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衡将军其人
陈贤庆
(一)
在清末民国期间,香山县走出了不少军政界人物。最近,笔者听说了“刘达衡”其人,缘起是,某天,笔者的一位学员、73岁的刘建汉先生知道我对民国的军政界人物以及香山历史有一些研究,问我是否知道身为“国民党中将”的他的大伯父刘达衡更多的资料。对刘达衡,我的确不知道,所以,在我的《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一书及自己所办的网站中并没有收入。回家后,查《中山市志》《孙中山与香山相关人物集》《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沙溪人》等书,均没有提及他。
之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刘达衡”并无专门条目,但我也获得了三条资料。
资料之一是,刘达衡是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一期的学生。
2003年,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居民拆迁之际,村民霍乐荪在家中准备丢弃的一堆旧报纸里发现了一份《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一期生毕业考试学绩表》,认为与黄埔军校有关,遂将其捐给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后经专家鉴定:广东陆军小学堂的文献不多,之前还未曾发现此类文献,这份有关其创始的文献对军事史的研究很有帮助。
《学绩表》有“标题”、“课分”、“课目”与“姓名”四大栏目和55位毕业学生的各科成绩。而其后53人,于1908年9月毕业后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刘达衡生于1891年,毕业时为17岁。有趣的是,《学绩表》中,是按学生的综合成绩排名的,排在第一位的是李鼎曾,刘达衡则排名第34位。
资料之二是,1936年2月6日,刘达衡授颁陆军少将军衔。
资料之三是,刘达衡曾任后勤部第十六兵站分监部分监。
在互联网上,我所能搜索到的,就是这三条资料。
(二)
对第一条资料,我作些解释。1903年,清两江总督岑春煊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设立了一所“将牟学校”,名叫武备学堂,为清军培养下级武备人才。1905年,经清政府批准,在武备学堂旧址开办陆军小学堂。初为陆军中学堂附小,1906年9月改为独立的小学堂,有各种管理、教学人员100多人。第一任总办为虞汝钧,著名民主革命家赵声曾在这里担任过监督。主要招收15—18岁的高小生和初一生,教授基本的军事知识与技能,修业满3年后再升入陆军中学堂。第一期学生80名,有邓演存等,于1908年9月毕业,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者有53人;第二期招生100人,有蒋光鼐、陈铭枢等人;毕业生部分升入南京第四陆军中学;1907年秋第三期招生约100名,有李磊夫、陈骥等;1909年第四期招生约100名,有邓演达、张云逸、陈济棠等人,1912年毕业后转升广东都督胡汉民所办的陆军速成学校第三期步兵科;1910年第五期招生约100名,有余汉谋、徐景唐等,1913年毕业后升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据有关文献记载,陆军小学堂开设的课目众多,第一期有十个科目,以后各期还增加了许多科目,如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气象学、生理卫生学、音乐、国语、野外要务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单个或班排队教练,柔软体操、刺杀、射击、剑术等等。广东陆军小学堂培养了大批民国时期的著名政要与军事将领,上面提到的学员即是,而刘达衡则是他们的师兄。
对第二条资料,也作些解释。民国期间,军衔的颁授比较复杂,比较混乱。既有北洋政府的颁授,也有孙中山政权的颁授。1935年起,国民政府向高级军官重新授衔,分上将、中将、少将三等。1936年2月6日,有50名军官授衔少将,刘达衡排名第22位。能在抗日战争前获授将官,都是很有资历的军人。
至于第三条资料,有关“后勤部第十六兵站”,据刘达衡儿子刘一江所说,是在广西南宁,属桂系部队。那已是刘达衡退役前的职务。
(三)
刘达衡的整个人生经历,尤其是1908年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毕业后的经历如何?刘建汉先生后悔在其大伯父生前没有详细了解。刘达衡于抗日战争胜利后退役,居住在广州市大德路大华新街11号3楼;其时,刘建汉先生已有近10岁,随父亲拜访过大伯父刘达衡,听过一些情况。解放后,刘达衡移居到第十甫的宝华南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建汉先生在南海县大沥镇工作,不时到大伯父家拜访,知道了更多的情况。1967年,文革期间,刘达衡作为“国民党的残渣余孽”,被遣返中山县的石岐老家,住民安街41号祖屋,刘建汉也目睹了大伯父的最后结局。近年,刘建汉先生曾到市政府部门、市档案馆、中山故居、中山图书馆等找寻过大伯父的有关资料,尤其希望寻回他的“交代材料”,均无所获。刘建汉先生就他自己从大伯父处以及其他亲属中获得的信息提供给我。最近,我亦通过刘建汉先生与旅居美国洛杉矶的刘达衡将军的儿子刘一江先生通过电话,可惜刘一江先生对父亲的情况也知之不多。综合有关信息,列举于下,是否准确,我亦作些粗浅的分析。
一是,据刘建汉先生介绍,其祖上为香山县沙溪溪角乡人,为刘氏柏轩一支。后迁至板湖的湖洲村,再移居环城的龙眼树冲。刘达衡的父亲叫刘寿康,为檀香山华侨,母亲叫林兰,是檀香山富商兼侨领林容畎的姐姐,刘寿康夫妇归国后在龙眼树冲生活,生有八个子女。刘达衡是大儿子,出生于1891年(旧历)2月27日,字裔光,号耿卿。上述内容,因是刘达衡的后人提供,族谱有记载,无疑是准确可信的。
二是,刘达衡是早期的同盟会员。刘达衡是香山籍人,父亲是檀香山华侨,父子肯定都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而1905年,刘达衡即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受到赵声等进步军人的教育,加入同盟会,我认为,这是完全可能的。
三是,刘达衡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其前身是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学校,吴佩孚、孙传芳、蒋介石、白崇禧、张群、唐生智、李济深,以及与刘达衡在广东陆军小学堂同期的邓演存、二期的蒋光鼐、陈铭枢,三期的李磊夫等,都毕业于该校。刘达衡后来考入该校,与白崇禧、夏威等同学,属第三期,学习时间是1915年到1917年。刘一江先生证实,在台湾铨叙部有佐证材料。
四是,刘达衡曾参与东征讨伐陈炯明,其时是东征军的一名团长;北伐战争时,也是团长。刘建汉先生在某年曾到沙溪云汉一座庙拜访一位老人,一提“刘达衡”,那老人就知道“刘达衡团长”。孙中山曾在广州两度建立政权。刘达衡是香山籍人、革命军人,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保护广州军政府等,都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否当到团长,参加过东征陈炯明?我查阅过粤军第一师、建国粤军及国民革命军的资料,在旅、团、营等军官名单中,尚无刘达衡之名。至于在北伐战争时是否团长,也缺乏佐证。但是,刘建汉先生回忆到,伯父曾对他讲过陈炯明叛变和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故事,起码可以证明,当时刘达衡是追随孙中山在广州任职的。
五是,刘达衡曾出任八路军参谋长。如果是指抗战初期的、人们熟悉的“八路军”,则肯定不对。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9月11日后,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因为“八路军”叫得顺口,一直没有改过来。有趣的是,在沙溪龙瑞的刘氏宗祠,就有牌位写着刘达衡为“民国中将”、“八路军参谋长”的。刘建汉先生曾走访过沙溪镇81岁的刘林杏老人,老人回忆,在1947年9月(农历)出版的《溪角月报》(编辑是刘若卿),就提到刘达衡担任过上述的军职。但是,所谓“八路军”,并非由红军改编的那支“八路军”,而是粤军或桂军的“八路军”。据刘建汉先生考证,1928年3月24日,陈济棠任八路军总指挥;1929年12月31日,白崇禧任八路军总指挥。刘达衡很可能就是出任上述某支八路军的参谋长。
六是,刘达衡曾在桂系夏威部任职。刘建汉先生说,抗战时期,日寇入侵广东,他们全家从中山逃难到广西,先到梧州,再转藤县、南宁、百色。刘建汉1939年出生于广西,而刘寿康1943年在藤县去世。在广西期间,他们都依仗着刘达衡的关照。刘达衡是粤籍将领,与桂系白崇禧和夏威是同学,刘达衡投靠桂系,在桂系夏威部任职也是不奇怪的。至于刘达衡在抗战中参加过什么战役,则缺乏这方面的佐证。查夏威(中将加上将衔)的经历: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十六军军长,留守广西。9月13日任第八军团军团长。1938年4月12日兼任第八十四军军长。1939年2月6日任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同年11月1日改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桂南会战。1940年1月31日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8月率部参加桂柳会战。这段时期,刘达衡追随夏威,参加过桂南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是有可能的。
七是,刘达衡的最高军衔是中将。1967年,文革期间,刘达衡作为“国民党的残渣余孽”,被遣返中山县石岐。在石岐街道,他被批斗,在他所写的交代材料中,他自己交代是“中将”,所以,在斗争会上,主持人也会喊道:“国民党中将刘达衡站出来!”刘达衡的军衔会否是中将?不是没有可能的。按照他的资历,1936年授的少将衔,算是较早的一批。同是1991年出生的广东陆军小学堂三期生李磊夫,在1942年7月卸任要职。1943年担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的闲职。刘达衡或许也是这样挂了个“中将”衔。再说,在文革期间,自报国民党的“中将”肯定比“少将”罪名大,如果不是“中将”
,刘达衡没有必要自找罪受的。据刘一江先生所说,“少将”是国民政府铨叙部备案的,“中将”是某部门颁授的。
(四)
除此之外,刘建汉先生还提供如下信息:
1967年刘达衡被遣返回石岐时,他已经76岁,再遭受不公正的批斗,次年上半年,即去世,享年77岁。
刘达衡妻子郑英嬢,1905年(旧历)11月22日出身于石岐的望族。1998年10月22日去世,享年94岁。
刘达衡的儿子刘一江,1927年出生于上海。其时,父亲刘达衡奔走在上海与武汉之间。20岁时,刘一江被国民政府送英国留学,学习轮机技术。1948年2月从英国接回租借的重庆号巡洋舰,并任重庆号巡洋舰的轮机长。1949年2月25日晨,重庆号巡洋舰在中共党员毕重远领导下,舰长邓兆祥率全舰官兵547人举行起义,驶离吴淞口,26日到达解放区烟台,加入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刘一江在上海机械制造学院任教。1962年回中山探亲。回上海后,被怀疑有偷渡境外的行为,被开除公职。1964年回广州。后经周恩来总理帮助,安排在广州文史馆工作,并担任荔湾区政协委员。1970年,被遣返中山板湖镇湖洲中环。1979年再回广州,任广州市参事室参事,仍被选为荔湾区政协委员。1993年移居美国洛杉矶。现年85岁。
刘达衡的六弟刘伟棠,在大革命期间跟随香山著名的学运领袖刘广生从事进步的学生运动,并在龙眼树冲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被捕牺牲,年仅16岁。如今,中山市烈士陵园有其牌位。
刘达衡七弟,即刘建汉先生的父亲刘钧衡(字宇光),解放前曾任中山县县党部秘书长、建中日报董事长以及建华印刷厂董事长等。1951年去世。
刘一江先生强调,父亲是一位正直的人,但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贡献微薄,不必再追寻他的经历。不过,笔者认为,作为追随过孙中山革命、并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一定痕迹的中山籍人士刘达衡将军,他的经历、尤其是整个军旅生涯未能得到完整的了解,总是一件遗憾的事。希望本文能引起其他历史研究者的关注,期待有新的更准确的资料提供。
2012年6月
(此文先后刊登《孙中山研究》2012年第二期、《中山档案方志》2012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