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里赞伶仃
陈贤庆
1968年11月7日,深秋时节,笔者乘坐万吨巨轮“建华号”,与数千名青年学生一起,从广州到湛江去,不是旅游,而是“上山下乡”,远赴雷州半岛的农场。是夜,船驶到珠江口,在茫茫的海面上,远远看到一些若明若暗的岛屿,笔者忽然醒悟,此乃伶仃洋也。
当年的学生之所以知道“伶仃洋”,恐怕多是来自文天祥的诗句。1278年冬,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抗元被俘。次年春,元军将领张弘范得知南宋小朝廷在新会海外的厓山,于是发水军大举进攻,并押文天祥随行,想逼他去劝降。文天祥在经过伶仃洋时,写下悲壮的诗篇:“……惶恐滩头说惶恐, 伶仃洋里叹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当年,笔者夜过伶仃洋时,也故作豪放,口诵一诗,末两句云:“此行不作贾生叹,低唱丹心照汗青。”
其实,当年张弘范到厓山追击宋军,并不一定要如现在那样出珠江口,穿越大小伶仃岛。宋代,在珠江口西岸,香山大地还未形成,还是汪洋一片,露出海面的,只有现在阜沙的浮墟山、黄圃的鰲山、小榄的榄山、以及五桂山等。张弘范的舰队完全可以走捷径,行经上述岛屿,在岛上取淡水,再驶赴厓山。
可悲的是,文天祥可能就在敌船上目睹了厓山大战:南宋残军与蒙古军队展开了持续20多天的海战。大势已去的时候,左丞相陆秀夫把自己和少帝捆绑在一起,蹈海身亡;许多后宫、大臣、官兵跟随其后。史载海上浮尸有十万之多。更为可悲的是,从此以后,游牧民族统治了中国近一个世纪,中国历史的车轮因此停滞并后滑……
有道是“沧海桑田”,谁想到,汪洋大海会变成万顷良田,大自然造就了一块肥沃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同样的这块土地,在30年前,仅以“鱼米之乡”而闻名,而实际上,这土地的主人们并非都能丰衣足食;至于伶仃岛,还是贫脊凄凉、少人涉足的荒蛮之地。30年前,当整个国家仍处于“姓资还是姓社”的歧路迷惘之时,广东人尤其是珠三角人,即以先进者的姿态勇闯禁区,为改革开放摸索出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这块土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使世人为之惊叹。
历史的进程总是曲折的,就是我们欢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之际,一场来自美洲大陆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珠三角人亦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危机,过去的“资源投入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走出困境,重获生机,再创辉煌,是摆在珠三角人民面前的严峻的课题。
幸而,中央和省市领导在积极想办法。日前,赋予广东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使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这意味着在国内经济结构矛盾逐渐显露、世界经济危机持续蔓延的不利形势下,广东和珠三角再获全国改革“试验田”的重任!
如果说改革是被危机所驱赶的旅程,那么披荆斩棘、厉行创新则是先行者的使命。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固然是坏事,但危机中又往往潜藏着机遇,就看谁能抓住那机遇。既然中央给了救急扶危的政策,那么,“向危机要机遇”,应该成为珠三角人的一句口号,一种姿态,一种行动。
十余年之前,有一个人为能在珠江口建一座跨海大桥——伶仃洋大桥奔走呼号。但其时国力不强,惟有望洋兴叹。这人就是当年的珠海市长梁广大。在国力渐强的今天,伶仃洋大桥已正式更名为港珠澳大桥,珠海人中山人以及珠江口西岸的人们跨越伶仃洋的梦想,轮廓一天天清晰,蓝图一天天宏伟,现实一步步接近。一桥拉动,珠三角西部的棋子全盘皆活,广东西部地区战略地位将显著提高。由港珠澳为首组成的珠三角地区,成为世界最活跃的经济圈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伶仃洋那不息的潮汐,见证着历史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