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李鸿章的一首七律

陈贤庆

近日,在《羊城晚报》上看到《李鸿章调职》一篇小文,内中引用了李鸿章临死前的一首七律诗,诗云:“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平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塞北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过去,一般人只知道他安徽人,靠组织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起家,也曾领导过洋务运动,最可恨的,是他跟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卖国条约,是一位彻头彻尾的卖国贼。今天,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比较客观了,该是谁的功谁的过,由史实说话。因此,现在已很难找出一位完好无损的伟人,也尽量挖掘已定性的“反面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甚至为他翻案,只要事实足够。李鸿章的一生很复杂,说他是清廷的忠实臣子,似可成立;而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都算到他头上,便不够公允。李鸿章有无忧国忧民的思想和举动,我没有深入的研究,但从他签订《辛丑条约》后病倒,在逝世前不久写的这首七律诗,应可以看出一些痕迹。

本文并非评价李鸿章的功过,只是对他这首诗感兴趣。感兴趣的地方,是这首诗的某些语句,在书刊和网络上竟然会出现多种版本,容我细细道来。

颔联两句,“三百年来伤国步”句,有的版本认为“伤国步”解不通,改作“伤国乱”,这应该通了。但是,有没有“国步”一词?查阅词书,果真有此一词,改动者显然不知!《诗经·桑柔》便有“於乎有哀,国步斯频”句。后“国步”一词,即解作“国家命运”的意思。宋人《沁园春》有“国步多艰,民心靡定, 诚吾隐忧”句。今人马识途有联语云:“临渊履冰,国步幸从危难出;登高望远,春风喜自柳梢回。”再说,有清一朝,也并非三百年都是战乱的,康雍乾三世,便有百余年太平,所以,李鸿章也不可能写作“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路平民残”一句,“平民残”三字,明显是“三平调”,而且意思亦费解,所以许多版本作“吊民残”,是正确的。“吊”与“伤”对,不但工整,也体现了李鸿章并非一位置老百姓苦难于不顾的高官。亦有的版本作“悼”字,意思可以,但“吊”与“平”字型相近,应是“吊”误作“平”的可能性大。

尾联“塞北尘氛犹未已”句,“塞北”一词,尚有用作“环海”“寰海”“海患”“海外”等,令人难以判断孰是孰非。李鸿章在临死前要提醒国人,对“尘氛”不可等闲视之,问题是什么地方的尘氛?“海患”一词显然不通,应当排除;“环海”和“寰海”都是指世界范围,也不确,亦应排除,剩下的,便是“海外”和“塞北”可通。在20世纪之初,我国刚经历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慈禧、光绪也要逃离北京城,列强迫使我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须赔款银4亿5千万两,还有其他的苛刻条款。八国联军皆来自“海外”,以“海外”代列强,应是很恰当的,因此,较多版本用的是“海外”。当时,“塞北”有无尘氛?沙俄在参加八国联军进攻津京的同时,又单独出兵侵占东三省。在《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不肯撤兵。因利害关系,英、美、日出面干涉,后引发了一场在中国境内进行的惨烈的日俄战争。这是李鸿章死后的事。莫非李鸿章死前已预测到有此战?如此一来,“塞北”似亦通。不过,比较二者,还是“海外”合理。此句的“犹未已”的“已”字,又有“息”“熄”“尽”“了”多种,除了“熄”字不确,其余三字皆通,比较而言,“已”字为自然些。“犹未已”三字,还有的版本作“纷未尽”,语句颇为别扭,可能性甚少了。

经此分析整理,李鸿章这首诗应为:“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已,诸君莫坐等闲看。

青年时代的李鸿章即有诗名,且志气甚高,今录其未第时一首七律:“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李鸿章一生位高权重,在1901年末临死之前,尚能写下“劳劳车马未离鞍”这首反思自身、怆怀国事、警醒世人、艺术性也很高的七律诗,还是很值得赞许的。

(此文刊登广州《诗词》报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