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宋端宗和宋帝昺

    1276年三月,元军入临安,二后一帝被俘虏北去。但是,南宋遗臣遗将仍坚持斗争3年,先后拥立了两位皇帝,因此,临安陷落,宋恭帝被俘之后,南宋的历史还应该往下写。

   临安陷落时,广王赵昰和益王赵昺走到了温州。礼部侍郎陆秀夫和将领苏刘义也到温州,往见陈宜中,商议起兵。不久,张世杰也从定海到来。三月。陆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护从赵昰、赵昺到福州。五月,拥立赵昰为帝,就是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陈宜中任左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为殿前指挥使。尊宋端宗母杨淑妃为皇太妃,进封赵昺为卫王。下诏李庭芝等各地尚在抗战的将领分道出师,兴复帝室。

   文天祥被元军押解北上,经过镇江时,乘元兵不备,文天祥和下属杜浒等12人于夜间逃出,直奔真州。当时有谣传说元军派一位宋朝投降的丞相回去劝降。坚守扬州的李庭芝误以为文天祥就是此人,命真州守将苗再成杀文天祥。苗再成不忍,将文天祥骗出城外,让他离去。文天祥想到扬州找李庭芝说个明白,不料李庭芝已发出告示缉拿他。文天祥只好改变姓名,九死一生,改道经高邮,通州从海上逃到温州。在途中,文天祥写了很多诗,后辑成一集,题名《指南录》,记叙了他这次异常艰险的行程,表达他坚定的抗元救亡的决心。五月,文天祥到福州,任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七月,他到南剑州建立督府,号召各地起兵。

   元军统帅伯颜攻下临安后北还,留下张弘范、李恒、阿刺旱、塔出、董文炳、唆都、吕师夔 、忙兀台、阿里海涯、刘深等继续攻打浙、闽、赣、粤等州县。

   临安陷落后,夏贵即以淮西全境降元,而淮东的扬州、真州等地拒不投降。李庭芝、姜才坚持据守,阿术军久围扬州无法攻下。阿术派使者以太皇太后手诏招降,遭到李庭芝的拒绝。宋恭帝等南宋皇室被元军俘虏北上,途经瓜洲。姜才领兵数千出战,企图截夺皇室,但被元军击退。城中粮尽,但军民仍然拒战不屈。1276年7月,福州使者到,李庭芝、姜才领兵去泰州,准备南下抗战,命部将朱焕守扬州。朱焕降元,阿术军进围泰州。李庭芝、姜才战败被俘。阿术想招降他俩,遭到拒绝。李庭芝、姜才遇害。元军攻破真州,苗再成也英勇战死。

   元军南下,占领广州。广州一带的南宋溃军流散海上,重新集结,拥张镇孙为帅。张镇孙为广州人,居住通泰里,咸淳七年(1271年)高中进士并为当年状元。张镇孙中状元后,所居之通泰里改为状元坊,沿用至今。张镇孙曾任校书郎、婺州通判等,此时被弹劾罢官居家。张镇孙与都统凌震将各路散兵游勇整编,分为东西两路,抗击元军。12月,宋端宗流亡到惠州甲子门(今广东陆丰县),在此召见张镇孙,任命他为龙图阁侍制、广东南路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统辖广东军政大权。

   1277年4月,张镇孙向广州进军,守将梁雄飞败退韶州。广东东莞人熊飞 起兵,收复韶州。不久,元军吕师夔等部度梅岭,攻下韶州。熊飞率兵巷战,兵败投水死。

   11月,元军西右丞塔出率援军与吕师夔会师,反扑广州。张镇孙率战船迎击元军,在珠江上激战,寡不敌众,退入城内。守城数日,力竭势穷,广州终被元军攻占,张镇孙投降被俘。次年三月,吕师夔回师燕京,将张镇孙及其简氏、蔡氏两夫人押送北上,张镇孙于途中死于大庾岭(一说绝食,一说自缢),终年43岁。两位夫人也同时殉难。

   有研究者认为,张镇孙是以元军不屠城为条件而投降的。到大庾岭时,见保民的目的已经达到,遂殉国以明志。文天祥闻张镇孙死讯,作诗悼念,肯定其气节。元军入城后,的确没有如在兴化、潮州等地一样进行屠城杀戮。南宋诗人方信儒所著《南海百咏》,记下了当时广州百余处的山水名胜,如果元军屠城,则肯定是建城千余年、南越南汉两度建都的广州城的一次浩劫。

   元军阿刺军、董文炳等部入福建处州,又攻入福州,秀王赵与择战死。陆秀夫、张世杰护卫宋端宗等逃上海船,开至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原籍阿拉伯,泉州地方势力首领,拥有大量海船)作乱,宋端宗等又逃往广东潮州。不久,蒲寿庚以泉州降元。元军攻入兴化,守将陈文龙被俘,绝食而死。在广西,元将阿里海涯攻静江府(今桂林) ,3月,守将马墍拒绝招降,破城后巷战牺牲。静江陷落,广西州郡很快都被元军占领。

   1277年,文天祥从福建进入江西,江西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文天祥率众夺取了不少县城,进驻兴国,派部将赵时赏、邹沨分别领兵攻打赣州和吉州的州城。元军李恒部发动反攻,赵时赏、邹沨均战败,与文天祥一起撤到庐陵。元军追至庐陵,文天祥部下的老将巩信率领士兵数十守方石岭的山口,掩护文天祥撤退,巩信等全部牺牲。次日,文天祥又被元军追及。赵时赏自称是文天祥,被元军捉去,被害牺牲。文天祥收拾残部,进入五岭山中。次年2月,才又进兵广东海丰,向潮州移动 ,准备和张世杰部会合。

   1277年,端宗自潮州浅湾被元兵追逐,航海避敌过香山境,沙涌人马南宝献粮千石以饷军,端宗敕奖其功,召拜工部侍郎。11月丞相陈宜中、少傅张世杰、殿前指挥使苏刘义奉帝进驻沙涌,以马南宝家暂作行宫。马南宝竭力保卫,劳瘁备至,守卫严密,元人不得而知。宋端宗居马南宝家数日后,元兵攻陷广州,再进至香山。张世杰与之交战于香山岛,惜战败,将士被执杀甚众。陈宜中所统率士兵尚有数千,舟船800百余艘,败退秀山(即东莞虎头山),中流遇大风,舟沉,士兵溺毙众多,陈宜中仅以身免。12月 ,张世杰奉帝舟退保秀山,飓风吹击,风浪大作,帝惊悸,遂得疾。元将刘深复袭井澳,张世杰力战。宋端宗又被赶到碙洲(今广东吴川县南海中)。陈宜中欲奉帝走占城(安南),自先行前往,马南宝闻知,恸哭道:丞相必不还,国事危矣!后来果然。陈宜中此行其实是乘机逃走,一去不回,后来死在暹罗国(今泰国)。宋端宗在海上颠簸惊恐而得病。1278年3月,在碙洲死去。

   宋端宗赵昰在位2年,死时仅11岁,后葬在厓山,陵号叫永福。

   1278年3月,宋端宗在碙洲病死。群臣中很多都灰心丧气,打算散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如何处置!古人中有的以一支小队伍而复兴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在,士率数万,老天如果打算亡宋,这怎么不可以立国呢!“于是,陆秀夫、张世杰又拥立8岁的卫王赵昺作皇帝。杨太妃依然同听政,陆秀夫、张世杰协力辅佐,继续打着宋朝的旗帜。张世杰认为碙洲不可久留,在新会县南80里的海中,有一座厓山,地势险要,可扼以自守。于是,这年六月,宋帝昺的小朝廷迁到厓山。张世杰派人入山伐木,造行宫及军营千余间,当时尚有官、民、兵20余万,多居住在船中,资粮则从广东沿海州郡征集。文天祥闻帝昺即位,上表自劾兵败江西之罪,请求入朝,但不允许,只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文天祥在艰苦的环境中战斗,母亲和儿子全部病死。文天祥与部将邹沨、刘子俊、杜滸等在潮阳集结。

   元朝以张弘范为都元帅,李恒为副,率领水军和骑兵,准备最后消灭宋军的残余。有个土匪头子陈懿曾被文天祥讨伐,这时当上元军的向导,领张弘范军至潮阳。文天祥退出潮阳,转到海丰的五坡岭。元军先锋张弘正(张弘范弟)追到,当时文天祥正在吃饭,来不及应战,文天祥不幸与刘子俊、杜浒等人被俘虏。邹沨自杀。文天祥吞脑子(药名,多食能死人)不死。刘子俊自称是文天祥,与文天祥争着承认。元兵判断出真伪后,将刘子俊烹死。杜浒忧愤不食,不久也死去。文天祥被执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喝令他下拜,文天祥不屈。张弘范为文天祥解绳缚,以客礼相待。文天祥坚决请求死,张弘范不许,将他押在船中。

   1279年正月,张弘范探知宋军在厓山,于是发水军大举进攻。元军舰队到厓山,张弘范要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劝降,文天祥写出他在过零丁洋(在珠江口外)时作的一首诗,以示回答。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见他忠贞不屈,只好打消这个念头。张弘范派在元军中的张世杰的一个外甥去劝降,张世杰不为所动,说:”我知道投降就有富贵,但义不可移!“张弘范又派人到厓山对士民们说:”你们陈丞相已逃走,文丞相被俘虏,你们还要想怎样呢?“但士民中也没有背叛的。

   元军舰队刚到厓山时,有人对张世杰说:“元军以舟师堵寒海口,我们就不能进退,不如先占据,这样,得胜是国之福,失败还可以往西走。”张世杰担心久在海中,士卒离心,动则必败,希望与元军决战。张世杰把水军排成一字阵,用绳索将船只联结设防。张弘范果然以舟师据海口,切断了宋军的水道, 厓山人食干饮咸十余日,皆疲乏难以应战。张世杰、苏刘义等率领士兵在艰苦抵抗,击退元军的火攻。正月底,元军大批战船陆续到达。李恒也从广州领兵赶到。2月初六日晨,元军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结果,宋军大败,将领翟国秀、凌震等解甲降元,张世杰、苏刘义坚持到日暮,自知无望,斩断船索,拥杨太妃突围。当时风雨昏雾四起,咫尺不能相辨,张世杰率16艘战船突围出去。陆秀夫走到宋帝昺的船中,对帝昺 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指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随即抱着9岁的宋帝赵昺投海死。后宫诸臣也很多投海自尽。宋军还有船只800百,全部为张弘范所得。过了7日,尸浮海上10余万。这就是著名的厓山之战。

   张世杰突围以后,还想奉杨太妃以为赵氏皇帝之后,图谋再举。杨太妃得知帝昺已死,抚胸大哭说:“我忍死漂泊至此,正为赵氏一块肉,如今无望了!”说罢也投海死。4天后,张世杰移师至海陵山(在阳江县之南海中),遇上飓风 ,将士劝他登岸,张世杰说不必,焚香祷天道:“我为赵氏,亦已尽忠尽力。一君亡,又立一君,今又亡。我之所以未死,是希望等敌兵退后,再立赵氏以图兴复,如今风涛若此,岂不是天意吗?”风涛越来越大,张世杰舟履溺死。苏刘义出海洋,为其部下所杀。宋朝这支残存的抵抗力量,也完全覆没了。

    南宋至此,彻底灭亡。

   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享年9岁,没有庙号,只称宋帝昺,在位1年。

   陆秀夫在海上辗转时,将辅助二帝之事写成一书,抱帝赴海前,将其交给庐陵人邓光荐,说:“君后死,幸存之。”其后,邓光荐亦不得不投海,但被元军救起。邓光荐得以带着那册书还乡。不过,此书始终未能流传下来,不然的话,南宋抗元斗争以及南宋小朝廷的经历,后人会知道更清楚些。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南宋末年的抗元斗争,是一幅极为悲壮的画卷。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挽救的,虽是一个不可挽救的朝廷,但其忠贞为国、力挽危难的不屈精神,仍为后世传诵敬仰。

   厓山之战后,张弘范得胜而回,把文天祥押解到元大都,关在狱中,元朝丞相博罗等用尽一切办法劝诱文天祥投降,都被拒绝。宋朝的宰相留梦炎,逃跑后投降元朝作官,奉命到狱中劝降,被文天祥骂走。元朝又派俘虏来的亡国皇帝赵显去劝降。文天祥只是连声说:“圣驾请回。”因文天祥是个杰出的难得的人才,元世祖不忍杀他,想将他慢慢软化。文天祥决心宁死不降,在狱中作《正气歌》。其中有四句:“是气所旁簿,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到了1283年,有个中山县人聚众数千,想劫狱救文天祥而不成。元世祖召文天祥,亲自劝降,仍遭拒绝,元世祖只得下令杀文天祥。文天祥从容赴柴市(北京城北)刑场,南向再拜,英勇就义,时年47岁。后人在他被囚的兵马司监狱故址建文丞相祠 ,以资纪念。

   在闽、广地区坚持最后斗争的同时,四川人民也还在坚持战斗。四川制置使张珏收复泸州,坚守重庆。元军破泸州,围重庆。张珏拒绝招降,与元军激战。最后粮尽力竭,自重庆乘小船突围,被元军所俘。1280年,愤恨自缢而死。

   宋朝知信州谢枋得,在宋末率兵抗元。信州城破后,流亡建阳,以卖卜教书度日。后来元世祖知他是个人才,命地方强制将他送往大都,迫其出仕。但谢枋得不从,绝食而死。

   曾经上书指责贾似道的遭到贬斥的陈仲微,厓山战败后流落到安南,仍然努力反元复宋。4年后病死,在临终作诗道:“死为异国他乡鬼,生是江南直谏臣。”安南国王也作诗哭悼他,“痛哭江南老臣卿,春风揾泪为伤情”、“回天力量随流水,流水滩头共不平”。

   宋朝太学生、诗人兼画家郑思肖,宋亡后隐居苏州。他的堂室挂一块扁,上题“本穴世界”,以“本”字的“十”置“穴”中,形成“大宋”二字,表示不忘宋朝。他坐卧必南向,自号“所南”,同样也是表示不忘宋朝。他善于画 墨兰,但从不画泥土和根须,隐喻宋朝已经沦亡,失土无根。郑思肖是南宋众多有骨气的遗民中的杰出代表。

   南宋起于宋高宗赵构,止于宋帝赵昺,共历9帝,统治153年。两宋共计18帝,统治320年。

   南宋时期,中国经历了一场大劫难,以至于汉人政权被灭亡。这个时期,在欧洲和中东,也经历了一场长达200年的战乱——十字军东征。当时,西欧的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与中东信仰伊斯兰教的的穆斯林国家矛盾重重,摩擦战乱不断。公元7世纪中叶,耶稣生活和殉道的巴勒斯坦以及安葬地耶路撒冷一直控制在穆斯林的手中。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的克莱芒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说,他呼吁组成远征军,“夺回主的圣地”。乌尔班二世的演说得到欧洲各国君主、诸侯及教徒们的相应,于是,便出现了十字军东征 (十字架是基督教圣物,将士衣服上都绣有十字,故俗称十字军)。参与东征之封建领主、贵族、骑士、商人、农民等,除了肩负“夺回主的圣地”这一神圣的使命,更多的原因是到东方掠夺土地和财富,企图重新在地中海建立商业霸权。十字军东征一共进行了8次,战争十分残酷,双方伤亡惨重。对于被征战的地中海东岸的广大人民来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十字军东征从1096年开始,至1291年十字军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攻陷而告失败,历时两个世纪,即从中国的北宋末年持续到元朝初年。

   两宋时期,经济上有很大的发展,科技上更有伟大的成就。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当时中国的人口大减。北宋初期,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据有关专家研究,北宋年间,中国的人口就已经突破一亿。政府一再命令流民归业,开垦荒地。经过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开发,垦田数不断增加,农民生产也迅速发展。当时的租税制度是计亩纳税,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水稻和麦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越南人民培育的占城稻在北宋时传入中国。茶和甘蔗等经济作物有很大发展。南宋时,棉花种植区迅速扩大,并从南方向长江和淮河流域推进。由于农业生产发展,农具在不断改进,铁耙、铁犁、戽水灌田用的龙骨翻车、插秧用的秧马都在广泛使用。此外,各地都在兴修水利,凿渠灌溉,保障了农业生产。

   宋朝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很多地方都有专门造船和修船的作坊,能造战船、商船、漕船、游船等各种船只,最大的船高十丈以上,分为多层,可载千人。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外商人所乘用的船只大都是在中国制造的。当时中国工人的造船技术,已经超越东、西洋其他国家。

   造船业的发达,促使远洋航行技术不断进步。北宋时,指南针已经被发明,并广泛应用于航海,对发展海上交通,推动世界各国人民的往来,起了巨大的作用。

   印刷术在宋朝有了普通的发展,各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印刷作坊。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对雕版印刷的重大改革。欧洲在15世纪中叶才创造活字板,比毕升的发明晚400年。

   火药在五代后期已经出现,到北宋时,已大量制造并应用到军事上。由于火药的发明,也由于战争的需要,各类火器大量产生,形成了一项新兴的军事工业。随着蒙古军的西征,火药及火器的制造方法传到了中亚和欧洲。

   造纸术、活字板印刷业、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而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都产生在北宋。

   宋朝的天文学也有很大进步。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天文钟,当时称“水运仪象台”,并写成《新仪象法要》一书,把天文钟的全部结构,用图和文字记载下来。

   宋朝时,矿冶、纺织、制瓷等业都非常发达,出现了很多官营和私营的手工业作坊。丝帛和瓷器是当时最主要的输出商品。

   宋朝的商业非常繁荣,北宋时,首都开封是全国的商业中心,遍布城内外都是各种各样的店铺,还有定期和不定期的集市贸易。此外,城里到处还有酒楼、食肆、茶坊、妓馆。南宋的首都临安,比开封更为繁华热闹,商业贸易从早到晚不绝。除了开封、临安外,太原、大名(北京)、洛阳、苏州、扬州、 襄州、成都、福州、广州等都是商业贸易的重要城市。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海外贸易十分活跃繁荣。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贸易的重要场所是高丽、日本和南海以至阿拉伯地区的一些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中部的东海岸。宋朝的主要出口商品是丝绸和瓷器,此外还有茶叶、书籍、铜钱等。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药、犀角、珍珠、象牙、玛瑙、水精、木材等。除了中国商人到外国贸易,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的每年都有很多,一些重要口岸都设置有“番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

   宋朝政府因每年铸钱耗费大量的铜,也因为在对外贸易中,铜钱的大量外流,于是印纸币代替铜钱,当时称为交子和会子,这是世界最早出现的纸币。纸币代替铜钱,这其中也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火花。

   两宋时期,文化艺术相当发达,其中古文、诗、词、小说、历史学、绘画等方面成就尤为突出。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以及苏轼、苏洵、苏辙父子,继承了唐朝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使古文运动获得很大胜利,而北宋文坛也呈现了一个繁荣健实的局面。以上8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他们的文章流传至尽,脍炙人口。

   宋朝诗歌的成就远不能和唐诗人相比,但也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诗人。北宋初年,杨亿、刘筠等人重视雕琢字句,堆砌典故,形成了“西崑体”诗派。到了北宋中叶,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力排西崑体,以优游平淡之辞矫而正之,风气为之一变。 后来又产生了苏轼这样的伟大诗人,他那洒脱豪放的诗篇给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北宋还有“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陈师道等著名诗人。南宋的诗人,最著名的有尤袤 、范成大、杨万里、陆游等;陆游一生创作的诗歌很多,今存近万首。他的诗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他与表妹唐琬的悲凄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诗词,同样脍炙人口。此外,王安石的诗也写得很出色,而文天祥的诗作,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词产生了唐末,温庭筠就写过不少词。到了五代时,出现了韦庄、李珣、欧阳炯、冯延巳、李璟、李煜等著名词人。词到了宋朝时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产生了众多的著名词人,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成就最大。柳永创作了慢曲长调;苏轼的词风如同他的诗风,豪放雄壮,李清照的词婉约清新,而辛弃疾的词是慷慨激越。此外,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都是宋朝词坛的名家。岳飞也有杰出的词作,他的《满江红》流传千古,激励后人。

   宋朝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就是话本小说,话本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明朝以来的一些章回小说,很多都是从宋朝的话本逐渐发展和改变而成的。

   金朝也产生了宁文虚中、蔡珪 、党怀英、赵秉文、元好问等有名的文学家。  

   在史学方面,最伟大的成就便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杰出的编年史。司马光用了19年的时间,并在史学家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人的帮助下,写成了这部上起战国、下迄五代的包括1362年史事的巨著。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所创立的各种体例,也成为后来编写编年体史书的典范。除《资治通鉴》外,比较杰出的史学巨著还有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专记北宋一代史事;有李心传的《建炎以来要录 》,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国的和战关系。

   宋朝还产生了书画家蔡襄、黄庭坚、苏轼、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和米芾同时又是画家。宋朝著名的画家还有李唐、马远、夏珪、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李嵩、刘松年等。宋徽宗也是一位有创造性的书画名家,工花鸟画,相传用生漆点鸟睛,尤为生动。他的书法,自称“瘦金体”。

   接宋、辽、金、西夏年代表   接下一章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