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军务院护法军政府

                                    (一)

  就在袁世凯倒行逆施、以及其后北洋军阀争权夺利与相互混战之时,在南方的广东,护国军务院和护法军政府相继建立,与北京政府对抗。

    辛亥革命后,广东第一任都督为胡汉民

    胡汉民,字展堂,祖籍江西吉安卢陵县,广东番禺县人,1879129日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足的官宦之家。1902年,胡汉民终于得机会东渡日本留学,但不久即因参加留日学生的反清请愿活动失败,愤而退学回国,在梧州、香山等地教书。1904年,胡汉民再度赴日留学,与留日同学兼番禺同乡汪精卫、朱执信、古应芬、堂弟胡毅生等结成一个小团体,开始倾向于革命,并结识孙中山。19059月,胡汉民加入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不久担任书记部长,受到孙中山的倚重。190511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胡汉民又担任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19073月,胡汉民随孙中山离开东京前往南洋,此后在中国南部发动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尤其是镇南关起义,他抱病参战,表现出很高的革命热情。1908年,胡汉民出任同盟会南洋支部支部长,1909年到香港,出任同盟会南方支部支部长,与黄兴等策划了广州新军起义和辛亥广州黄花岗起义。

    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胡汉民当时尚在西贡,闻讯后即返香港,派出朱执信、胡毅生等潜回广东,策动民军起义,运动清军反正。起义成功后,胡汉民被推举为都督,从香港返回广州,组成了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广东军政府。待广东局面稍为安定,胡汉民又以姚雨平为总司令、马锦春为副司令,黄慕松为参谋长、邹鲁为兵站总监,组织了一支8千余人的广东北伐军,北上与清军作战,该军后来在宿州、固镇、徐州战役中大破清军张勋部,为捍卫南京立下了赫赫战功。

    19111221日,孙中山从欧洲返国途经香港,胡汉民与廖仲恺同往香港迎接。胡汉民拟留孙中山在广东,但孙中山则以建立中央政府为当务之急,说服了胡汉民。胡汉民当即决定随孙中山北上,将广东都督一职交由陈炯明代理。陈炯明,字竞存,广东海丰县人,1878年出生于海丰县城一个绅商之家。陈炯明从小接受封建教育,1898年考中秀才,1906年就读于广东法政学堂,1908年毕业。1909年,陈炯明在海丰县一些官绅的支持下,当选为广东省咨议局议员,成为立宪派积极分子。同年,各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开联合会,陈炯明是广东代表之一,在上海期间,陈炯明与革命党人有了联系,加入了同盟会。1911年辛亥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陈炯明亦参加了这一战役。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和邓铿被同盟会南方支部派往东江组织民军起义。邓铿字仲元,广东梅县人,广东陆军学校毕业。他们组织了一支民军叫“循军”(取惠州为古循州之义),陈炯明任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于111日在惠州附近起义,联合王和顺组织的“惠军”及清巡防营洪兆麟部,于119日光复惠州。陈炯明因有此功,故被推为广东副都督。

    胡汉民随孙中山北上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长,陈炯明代理都督一职,独揽了广东的军政大权。军阀面目初次暴露。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达成了“南北议和”的协议,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位给袁世凯。41日,孙中山离开南京,偕胡汉民等经上海、武汉、福州,于425日返抵广州。陈炯明隔天即避居香港。胡汉民曾有意留学欧美,但为孙中山所止,在孙中山的敦促下,胡汉民于427日复任广东都督,后兼民政长及同盟会广东支部长。而陈炯明则由朱执信等劝返广州,兼任广东总绥靖经略。陈炯明由此对孙中山产生不满,认为孙中山信任胡汉民而不信任自己。

    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后,按照孙中山“造成一模范省”的指示,积极建设广东。在军事上,他主要依靠陈炯明、朱执信、邓铿等同盟会骨干,积极整顿民军和肃清盗匪。陈炯明出任总绥靖经略,后经略处改为全省绥靖总处,陈炯明改任督办,又将全省分为广阳、肇罗、南韶连、琼崖四区,设置绥靖处。陈炯明由于和孙中山、胡汉民已产生矛盾,他尽量利用副都督兼全省绥靖督办的身份总揽军权,扩大自己的势力,很快,他拥有两师一旅的正规军,还有警卫军和地方部队,成了广东的实力派人物。

                                           (二)

    1913320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车站,举国惊骇。孙中山当时正在日本访问,闻讯即赶回上海,与黄兴等人商议起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并密电广东陈炯明做好出兵准备。但陈炯明回电以“内部不一致,实力还薄弱”为借口,拒不执行孙中山的指示。

    袁世凯深知陈炯明与都督胡汉民不和,便用威逼利诱、分化瓦解的手段来阻止广东的讨袁运动。614日,袁世凯撤销胡汉民的广东都督职务,同时命陈炯明继任都督。面对袁世凯这一明显的分化手段,孙中山和黄兴决定乘机让陈炯明就任都督,然后起兵讨袁。孙中山随即到澳门,约见陈炯明,敦促他接任都督职并宣布独立讨袁,但陈炯明犹豫不决。黄兴也在上海一连给他三封电报,促他“就职讨袁”。这时,袁世凯则通过他的亲信、国务院秘书长、广东三水人梁士诒转告陈炯明,三天内再不接任都督,过一星期中央即改派龙济光接任。至此,陈炯明知道不能拖延,才于78日就任广东都督,但仍不愿宣布独立起兵讨袁。

    712日,江西都督李烈钧首先在湖口宣布独立讨袁,接着,安徽都督柏文蔚和黄兴、陈其美也分别在安徽、南京、上海举兵讨袁,陈炯明也被迫于718日宣布广东独立讨袁。袁世凯见状,即另任龙济光为广东都督,令其率济军由广西梧州向广东进攻。同时,又派梁士诒等收买了陈炯明手下的主要将领第1师师长钟鼎基、第2师师长苏慎初、独立旅旅长张我权、都督府参谋长覃鎏钦、副官长谢超、虎门要塞司令饶景华等。

    陈炯明对龙济光的进攻并没有认真地部署抵抗,730日,龙济光的3千军队一出梧州,陈炯明在西江的防线即不战自溃,驻肇庆的肇军统领、广东新兴人李耀汉投降,宣布脱离陈炯明,而就任袁世凯任命的罗肇阳镇守使。84日,陈炯明的第2师师长苏慎初宣布取消广东独立,炮轰都督府,自立为广东都督。陈炯明一听到炮声,即仓皇偕同副官黄强,携带巨款避居于广州石室天主教堂,在法国神父的庇护下,乘坐法国炮艇逃往香港,然后转赴新加坡。苏慎初只做了三天都督,就被部下推翻,由独立旅旅长张我权继任都督。张我权只做了三天,也下了台。811日,龙济光部在毫元抵抗的情况下进占广州。孙中山事后在总结广东“讨袁”失败时说:“是自败也,非袁败也。”当然,主要的责任是在陈炯明的身上。

    “二次革命”失败后,开始了龙济光统治广东的时期。龙济光何许人也?他并非广东籍,也不是袁世凯的嫡系,他是云南蒙自人,1867年生,彝族土司出身,后成为清军将领。1903年任广西右江道尹,镇压会党起义。190712月任龙州兵备道时,配合陆荣廷部,镇压了孙中山、黄兴、胡汉民、黄明堂等举行的镇南关起义,被擢升为广西提督。1908年,率南宁防营,镇压革命党人领导的云南河口起义。事毕,岑春煊奏准清政府将其部编为巡防营30营,称为济军。19116月,龙济光调任广东,任陆军第25镇统制。广东独立后,都督胡汉民为防止济军生事,将龙济光调任高廉雷琼宣抚使。其后,陈炯明又将济军调往梧州,使这支专事镇压革命的军队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二次革命时,龙济光率济军进攻广东,占领广州,出任广东都督兼民政长,并授为陆军上将,后又授为将军府振武上将军,所部亦改称振武军。

    龙济光治粤期间,充当袁世凯的爪牙,大肆镇压革命党人和残酷统治广东人民,在经济上横征暴敛,肆意勒索。当时的报纸揭露“全粤九十四县无一人不受其祸,无一处不遭其灾”。其杀人之多,“比诸前清之‘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亦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者湖南之汤屠户(汤芗铭)可及其十分之五六”。因此,广东“三千余万同胞,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一人不痛恨龙氏者”。 广东夏季年年都有水患,1915年7月间,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更是连降暴雨,河堤被冲毁,加上海潮托顶,遭受特大洪灾。广州全城被淹,水灾期间,广州十三行又发生火灾,大火从珠江河北烧到珠江河南,烧毁房屋2800余间,烧死1500余人。这场水火大灾,死伤10万人,43万公顷良田被淹,数十万灾民无家可归。龙济光无力救济,求助袁世凯,袁世凯令财政部拨发10万元汇往广东,分发各县赈救,但也是杯水车薪,广州各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龙济光处处秉承袁世凯的旨意,亦积极支持袁世凯的称帝活动。袁世凯称帝后,龙济被封为一等公加郡王衔。1916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率先在云南起义,护国战争爆发,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讨袁。龙济光的老上司岑春煊以及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这滇、贵、桂三督,纷纷致电龙济光,以维持都督地位为条件,促其自动宣布独立。对龙济光来说,更为可怕的还是广东内部各派讨袁驱龙民军的进攻。当时的广东护国军分五大支:一支是任鹤年领导的护国军,实际是打着护国军旗号的奉孙中山为大元帅的中华革命军,活动于香山等地。一支是以自称广东大都督的陈炯明和林虎等为首的“十路十八支队”的共和军,活动于惠州、博罗、增城等地。再一支是以进步党人徐勤和会党领袖王和顺为首的护国军,徐勤自称广东全省护国军总司令,专力夺取省城广州。此外,还有活动于顺德一带的魏邦平部,在潮州反正的莫擎宇部等。除了护国军之外,还有朱执信、邓铿、叶夏声、古应芬等人领导的中华革命军,活动于南海、新会、江门等地,也是讨袁驱龙的主要力量。

    在护国战争之初,龙济光奉袁世凯之命,派出其兄、云南查办使龙觐光率粤军第1师假道广西,赴云南镇压护国军,在桂滇边界与护国军发生激战,攻占广南等地。314日,龙觐光部被陆荣廷缴械,给龙济光沉重打击。在这内外压迫的情况之下,广东都督龙济光以及巡按使张鸣岐被迫于46日宣布广东独立。

    在护国战争期间,旧官僚岑春煊、进步党首领梁启超和国民党政学系首领李根源等,联合西南实力派唐继尧、陆荣廷等,准备成立护国军务院,以加强各派反袁力量和统一军事,广东宣布独立为军务院的组织提供了条件。

    唐继尧,字蓂赓,云南会泽人,1882年出生。1904年留学日本,后加入同盟会,毕业于士官学校。1909年回云南后,初在督练公所任参谋处提调兼讲武堂教官,后任新军第19镇第74标第1营管带。唐继尧在云南重九起义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起义后,他出任云南军政府军政部次长、参谋部次长兼讲武堂总办、陆军干部学校校长等。唐继尧颇善计谋,具有野心,这次能带兵入黔,他当然想乘机谋取个人的发展。19122月,唐继尧以“代平黔乱”为名率军进逼贵阳。3月,在贵州立宪派的支持和配合下,唐继尧指挥滇军推翻了贵州革命政府,夺取政权,随即被贵州立宪派控制的省议会推举为贵州临时都督。5月,袁世凯正式任命唐继尧为贵州都督。就这样,滇军以武力在贵州建立了军事统治。唐继尧也掌握了一定的军事实力。191310月,云南都督蔡锷被袁世凯调往北京,担任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实则蔡锷被监视起来。而云南都督一职,蔡锷力荐唐继尧继任,获得袁世凯批准。11月,唐继尧率部回滇任都督,掌握了云南军政大权,控制了全部滇军,开始了以他为首的旧滇系军阀对云南的统治。 

    陆荣廷,广西武鸣人。壮族。1859813日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小名阿宋,字干卿。幼年、少年生活贫苦。过着讨吃、偷盗、浪荡的生活。187921岁时,到了龙州厅当县役,1882年,与人合伙当了强盗,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曾投唐景崧部当兵;中法战争后,组织绿林武装,队伍亦不断壮大。1894年,接受招安,所部编为一营,陆荣廷任管带。先后认识和结交了陈炳焜、谭浩明、莫荣新、韦荣昌、林俊廷等人,日后,都成为他大展鸿图的得力干将。陆荣廷受招安后,多次参加清廷组织的“剿匪”,镇压农民暴动。获清廷封授“捷勇巴图鲁”的名号,并提升为左江镇总兵兼广西边防督办。19116月,龙济光调任广东,陆荣廷升任广西提督。辛亥革命,有当上广西都督,成为广西实力派人物。 

    广东护发军务院虽设在广东,但实际控制在以唐继尧陆荣廷为首的滇桂军阀手中。

    1916年48日,陆荣廷、梁启超应龙济光及讨袁民军各方之请,由南宁启程赴粤,帮助广东内部的调停和统一。但是,他们行抵梧州时,广州便发生了412日海珠惨案。以陆荣廷、梁启超代表身份先期抵粤的汤觉顿及粤方陆军少将谭学夔、警察厅长王广龄、徐勤部中路司令吕仲铭等,在徐勤召集的海珠联席会议上,竟遭到龙济光警卫军统领颜启汉等人的袭击,上述四人皆中弹身亡

    海珠惨案后,龙济光把罪名推在蔡乃煌、颜启汉(已逃匿)身上。蔡乃煌,字伯浩,广东番禺人。1891年中举人。才情远播,与江孔殷、钟荣光、刘学洵并称广东文坛“四大金刚”。1908年出任上海道台。民国成立后,蔡乃煌依附袁世凯,1915年,被袁世凯任为蓟、赣、粤专卖鸦片委员,广东鸦片专事局局长,后被袁派往广东监视龙济光行动。4月24日,蔡乃煌被谭学夔之兄、广东海军司令谭学衡押至长堤枪决。杀人布告只有13个字,“蔡乃煌无罪可科,国人皆曰可杀”堪称创意无限。

    龙济光的所为引起了广东各派尤其是护国民军的极大义愤,陆荣廷也急令莫荣新率桂军入粤。但是,陆荣廷与龙济光是旧日同僚,且又是儿女姻亲,并不想双方交战两败俱伤。事实上,陆荣廷、梁启超到达肇庆后就驻足不前,莫荣新部也在三水停下。419日,岑春煊偕温宗尧、章士钊、李根源、周善培、杨永泰等由沪、港同至肇庆,经商议后,决定采取逼龙济光让粤督位给岑春煊,使龙济光率军北伐的措施。龙济光在军队的驻防上稍作让步,但始终不肯让出粤督的地位。

    为了尽快结束广东内部的混乱局面和出师北伐,梁启超等人又煞费苦心地提出成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的新方案。51日,都司令部在肇庆正式宣告成立。岑春煊为都司令,梁启超为都参谋,李根源为副都参谋,章士钊为秘书长,冷遹为参谋厅长,温宗尧为外交局长,杨永泰为财政厅长,曾彦为饷械局长,杨其礼为副官长,两广都司令部直辖莫擎宇、林虎、李耀汉、莫荣新4个师,程子楷、魏邦平两混成旅以及张习的独立团。龙济光虽然仍然把持广东军财两权,但名义上已在都司令部节制之下,这为军务院的成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58日,因龙济光拒绝在广州提供办公地点,作为南方护国军的统一指挥机构的护国军务院在肇庆正式成立,由唐继尧任抚军长,岑春煊任副抚军长并代理抚军长,梁启超任政务委员长,抚军由唐继尧、岑春煊、梁启超、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蔡锷、李烈钧、陈炳焜、罗佩金、戴戡、刘存厚、吕公望、李鼎新等组成。另外,章士钊为秘书长,唐绍仪为外交专使,温宗尧、王宠惠为副使,范源濂、谷钟秀为驻沪委员,钮永建为驻沪军事代表等。军务院直辖滇桂粤护国联合军,即云南护国第2军总司令李烈钧部,两广新编第3456军总司令莫荣新、李耀汉、谭浩明、林虎部,两广新编第1师师长莫擎宇、第1混成旅旅长程子楷部,独立团张习部以及龙济光的振武军等。联合军的作战计划分4期进行:第1期扫除赣闽边界敌军;第2期进占赣闽;第3期进占湘鄂;第4期直捣幽燕。

                                        (三)

    护国军务院成立前后,曾发表一系列宣言和通电,对袁世凯展开政治攻势。与此同时,军务院还督率大军,分湘、赣、闽三路北伐。陆荣廷率桂军及湖南护国军总司令程潜部负责主攻湖南,龙济光部配合作战;李烈钧、莫荣新及林虎部主攻江西;莫擎宇部进攻福建。

    龙济光对于军务院的北伐讨袁不仅不热心,而且还处处干扰阻拦。他威逼军务院,责令广东各路讨袁民军听候改编,实质是想趁机取缔民军。当李烈钧出师北伐,由粤出赣时,他增兵粤北,假托各界名义电拒李军经过,驻在韶关的龙部振武军甚至开炮轰击李军,引起了战争。龙济光的所为,再次激起了中华革命军及广东民军的义愤,纷纷要起兵驱龙,朱执信还提出:“必俟龙济光离粤始允停战”。但军务院对龙济光的倒行逆施却一味迁就和容忍。

    6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死去。皖系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北京政府于6月中作出恢复旧约法、召集国会的决定,南北双方达成了妥协,714日,护国军政府宣告撤销。

    龙济光在袁世凯死后三天,即宣布广东取消独立。他在韶关的振武军与滇军发生冲突后,即向段祺瑞求援。段祺瑞电令江西将军李纯集结兵力于赣南,准备出击李烈钧。但北洋军尚未行动,振武军已被滇军击败。这时,陆荣廷也令桂军乘势由西路攻入三水,将龙济光困在广州。段祺瑞原想支持龙济光出任广东督军(都督改称督军),但因各方反对,陆荣廷又兵临广州城下,于是,76日,北京政府任命陆荣廷为广东督军,朱庆澜为广东省长,龙济光调任两广矿务督办,在陆荣廷未到任前,仍以龙济光暂署广东督军。陆荣廷于710日从湖南返回广西。8月下旬,陆荣廷率兵入粤,以武力逼迫龙济光交卸。龙济光在桂滇大军的压力下,被迫放弃广州,率部移驻海南岛。

    陆荣廷任广东督军,开始了桂系军阀统治广东的时期。19174月,陆荣廷升任两广巡阅使,广东督军由陈炳焜继任。同年11月,广惠镇守使莫荣新接替陈炳焜任广东督军,直至桂系败退离粤止。这段时间,广东的民军和地方实力派掌握的军队,不是被解散,就是依附于桂系军阀。如陈炯明,自动把所部民军交出,被改编为20个营,分驻于东江各地。随后,这20营军队编入朱庆澜的省长亲军中。陈炯明交出军队后,即上北京谒见黎元洪和段祺瑞,获得“定威将军”的封号,后回广东充当督军府高等顾问。但不久,陈炯明又感到郁郁不得志,便于1917年夏天到上海,投向孙中山门下,向孙中山“认错”表示“竟诚拥护”。孙中山不咎既往,再度与他合作。

    当时,北京政府发生“府院之争”,继而督军团叛变,演成张勋复辟。段祺瑞重新控制北京政权后,拒绝召开国会和恢复约法。孙中山于是在上海倡议护法运动,先派胡汉民、朱执信等赴两广游说桂系陆荣廷、陈炳焜以及滇系军阀唐继尧等。当时两广正打出“自主”旗号,表示欢迎孙中山南下。于是,孙中山于19177月与廖仲恺、陈炯明等率支持孙中山的海军南下护法,随后,部分国会议员也相继来粤 。

    825日,南下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 。8月30日,非常国会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 非常国会还选出唐绍仪、吴廷芳、孙洪伊、张开儒、程璧光、胡汉民分任财政、外交、内务、陆军、海军、交通各部部长。同时还任命章炳麟为军政府秘书长、李烈钧为军政府总参谋长、林保怡为军政府海军总司令、李福林为大元帅府亲军总司令、许崇智为大元帅府参军长、陈炯明为军政府第一军总司令、吴景濂为大元帅府高级顾问、方声涛为大元帅府卫戌总司令、李耀汉为大元帅府筹饷总办等。

    9月10日,孙中山正式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宣布段祺瑞为民国叛逆,表示要兴师北伐,勘定内乱。孙中山向 位于珠江南岸的广州士敏土厂(水泥厂)的总办孙家荣暂借 士敏土厂的办公楼为大元帅府的办公场所。9月16日,大元帅府正式入驻士敏土厂,开始办公。

    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与北洋军阀政府相对抗,但当时统治两广的桂系军阀以及滇系军阀,并不是真心拥护护法运动。他们对孙中山的活动,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遇事加以掣肘,致使护法军政府一成立,就隐伏着分裂的危机。

    广东省长朱庆澜,浙江绍兴人,拥护孙中山,将省长亲军20营交给孙中山统辖,受到桂系的排挤,不得不去职,广东省议会乃于96日推举胡汉民为省长,但陈炳焜不同意,后终推李耀汉为广东省长。11月间,陆荣廷指派莫荣新接替陈炳焜任广东督军。莫荣新对孙中山及其军政府十分无礼,并指令部下捕杀孙中山大元帅府60多人。孙中山强烈要求严惩肇事者和向军政府谢罪,莫荣新置之不理。191813日,孙中山密令海军、滇军等炮击观音山广东督军署,并令朱执信、陈炯明等响应举事。孙中山炮击观音山,教训莫荣新,莫荣新也无可奈何,一时不敢还击。随后派代表向孙中山求和,接着又亲赴大元帅府请罪。

    护法军政府除了内部有分裂行为之外,还受到龙济光的进攻。1917118日,段祺瑞任命驻琼州的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令其出兵进攻护法军政府,龙济光受命后,立即率2万余人分3路进攻:李嘉品为第1路,段云源为第2路,马存发为第3路,分别从阳江登陆准备攻取广州,从雷州半岛登陆准备攻取南宁。1230日,莫荣新任命钦廉镇守使沈鸿英为讨龙军第1军司令,令其率所部在石城至化州一线阻击龙军;以原高雷镇守使林虎为讨龙军第2军司令,令其率警卫军在恩平方向迎敌。191837日,莫荣新任命李烈钧为讨龙军总指挥,率部反攻。316日,攻克恩平;325日,又攻占阳江;412日,占领电白,逼龙济光集主力在高州、化州、石城一带顽抗。讨龙军分水、陆两路进击龙军,425日收复化州,427日攻克石城,428日拿下遂溪,龙济光进退失据,被迫弃军逃走。讨龙战争成功。龙济光后来跑到山东、安徽一带招募土匪,组成振武新军,准备重新攻粤,旋因部队哗变而未果。19211月,被免去两广巡阅使职,列名将军府,授为隆威上将军。19263月龙济光在北京死去。

    广州护法军政府除了在南面受到龙济光的进攻之外,北面也受到北洋军的进攻。19184月,江西督军陈光远遵照段祺瑞的指令,攻占南雄。护法军政府陆军总长、靖国军第5军军长、云南巧家人张开儒,急调驻韶关等地兵力,增援南雄。由于援兵立足未稳,被赣军击溃,南雄陷落。莫荣新急调李根源为粤赣湘边防军务督办,率所部滇军从讨龙战场疾速北进。5月初,李烈钧也奉命率讨龙部队增援,会同李根源整顿部队,分三路于63日发动全面进攻,激战4昼夜,逼使赣军向江西败退,靖国军克复南雄。是役史称为南雄之战。

    孙中山虽然是护法军政府的大元帅,但在滇桂军阀的排挤之下,当时毫无实权,他极想建立自己的一支陆军。其时北洋军从福建进攻潮汕,广东告急。孙中山派胡汉民游说桂系军阀,请拨出省长亲军中的20营粤籍军队,由陈炯明率领“援闽”,征讨福建的北洋军阀。桂系军阀开始不准,后因潮梅镇守使莫擎宇投靠段祺瑞,宣布独立,形势危急,才勉强同意。陆荣廷还有另一阴谋,想借此排挤国民党的势力出广东,利用粤军去和北洋军阀互相厮杀,他可坐收渔人之利。于是,陆荣廷分别在19171110日和27日于梧州和广州召开军事会议,商定了攻闽方略。

    1917122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任命陈炯明为援闽粤军总司令,并派许崇智,邓铿等主要军事干部相助。援闽粤军就是粤军的前身,粤军的建立,以此为标志。

    1918125日,陈炯明在广州东郊举行援闽誓师,出发东征。但陈炯明到达粤东后,即停滞不前,只是进行部队的整顿和补充。从2月至4月间,孙中山多次去电函催其从速攻闽,但陈炯明仍不作行动。

    此时在广州,滇桂军阀联合起来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的元帅制为合议制,并和北京政府实行妥协,迫使孙中山不得不于54日辞去大元帅职,并于521日离开广州赴上海。孙中山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在南北军阀的夹击下失败了。孙中山唯有将希望寄托在陈炯明的援闽粤军之上,在赴上海途中,特于526日至三河坝粤军总司令部会晤陈炯明及粤军将领,力劝其攻闽。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就考虑到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大业。期间即使遇到袁世凯复辟、段祺瑞破坏约法、直奉军阀混战、在南方建立政权遇到诸多困难等,都没有停止建国大业的思考和设计。此番回上海后,孙中山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建国方略》一书。此书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三部分进行论述,体现了“孙文学说”的精髓。 

   在孙中山及粤军将领的逼使下,陈炯明在56月间兵分3路攻闽。经过了大大小小的战斗,到8月底,援闽粤军打败了福建督军李厚基的北洋军,占领了闽西南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共20多个县,建立了“闽南护法区”。这时,皖系控制的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总统。1116日,徐世昌发布停战命令。1122日,广州军政府也下令停战。于是,援闽粤军与北洋军在福建前线划界停战。

   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军政府期间,世界上也发生了一件大事。1914年,俄国最后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俄罗斯利益,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俄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运动,俄罗斯封建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资产阶级执政的俄罗斯共和国。然而,以亚历山大-弗多洛维奇-克伦斯基为领导的临时政府又打算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1917年11月7日,在俄国的首都莫斯科,由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等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按 照俄国的历法,这天是10月25日,故这场革命称为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家陷入内战,直到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才建立(简称苏联),国家趋于稳定并逐渐强大。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对孙中山的国民革命以及其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

                                       (四)

  粤军攻闽成功,使孙中山和国民党掌握了一支自己的军队,并且有了一块闽南根据地。孙中山指示援闽粤军利用停战机会,从事扩编整训。很快,粤军发展兵员至2万余人,编成两个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许崇智为第2军军长,邓铿为总部参谋长。但这时陈炯明已致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其部属多为自己的亲信和家庭兄弟,拥陈过于拥孙,第一军也渐渐变成了“陈家军”。

   1918年,陈炯明率粤军进驻福建漳州,将福建南部的26个县,合称为“闽南护法区”,以贯彻联省自治之“先争取地方自治,后建立联省政府”的主张。陈治理漳州两年,成绩斐然,城市建设已经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如完备的地下排水系统,无疑为全国其他城市所无。德国媒体称赞漳州是“东方一颗明星,正在放出光芒”。美国领事卡尔顿向华盛顿报告:“陈氏在漳州时,曾施行各种市政改革,他用的手段,近乎革命;但成效极佳,结果人民都感满意。这令中国人看到,事可办成,不必需要过度辛劳与重税”。

    孙中山由于第一次护法失败,已认识到南北军阀是一丘之貉,依靠滇桂军阀不可能推行护法运动。191987日,孙中山又辞去军政府总裁(七总裁之一)。以后,孙中山又多次主张取消由桂系军阀及官僚政客所把持的军政府。

    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进行改组,更名为“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党”之前再加上“中国”二字,以区别于民初之旧国民党组织。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现三民主义为宗旨。为广泛吸收党员,中国国民党放弃了中华革命党的秘密组织形式,转为公开。同时,新党章放宽了入党条件,规定凡赞成当的宗旨,经党员两人介绍,交纳党费10元者,即可入党。

    1920年,孙中山力主粤军回粤,以肃清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决心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但陈炯明对此并不热心,只求与桂系和平共处。629日,孙中山特派朱执信、廖仲恺到漳州,力促陈炯明回师广东。811日,桂系通过军政府下了进攻福建粤军的动员令,以沈鸿英为总司令,分3路进攻粤军,这才使陈炯明下了回师广东的决心。

    816日,粤军分3路进攻桂军:左路由邓铿指挥,进攻饶平、潮安;右路由许崇智指挥,进攻大埔、梅县、兴宁。由于桂系治粤4年,作恶多端,广东人民恨之入骨,纷纷支援粤军回师。各地民军也起义响应。广东地方派军人李福林、魏邦平等又宣布脱离桂系。这样,桂军兵败如山倒,狼狈溃退。粤军于1022日占领惠州;1028日攻克广州。岑春煊、莫荣新等率桂军残部逃回广西。

    是役,孙中山损失了一位亲密战友。921日,朱执信为调停虎门驻军叛桂反正与东莞民军的冲突时不幸遇难牺牲。朱执信,原籍浙江萧山,1885年生于广东番禺。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与赵声等发动新军起义。1911年与黄兴领导广州起义。后参加了讨袁和护国、护法运动。现在广州有执信中学作为纪念。

    粤军攻克广东后,1110日,孙中山在上海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废除广东督军一职。1125日,孙中山偕唐绍仪、伍廷芳等离开上海,28日抵达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

    是年11月,粤军参谋长邓铿组建粤军第1师,这是粤军其后发展、分化的源头。

    192147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五)

    就在孙中山在广东出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之际。一群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洗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正在酝酿秘密成立一个组织。

    19202月中旬的某一天,在北京往乐亭的路上,行走着一辆骡车。车上,坐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42岁的陈独秀和32岁的李大钊。他们在逃避北洋军阀的追捕,却能聚在一起商议成立共产主义小组的事宜。

    陈独秀,1879年出生,安徽怀宁人。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起,进行反清活动后逃往日本,继续进行反清斗争。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系主任)。1918年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领导五四运动。运动期间被捕入狱,全国各省各界驰电声援,要求释放陈独秀。1920年冬,在上海筹建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1889年出生,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191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经济系教授。投身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20年冬,在北京筹建中国共产党。 

    1920年秋冬,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及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的共产主义小组相继成立。这些小组的负责人(最前者)和主要成员如下:

上海: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俞秀松

北京:李大钊、邓中夏、张太雷、何孟雄、高君宇、罗章龙、张国焘、刘仁静

湖南: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彭璜、陈昌、夏曦、郭亮

武汉: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刘子通、赵子健、赵子俊

山东:王烬美、邓恩铭

广东: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

日本:施存统、周佛海、彭湃

法国:周恩来、赵世炎、张申府、蔡和森、向警予、蔡畅、罗学瓒、张昆弟、李维汉、李富春、肖子璋、李立三、刘伯坚、熊雄、陈公培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全国共有57名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上面还不够这个数。

    19216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到达上海,他们认为中共正式建党条件已经成熟,上海小组代理书记李达遂发信通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各选派两名代表到上海集中开会,结果到了12人。这12名代表的年龄、身份如下:

上海:李达29岁,商务印书馆编译;李汉俊31岁,商务印书馆编译。

北京:张国焘24岁,北京大学学生,兼任北京西城区文化补习学校数理教师;刘仁静19岁,北京大学学生,兼任北京西城区文化补习学校英语教师。

长沙:毛泽东28岁,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主事(相当于校长);何叔衡45岁,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教师。

武汉:董必武35岁,武汉中学校长;陈潭秋25岁,武汉中学教师。

济南:王烬美23岁,济南第一师范学生;邓恩铭20岁,济南一中学生。

广州:陈公博31岁,广东法政专科学校教授。

日本:周佛海24岁,日本第七高等学校中国留学生。

    上述12人为一大正式代表。尚有包惠僧27岁,其时在广州某报馆工作,陈独秀指派他代表自己出席。由于陈独秀不能参加,一大临时决定由张国焘这位北大学生主持,毛泽东、周佛海担任记录。参加一大的尚有马林尼柯尔斯基。李大钊在北京,因事不能出席。在日本、法国的小组成员也没有派代表出席。

    13位代表(包括包惠僧)之中,当校长教师的有5人;当学生的有5人;当“职工”的有3人。13位代表之中,年龄最大的是何叔衡,45岁,最小的是刘仁静,只有19岁。五四运动时,年仅17岁的北大学生刘仁静在集会上激动地拿着一把刀子要破肚子以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既感人又带有几分幼稚。然而,就是这一批中青年人,1921723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的一座石库门房子,继而在嘉兴南湖,在干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尽管当时他们并不一定意识到。

    代表湖南出席成立大会的,是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出生。湖南湘潭人。字润之。出身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年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毕业后,组织新民学会,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代表湖北出席成立大会的,是董必武。董必武,1886年出生,湖北黄安人。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学堂。1910年毕业,或清朝授予的拔贡学衔。后在黄州人教员。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同年加入同盟会。1914年考入日本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在日本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后从事反袁活动。两次被捕入狱。1916年出狱后在赴日本。1918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加五四运动。后创办武汉中学。1920年在武汉创建共产主义小组。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届中央委员会,陈独秀被选为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股新兴的力量,开始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还很弱小,她还要靠共产国际的扶持和帮助。1921年秋,为培养中共的领导干部,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担任翻译和助教。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萧劲光等。这些人后来也成为中共的重要领导干部。

                                       (六)

    1921年4月,孙中山在广州出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总长兼内务部总长,又说服他加入国民党,并任命他为国民党广东支部长。孙中山对陈炯明的抬举和忍让,并没有使陈炯明与孙中山等同心同德,他反而更加飞扬跋扈,政治野心越来越膨胀,不少追随孙中山左右的将领也受到排斥,其中就有宁波人蒋介石。

    蒋介石,浙江宁波奉化县人,1887年出生。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同年底回国。1907年入读保定军校。1908年再赴日本学习军事。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参加光复浙江之役等。1917年7月南下在粤军中任职。因受粤军将领排挤,后索性自行离开军队前往上海,与国民党的几位元老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等充当股票经纪人,为孙中山在南方建立政权赚取经费。1921年圣诞节,宋子文在上海举办圣诞晚会。蒋介石也参加,在晚会上,第一次见到宋子文的妹妹宋美龄,一见倾心。而宋美龄对一身戎装、风度翩翩的蒋介石也产生好感。两人开始了交往。 

    孙中山组建政府后,主要目标是要进行北伐,打倒军阀,统一中国。为巩固广东政权,首先要肃清桂系军阀。但陈炯明却提倡“联省自治”,反对伐桂。而桂系军阀退回广西后,并不甘心失败,1921613日,桂军分三路攻粤。至此,陈炯明才被迫进行反击,和孙中山暂趋一致。

    627日,孙中山下令讨伐桂系军阀,任命陈炯明为“援桂”粤军总司令,兵分三路还击桂军。与此同时,总统府参谋总长李烈钧与云南唐继尧、贵州卢焘也组成滇黔赣讨陆联军,从桂西、北直捣桂林、柳州,配合粤军作战。在桂粤两军决战于梧州之际,桂军刘震寰部因事先受国民党之运动,宣布独立响应,桂军便兵败溃退。粤军长驱直入,协同滇、黔、赣各军,只3个多月,全部攻占广西,陆荣廷、谭浩明等逃往越南河内。

    孙中山据有两广,决定乘胜出师北伐,并屡电陈炯明令他出师参加北伐,但陈炯明以准备不足为由加以反对。1023日,孙中山亲到广西南宁会晤陈炯明,但陈炯明仍不听劝请,最后,孙中山只得说:“两广请兄主持,唯无阻我北伐,并请切实接济饷械。”陈炯明表面答应,然后返回广州。1210日,孙中山在桂林设立大本营,抽调军队,准备大举北代。当时参加北伐的军队有许崇智的粤军第2军、李福林的福军、朱培德的滇军、彭程万的赣军、谷正伦的黔军等,共13旅约3万人。以李烈钧为参谋长,胡汉民为民官长。而陈炯明的粤军第1军除抽出3个营编为大本营警卫团外,都不参加北伐。

    192223日,孙中山在桂林下令北伐。陈炯明留守广州,不但不接济饷械,反而与湖南督军赵恒惕勾结,欲置北伐军于死地。正如孙中山事后所说的:“综此二者,一为阻我前进,一为绝我归路”。321日,孙中山的亲密同志,留守广州的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铿,被陈炯明的亲信部属、族弟陈远生等买凶暗杀。但陈炯明一方及驻穗英美领事馆都认为是国民党内讧所为。孙中山闻讯,极为哀痛和义愤,决定回师广东。在回师途中,孙中山在梧州和肇庆,两度电召陈炯明前来会晤。陈炯明不但不来,反而以辞去本兼各职相要挟。孙中山震怒,于421日下令免去陈炯明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及内务部总长三职。陈炯明于即日宣布下野,离开广州赴惠州,令其部布防于石龙、虎门等地;又密令在广西的前敌总指挥、广东惠阳人叶举率“陈家军”主力,迅速回师广州,以对抗孙中山。

    422日,孙中山回到广州。手下将领主张先消灭“陈家军”,再进行北伐。但孙中山为避免引起内战,同时仍希望陈炯明能回心转意,故令北伐军暂不进入广州,改在韶关一带集中。但这样做,反使叶举能率军迅速从广西回师,占据广州。陈炯明不但不回心转意,而且和北洋军阀达成反孙协议:发难成功,则授陈两广巡阅使职。

    615日深夜16日凌晨,陈炯明公开叛变。他指令叶举、洪兆麟率部围攻炮击总统府和孙中山的住地观音山粤香楼,以及占领省市机关。孙中山在部属林直勉、林树巍等护送下,化妆成一名西医大夫,携夫人宋庆龄女士从陈家军的眼皮底下逃脱,离开总统府,天明后,在永丰舰舰长冯肇宪的掩护下,登上永丰舰,得以脱险。此事件,称为“六·一六兵变”。

   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后,即急电在家乡祭奠母亲逝世一周年的蒋介石来粤。蒋介石星夜兼程赶赴广州,6月17日登上永丰舰,在永丰舰上与孙中山坚守了40多天,指挥广州军民与陈炯明作斗争,历尽艰险,直至89日才离开广州,经香港赴上海。也就是这40多天的出色表现,蒋介石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奠定了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

    815日,陈炯明从惠州回到广州,自任粤军总司令,对广东实行其军阀统治。

    在陈炯明广州发难的同时,陈军另一将领,第4独立旅旅长、广东防城人邓本殷,乘机在粤西攻城掠地,自树一帜,成立高州、雷州、钦州、廉州、琼州、崖县、罗定、阳江“八属联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兼第1军军长。后投靠北洋军阀以自固,被封为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督办,与陈炯明东西响应。

    19221019日,孙中山将进入福建的北伐军许崇智部改为东路讨贼军。同年冬天,孙中山派人联络了在广西的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部和驻梧州及西江的部分粤军,组成西路讨贼军。192314日,孙中山发出讨伐陈炯明的通电,西路讨贼军出梧州沿西江东下,“陈家军”迅速溃败。讨贼军于19日占领肇庆,10日占领三水,16日占领广州。陈炯明于15日通电下野,逃回老巢惠州,他的34万残兵也退到东江、潮梅一带,继续实行军阀统治,与革命政权对抗。

    221日,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在广州河南土敏土厂设立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并出任大元帅职。这是孙中山第二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但这是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革命政权,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把他一生的革命事业推向更高的阶段。                               

    陈炯明对孙中山的革命政权恨之入骨,多次进行军事围攻。19234月,桂军沈鸿英部在广州北郊发动叛变,陈炯明配合沈鸿英,发兵进攻石龙、增城;同年11月,帝国主义出动军舰,对孙中山收回粤海关税款进行威胁,陈炯明又紧密配合,兵力4路进攻广州。这两次进攻,都被孙中山率领革命军击退。19249月,孙中山举行第二次北伐,在韶关设立大本营,出师攻赣。1010日,广州商团武装叛乱,陈炯明和商团头子、广东南海人陈廉伯互相勾结,阴谋里应外合,颠覆革命政权,但商团叛乱很快被广州军民平息。19251月,陈炯明又会同江西北洋军阀方本仁部,兵分3路进犯广州,很快又被革命军所击退。

    为了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消灭陈炯明武装,19252月,广州大元帅府组成了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主力,有粤、湘、滇、桂各军参加的第一次东征,以许崇智为总指挥。东征军先后占领潮州、梅县、汕头等地,击溃陈军主力林虎部3万余人,陈炯明率残部退入江西、闽南。6月,桂军刘震寰、滇军杨希闵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东征军不得不回师广州平叛。陈炯明趁此机会,又重占潮州、汕头,谋攻广州。9月,广州国民政府以蒋介石为总指挥,又发动第二次东征。1014日,东征军攻占惠州,11月初完全收复东江,全歼陈部12千余人,陈军残部78千人,由刘志陆率领往北逃窜至山东,投靠张宗昌,被编为直鲁联军第3路军,至1928年夏,又被国民革命军击败,被改编为陆军新编第2师,刘志陆仍任师长。1930年后,刘志陆历任军事参议院参议,第4战区长官司令部高等顾问、广东省政府委员等,1941年病逝。

    陈炯明在彻底失败后逃往香港,后曾在香港组织洪门致公党,任总理。1933922日,陈炯明在香港病逝。陈军重要将领叶举,失败后逃往香港,后客死香港。洪兆麟,兵败后只身逃往香港,同年12月,在赴上海途中,被人击毙于舟中。还有林虎,兵败后逃亡香港等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国民参政员、国民党立法委员等。1949年后留居大陆,曾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西政协副主席、全政协常委等。19602月病逝。

    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盘踞广东南路八属的邓本殷趁机率部大举进攻广州,策应陈炯明。国民革命军以李济深为总指挥进行南征,击退邓本殷部并乘胜追击,将其赶至海南岛,连续作战,全歼邓本殷残部。邓本殷仅带随从数人潜逃大陆,同年3月在上海病死。

    上面所述,沿用过去的史实。近年来,研究陈炯明的学者提出不少不同的结论,集中有几点:一是,陈炯明因与孙中山政见不同而遭孙中山嫉恨,并非叛变; 孙中山去世,陈炯明送一挽联云:“唯英雄能救人杀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与故交一战再战,私情公谊,全凭一寸赤心知。”二是,邓铿并非陈炯明所杀,而是国民党派人暗杀;三是,陈炯明没有炮轰总统府,只是开了几响空炮,想吓走孙中山,倒是孙中山炮轰广州城。

    至于陈炯明的晚年,倒是无可争议的。1925年,陈炯明败于国民革命军后,蛰居香港,被推举为中国致公党总理。他廉洁自持,不蓄私财,生活窘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人归还东三省。日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他在支票上打叉退还。1933922日,他在贫病中死于香港。其后,致公党继承了他的遗志,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后来又联共反蒋,直至今天都是参政党之一

                                         (七)

    在前面几节中,我们主要叙述了陈炯明如何从革命党人蜕变为地方军阀以及最终灭亡的经过。由于叙述之中难以兼顾两头,所以对粤军的形成、发展及分化未能作系统的交待,而这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以后的国民党粤系新军阀的部队,正是由粤军分化发展而形成的。

    191711月,孙中山鉴于桂系军阀把持护法军政府,而自己又没有军事力量,决定利用北洋军进攻福建的援闽之机,以省长亲军(警卫军)20营粤籍军队为基础,组建援闽粤军。援闽粤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黄强为副官长(由罗翼群代),叶举为参谋处长。此外,孙中山的军事助手许崇智、原陈其美的亲信参谋蒋介石,前南京临时政府的警察总监吴忠信等都被派往该军任职。

    许崇智为广东番禺人,1887年生,字汝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邓铿为广东梅县人,1885年生,字仲元,1905年入广州将弁学堂,次年毕业,留充步兵科教员。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武昌起义后,任东江民军参谋长。后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琼崖镇守使。二次革命失败后到日本,协助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许、邓二人,是孙中山所信任的主要军事干部,派到援闽粤军中,既协助陈炯明工作,也起监督的作用。

    援闽粤军编为5个支队、1个预备队、1个游击队。第1支队司令李炳荣,辖3营;第2支队司令许崇智,辖4营;第3支队司令罗绍雄,辖3营;第4支队司令邓本殷,辖3营;第5支队司令洪兆麟,辖3营;预备队司令熊略,辖2营;游击队司令徐连胜,辖2营。后在潮梅地区集中整训时,又加入杨坤如一营,共计21营,约6千人枪。

    19186月,援闽粤军正式攻闽,经过近10个月的战斗,建立了“闽南护法区”,后扩编为两个军,陈炯明以总司令兼第1军军长,辖李炳荣、洪兆麟、熊略、罗绍雄、邓本殷5个支队及梁鸿楷、黄凤纶、丘耀西、陈炯光、罗翼群5个统领(相当于团)。许崇智为第2军军长(蒋介石后出任该军参谋长),辖吴忠信、关国雄、蒋国斌、谢文炳4个支队,以及孙本戎所率的卢兴邦民军。邓铿仍为总司令部参谋长,叶举仍为参谋处长。

    19208月,援闽粤军回粤,10月底,将桂系军阀逐出广东。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并将援闽粤军及原在广东的部队进行整编,其编制是:陈炯明任粤军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叶举任参谋处长,黄强任总参议。第1军军长陈炯明(兼),参谋长邓铿(兼),下辖邓铿(兼)第1师、洪兆麟第2师、魏邦平第3师;邓本殷、翁式亮、杨坤如、熊略、陈炯光、李炳荣6个独立旅以及李福林、钟景荣、黄大伟、罗绍雄、黄明堂5路。第2军军长许崇智,参谋长蒋介石,下辖吴忠信、蒋国斌、谢文炳、关国雄4个旅。

    邓铿在整编粤军时,尤其对他的第1师进行彻底的整训,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知识,多方罗致如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青年军官。后来成为国民党军队重要将领的李济深、邓演达、陈可钰、薛岳、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余汉谋、李汉魂、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李章达、叶挺、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罗梓材、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莫雄、钱大钧、陈诚、罗卓英等,都曾先后在第1师中任过职(除李济深广西籍、戴戟安徽籍、钱大钧江苏籍、陈诚浙江籍外,其余均为粤籍)。

    1922年孙中山率军北伐后,邓铿在后方筹划饷械。321日,邓铿在广州车站被刺,邓铿说认得刺杀他的人,还说:“想不到他要刺杀我!”于是,忍着伤痛到了陈炯明的司令部。研究者据此判断,邓铿并非陈炯明派人刺杀。23日,邓铿伤重不治去世,享年37岁。死后葬广州黄花岗。

    19226月,在孙中山进行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使粤军发生了大分化。第1军随陈炯明叛变,后盘踞惠潮梅地区,主要有叶举、林虎、洪兆麟三部分。叶举为总指挥,林虎为各路总指挥,洪兆麟为潮梅总指挥,计有林虎第1军,洪兆麟第2军,尹骥第3军,刘志陆第4军,熊略第5军,杨坤如第6军,李易标第7军,陈修爵独立师,号称5万众。陈炯明则居住香港,遥为节制调遣。陈炯明嫡系师长邓本殷,在陈炯明叛变后,亦占据南路八属,出任八属联军总指挥,申葆藩为副指挥,黄志恒为参谋长,苏廷有为右翼指挥官,号称2万众。

    孙中山将北伐福建的粤军改为东路讨贼军,许崇智任总司令,蒋介石任参谋长,下辖3个军。第1军军长黄大伟(后投陈炯明),辖王懋功、陈得平、丘鸿钧、龚师曾4旅;第2军军长许崇智(兼),辖许济、孙本戎、黄国华、张民达4旅;第3军军长李福林,辖林驹、吴近、袁德穉 、郑泳深4旅。

    其余粤军,由大元帅府直辖,称为中央直辖粤军即第4军,军长梁鸿楷,辖两师一独立旅和一支队。第1师师长李济深,辖卓仁机第1旅、陈济棠第2旅;第3师师长魏邦平(后陈章甫、郑润琦);独立旅旅长徐汉臣;支队司令丘耀西。

    当时,由大元帅府直辖的还有以杨希闵为总司令的滇军,以刘震寰为总司令的桂军,以朱培德为总司令的赣军,以谭延闿为总司令的湘军,以樊钟秀为总司令的豫军。此外,还有于右任的陕军,路孝忱的晋军,但懋辛、熊克武的川军,但都只有旗帜而无兵员。

    粤军经此分化和改编以后,力量大为削弱,但孙中山为了巩固广州革命根据地,为了统一两广进而北伐,仍在作不懈的努力,多次亲率粤、滇、桂各军,进击东江陈炯明叛军及平定沈鸿英叛乱。同时,孙中山又派中央直辖粤军李济深部入桂,扶助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收拾广西局面。

    19241月,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着,孙中山即进行军事上的整顿。3月间,决定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以许崇智为建国粤军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除李福林的第2军仍驻广州河南,未另编师外,其余各军部队,改编为4个师及若干独立旅。计第1师师长李济深,第2师师长张民达,第3师师长郑润琦,第4师师长许济;另有徐汉臣、梁鸿林、卓仁机等独立旅及吴铁诚的警卫军。建国粤军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作为教育课程,孙中山期望把它建设成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

    19245月,孙中山建立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黄埔军校的建立,得到粤军尤其是第1师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积极支持。师长李济深、团长邓演达分任教练部正副主任,邓演达还兼任学生总队长,后又出任教育长等。一般的军事干部,大部分由粤军第1师抽调任用,学生队的班长大部分也由李济深主办的西江讲武堂调来。

    1924年间,孙中山一面继续调遣部队进击东江陈炯明叛军,一面继续督师北伐。8月间,挫败了广州商团叛乱。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成功。随后,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等电请孙中山入京共商国是。11月,孙中山令胡汉民留守广州,代行大元帅职权;谭延闿负责大本营事务,驻守韶关,主持北伐军事。然后,孙中山偕宋庆龄等北上赴上海,假道日本再转抵津、京。

    19252月,广州大元帅府进行第一次东征,击溃陈炯明军林虎、洪兆麟等部。与此同时,大元帅府又派出建国粤军第1师第2旅陈济棠全旅、黄镇球补充团、蔡廷锴营以及滇军范石生军先后入桂,帮助李宗仁、黄绍竑歼灭沈鸿英部及击退攻入南宁的云南的唐继尧滇军,统一了广西。

    在第一次东征期间,孙中山不幸于312日在北京病逝。广东革命军民,深切哀悼。而滇军杨希闵、桂军刘震寰两部,却乘机在广州发动叛乱。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平定了刘杨叛乱。在东征军回师之前,第2师师长张民达(广东梅县人)赶赴汕头许崇智指挥部共商回师计划,不幸在潮安舟覆殉难。

    平定刘杨叛变后,广州又发生了623日沙基惨案,接着,爆发了省港大罢工。国民党中央为着对内对外一切急切需要,乃于71日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扩大其职权,以汪精卫为主席。国民政府决定改编驻粤各军,取消过去带有封建色彩的地方军队名称,一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

    就在改编驻粤军队期间,820日,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在赴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时,被国民党右派暗杀身亡。廖案发生后,蒋介石即紧紧抓住这一时机,与汪精卫合谋,排斥了所谓廖案重大嫌疑犯胡汉民。接着又大施权术,逼走了建国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从而汪、蒋完全控制了党政军局势。建国粤军的权力则为蒋介石所掌握,不久,建国粤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23456等军。第1军军长蒋介石(后为何应钦),以原有黄埔军为基础,编成两个师,将原许崇智一部改编为第3师;第2军军长谭延闿,以原有湘军为基础编成;第3军军长朱培德,以原有赣军为基础编成;第4军军长李济深,以原有建国粤军第1师为基础编成;第5军军长李福林,以原有建国粤军第3军为基础编成;第6军军长程潜,以广东的地方军如罗翼群统率的潮梅军、吴铁城的警卫军以及原胡祥等部改编组成。后来,又将广西李宗仁、黄绍竑部队改编为第7军,湖南唐生智部队改编第8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