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东序与留春圃

        陈贤庆

                   一、屈东序避难清晖园

顺德县是个文化之乡,历史上出过4名状元,429名进士,2484名举人。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順德县杏坛镇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归故里,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而独善其身。明朝天启元年(1621),他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镇)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 

到了清代,该园为进士龙应时购得。清代龙家子孙一门三进士,是当时广东有名的书香门第。嘉庆五年(1800年),应时之子翰林龙廷槐辞官南归,筑园奉母。其后,复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精心管建,清晖园格局始臻定型。

当年的清晖园景物如何?由于资料缺乏,已不甚清楚,倒是有位香山人,游览过此园,留下几首诗,成为宝贵的佐证。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香山县大黄圃人刘东序从家乡避难来到大良。作为文人,他在逃命中也不忘来一趟清晖园,漫步其间,写下了三首诗。

其一《偶步龙氏清晖园》: 太息朱门半掩扉,名园无主问谁归。空余簇锦花千树,犹见群山石一围。,从这首诗可知,清晖园当时已是“名园”,园中景物的特色是花团锦簇,石山伟壮。由于同样是要避乱,当时人去楼空。

第二首是《寄寓龙太史迪偶成》。其中阁耸天章插翠烟,福星高拱御书悬天章,就是当时主建筑之一天章阁,而御书悬应是皇帝的题词。通过此诗,我们可想像垂柳掩映中的天章阁高耸迷人。

第三首是《龙太史第惜阴书屋夜坐》,其中琴悬峭壁风声冷,花压疏棂月色饶。颇为清丽。可想像出园中惜阴书屋四周花繁木秀,窗朗棂透,月清色丽,水冷风凉的迷人景色。

                       二、仿清晖园建造留春圃

刘东序是位文人,但未能考取功名,不过,他为人有骨气,也擅长赋诗,特别仰慕屈原,后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屈东序”。通过这次避乱大良,屈东序见识了清晖园,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建造一座类似清晖园的园林私邸,以作隐居。回到大黄圃后,他便在居处三社坊开始策划经营,到了光绪年间,园林始具规模,取名“留春圃”。

留春圃的景色如何?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留春圃的景物犹存,据黄圃镇老干部苏照恩介绍,留春圃的前门正对着一条小河,河对岸有一株四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其中一枝枝丫伸过河岸,罩于大门之上。园林的后门处,是两口大鱼塘。也就是说,留春圃建于河与塘之间,从地理位置来看,恐怕会胜于清晖园。进入留春圃的大门,左右有两株高大的桄榔树,从远处即可望见。园内,楼亭台榭分布有致,花草木石点缀其间,菜地蕉林,鸭寮鱼堰,充满田园野趣,可以想见当年屈东序时在园中,效仿归园田居的陶令渊明的情景。屈东序的后人文、祥、生数辈,都住在该园中,也是一个书香之族。

                     三、从遗留的楹联想见留春圃

当日的留春圃的景色,还可以从幸存的一些楹联中想象。苏照恩同志收集到1949年以前黄圃地区散落在庙宇、祠堂、牌坊、园圃的楹联数十副,其中就有有关留春圃的多副。兹介绍以下:

屈东序作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留春圃“大门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此联概括出留春圃的特色:是个宜耕宜读的好地方。

屈东序所作“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此联既道出留春圃的有山有水的美好景色,更表达了作者闲逸的心态。

屈东序所作“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此联让人设想到,园内有溪泉瀑布,站在旁边,感到雨雾之清凉。又有一道或数道板桥,桥边种植松树,松阴之下,即使盛夏如秋。

屈东序所作“闸门西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此联暗示了园中之清凉,更突出园中老幼的好学情景。

屈东序之后,其友人与后辈仍不断丰富美化留春圃,并保留其耕读的特色,有楹联为证:

清道光年间,王文治作“拱廊窗联”:“柳阴分绿笼琴岳,花片飞红点砚池。”吴荣光作“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民国初年,刘小荀作“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刘茂才作“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钓游到处洽三春。”刘秋园作“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吴雨川、杜作三作“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

刘兆文有一“石柱联”作于1930年春:“偃仰摩挲想见太平久远,栽培成就弗忘先泽留贻。”

                               四、尾声

清晖园后来也日趋残破。1959年,中共广东省委书纪陶铸莅临视察,深为关注,批专款修复。1996年,顺德市委、市政府更将其加以扩建,重现名园精髓,以接待海外广大游客。但是,留春圃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改革开放后,政府还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而刘氏后人人口增多,需要建房亦有能力建房,于是,留春圃便错落地建了不少新式小楼,其后越建越多,园林景致,园内那两株桄榔树,包括门前小河以及小河对岸那株大榕树,现在都不复存在,也属憾事一桩。

 {此文以“观潮”笔名(因同版还刊登我的《清代澳门涉外凶案》长文)刊登2007年4月15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第四节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