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复的故事
陈贤庆
序
清朝末年,国家衰败,饱受列强侵略和欺负,许多志士仁人都在寻求救国救民之策。在这方面,香山的先辈更为突出,容闳探求教育救国,郑观应探求改良救国,唐廷枢探求实业救国,孙中山探求革命救国,还有一位香山人,也在探求救国之策,他就是香山石岐镇人刘师复。作为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者的刘师复在世不过31年,却有不少故事……
同盟会发起人之一
清末,广东香山县石岐镇有一刘家。刘家是当地的望族,家境殷实,院内有池塘、桥廊、亭榭等建筑,被称为“水楼刘家”。1884年
6月
5日,刘家添一儿子,取名刘绍彬,字子麟,学名绍元。青少年时期,刘绍元曾两次应童子试和乡试,第一次得补博士弟子员,第二次落第。
1904年,20岁的刘绍元到香港,旋即赴日本留学,因立志反满,光复故国,在日本留学时更名思复,后再改师复。1905年8月,刘师复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和首批会员。同年底,应孙中山邀请,由日返粤,参加香港《东方报》的编辑工作,宣传革命。次年,刘师复在故乡石岐镇创办“进德女学”和“武峰阅报社”,宣传进步思想,兴办进步事业。
1907年,南方的革命党人先后在潮州黄冈和惠州七女湖发动起义,但都由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镇压而失败。愤慨于李准“日以拿捕党人为能事”的行径,革命党人欲爆炸而除之。刘师复在日本时曾向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学习制造炸药,便自荐此任,得到胡汉民、汪精卫的赞同。
1907年4月29日,刘师复在试验装配炸药时,不慎发生爆炸,面部受伤,左手五指俱废,警察闻讯赶来,将其抓获。在审讯时,刘师复自称为三水李德山,因化学实验而不慎受伤。官府不信,疑其为革命党人。后来,李准的慕僚,原香山知县郑荣指认出了他,但也得不到确切的证据,只得将其判为嫌疑犯,解归香山县监禁。他的左手因严重受伤,被从手腕处截掉,仅存一右手。
此后,慈禧和光绪相继离世,在郑彼岸等香山知识界知名人士数百人联名禀保下,刘师复终于在1909年12月9日获释。出狱后,他来到香港,住在同盟会南方支部。
“支那暗杀团”团长
这次暗杀的失败以及监牢的囚禁,并没有磨灭刘师复的坚强意志,他反而更加迷信暗杀的
作用。1910年,他在香港组织“支那暗杀团”,又在油麻地购置房屋制造爆炸品。开始了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暗杀活动。支那暗杀团以“同心同德”四字为团的小章。团员入盟典礼仪式极为严肃和神秘,入团时间规定在半夜,厅中四围张以黑布,当中一桌,围以白布,桌上置一骷髅头,旁置一白蜡烛。入盟者一人独对骷髅若干时刻,才由主盟者告以团的宗旨和方略。团员分为两种,一种为执行员;一种为补助员,即暗杀后放置“支那暗杀团”标志的人。
除了团长刘师复外,支那暗杀团成员还有陈炯明、谢英伯、高剑父、朱述堂、李熙斌、郑彼岸、林冠慈、丁湘田(女)等人。支那暗杀团曾得到孙中山的支持,孙中山认为“惟与革命进行事机相应,及不至摇动我根本计划者,乃可行耳。”意思是暗杀行动要服从革命大局。
支那暗杀团成立后,曾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暗杀活动:1911年3月,曾拟往北京刺杀载沣,未果;1911年8月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炸伤水师提督李准;10月李沛基炸死广州将军风山。1912年2月,辛亥革命成功后,"支那暗杀团"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宣告解散。
“心社”社长
辛亥革命前,刘师复以暗杀为主要活动;辛亥革命后,他转而以宣传无政府主义为己任。
无政府主义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的施米特和法国的蒲鲁东;60年代后,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成为重要角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分子在努力向西方学习,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无政府主义思潮也传入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主张建立无政府集体主义或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之所以在中国有市场,皆因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统治,人民普遍要求摆脱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枷锁,在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播到中国之前,无政府主义也很受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向往。
刘师复认为,要实现无政府主义,要破坏“一切伪道德恶制度”,就要砥砺自我,修养道德,净化心境,通过自我的提升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1912年2月,他和莫纪彭、林直勉、郑彼岸等在杭州白云寺集会,成立了“心社”,这完全是一个自我约束的道德组织。
为了规范会员的行为,他们制定了《心社社约十二条》:一、不食肉,二、不饮酒,三、不吸烟,四、不用仆役,五、不坐轿及人力车,六、不婚姻,七、不称族姓,八、不入政党,九、不做官吏,十、不做议员,十一、不做海陆军,十二、不奉宗教。
按照第七条,刘师复废去“刘”姓,只叫师复(为叙述方便仍用“刘师复”)。刘师复有女友丁湘田,感情笃厚,互相胶漆,但一直未婚;
心社成员郑佩刚,一直追随刘师复的思想。郑佩刚与刘师复的妹妹刘无等相识相恋后,厮守终生。他们追随师复“十二不”之中“不结婚”的戒言,没有任何婚姻仪式,却“相其白首”,实践了刘师复的理想。
对于“十二不"其它信条,刘师复从来都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即便到后来病情严重时,医师劝他吃肉、喝牛奶增加营养,滋补身体,他也力辞不从。有次一位政客乘轿造访他,到了路口也马上下轿步行;有一次开会,有个正在吸烟的人听说刘师复到了,马上把烟藏在衣袋中。
但是,心社制定的规约,近乎清教徒式的清规戒律,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甚至忽视了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生存需求,反而是不道德也是难以实行的。
“晦鸣学社”领袖
为了竖起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大旗,1912年5月,刘师复和莫纪彭、郑彼岸等人在广州创立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团体“晦鸣学社”,正式确立了刘师复中国无政府主义领袖的地位。晦鸣学社取“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定位于“平民之机关”,而其社刊《晦鸣录》则是“民之声”,以“令天下平民生活之幸福”为宗旨。
这之后,刘师复便呕心沥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宣传中。他坚信,劳动是人的本能,随着公有制的实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人将平等,劳动也将成为快乐。在他想象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皆从事于人生正当之工作”,“劳动之苦恼将变而为游艺之幸福矣”。无政府主义对劳动的这种认识和定位,无疑是带有进步性的。
1913年8月间讨袁战事失利后,袁世凯的鹰犬龙济光兵临广东,摧残和镇压进步文化学术活动,刘师复和晦鸣学社被迫亡命香港、澳门等地,几经波折,最后落脚上海滩。1913年8月,刘师复在《无政府浅说》一文中认为,“实行共产主义,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贫富之阶级既平,金钱之竞争自绝,此时生活平等,工作自由,争夺之社会,一变而为协爱”。
1914年7月,刘师复在他的《无政府共产党之目的与手段》一文中阐发了他的无政府主义理想。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主张财产公有。社会一切财物归公有,废除私有制,废除钱币。劳动仅仅是个人的需要,劳动成果归大家所有;
二是主张人人平等。废除一切国家机器,自我管理,人人平等;
三是主张婚姻自由。取缔婚姻制度,男女自由结合。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四是废除宗教信仰;
五是主张教育平等。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和工作权利,无论男女,皆应得最高等的教育。每人每天只需工作二小时,至多四小时,剩余时间用来自由研究科学及娱乐,从而使人的体力与脑力得到均匀衡发展;
六是主张世界大同。采用所谓“万国公语”,即世界语,使"远近东西全无界限"。
英年早逝
刘师复所描绘的画卷,确实美丽锦绣,然而,要建立这样的社会,又谈何容易!由于思想执着,为推广世界语而奔走四方,结果积劳成疾,不幸于1915年3月27日逝世上海,年仅31岁。临终前,他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终生追求的思想和主义,他说:“师复将与无政府主义同葬支那之黄土而已。”这“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哀鸣,令人感动!同年9月24日,郑佩刚、徐安真等将他的遗骨安葬于杭州之烟霞洞旁。由于刘师复对传播世界语的热忱,他的墓志也用世界语书写。
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上个世纪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师复死后,无政府主义者内部发生分化,曾是无政府主义者的李石曾、吴稚晖、张继、刘师培、钱玄同、周作人、匡互生、毛泽东、恽代英等,归属各个阵营。在三四十年代,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仍继续宣传无政府主义思想,著名作家巴金,便曾是一位无政府主义者,“巴金”二字,据说就是取自“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上世纪八十年代,巴金满怀深情地回忆说:“刘师复的墓在杭州烟霞洞附近。三十年代我到杭州去过几次,也到烟霞洞去。刘师复的墓碑上写的是世界语……后来我也去烟霞洞,就找不到刘师复的墓了。”如今,杭州烟霞洞的山体上刻有“师复墓”三个字,已不见墓。
后记
刘师复等无政府主义者当年描绘的世界是美好的,但是,却是无法实现的。历史证明,没有政府的权威,没有了法律和宗教的约束,民众不可能自律,国家必然内乱。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也曾实行过“无政府主义”,结果,造反派、红卫兵无法无天,横扫一切,造成长达十余年的浩劫。
刘师复是在复杂的年代复杂的社会中产生的人物,其思想和经历也是复杂的,笔者没有能力为他作出准确的评价,只是肯定一点:勇于探求救国救民之路者,都是值得后人尊敬的。
(此文刊登2007年7月15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专栏;收入2020年中山市政协出版之《人物传略》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