗达1万多人,一次祭享的用度竟耗费1200万贯。祭祀如此,生活的侈靡可想而知。宋仁宗整天在宫中宴饮享乐。后宫数千人,赏赐动以万计。国库的红罗,都被消费一空。宋仁宗晚年服丹药,沉溺深宫,不问政事,大臣奏事,只是点头敷衍。

   皇室的侈靡和大量的冗官冗兵,使宋王朝的消费逐年增加,财政日益陷入危机,宋王朝便不断增加对人民的剥夺,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得不起来反抗。

   1043年,张海、郭邈三率领饥民千余人在商山(今陕西商县)起义,陕、豫、鄂农民纷纷响应,攻下很多州县。同年冬,张海等在商山战败,被俘牺牲,起义失败。

   1043年夏,士兵出身的王伦在山东沂州率士兵饥民起义,杀宋巡检使朱进。起义军北上后又乘虚南下,攻占很多州县,直达和州(治今安徽和县)。他身着黄衣,自置官职,战士都面刺“天降圣捷指挥”字号,以表决心。后在扬州山光寺一战失败,王伦最后在和州牺牲。

   1047年冬,士兵首领王则在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领导士兵起义,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以表示推翻宋王朝的决心。次年宋朝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王则突围被俘至东京,英勇就义。

   1052年,南方发生侬智高起兵反宋,占领邕州(州治在今广西南宁),自立大南国。侬智高一路攻下横、贵、藤、梧、康、端、龚、封州八州,随后围攻广州。结果,广州被围50多天才解围,人民大量往南逃到香山等地。 朝廷几次派兵征讨,均遭败仗,1053年,枢密副使狄青请战,宋仁宗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率兵赴广西平叛,在昆仑关与叛军大战,大败叛军,追击五十里,斩数千首级,俘杀官将57人,生擒500多人。侬智高逃往云南大理,后死在那里。

   面对宋王朝统治出现的危机,朝中大臣纷纷发表议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以挽救其危局。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主张和实施方案。

   1039年,宋祈上书,认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三冗”是冗官、冗兵、冗僧道。“三费”是道场靡费、寺观靡费、大臣罢黜,仍带节度使衔,国用靡费。宋祈的建策,主旨是裁减官兵,节省靡费。

   1043年,范仲淹上十事:(一)“明黜陟”,对官员要赏罚分明。(二)“抑侥幸”,改变贵族官员子弟“恩荫”作官的旧法。(三)“精贡举”,改变专以诗赋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经学。(四)“择官长”,严格选拔各级官员 。(五)“均公田”,改变官员按登记给以多少不等的“职田”,用来“责其廉节”,防止贪污。(六)“厚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京师招募士兵5万人,以捍卫朝廷。(八)“减徭役”,裁并州县建置,使徭役相对减少。(九)“覃恩信“,朝廷有赦令,各地必须执行。(十)“重命令”,各地法令应由朝廷统一 。范仲淹疏上,得到富弼、欧阳修等人的支持,宋仁宗颁布全国,按”十论“进行改革,号称“庆历新政”。但这所谓新政,前后只1年左右,便因夏竦、章得象等人反对而失败。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被指为朋党被贬,这事,史称“庆历党争。”

   1049年,宰相文彦博、枢密使庞籍,因国力不足,建议省兵,裁减禁军归农,宋仁宗曾采取了这一建议,裁减了一些禁军。

   从汉代起,朝廷对孔子的后人皆有封号,如褒成侯、邹国公、褒圣侯、文宣公等。1055年,宋仁宗改封孔子的后裔为衍圣公。第一代衍圣公是孔子第45代孙孔宗愿。此后,衍圣公的封号延续到最后一任。

   1056年,枢密使狄青因受到文臣的排挤,备受朝廷猜忌,离京出任陈州知州。次年1057年,狄青忧郁得病去世。宋仁宗为他哀悼,追赠他为中书令,赐谥号为“武襄”。

   1058年,提点江东刑狱王安石被召入朝,向宋仁宗上长达万言的奏疏,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张。在万言书中,王安石对官制、科举以及因循苟且、奢靡无节的风气作了全面的揭露,同时提出了理财、征诛、改制等新见解 。这万言书,是他以后变法的思想基础。

   1061年,同知谏院司马光给宋仁宗上三扎子。一是论“君德”;二是论“御臣”;三是论“持兵”。司马光的三扎,重复了范仲淹的“明黜陟”和文彦博的“省兵”等主张。

   宋仁宗没有儿子,取宋太宗曾孙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为子,由曹皇后抚养,改名赵曙。宋仁宗晚年,文彦博、韩琦、欧阳修、司马光等大臣上书,力请早建皇嗣,宋仁宗选中赵曙。赵曙曾力辞。 宋仁宗不许,赵曙被立为太子,进封钜鹿郡公。

   1063年,宋仁宗赵祯病死。在位42年,活了54岁,死后葬于永昭陵。

   1063年,宋仁宗病死,太子赵曙即位,就是宋英宗,尊曹皇后为皇太后,立妃子高氏为皇后。群臣在讨论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封号时发生争议,欧阳修、韩琦等主张称“皇考”(父死称考);王珪、吕诲、司马光等主张称“皇伯”。后以称“考”定议,吕诲、吕大防、范纯仁等因此事被黜。这事,史称“濮议”,可算是明代嘉靖朝“大礼议风波”的先例 。

   宋英宗即位后,因有病,下诏请曹太后共同处分军国重事。曹太后性情慈俭,颇涉经史,军国大事都处理得很妥当,宫廷中也较平安。不久,宋英宗病重,性情变得很暴躁,举止失常,左右常受到他的责骂,于是 ,内侍任守忠等人共进谗言,曹太后与宋英宗有了嫌隙。知谏院吕诲上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但未见成效。韩琦、欧阳修先后开导曹太后和宋英宗,他们才重归于好。宋英宗病愈,曹太后听从韩琦的话,即撤簾,让宋英宗亲政。内侍任守忠等因离间罪被贬逐。

   辽 国在萧太后和辽圣宗统治下的近半个世纪内,是辽朝发展到极盛的时期。统治集团也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在辽兴宗统治期间,辽朝贵族内部展开了相互倾轧的斗争,辽朝开始走下坡路,到1055年,辽兴宗病死,在位26年。辽兴宗长子 、天下兵马大元帅耶律洪基继位,他就是辽道宗。辽道宗即位,即尊奉重元为皇太叔,次年又加号天下兵马大元帅。重元之子涅鲁古进封楚王,后又入朝知南院枢密使事。重元父子成为道宗朝最有权势的人物。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攻讦,争夺权利,终于在 宋仁宗死的那一年,即1063年爆发了重元父子的叛乱。这年7月,重元父子阴谋刺杀辽道宗,阴谋被泄露,辽道宗派耶律仁先、耶律乙辛、萧唐古、萧韩家奴、萧惟信、耶律良等率数千兵平乱。结果,涅鲁古中箭坠马死,重元兵败逃到大漠自杀。参与重元父子叛乱的萧胡睹(曾被西夏俘虏,后释放)投水死。萧迭里、萧革被处死。 有些免官流放。乱事平定后,耶律仁先、耶律乙辛等加官进爵。很快,耶律乙辛将其他平乱有功的贵族先后排挤出朝,掌握了朝中大权。1066年,辽道宗将国号契丹又改为辽。

   夏景宗建立夏国,取得了与辽、宋鼎立的地位。夏景宗中了宋朝的反间计,杀了野利遇乞,后来知道中计,迎遇乞妻子没藏氏入宫,并与之私通。皇后野利氏知道后,将没藏氏送到寺院 当了尼姑。1047年,夏景宗见太子宁令哥新娶的妻子没移氏很漂亮,将她夺了过来,立为皇后,废黜野利皇后。野利皇后被废,没藏氏之兄讹庞唆使宁令哥作乱。1048年,宁令哥与野利氏族人浪烈等入宫刺杀夏景宗,夏景宗伤重身亡。夏景宗李元昊(即赵元昊)是夏国的开国皇帝,在位16年。

   夏景宗死后,讹庞又杀宁令哥及其母野利氏,立李谅祚(又称赵谅祚)为帝,就是夏毅宗。夏毅宗由夏景宗与没藏氏私通所生,养于讹庞家,即位时才2岁。夏国的政权落入没藏皇太后和国 相没藏讹庞一族的手中。讹庞执政时,夏国贵族间争夺权利的斗争仍在继续,代表汉人地主势力的汉大臣也在争取政治权力。1056年,汉臣李守贵杀没藏太后,讹庞把李守贵全家处死,随后又以自己女儿为皇后,继续操纵皇室。1059年,讹庞杀汉臣高怀正、毛惟昌。1061年,讹庞父子阴谋杀夏毅宗,杀取皇权。讹庞的儿媳梁氏(汉人)密告夏毅宗。夏毅宗在大将漫咩支持下,擒杀讹庞父子,处死讹庞女没藏皇后,迎娶梁氏为后,以梁皇后弟梁乙埋为家相。

   夏毅宗执政,实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主要是改蕃礼用汉礼;划地界,通互市;增官职,用汉人。夏毅宗还攻掠吐蕃部落,对宋朝边境也进行掳掠。1067年底,夏毅宗病死,在位20年,儿子秉常继位,就是夏惠宗。夏惠宗仅8岁,太后梁氏执政,弟梁乙埋为国相。

   就在夏毅宗死那一年即1069年,宋英宗病重,韩琦等请立太子。学士承旨张方平进殿,听候指令,但宋英宗声音微弱不可辨。张方平递过笔,宋英宗写上“立大大王为皇太子。”张方平请他写上名字,他才写上长子颖王赵顼。太子 赵顼即立,宋英宗潸然下泪。文彦博事后对韩琦说:“见上颜色否,人生至此,虽父子亦不能不动情也。”

   1067年,宋英宗赵曙病死,在位4年,享年36岁,死后葬于永厚陵。

     接第四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