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明朝

              第一节  明太祖、明惠帝、明成祖

       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元朝。元朝由蒙古族人统治。 领导推翻了元朝统治的,是一位牧童加丐僧出身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历史上少有的由平民得天下的皇帝。公元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佃农家庭。少时为牧童;17岁时,父母长兄因饥饿瘟疫身亡, 还是村中的财主刘继祖资助安葬的。朱元璋孤苦无依,只得到皇觉寺出家,后”云游叫化”多年 ,实为丐僧。1353年朱元璋25岁时,红巾军起义,刘福通在颖州,徐寿辉在湖北,张士诚在泰州,方国珍在温州,郭子兴在濠州。于是,朱元璋投郭子兴部,受郭子兴赏识,得娶其义女马氏。两年后,郭子兴病死,朱元璋独掌兵权,并得到徐达、冯国用等辅助。冯国用提议攻取应天(今南京)作为根据地,1356年,朱元璋攻下应天。在朱元璋正想大展拳脚之时,名儒朱升告诫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取了这一建议,积蓄力量,暗中备战。1360年起,朱元璋先后战胜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占据了南方。1367年,朱元璋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这口号后来也被孙中山们借用),举兵北伐,先后在山东、忭梁、潼关等地打败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率领的元军。

      1368年正月,41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又称洪武帝;死后尊太祖,又称明太祖。定都应天,改称南京;以汴梁为开封府,称北京;而元大都,为北平府。立妻子马氏为皇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旧历七月,明太祖攻克德州、通州,兵临大都。元顺帝见大势已去,深夜带着后妃、太子北逃,统治中国89年的元朝被推翻了。

     朱元璋从一个穷小子,最终成为了皇帝,没有忘记曾经帮助过自己家人的财主刘继祖,下令给刘继祖封了一个义惠侯的爵位。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致力于国家的重建,他出身下层,深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于是,他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徙富户,抑豪强;移民屯田,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减轻赋税;解放奴隶等措施,使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明太祖统一全国以后,创立了新的军事制度——卫所制。根据这种卫所制,在中央设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五军都督府统辖若干都司,都司统辖设在全国各州县要害地区的若干卫所。明朝建国后,最大的军事威胁来自于北元蒙古。为此,明太祖在沿边要塞,封王建国,设置都司卫所,严为守备。为解决边军的粮饷,又实行军士屯田制,即军队开荒种田,解决俸饷。

      元朝灭亡,元顺帝以及扩廓帖木儿逃回蒙古。之后,常常侵扰明朝边境,妄图再攻下大都。1370年,元顺帝病死,妥懽帖睦尔长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是为元昭宗。在位期间,力图中兴元朝,重新起用扩廓帖木儿,1372年,扩廓帖木儿于漠北击退明军北犯, 明太祖朱元璋感叹徐达、常遇春远不及他,将他誉为“天下奇男子”。但 扩廓帖木儿虽勇猛,亦无法恢复中原,只能保持偏安西北的局面。1374年,明太祖派李思齐到蒙古见扩廓帖木儿,劝其投降,但扩廓帖木儿不肯,还截断李思齐一臂。李思齐回京后即死亡。不过,次年,扩廓帖木儿 即王保保也在蒙古死去。 顺便一说,扩廓帖木儿有一妹,名叫敏敏帖木儿,又名观音奴,天姿国色。扩廓帖木儿退守西北时,观音奴还在颍州,朱元璋派兵俘获,没有难为她,而是将她嫁给自己的二儿子秦王朱樉做正室,以此向扩廓帖木儿示好,但扩廓帖木儿始终不为所动。1378年元昭宗死,其弟脱古思帖木儿继位,是为元平宗。在位时,屡遭明军攻击。1388年在捕鱼儿海(今内蒙古贝加尔湖)被蓝玉率领的明军击溃,出逃时被阿里不哥的后人也速迭儿所杀。元平宗死后,“大元”国号不再使用,蒙古汗国的大汗亦不复有汉式庙号、谥号和年号。学者普遍认为,这是“北元”历史的结束,但蒙古汗国依然存在。

      在政治制度上, 明太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还在强化君主集权方面费了不少心机。他沿用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理全国政务;设大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与大理寺掌纠察和刑法。但是,这些机构的官员都直接向皇帝负责,重大事件,必须报请皇帝批准才能实行。 明太祖当了皇帝,本来可以把许多琐碎的事务交给他人处理,不料他又心怀戒备,总是自己批阅公文。这本来也是好事,但他文化不高,那些臣子又要卖弄学问,如刑部主事茹太素,用了近两万字才汇报五件小事,结果,明太祖累极又气愤,把茹太素召来打了一顿。此外,他组织人员经过多年修编,制定了《大明律》。《大明律》共分30卷,共460条,严明吏治。与此同时,明太祖又亲自采辑官民犯罪的事例,编成《大诰》一书。书中有1000多案例,发至全国,并作为府、州、县和社学的学生的必修课。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袭用唐宋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但更加严密和死板。明代科举条例规定,三年一试,每次考试分三场;考试员生的答卷,其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即要运用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即后人所称的“八股文”。

     明朝建立之初,外有强敌,沿海有倭寇侵扰,走私盛行,明太祖实行海禁政策,禁止民间私自进行海上贸易交易。后来,明太祖又明令规定,沿海居民不得下海捕鱼,不得私自出海。有关海禁方面的处罚,都写进《大明律》之中,违者,严重的处斩、流放等。海禁的后果,造成港口荒废,民生凋敝,海盗、海商、沿海难民组成抢劫大军,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明太祖由于出身低微,虽贵为皇帝,仍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尤其是他有当过丐僧、要剃光脑袋的经历,所以很忌讳别人说“生(僧)”“光”“秃”等字眼,连类似意思的字也不许用,否则遭杀头。由于明太祖有此忌讳,因此引出许多文字狱。如有人歌功颂德:“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本来是说明太祖成为天下世人的榜样,不料明太祖认为他讽刺自己是“光贼”(则音近贼),将其处死。明太祖甚至连有钱人也憎恨。南京有巨富叫沈万山(又作沈万三)者,曾帮助修筑京城从洪武门到水西门的城墙,是京城城墙总长的三分之一。沈万山又自请犒劳军队。这些本来都是好事。不料明太祖很生气,要杀他,后来改为流放云南。

      正因为有着自卑心理,明太祖组建了锦衣卫。锦衣卫原为亲军,是保卫皇帝和皇室的禁军,但后来渐渐发展为特务机构,专门监视官员和百姓的言行。锦衣卫校尉暗访吏部尚书吴琳,刚好他准备下田插秧,明太祖得报感到满意;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喝酒,所有酒菜及宴席座次都被明太祖知道一清二楚。有时,明太祖甚至亲自私访官员,观察其举动。有一次,他突然出现在大学士罗复仁家,刚好罗在打扫房子,而房子又窄小简陋,明太祖夸奖了他一番,并赐以宽大住宅。大臣钱宰罢朝回家,闲而吟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次日,明太祖见到他便说,昨日作得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急忙叩头请罪。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没有文化,后来行军打仗,深知文化的重要,也学习了一些,作诗填词的功夫还达不到,但是,他很喜欢两句形式的对联,如为幼时出家的安徽凤阳县凤凰山下的龙兴寺庙门题联:“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士,慈颜善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如为南京莫愁湖胜棋亭题联:“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如为一户阉猪户题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相传都是他的作品。他不仅自己题写,而且要求臣子学习并写作,连皇后马氏也附庸他这雅兴。明太祖更明令,在春节期间,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贴春联一副,自己微服私访赏评。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贴春联便成为习俗,流传至今。朱元璋也得到一个“对联天子”的雅号。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明太祖最重大的措施,莫过于分封诸王。他定下“封建诸王之制”,从1368年起陆续把儿子分封到全国重要的城市。派秦王、晋王、燕王到封地西安、太原、北平;又封周王、楚王、齐王、潭王、鲁王 、蜀王、湘王分别到开封、武昌、青州、长沙、衮州、成都和荆州。此外,肃王、庆王、代王、谷王、宁王等分封甘州、宁夏、大同、宣府、大宁等地。朱元璋的“封建诸王之制”,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导火线。

     明太祖知道自己得天下不容易,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自己还能控制得住,但他们的子孙就未必了,因此,他想到诛杀功臣保江山的办法,如以“谋反”为名,诛杀一些开国功臣。有位左丞相叫胡惟庸的,心术不很正,曾诬陷开国功臣刘基,使得刘基忧郁而死。洪武13年即1380年,太祖以“谋反”罪将胡惟庸诛杀 。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等大臣也株连被杀;称为明初文臣之首的宋濂也涉案被流放,死于途中。案件前后株连3000余人,史称“胡狱”。洪武26年即1393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诛连死者1500余人,史称“蓝狱”。两狱合称“胡蓝之狱”。此外,淮安侯华云龙,太史高启,大将廖永忠、朱亮祖、右丞相汪广洋、户部侍郎郭桓、江夏侯周德兴、靖宁侯叶昇、颖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弻、宋国公冯胜、监察御史王朴等,都因各种“罪名”被处死或赐死。纵观太祖的“战友”,除常遇春、汤和、徐达、沐英等,大多不得善终。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马皇后等的辅佐下,也算有所建树,但他上述的心理与行为,导致了无数的悲剧发生。

     1382年,马皇后病重离世,明太祖很悲伤,对她念念不忘,此后没有再立皇后。

     1393年,太子朱标早父亲而死,葬于明孝陵附近的东陵。太子朱标早逝,时年已65岁的明太祖悲痛异常,不知皇位该传与何人。经过反复的考虑,他最后采纳了翰林学士刘三吾的建议,于同年九月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王保保的妹妹观音奴嫁给秦王朱樉后,与之并没有什么感情,但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1395年,秦王朱樉病逝。朱元璋竟然令观音奴为儿子殉葬。

     1398年,71岁的明太祖朱元璋也病死了,在位30年。死后与马皇后葬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即现在仍保存完好的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年号建文,又称建文帝。

      建文帝与他父亲朱标,都是忠厚长者,甚得人心,即位后,他以巩固封建政权为首务,革冗员,并州县,改革典章制度。提拔东宫近臣齐泰为兵部尚书,伴读老师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同参军国大事。但是,二十多位分散各地拥兵自重的皇叔,根本不把他看在眼里。尤其是燕王朱棣,更是握重兵于北方,随时有发难的可能。他找齐泰和黄子澄商议。黄子澄建议,必须实行“削藩”,否则政权不稳。齐泰认为,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解除威胁最大的燕王。不过,齐泰认为,燕王远在北平,握有重兵,轻易废黜,颇有风险,不如先从多次违法的燕王同母弟周王 朱橚下手。于是,建文帝先逮捕周王朱橚,废为庶人;又以伪造钞币和擅自杀人的罪名,遣使逮捕湘王朱柏,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接着,建文帝把齐王朱榑诱至京师,废为庶人,加以软禁;对代王 朱桂也如法炮制,幽之于大同。此外,建文帝以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受密旨监视燕王。

     建文帝的举动,震惊了燕王朱棣。朱棣是朱标同母弟,马皇后所生,朱元璋第四子。他身材魁梧,天资聪颖,武艺高强,屡立战功,受封燕王,镇守北京。当父亲朱元璋死时,他回南京奔丧,建文帝听取大臣齐泰的建议,出于京城安全,不许各地藩王入城,朱棣心中不满。

     朱棣身边有谋士,是一位高僧,本姓姚,法号道衍。道衍和尚通儒、道、佛及兵家、方术之学,又善诗词,与宋濂、高启等交友。曾游嵩山寺,相士袁珙见之,惊叹:“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洪武十五年即1382年,朱元璋选高僧侍助诸王,道衍来到北平燕王朱棣身边,成为重要谋士。因好友宋濂、高启等被枉杀,已对明太祖不满;加之了解朱棣对建文帝怀恨在心, 道衍也一心要效仿元初之刘秉忠,积极怂恿朱棣谋反夺权。

     建文帝登基后,听取大臣黄子澄的建议,打算削藩,面对诸弟被废,自己权力被削的危机,朱棣一面装疯,一面积蓄力量。1399年,朱棣借建文帝改元之机,带领儿子朱高炽等,亲往南京,探听虚实,以谋对策。回北京时,为使建文帝放心,他把儿子朱高炽等人留在京师作人质。回北京后,他又以重病为由,要求放回朱高炽等。另一方面,他加紧备战,准备发动夺取皇位的战争。

      1399年,燕王府护卫倪谅告发燕王欲谋反,建文帝即下诏书严斥燕王罪行,并密令北京驻军围燕王府第。事泄,朱棣便乘机起事,杀谢昺、张信等,以诛杀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号召,发动“靖难之变”。朱棣经多年的准备,兵精粮足,他以道衍为谋士,张玉、朱能、邱福等为将,准备南下。 其中张玉,原为元朝大将,后投降朱元璋,朱元璋将他调到燕山卫,成为朱棣的下属。

      9月,明朝长兴侯耿炳文等人率30万大军进驻真定,徐兵率兵10万驻河间,潘忠率数万军驻莫州,杨松率9000精兵为先锋进扎雄县,准备围攻燕军。由此,明、燕两军的第一次大战——真定大战爆发。 面对汹涌而来的耿炳文大军,朱棣及众将亦惊怕犹豫,张玉建议,耿炳文大军奔袭而来,士卒劳累,且又轻敌,宜直接攻打雄县。于是,朱棣命张玉为先锋,结果,有备而战的燕军 将明军打得大败而逃,擒获潘忠、杨松二将。耿炳文准备渡河来援,张玉率军“击敌于半渡之间”,大破耿炳文军。明军损失3万余人,不得不退回真定。建文帝很生气,以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代耿炳文为帅。

      朱棣起兵后觉得自己兵力很不够,于是定下计谋,打算先奔袭大宁,夺取宁王朱权之兵。到大宁之后,胆气颇壮的朱棣在郊外埋下伏兵,自己则以请求朱权为自己 起草谢罪诏为名单骑入城。在城中盘桓数日后,借着朱权出城为自己送行的机会,暗令伏兵出动,将朱权活捉,妃嫔儿女也没能逃过,数万精兵也轻易就成了朱棣的部属,大宁城为之一空。

      朱棣冒险去了大宁,北平城里,只剩了朱棣的徐王妃和世子朱高炽留守, 道衍在协助,精兵也都随朱棣在外,城中只有些老弱之兵。建文帝派去的李景隆的大军杀到了北京城。面对兵临城下的强敌,徐王妃非常冷静,她先是在宫中指导儿子应变,见情势紧急,她又传命,给所有和自己一样留在城中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之妻都配发甲胄,让大家都加入战事中。徐王妃本人更是亲自登城督战。这时正是农历十月,徐王妃又命众人水泼城墙及城下兵将,李景隆措手不及,望城兴叹。在徐王妃 、道衍等的指挥下,北平守军坚持到了燕王朱棣成功收编宁王军队,回师救援的时候。这场守城之战,清晰地显示了徐王妃智谋胆略,日后,她成为朱棣治国的好助手。

      随后,双方 在郑村坝展开会战,呈胶着状态,战斗惨烈。张玉连破李景隆七座大营,李景隆退败。建文帝并非将才,处事优柔寡断;齐泰、黄子澄等也缺乏军事谋略,幸而还有李景隆、铁铉、平安、盛庸、徐辉祖等大将,经过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滹沱河之战等,双方僵持了3年之久,难分胜负。 其后东昌大战,朱棣被盛庸军团团围困,张玉与朱能杀入阵中营救,朱能救出朱棣,张玉力战受伤,被盛庸斩杀。张玉辅助朱棣10年,阵亡时58岁。朱棣认为道衍和张玉对自己帮助最大,他说过:“吾倚玉足济大事!”张玉阵亡,朱棣亦十分痛心。1401年底,燕王听取道衍之计,避开几处战场,出兵南下,直取京师。渐渐,朱棣取得了战争的优势。

      1402年4月,燕军攻打灵壁,遇南军大将徐辉祖。燕军畏惧,踌躇不前。就在这有利的形势下,建文帝偏听偏信,临阵易将,把徐辉祖调回,结果南军士气随即瓦解,降者数万人,大将平安也被俘降燕,燕军大胜。灵壁一役,燕军从此乘胜南下,势如破竹。5月,燕军渡淮,破盱眙,趋扬州,守军降;6月,燕军在瓜洲渡江,破盛庸军,进至镇江, 守军降;燕军至京师,李景隆、盛庸等投降。当朱棣攻占南京时,城内尤其皇宫内起火,结果,26岁的青年皇帝建文帝被烧死。

      建文帝被烧死,也可能是自焚而死。但是,对于他的死,《明史》也有或云的说法: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他从地道中逃出,改换僧装,隐姓埋名,自号“应文”,云游各地;又传朱棣曾派胡濙访张三丰,遣郑和航海,目的都是查究建文帝下落。其后,又有史学家认为最可信的,是建文帝逃到了云南武定府的狮子山,在正续寺削发为僧数十年。上述各种说法,都可作故事来消遣,建文帝的下落 成了一个历史之迷。

     靖难之役打得很艰苦,历时3年多,朱棣才“靖难”成功,随即在南京登基,是为明成祖,次年改年号永乐,又称永乐帝。改北平为北京。立高炽为皇太子,立徐王妃为皇后,封“靖难”时多立战功的儿子高煦为汉王。 道衍和尚被授予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号广孝。姚广孝虽为明成祖夺取政权立了大功,但他回乡省亲访友时,却遭到姐姐及友人闭门不见的冷遇,体会到众叛亲离的滋味。永乐十六年即1418年旧历三月十八日,姚广孝病逝庆寿寺。明成祖为其举行“国葬”,追赠诸多封号。

     由于朱棣以“靖难”为名,最终夺取皇位,当然很多旧臣不服,朱棣唯有以“杀”震慑,凡是不服的,统统杀之。于是,成百上千的无辜者被推上刑场。齐泰、黄子澄当然首当其冲,人被杀,族被灭;御史大夫练子宁被断舌磔死,灭其族;户部侍郎卓敬亦被杀,灭族;籍没长兴侯耿炳文家,耿炳文自杀; 盛庸遭弹劾,自杀;籍没曹国公李景隆家,禁锢李景隆及其家属,李景隆于永乐末年郁郁而终。

      还真有不怕死得大臣。朱棣要大臣方孝儒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儒坚决不肯,掷笔于地,边哭边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说 :“你不怕死,难道不怕诛九族?”方说:“十族又奈我何!”朱棣大怒,命人用刀割开他的口,一直割到两耳,然后,碎尸于聚宝门外,其十族873人被诛杀。 南京城未攻下之前,道衍已经告诫朱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但朱棣还是忍不住杀了方孝孺,落得个“残忍”的罪名,而成就了方孝孺的“坚贞不屈”的形象。

      除了方孝孺,还有兵部尚书铁铉,死守济南被俘,宁死不肯面对朱棣。朱棣命人割去他的耳朵 、鼻子,又命人把他的肉烧熟,仍不屈;最后,朱棣将其凌迟碎剐,将其尸投入油锅,炸成焦炭。不服统治甚至采取谋杀手段的,下场一样,御史大夫景清谋刺明成祖未遂,被杀,灭九族,株连乡人无数,称为“瓜蔓抄”。

       明成祖的根基在北京,他担心京城远离北方,不便于统治,尤其是不便于抵御北元,1406年,明成祖明令迁都北京;次年,即开始北京城的建设。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三部分。工程历时13年,到1420年才完工。永乐19年即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诸司设置继续存在,称为“留守”。明成祖迁都北京,对进一步巩固北方边防,对北京城的建设,有其积极的意义。

      为巩固地位,加强统治,明成祖除锦衣卫,另在东安门北设置了东厂,用它专门刺探臣民“谋逆妖言,大奸大恶”的事。明成祖怕外臣徇情面,不能及时把情况报告,于是特命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东厂由太监提督,便成了明朝特设的制度。东厂同样是从事特务活动,地位渐渐在锦衣卫之上。

      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从1403年到1409年,明成祖在斡难河、黑龙江流域南北地区,以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格林河、亨滚河等流域,先后设置了一百三十个卫所。后来,又根据当时的需要,在黑龙江口附近的特林地方增设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的建立,标志着从斡难河到黑龙江全流域的南北地区(如今大部归俄罗斯)都归属在明王朝的统治之下。

      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逃归蒙古草原。主要部落有鞑靼、瓦剌、兀良哈等。为了加强对北方边境的防御,明成祖曾进行了三次亲征。明成祖还设置哈密卫,控制西域诸国。哈密也成为明王朝的西陲重镇,是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重心。

     元朝及明初,在现在的中亚地区,由蒙古的帖木儿汗国、察合台汗国和金帐汗国所分治。其后,帖木儿汗国日渐壮大,在中亚地区取得统治地位。1404年,帖木儿汗国趁朱棣立足未稳,准备出兵80万,进攻明朝,后忌惮明朝的实力,未敢妄动。在此之后,帖木儿汗国也日渐衰落,中亚地区逐渐出现了哈萨克 斯坦汗国、布哈拉斯坦汗国、土库曼斯坦汗国等。帖木儿的一个后代,跑到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那是印度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

      为了笼络当时的士大夫,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明成祖还重视文化方面的建设。即位之初,他即命姚广孝、刘季篪、解缙等人编纂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类书,历经5年才编撰而成。明成祖初定书名为《文献大成》,后再定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全书22937卷,共装订成11095册。在当时世界文化之林中,是无与伦比的。不过,大学者解缙编完《永乐大典》后,即以“泄禁中语”“廷试读卷不公”等罪名被谪广西,后又以“无人臣礼”罪下狱,在狱中被杀。

      明太祖喜欢对对子,其子明成祖同样有此嗜好。永乐十年(1412年),会试入围进士的福建长乐人马乐,就是因为在殿试中能对得好明成祖所出的上联,而被钦点为状元,并赐名铎。马乐改名马铎,授翰林院修撰,此后经常陪同明成祖巡幸北京。马铎为官,亦颇有刚直之声。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他对国内的统治,借以提高他在国外的威望,也为了搜罗更多的奇珍异宝供自己和王公贵族们享受,明成祖还派郑和七下西洋。郑和本姓马,名三保,云南回族人,后入宫当太监,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军功得朱棣赏识,赐姓名郑和。后又得 姚广孝召引,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善,人称“三宝太监”。因郑和是亲信太监,身兼回教佛教两种身份,祖父、父亲曾到过天方(麦伽)朝圣,与阿拉伯人有来往,因此,明成祖放心派他率领船队下西洋。所谓“西洋”,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洋,包括印度洋和沿海地区。郑和统率的船队称为“宝船”或“西洋取宝船”,每次有宝船50至60艘,最大的宝船有9桅12帆,长44丈(147米),可容1000人,足见当时我国造船业的发达。每次出航,郑和的船队中有水手、军士2000多人。船上载有大量中国的特产,用以和外国作交易。郑和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东非海岸。郑和从永乐三年即1405年起,七次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 最后一次是1433年,每到一处,都以瓷器、丝绸、铜铁器和金银等物,换取当地特产,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与郑和同时期,在欧洲葡萄牙也出现了一位航海家,就是亨利王子。年轻的亨利王子醉心于航海事业,1415年8月21日,亨利王子随葡萄牙国王约翰一世率领葡萄牙舰队征服北非的伊斯兰贸易中心休达。达休之役后,亨利王子了解到非洲的富庶,并开始着手准备对非洲大西洋沿岸的探险。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和探险家陆续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佛得角、比奥科岛、圣多美岛、普林西比岛和安诺本岛等无人居住的岛屿。1460年,亨利王子逝世,但他开创的葡萄牙航海事业在继续。

1471年,葡萄牙占据了北非摩洛哥的坦几亚。1488年,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瓦斯科·达·伽玛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98年5月20日,达·伽玛终于到达离印度城镇科泽科德不远的海滩。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初次看到巴西的海岸。1501年,卡布拉尔发现了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1507年又到了毛里求斯。1510年,阿尔布克里克征服了印度的果阿地区。1511年,征服了马来亚的马六甲。1517年,葡萄牙商人安德拉德到了广州。1542年,葡萄牙人意外发现了日本。1557年,葡萄牙人上了中国广东香山县的澳门岛,赖着不走了,并开始和中国明朝进行贸易。1522年,葡萄牙探险家费迪南麦哲伦所率领的船队首次环航地球。

十五世纪时,欧洲出现一位女强人,叫伊莎贝拉。经过”收复失地运动”以及征服格拉纳达和纳瓦拉,于1492年后统一了西班牙和葡萄牙。1504年,伊莎贝拉一世逝世。伊莎贝拉女王在位期间,支持向外扩张,资助意大利人哥伦布探索通往东方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

1960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建造的大航海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亨利王子逝世500年以及其他航海家探险家对航海的贡献。其实,中国也有“大航海时代”,而且比葡萄牙人还早。明朝永乐年间的1405年,郑和第一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之后,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最后一次下西洋,是在1433年,都比达·伽玛、哥伦布出洋为早。如果郑和的船队也以杀戮、掠夺和殖民为主,中国的历史甚至世界的历史早已改写。但郑和开辟的,是一条和平友好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至今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永乐年间,是明王朝最兴盛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之一。

      公元1424年,蒙古部落阿鲁台侵扰大同、开元,明成祖亲征,不见敌而还,旧历七月,在榆木川(今内蒙多伦)病逝,享年64岁。

                接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