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清朝

        第一节  清太祖和清太宗

  公元1644年至1911年这两百多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清朝时期。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位的一共有10位皇帝;但是,清朝以1644年为起点又是不够准确的,这一年只是明朝灭亡(其实也并非最终灭亡),清兵入关,统一中国的开始,而清朝的立国还要早些,起码还有两位开国皇帝,所以,要从努尔哈赤写起。

   在我国的东北地区,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曾称肃慎、挹娄、勿吉、靼鞨、女真等。明朝时,东北女真分化为东海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归属明朝设置的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管辖。

   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女真一个贵族家庭,姓氏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上曾在元朝、明朝任指挥使等职,但到了他的父辈,家道中落。十岁时,努尔哈赤丧母,他更开始过上艰苦的生活,以采集、狩猎、贸易等为生,到过许多地方,见识过不少世面,学会蒙语、汉语等,还了解到明朝的一些政治、军事情况。19岁那年,努尔哈赤被黑熊所伤,被当地富户塔木巴晏所救,此后,努尔哈赤便留在府中做事。塔木巴晏欣赏努尔哈赤,将女儿佟佳氏-哈哈纳扎青嫁给他。万历六年即1578年,哈哈纳扎青生下长女东果格格。1581年,生下长子褚英。同年,22岁的努尔哈赤在经商途中留宿寨长穆通阿家,穆通阿的妻弟 纽钴禄-额亦都非常仰慕努尔哈赤,便自荐跟随他。

   明朝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在一场争权夺利的纠纷中被明朝的军队误杀,明朝边吏道歉,还让努尔哈赤袭封建州左卫指挥使,但他不满;次年,即1583年,25岁的努尔哈赤以为祖父和父亲报仇为名,拿出父亲“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的战争,这事,史称“努尔哈赤十三甲起兵”。

   1588年,25岁武艺高强的瓜尔佳-费英东随父亲、苏完部长索尔果来归。努尔哈赤将长子褚英之女许配给费英东。同年,努尔哈赤纳哈赤纳哈达部女为妃, 董鄂部首领董鄂-何和礼率兵护行,后何和礼跟随努尔哈赤 ,娶努尔哈赤嫡长女、时年10岁的东果格格,成为努尔哈赤的女婿。

   努尔哈赤任命费英东、额亦都、何和礼,以及养子佟佳-扈尔汉,还有从小归附并跟随在身边的 觉尔察-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努尔哈赤原配夫人为佟佳氏,生子褚英和代善。佟佳氏26岁时去世,努尔哈赤迎娶富察氏。富察衮代生皇五子莽古尔泰和皇十子德格类,在大福晋的位置上稳坐30年之久。除此之外,努尔哈赤还有叶赫那拉氏、阿巴亥等妻妾。叶赫那拉氏孟古哲哲生皇四子皇太极。阿巴亥出嫁时才12岁,有“满洲第二美女”称号 ,在1603年孟古哲哲去世后,被立为太妃。阿巴亥生皇十二子阿济格、皇十四子多尔衮和皇十五子多铎。五大臣以及这些儿子还有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以及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等,都是努尔哈赤打天下的得力干将。

   从1587年到1593年这段时间,努尔哈赤先后收复了鸭绿江沿岸的三大部落,一统建州,队伍也发展到了15000余人。1593年六月,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纠结哈达、乌拉、辉发四部来进攻,努尔哈赤在富尔佳齐地区将敌手打败。九月,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联合海西女真九部三万人马攻打努尔哈赤部。双方在古勒山展开大战,结果,努尔哈赤部大获全胜。自此,努尔哈赤“军威大震,远迩摄服”。

   努尔哈赤起兵后,以10年时间统一了建州女真;又以20多年时间征服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各部,使得东北出现了一个以建州女真为主体的新兴民族——满族。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努尔哈赤将部队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军事编制,即“八旗制度”。其具体编制是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统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统领;五甲喇为一固山,即“旗”,设固山额真统领,并设左右梅勒额真作为副职。起初只有黄、红、蓝、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黄、红、蓝、白四旗亦称正黄、正红、正蓝、正白四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6万人。八旗队伍兵虽不多,但却是一支军纪严明、能征善战的劲旅。

   舒尔哈齐是仅次于努尔哈赤的第二号人物,在征战过程中,渐渐不满居于兄长之下,与兄长争夺政治地位和人口财物,两人矛盾日深,终于决裂。努尔哈赤震怒,断然采取措施,夺取其全部财产和部众,囚禁舒尔哈齐,处死其亲信和两个儿子。1611年,舒尔哈齐死于囚所。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得到代善和皇太极说情,没有受到努尔哈赤的处罚,日后还得到重用。

   舒尔哈齐被囚禁后,褚英带兵并主持部分军政事务。万历四十一年即1613年,褚英以嫡长子身份以及多年战功,被立为汗位继承人。但褚英与五大臣以及兄弟们不和,被努尔哈赤解除兵权。褚英不满,大发牢骚,后被废除汗位继承人之位,并且被软禁。褚英焚香诅咒五大臣及兄弟们,扬言有朝一日掌权后要将他们全部处死。努尔哈赤接到告状,十分愤怒, 考虑到褚英继续生存,必会危及众子侄、诸大臣以及部落,1615年,下令将36岁的长子褚英处死。

   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自尊为“大英明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雄据东北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南下入关,问鼎中原,取代明朝的统治。1618年,他公开打出反明旗帜,开始了漫长的征战,连破东州、马根丹、抚顺、清河等城。 这时,汉人生员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后成为努尔哈赤的主要助手。  

   努尔哈赤的建国称汗与反明行动,震惊了明廷,于是,1619年,明朝派兵部侍郎杨镐任辽东经略,坐镇沈阳,集结10多万兵力分四路进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先采取各个击破后采取集中优势兵力的战略,仅用了5天时间,即在萨尔浒消灭了明朝的三路大军。是役,追随努尔哈赤三十多年的费英东被炮火击中受伤,次年 即1620年,57岁的费英东去世。努尔哈赤大哭,亲自为他守灵。费英东的儿子图赖继续追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战。1621年,58岁的额亦都病逝。1622年,62岁的安费扬古病逝。1623年,48岁的扈尔汉病逝。1624年,64岁的何和礼也病逝,为五大臣中最后逝世的一位。从1620年起,五大臣一年死去一位,全部先努尔哈赤而去,努尔哈赤感叹:“朕所与并肩友好诸大臣,何不遗人以送朕老耶!”

   萨尔浒大战是满清与明朝兴亡的转折点,战后,明朝转入守势而努尔哈赤转守为攻,掌握了对明朝的主动权,乘势夺取了沈阳、辽阳等70余城,并于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

   1626年旧历正月,努尔哈赤率兵攻打宁远(今辽宁兴城)。宁远城有明朝名将袁崇焕率2000人把守,运用西洋大炮,硬是打退了努尔哈赤十几万军队的多次进攻,八旗兵的尸体布满城外,努尔哈赤本人也中炮身负重伤,只好含恨撤退。这就是著名的宁远之役。八月,努尔哈赤伤重身亡。有关努尔哈赤的死因,另一说是忧愤成病而死,享年67岁。但不管怎样,努尔哈赤死于宁远之役后,灭明之壮志未酬。

   努尔哈赤在外去世当晚,掌握着努尔哈赤印信的大妃阿巴亥正在皇宫中策划着由自己的儿子继位的事宜,不料皇四子皇太极夜闯皇宫,直奔阿巴亥的寝宫。皇太极与阿巴亥曾有过暧昧的关系,但此时,什么温情已经不重要,皇太极先控制了阿巴亥,其后以“奉先汗遗命”为由,联合诸王,逼迫阿巴亥悬梁自尽殉葬。阿巴亥当时37岁,大儿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阿巴亥哭求,皇太极不许,阿巴亥被迫殉死。

   努尔哈赤死后,葬于福陵。富察衮代于1620年去世,死因不明,得以陪葬福陵。

   努尔哈赤手下有八固山即八旗军,八旗军的旗主又有“四大王”“四小王”之称,四大王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王当时只有三个,即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镶黄旗暂无旗主。此七人,除阿敏是努尔哈赤之侄,其余都是他的儿子。努尔哈赤在生时,于1622年曾告诫八固山王(旗主),日后大家共理国政,若国君无道,可另立有德之人,国君死后也并非一定传位长子。努尔哈赤死后,九月,大贝勒代善与诸贝勒拥立四贝勒皇太极,年号天聪。 当时镶黄旗无旗主,由皇太极兼领,皇太极挟有两黄旗,势力自然超过诸王。皇太极即位后,率诸贝勒誓告天地,皇太极立誓敬兄长,爱弟侄;诸贝勒立誓拥护皇太极;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与诸贝勒对誓,表示合作团结。此情景,当是很感人的。在这仪式上,皇太极还宣布设立八固山额真即各旗军政长官,与旗主有隶属关系。

   皇太极继位后,尊生母孟古哲哲谥号为“孝慈昭宪纯德真顺承天育圣武皇后”。皇太极在即位之时,可以信誓旦旦,但在坐稳皇位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皇太极即位之初,还是依满族旧制,与三大贝勒共同管理国政,并座受群臣朝贺,但是,不久,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先将阿敏削爵幽禁,继之废并座受贺的旧制,加强君权。富察衮代为努尔哈赤生了二子一女,长子莽古尔泰和幼子德格 类被皇太极打压,相继离奇去世。莽古尔泰在死后还被剥夺爵位;唯一的女儿莽古济也被皇太极凌迟处死。唯有代善主动赞成废除并座旧制,为皇太极所优礼。

   皇太极即位后的任务,就继承父亲的遗志,灭亡明朝。1627年,他派阿敏攻打朝鲜,至平壤,渡大同江,朝鲜被迫议和。1628年,皇太极又攻打蒙古察哈尔部,迫使察哈尔部退出了西喇木伦河之外。他又亲自率兵攻打宁远、锦州,结果又被袁崇焕击败,这是明朝继“宁远大捷”后的“宁锦大捷”。

   皇太极南下攻打明军不利,知道山海关难以进入,于是,在1629年绕道龙井、喜峰等长城口下遵化,经顺义、通州,直逼北京城。袁崇焕得知消息,即率军堵截追击,在北京城下展开激战,次年2月,皇太极在关内停留了4个月后只得撤走。

   皇太极意识到,要打败大明,还得加强后金政权的建设,使之强大。他听取汉人参谋范文程、甯完我的建议,采用“参汉酌金”的方针,即参照汉人的制度结合后金的国情制定适合自己的典章制度。皇太极仿照中原政权设立六部,让六贝勒分掌六部,共同对皇太极负责。甯完我还建议将汉族的典籍翻译成满文,供皇族成员及文武官员学习。甯完我还帮皇太极制定对明战争的战略方针,尽速出击,进入中原,统一天下。

   皇太极南侵受挫,深感袁崇焕是最大的障碍,于是,他施行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通敌,结果,糊涂的崇祯皇帝处死了袁崇焕,解除了皇太极的心腹之患,但由于袁崇焕给明朝经营的山海关、锦州一带的防线仍很牢固,皇太极一时之间也难以攻破。尽管如此,但皇太极仍不断攻击蒙古察哈尔部和明朝其他州县,将蒙古兵编为蒙古八旗;收降了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1634年、1636年、1638年,皇太极又进行了三次绕道入关,但也没能攻至北京。

   1636年旧历四月,皇太极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所谓“清朝”,实际应该从这一年算起。皇太极的庙号为清太宗,努尔哈赤的庙号为清太祖。费英东和额亦都两人配享太庙,位列清太祖神位之左右。

   清太宗随即建立后宫制度,15位后妃,其中5位拥有独立的居住宫殿,称为“五宫制”, 五宫即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五位后妃中有三位来自蒙古科尔沁部,即蒙古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思之女哲哲,被立为清宁宫皇后,居中宫。后又多次追封,史上多称其为“孝端文皇后”。 此外,还有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宸妃居关雎宫,庄妃居永福宫。

   1641年,宸妃生下皇八子,但是,只活了半岁即夭折。宸妃备受打击,忧郁成病。宸妃病重,弥留之际,皇太极在松山战场指挥作战,得知消息,立即召集军事会议,作了具体部署后,即日夜兼程赶回盛京,当他进入关雎宫时,宸妃已经去世,享年33岁。皇太极悲痛欲绝,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靖紧急抢救,才苏醒过来。皇太极为宸妃举行隆重的葬礼,亲撰祭文,赐宸妃海兰珠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

   1641年旧历四月,清兵围困锦州,切断松山、杏山的援兵之路;明朝东北边防统帅洪承畴、总兵吴三桂等率13万军队支援锦州;八月,两军在松山一带掀起大战,结果,明军大败,丧失关外四城,吴三桂败走宁远。洪承畴率残部入松山,清兵围松山。

   1642年旧历二月,清兵攻破松山,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三月,清兵又攻破锦州,明朝总兵祖大寿投降。松锦之战是清军继萨尔浒之战后的又一次大捷,清军不仅摧毁了明朝的东北防线,而且军力大增,不仅有满族八旗、蒙古八旗,而且还有了汉人八旗。

   松锦之战后,皇太极本应踌躇满志,准备灭亡明朝,但宸妃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饮食顿减,终日愁闷,身体每况愈下,而就在崇德八年即1643年旧历八月,皇太极突然病死,享年51岁。这时,离明朝的灭亡,不过就半年时间。清太宗皇太极一死,大清的皇位继承权面临一场激烈的争夺。前面说过,满清建国,并不受汉族嫡长子继承制的约束,皇太极本人就不是嫡长子。皇太极死后,清太祖第14子、皇太极的弟弟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都想做皇帝,两人剑拔弩张,一场争夺皇位的武力冲突眼看就要爆发。

   在此,有必要补充介绍皇太极的妃嫔以及子女的情况。

   努尔哈赤在世时,爱新觉罗氏便开始与纽牯禄氏联婚,重臣额亦都首先将一女嫁给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后又将另一女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便是13岁的纽牯禄氏。1608年,努尔哈赤攻克乌拉部,乌拉公主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其时皇太极17岁。1609年,乌拉那拉氏为皇太极生下长子豪格。1611年,又生下次子洛格。随后,纽牯禄氏也生下第三子洛博会。次年,纽牯禄氏去世,年仅20岁,追封为元妃。儿子洛博会6岁时也夭折了。乌拉那拉氏继任福晋。

   蒙古科尔沁部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为加强与后金的联系,1614年,将科尔沁贝勒莽古思16岁的女儿哲哲嫁给皇太极。乌拉那拉氏受到冷落了。但嫁后10年时间,哲哲也没有生出儿子。1620年,努尔哈赤灭了叶赫部,叶赫公主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1621年,乌拉那拉氏生下皇太极长女固伦敖汉公主。但同年,其所生的儿子洛格病逝。但是,1623年,努尔哈赤以乌拉那拉氏见努尔哈赤和阿济格不下轿、傲慢无礼为由,逼皇太极将其废黜,此后 乌拉那拉氏去向不详。

   哲哲虽然受封孝端文皇后,生有三女,即皇二女温庄公主、皇三女端靖公主和皇八女永安公主,由于 她嫁后10年也没有生出儿子,1625年,科尔沁部又将贝勒赛桑的次女,即哲哲13岁的侄女布尔布泰嫁过来,受封永福宫庄妃。是年,皇太极33岁。此后,庄妃布尔布泰 一连生了三个孩子,但都是女孩。1634年,科尔沁部又将庄妃27岁的姐姐海兰珠嫁过来,很快获得皇太极的宠爱,受封宸妃,立为“东宫大福晋”。不久,海兰珠怀孕并生下儿子,科尔沁部贵族们与皇太极都松了一口气。但是,那儿子未到一岁即夭折了。正当那孩子夭折后三天、众人还在伤心之时,庄妃生下她的第四个孩子——这次是男孩,取名福临。

  就在后金处于皇太极去世、多人虎视眈眈着皇位这一关键的时刻,庄妃挺身而出,主持大局, 庄妃认为由自己6岁的小儿子福临继位,可以化解矛盾。庄妃除了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贵族博尔济吉特氏,与姑姑及姐姐一起嫁给皇太极,她还有一位陪嫁侍女叫苏墨儿(后改满名苏麻喇,去世后尊称苏麻喇姑),通晓蒙满文字。所以,她有着强硬后台。于是,她多方做说服工作,使得多尔衮也同意福临继位,由自己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共同辅政。和硕礼亲王代善等王公大臣也不愿看到流血事件,都表示支持。 皇太极在位的17年间,孝端文皇后主持后宫事务,使皇太极很满意。孝端文皇后在后宫中有崇高的地位,此时,她当然也支持侄女庄妃的主张。豪格势单力孤,只得放弃;而多尔衮也发誓:“如不秉公辅政,妄自尊大,天地谴之!”

   这样,在大清最关键的时刻,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使得大清灭明的事业能够继续。于是同月,福临即位,是为清世祖,改次年年号为顺治。 由于清朝与明朝一样,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没有改变过年号,因此,福临也称顺治帝。顺治帝年仅33岁的母亲庄妃被尊为皇太后,俗称庄太后。

         接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