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江南行
(二十一)
离1977年1月的第二度江南之行两年后,即1979年2月,我仍在雷州半岛的农场,境况并没有多少好转,甚至更坏。此时,大多知青都已回城,而我还未得机会。不过,此时,我们的国家又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是一种令人高兴的改变。
1976年10月6日,中国人民粉碎了万恶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祸国殃民的“文化大革命”。然而,十年浩劫,积重难返,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华国锋走不出毛泽东的阴影,不敢迈出大胆改革的步伐,而是以“两个凡是”禁锢着国人的思想,国家的航船仍在风雨之中徘徊着。经过两年的观望、讨论、斗争,党内党外,全国人民都呼唤着变革,呼唤着能改变中国命运的、顺应历史潮流的伟大领袖人物的出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78年11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了党的11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些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问题。
11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可以媲美遵义会议的党的重要的会议;11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而我,正是乘着11届三中全会的东风,在1979年2月开始了第三度的江南之行。我的探亲目的地,是母亲所居住的南京市,而妹妹和妹夫,也从黑龙江回来探亲,在南京与我回合;此时,他们已经多了小宝宝。
2月2日,是旧历年初六,我离开农场,到了湛江。上两次,我都是取道广州、上海到南京的,这次,我想搞搞新意思,选择别的路线。于是,那天晚上,我坐上了湛江至武昌的火车。我的目的地并非武昌,而是于次日在广西的柳州下了车。我为何不在桂林下车?原来,在1973年5月,我回广州时,就是走的这条路线,中途在桂林下车,游览了一两天,所以,这次,我选择了在没有去过的柳州下车。
我应是凌晨时分到达柳州的,有《柳江桥晨望》一诗可证明:雨雾凌晨散,人车日出忙。柳江桥上望,四处好风光。柳州的确是一座美丽的古城,柳州的木材很好,故有“死在柳州”之说。当然,柳州还与一位古人相连,那就是当过柳州刺史的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柳州就有一座柳侯公园,就在市区内,很容易找到,公园内主要的建筑物就是一座柳侯祠。
柳侯祠建于唐代长庆元年,位于罗池边,初名罗池庙,宋徽宗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改名柳侯祠。现存建筑为清雍正七年重建。祠内环境清幽,有柳宗元、韩愈、苏轼等人的手书石碑,以及柳宗元的衣冠冢和柑香亭、罗池等纪念建筑。我有《游柳侯祠》一诗记游:碑亭怀古事,曲径引清幽。独坐罗池畔,风寒说柳侯。
桂林的岩洞出名,而柳州也有一处著名的岩洞,叫都乐岩。都乐岩离市区较远,我记得要坐近半小时的公共汽车才到。查查资料,可知这都乐岩整个风景区面积有1600亩,在纵横不到3公里的谷地内,群山环抱,清溪流淌,古榕垂柳,亭台楼阁,荷塘鱼池,景色优美。就在这一片地方,周围有岩洞四十多个,经过修整开放的有盘龙洞、通天洞和水云洞,面积6千多平方米。当日,我游了什么洞,现在已无法记起,但印象肯定是很好的,从我《游都乐岩》一诗可知:奇岩怪石雕人兽,绿影红灯绘妙图。洞内风光何处有?桂林肇庆也难如。我认为都乐岩比我去过的桂林、肇庆的岩洞都好,可见它的奇妙。
柳州市内有一座山,叫鱼峰山,这是我最后去的一处景点。鱼峰山在鱼峰公园内,山的形状如鲤鱼直立,柳宗元称为石鱼山,后人改称鱼峰山。山高80多米,山上树木茂盛,石刻甚多,也有不少洞穴。我一直登上峰顶,可以看到柳州城全貌:楼房林立,马路纵横,车水马龙,四周群山起伏,眼底柳江如带,夕阳西下,景色更美。且看《登鱼峰山》一诗:登上鱼峰顶,柳州一望中。白楼新景象,红屋旧痕踪。留影双桥北,吟诗独岭东。澄江如玉带,映送夕阳红。
在柳州玩了一整天,夜晚,我拖着疲乏的身躯又上了一趟北去的列车。我在湖南境内没有下车,一直往东到了江西。在江西境内,又看到了残雪。且看《从柳州至江西》一诗:夜别柳州市,鱼峰渐影稀。车行千里路,残雪满江西。
(二十二)
4日下午,渐近黄昏,我在江西的省会南昌市下了车。本来不下车,一直往前,就是杭州、上海,即可转到南京,但这是过去走过的路,我想另辟蹊径,所以在南昌站下车。说到南昌,很自然就想到1927年8月1日共产党在那里举行的起义。而事实上,我正是对南昌起义有兴趣,或者说比较熟悉,才决定在此作短暂停留的。就在一年前,我买了一本写南昌起义的书,我被那些起义英雄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周士第、陈毅等深深感动,也被那曲折悲壮的起义历程所深深吸引,于是,我不自量力地参考书中的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写出了一个题为《南昌起义》的电影文学剧本,然后寄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当然,剧本后来被客气地退回。不一定是剧本写得不好,而是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岂能出于我这样的无名小辈之手笔?!剧本虽不成功,但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是研究了一些有关南昌的地形地理,所以下了火车之后,我通过站前路再转入八一大道,直奔八一广场。
八一广场,顾名思义,当然是有纪念八一起义英雄和烈士的作用。但是,这个广场原来是并没有纪念塔的,1977年8月1日,是南昌起义五十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纪念塔破土动工。也该是我有幸,在我到达南昌不到1个月之前,即1月8日,纪念塔落成。所以,我能看到一个全新的南昌起义纪念塔。在暮色之中,我看到广场的南端矗立着一座高塔。塔呈四方形,高45.5米,正面有“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下有“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碑文;其他三面有“宣布起义”“攻打敌营”“欢呼胜利”三幅大型浮雕,以及其他的装饰图案;塔顶以直立“汉阳造”步枪和由红色花岗石造的八一军旗组成。南昌起义是我军建军的开始,是由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但长期以来,周恩来不主张过多宣传南昌起义,而是指示多些宣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文化大革命”期间,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大多被打倒或靠边站,南昌起义更黯然失色了。打倒“四人帮”后,历史还其本来的面目,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该该耸立云天,起义的英雄和烈士受到人民的景仰。
在黑夜之中,我沿着中山路来到八一公园,原想进去看看,但天气寒冷,里面灯光又比较昏暗,游人稀少,最后在外面看看就算了。我还要计算好如何按时赶到南京,南昌肯定不宜久停。于是,我往回走,回到火车站一带,吃了点东西,就等候北上的火车。夜晚10点钟时分,在寒风之中,我坐上了往九江方向的火车。在南昌停留的几个小时,达到了一些目的,如看到了八一起义纪念塔,但也留下许多遗憾,未能游览更多的地方。这种遗憾,在《到南昌》一诗中便可体会:去年笔下写雄英,今夜南昌大道行。可叹匆匆来复去,谒陵未尽满腔情。
我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九江市。从南昌有铁路到九江,但九江就是终点站。那时还没有九江大桥,更没有京九(龙)铁路,我到九江的目的,就是在九江可以坐船到南京。从南昌到九江要行车几个小时,具体几个小时我记不得了,但可以肯定,我在车上完全不敢睡觉,我到九江时天还没亮。有《夜入九江》一诗为证:南昌一别转车行,孤旅天涯叹冷清。夜入九江寒气重,长街灯火若天星。
九江市在长江南岸,鄱阳湖之北,是赣鄂皖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省的北大门。九江古称江州、浔阳、柴桑等,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我所知道的,和九江联系最紧密的可能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了,“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病卧浔阳城”“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使我知道“浔阳”“江州”就是九江,白居易在那里生活过,并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当我下了火车,来到了长江边,看到点点渔火,片片帆影,不禁怀念起白居易来,也不管这段江是否浔阳江,就口占一首《浔阳江夜望》的诗:渔火动微澜,汽船往返间。江州司马白,何处泣青衫?
等到天亮之时,我在一家小吃店吃了一些早点,不想休息也无处休息,便到街上闲逛。看看路牌,始知是湓浦路,忽忆白乐天送客遇琵琶女之处,正是“湓浦口”,原来江州司马,就在此处“泣青衫”。再走走即发现,原来九江火车站和九江港,都在附近。于是,我在港口售票处买好了中午上船到南京的船票,便心情舒畅地逛街。九江的街道还算整洁,那滨江路尤其舒服,可以北望长江,南眺庐山。当时正是冬季,而我也要赶往南京,完全没有上庐山之意,能远远望见,也觉心满意足了。且看《游九江市》一诗:湓浦江头立,匡庐远望明。闲游心绪好,不觉日高升。
在湓浦口附近,有一个很大的湖,叫甘棠湖。甘棠湖面积有270亩,由庐山泉水注入而成,时值冬季,水面微波荡漾,景色优美。时间关系,我不能遍游全湖,但主要的也是最近的景点——烟水亭,我不可能不游览。烟水亭旧址可以追溯到三国时候,相传东吴都督周瑜在此点将练兵,故又称周瑜点将台。烟水亭则是白居易当江州司马时所建,后因其《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句,遂名为“浸月亭”。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九江讲学,其子在堤上建烟水亭。后两亭俱毁,在浸月亭旧址重建时用烟水亭之名至今。亭在湖心,有曲桥一座,自湖畔蜿蜒接于亭上,以供游人参观。无论站在桥上还是站在亭上,眺望湖上碧波,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有《游烟水亭》一诗:平湖一镜开,有客远方来。最是流连处,周瑜点将台。
(二十三)
2月5日大概是中午时分,我坐上了一艘东行的长江客轮。这客轮的始发站是武汉,九江不过是中途站罢了。至于从九江到南京的船票价格为多少,我已无记忆,但肯定不贵,不然,我何以买得起?船上有供旅客休息睡觉的铺位,虽不是单间,但在并不讲究享受或没有条件讲究享受的当年,这已是很不错的了。幸好当年社会治安还好,鲜有偷窃、抢劫之事,所以把行李放于自己的铺位上,即可以放心到船头船尾等处,眺望长江两岸的风光。当时我虽一天一夜都没有睡过觉,但心情很好,并不觉得睏和累,这种情绪,从《乘长江轮赴南京》一诗可知:风暖游江好,楼船破浪东。山峦一抹远,城镇两舷逢。艳日浮波面,白鸥戏水中。晚霞红烂漫,诗兴溢心胸。
船行不久,即到了一个叫湖口的地方。湖口在长江南岸,鄱阳湖之北端。提到湖口,似隐隐有些印象,思索良久,忽忆苏轼的《石钟山记》,即写到湖口,“而长子迈将赴绕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原来石钟山就在这湖口,当年苏轼就在此山作了科学考察,考得石山能发出钟声之迷。但我翘首远望,也难以辨别哪一座为石钟山。再往前走不远,我们又到了一座城,同行者告我,彭泽也。提起彭泽,我也不陌生,一下就想到了彭泽令陶渊明。原来,当年,陶渊明就在这个小县城做官,因做官不符合他的天性,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又或者嫌官小俸禄低,总之他只当了81天县令,即挂印辞官而去,一路归家一路作《归去来兮辞》,然后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这两处地方都引起我的兴趣,故作有《过湖口彭泽》一诗:湖口江南岸,何方听石钟?舟行彭泽县,忽忆弃官翁。
船再往东行,便进入安徽省的地界,到了日暮时分,我们抵达安庆市。安庆位于长江的北岸,应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但我人在船上,无法领略其风采,只是看到江边耸立着一座高塔,那是什么塔,有多少层,当时我并没有弄清楚,后来才知道,那叫振风塔,有七层之高,当时我想,我肯定这辈子也没有机会登上这塔的,谁知,一个月后,我竟然登上去了,这是后话,下面会写到。对于安庆,我了解得实在少,并不知道她有大龙山、九华山等著名的风景区,更不知道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墓也在此处。不过,我却记住了另一个人,那就是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他曾坚守安庆,与李鸿章的淮军作殊死搏斗。这知识,是以前从小人书上得到的。因此,我的《过安庆》一诗,就提到陈玉成:烟笼寒水望渔灯,高刹江边问几层?犹记当年安庆市,英王于此抗清兵。
安庆之后,就应该经过枞阳、贵池、铜陵、芜湖等地,但我都没有留下诗歌,可知其时正是夜间,该是枕着波涛声睡眠的时候。一觉醒来,已是2月6日的黎明,轮船驶到了当涂、和县、马鞍山市一带。这一带,和几位历史人物有密切相关。一是西楚霸王项羽。中学生大概都知道,项羽最后的结局,是不肯过江东而乌江自刎。那乌江,就在马鞍山市之北岸。相传项羽死后,其乌睢马悲伤不已,跳入长江,马鞍则化为一座山,即马鞍山。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但人们赞叹项羽,纪念项羽,倒是真真实实的,乌江边即有霸王庙,始建于唐代,我当然无法上岸游览。一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和马鞍山市之间,在翠螺山之麓,有一采石矶,因盛产五色彩石而得名。采石矶悬崖绝壁,兀立江流,遥对天门山,长江流至此,因受天门山夹江对峙所阻,水流变得湍急,李白的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即写此景。采石矶上有太白楼,又名谪仙楼,是后人为纪念李白而修建。原来李白晚年寄寓当涂,曾多次来漫游,写诗作词。不仅如此,李白还喜欢在月夜把酒赋诗,当喝得醉熏熏时,不知月在天上还是在水中。最终,他出事了,一天月夜,他照例在一处舍身崖上对月举酒吟诗,在万分陶醉之际,他从崖上跳下江中捉月,结果淹死了,衣冠落入江中,渔民捞起,在翠螺山腰建衣冠冢。李白所跳之崖,又叫捉月台。当然,这些景点,我都只能望山眺矶而作遐想。又,唐刘禹锡的《陋室铭》,篇幅短小而艺术高超,堪称千古名作。想不到,刘禹锡之陋室,就在和县,可惜我也无缘一睹。过了马鞍山市,便进入江苏省,我回望那片安徽大地,众多古迹而未得游览,深有感触,得《六日清晨过马鞍山》一诗:夜闻扬子浪,到此正凌晨。乌骑沉千载,马鞍卧至今。霸王抛业尽,古地换容新。李白衣冠冢,徒然客子心。
(二十四)
2月6日上午,我结束了四日的旅程,到达了南京,见到了母亲、哥嫂一家以及早已在南京等候我的妹妹和妹夫。其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母亲不停地感叹,在隆冬季节,带着这么小的一个婴儿,从北到南,奔波数千公里,简直不可思议!但不管怎样,亲人再度见面,皆大欢喜,我有《三入金陵》一诗记其事:风和日丽到金陵,兄妹欢欣母泪盈。别后两年多少事,一杯暖酒万般情。9日中午,妹妹和妹夫携婴儿回上海,我给他们送行。我们在南京,只相处了不足四天,又得分离,令人叹息。但我们都只得有限的探亲假,归途遥遥,只得执手道别了。我有《送芳妹、海荣回上海》诗云:松江北国海之南,四日金陵酒未残。汽笛一声人去后,几时重聚指江山?
妹妹和妹夫离开后,我显得有些寂寞,只要是在家多些陪母亲说说话。2月11日,是旧历1月15日,即元宵节。是夜月光很圆,清辉满地,我在校园内漫步,思绪忽然回到了雷州。我在那块土地生活了十年,何时才能离开?何时才能结束这种羁旅生涯?于是,又得《元宵夜望月》一诗:十年辛苦稻粱谋,何事闲居有闷愁?此夕清辉流满地,金陵望月似雷州?
2月16日,我决定外出,作短途旅行。第一站,我要到江北的扬州市。我是一大早坐长途客车去的,用了多少时间才到达扬州,我已记不得了,但几乎要半日时间,是可以肯定的。先在南京过长江大桥,然后经过六合县、仪征市,才到达扬州。我对扬州的认识,只能来自书本和戏剧之类,如隋炀帝为了能舒舒服服游江南,开凿了一条大运河;而大运河正是从扬州接入长江,再连接到杭州的。又如唐代才子杜牧,在未得意之时,就在扬州过了十年落拓但风流的生活,写下了“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诗句。我又似乎记得,扬州的月夜是很美的,杜牧就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描写。更妙的是,古人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的感叹。将天下的明月分为三份,其中有两份都落到扬州,可见扬州月夜之美!当然,从“胡马窥江去后,犹厌言兵”(姜蘷《扬州慢》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又得知在历史上扬州曾遭到多次严重的破坏。至于扬州有什么值得去名胜古迹,二哥只给我提供了一处,叫瘦西湖,这也是我首先要去的地方。
下车以后,我坐公共汽车先到瘦西湖。瘦西湖在扬州西北角,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别的湖一般都呈圆形,而瘦西湖是狭长形的,所以以前曾叫“河”,如炮山河、保障河,到清乾隆时才叫“湖”,称长春湖。后人又将它与杭州西湖相比,觉得它另有一种清瘦秀丽的特色,故称瘦西湖。当我慕名而来,进入湖区后,我马上有一种萧杀、破败的感觉,湖内寂静少游人,亭台楼阁虽在,但似久未修葺,破落灰暗。登上小金山,我眺望整个湖区;漫步于大虹桥、五亭桥,我欣赏那冬日的寒水;徘徊平山堂、平远楼、谷林堂,我缅怀曾在扬州做官并留下古迹的欧阳修与苏轼。但总的印象,瘦西湖让我失望,可能也是“十年浩劫”破坏,日久失修,缺少管理之故吧。既游之,不可无诗,得《游瘦西湖》一首:闻道扬州好,远游入瘦湖。高亭冬日静,弱柳冷风疏。白塔空怀旧,金山自叹孤。虹桥通小径,无意入迷途。
离开瘦西湖后,我沿着一条小河来到了扬州博物馆。原来以为博物馆应该有不少文物,谁知,进去以后才发现,只得寥寥无几,毫无意思!博物馆内有一些破旧的亭阁,一看,才知道是史公祠。这“史公”何许人也?原来就是抗清英雄史可法。后来我才知道中学的语文课本选有一篇全祖望写的《梅花岭记》,记叙史可法抗清及牺牲的事迹。史可法死后,遗体找不到,其义子史德威在梅花岭上建一衣冠冢,就在今之博物馆内。但我去参观时,则是一派破败景象,我流连了一会,就离开了。后有《参观扬州博物馆,谒史公祠》一诗:古物寥无几,残亭败阁台。梅花何处有?祠墓寄思哀。
离开博物馆,看地图附近应有个天宁寺。本是晋朝太傅谢安的别墅,后改建为寺,为江南名刹之一。但是,当我走到那里时,却见寺门紧闭,不知何故,总之不得其门而入。问门前的一位男人,扬州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游览,他介绍说何园。我有一首《记何园》的诗,前有小序,记叙了我寻找和游览何园的经过,我引用如下:“听路人说,有一何园可供游览,几经曲折,才在一条叫徐凝门的小巷内找到,门票5分。进去一看,原来是一座废花园,空无一物,真是哭笑不得!既来之,不可无题,亦作一绝记游。”这小序指出了何园的位置,尤其珍贵的是,它记录了门票的价钱,是5分钱,可见当时5分钱的作用。何园现在不知修复得怎样,但当时的确象是一座“废园”,和我同行有几位游客也大喊上当,有诗为证:踏破铁鞋寻觅汝,看来一座废花园。风光总是难留住,世事沧桑莫问前。其实,何园也是很有名气的,又名寄啸山庄,为清官僚何芷舠私家园林,故名。按现在的旅游词典,把它介绍得十分好,可与苏州园林媲美,我想,可能是当时没有修复并保护好,所以给我留下如此差劲的印象吧。
在城南尚有一个文峰塔,远远可见,那是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的起点,我也想去看看,但一问路人,方知文峰塔所在地已成了自来水厂,我只得叹息。我原来是打算在扬州过夜的,但这大半天的奔波都让我失望,实在不想在扬州逗留了,而此时,我又发现轮船站有船开往瓜州,于是,我突然改变主意,要到瓜州去过夜。扬州本来名胜古迹甚多,有的是我不便去到,如城西北4公里处的大明寺等,有的则是“浩劫”之后尚未修复,总之很难体现“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繁华。在离开扬州时,我有《别扬州》二首表达我的失望心情。其一:半日街桥巷陌奔,扬州八景逝如云。城郊剩有西湖瘦,赠与游仙满面尘。其二:来游远道为吟诗,离去空空夕照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繁华惟有杜郎知。当然,“离去空空”也说得不够准确,毕竟见识了扬州地方,留下了几首诗,也算收获的。
(二十五)
我为何要到瓜州去?瓜州是个什么地方?对于瓜州,我并不陌生,旧读唐诗宋词,时见“瓜州”二字,如“京口瓜州一水间”“两三星火是瓜州”“楼船夜雪瓜州渡”等。原来,大运河到了扬州,还未得入长江,还有30公里左右,到了瓜州,才接入长江。可见,瓜州就是一处重要的津渡,与南岸镇江市即古之京口隔江相望。我到瓜州,就是想发怀古之幽思。
我乘坐的是小汽船,速度较快,在夕阳之下驶向瓜州,我的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又得《从扬州至瓜州》一诗:运河流水已千秋,旧日锦帆万里游。远望瓜州遥在目,夕阳辉映汽船头。渐近瓜州时,我看到了有一个大闸,可能就叫瓜州大闸,这是控制长江流水的一处重要枢纽吧。我又得《题瓜州大闸》一诗:千里运河入大江,沟通南北自隋炀。瓜州大闸巍峨立,断放升关水莫狂。
到了瓜州,我找好了一家旅店。饭后,我在瓜州的街道漫步。瓜州不算大,但也比较热闹,到处灯火辉煌,很难找到有什么古代遗风。我一则感到遗憾,一则感到高兴,毕竟瓜州古渡也步入现代化了。于是,又得《瓜州之夜》一诗:古渡无遗风,瓜州现代城。夜来灯闪耀,岂是两三星?在街上走了大概一个小时,我回到旅店,毕竟白天奔奔波波,要好好休息了;而且,在那个时代,还没有很丰富的夜生活,只能在旅店看看书报。躺在陌生的床上,我感到有些可笑,自己怎么会在瓜州这个小地方过夜?睡觉时,应该不可能听到长江或运河的波涛声的,但我分明又觉得耳畔传来阵阵悦耳的流水声,它伴着我,使我不觉得孤独,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且看《夜宿瓜州》一诗:寻欢冬日作行游,夜宿瓜州古渡头。阵阵涛声催入梦,孤身不觉有乡愁。
第二天,我的目的地是对岸的镇江市。镇江有什么名胜古迹?我起码预先已听闻,镇江有著名的“三山”——“京口三山”,即金山、焦山、北固山。我只希望,此三山,不要象扬州的景物一样,残破不堪;希望能让我踏遍三山,尽兴而归。清晨,我从瓜州坐渡轮过江,心情舒畅,口占《瓜州晨渡》一绝:京口瓜州一水间,渡头车马往来繁。江心日照云霓淡,隔岸遥遥北固山。
我首先去的,是金山。金山高60米,周越520米,原来浮于江上,所以也叫浮玉山,后来长江水流变迁,至清时与岸连接。金山的建筑,依山而造,亭台楼阁,层层相接,丹碧辉映,令我兴奋不已,流连忘返。金山之上有座金山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唐代因开山得金,故名。金山寺之名,一听即觉得很熟悉,何也?原来人们可以马上联想到戏剧《白蛇传》,想到许仙,想到白蛇、青蛇,想到法海和尚。的确,《白蛇传》正是借用金山寺。金山寺内有个法海洞,内有法海石像,似被囚于洞中。其实,法海为唐朝宰相裴修之子,先在庐山出家,后到金山寺,相传开始隐于此洞。法海是一位名僧,被《白蛇传》丑化了。围绕金山寺,还有不少动人的传说,如佛印与苏东坡、道悦与岳飞、梁红玉桴鼓等。金山之颠有慈寿塔,为慈禧太后60寿辰而建,辉煌壮观;有留云亭,内有康熙御笔石碑,上刻“江天一览”四字,所以此亭又叫“江天一览亭”。站在山颠,登上塔亭,眺望镇江及长江景色,真是一大享受。我在慈寿塔下,也请那里的摄影师照了一张相,后来平安寄到手中。
我在1974年游览太湖时,见到了“天下第二泉”,当时我想,是否谦虚不称“第一泉”?如果有第一泉,那又在何方?想不到,在这个金山上,我居然见到了“天下第一泉”!这第一泉又叫中冷泉,在金山之西,当年唐陆羽评天下泉水时,中冷泉评为全国第七(原来唐朝时已有全国性的评比);稍后,刘伯刍把宜于煮茶的水分为七等,中冷泉被评为第一。于是,中冷泉又称“天下第一泉”。对这个第一泉,保护是很严密的,泉南有亭,泉北有楼,四周围以石栏。
金山的景色甚美,建筑物保护得甚好,令我甚为欣慰,可以弥补昨日游扬州之失。于是,有《游金山》五律一首:京口金山寺,初来喜欲狂。亭离天际近,塔望大江长。法海非奸诈,东坡有赋章。江天一览尽,无处不风光!
游金山之后,我来到了北固山。到底是沿着江滨路走去的,还是坐公共汽车去的,我已忘记了。北固山在镇江市东北的江滨,高48米,长约100米,因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山”;又因梁武帝曾登山顶,北览长江及江北景色,又名“北顾山”。北固山上有座甘露寺,相传最早建于三国时期。说起甘露寺,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会有些印象,在刘备招亲那一章中,就提到过。现在的甘露寺,还留下不少刘备招亲的故事和遗迹,如溜马涧,相传孙权与刘备在此纵马驰骋;如狠石,相传孙权与刘备坐此石共商抗曹战略;还有山顶的摩天亭,又称凌云亭,相传刘备死后,孙夫人孙尚香在此奠祭,所以又名祭江亭。梁武帝上北固山,相传也在此亭眺望。甘露寺内还有座铁塔,因纪念唐代唯卫公刘德裕建塔而称卫公塔,俗称甘露寺铁塔。塔多次遭大风刮倒或被雷击毁后重建,现仍存四层。在宋代,北固山上肯定有一座北固楼,辛弃疾就有“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词句。但我没有发现有此楼,倒是见到一座多景楼。此楼附近风景秀丽,宋书法家米芾称为“天下江山第一楼”。细看介绍,原来多景楼就是北固楼。登临北固楼,的确可以远眺长江秀色以及江北大地,令人心胸开阔,思绪澎湃。
游北固山,不仅使我看到了壮丽的风光,也让我感受到了不少历史遗迹,获得了美的熏陶。如此收获,不可无题,得五律《游北固山》:北固山何处?长江浪水滨。卫公雷不倒,甘露日愈新。迁客嗟荣辱,诗人咏古今。摩天亭上望,游子作长吟。
在镇江的某家小饭馆吃了午饭,我即赶到焦山。焦山在镇江市的东北角,在象山的对岸,要坐小船才能过去。焦山其实是一个浮在江中的小岛,山高150米,周约2000米,满山苍松翠竹,宛如碧玉浮江,所以又称浮玉山。山北有两座小山,一曰松寥山,一曰夷山,古人称为海门。那么,何以叫焦山?原来是与一个人有关。东汉末年,有位人士叫焦光,可能是不满乱世,跑到这座山来隐居,他居住在一个洞里,常年不出。汉献帝(当时似是个小孩,把持朝政的应是先董卓后曹操)三次下诏,请他出山为官,但焦光不应诏,这事,世称“三诏不起”,而他所隐之洞,也称为“三诏洞”,甚至他隐居之山,也叫“焦山”了。世上每不求名者,偏留名,有时,人生何苦着意营逐?
焦山如浮江之玉,历来就是游览胜地。山上有六朝柏、宋槐、明银杏等珍贵古树;名胜古迹有定慧寺、吸江楼、华严阁、壮观亭等。各处都保护完好,景色秀丽。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建筑宏伟,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等,是江南佛教胜地之一。吸江楼,在焦山之颠,楼上四面开窗,临窗远眺,长江浩瀚,尽入眼底,江涛激浪似与人呼吸相应和,故有“吸江”之名。焦山之上,还有一处碑刻群,存有南朝至清朝的碑刻263块,可以看到苏轼,米芾、鲜于枢、陆游、乾隆等人的真迹石刻。虽然我是个书法的门外汉,但也感到这批碑刻的珍贵的艺术价值。在游览之中,忽有一个发现,原来山上还有一个古炮台。此炮台还有一段光荣的抗英历史,1842年7月15日,英国军舰“弗莱吉森号”向焦山侦察时,遭到炮台守军的轰击。
非常愉快地游览了焦山的名胜古迹,也如游金山、北固山一样,写一首《游焦山》的五律吧:海门江上立,浮玉耀清明。石靠诗翁显,洞因隐者名。华严阁赏画,定慧寺闻经。忽有流连处,炮台抗贼英。我觉得,焦山之游,实在难于用一首诗来概括,美哉!
日落之时,我坐小船回到了象山,即赶往火车站。想到这一天之行,实在不虚,可说满载而归,心情特别的好。到了火车站,看到那车站原来是刚刚落成的,宽广壮丽,更觉高兴。我买了回南京的车票,大概在附近吃了晚饭。在离别镇江时,我竟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觉得“京口三山”实在太美了。我后来才知道,镇江还有个南郊风景区,也有不少名胜古迹,如米芾墓、招隐寺、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台等,可惜我都没有机会去到。离别镇江时,也有一首《别镇江》五绝寄赠:车站新宽美,黄昏上月台。金焦留恋处,何日可重来?
(二十六)
游罢扬州、瓜州、镇江归来后,我则收心养性,抓紧时间看看书,看看一些重放和新引进的电影。书看了几本已不记得,但诗集中有《重读〈燕山夜话〉哀邓拓》一诗,说明《燕山夜话》是重读的书之一。诗云:枉汝龙蛇二十年,分明身败是章篇。燕山此日重惊世,何处寻君下九泉!邓拓有“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的诗句,害得他枉死的原因之一,正是《燕山夜话》,所以我说“分明身败是章篇”。
这段时间,重放的电影,尤其是新引进的美国“大片”,倾倒了亿万中国的观众,我也趁此机会,常常去看电影。幸而那时的电影票价很低。我所记下的,就有《摩登时代》《流浪者》《雾都孤儿》《巴黎圣母院》《白玫瑰》《未来世界》《车队》《生死搏斗》等。我记得,看《摩登时代》时,是和侄儿赞宁一起去看的,卓别林的精彩表演,笑得他前仰后翻;看《未来世界》和《车队》,让我们初次领略高科技,并得知世界汽车已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尤其使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印度电影《流浪者》。这部电影我在五十年代已经看过,但那时我只是个少年人,感受不深,这次,是和侄儿赞宁在某一夜在南京军区后勤部礼堂看的,那深刻的主题与内容,那曲折的情节,那演员精湛的表演,那动听的音乐与歌曲,都是无懈可击的,令人为之倾倒。我还联系到“文革”期间的“血统论”对青年的残害,不禁泪如雨下。我有《电影〈流浪者〉观后》五绝一首记其事:拉兹遭遇苦,丽达善良心。一睹流浪者,终宵泪满襟。
有机会,我还参观一些文化艺术的展出。如某天,我到鼓楼参观现代中国花鸟画作品展览。南京鼓楼建于明朝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我前两次到南京,都只能远观,未能入内,这次参观展览,可以顺便游览。这次的中国现代花鸟画,汇集了当代的花鸟名画作品,让我眼界大开,宛如置身于一座大花园之中,我有《参观现代中国花鸟画作品展览》一诗:巍然屹立石城头,洪武年间有此楼。斗艳争荣莺燕舞,浑如身在百花洲。
我在南京期间,还忽然发生了一件大事!2月17日,忽从电视上得知,中越边境发生了战事!由于越南不断骚扰我广西和云南边境,我国政府忍无可忍,决定发起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教训越南那小子!世事多变,中国和越南,原来是“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谁能想到回兵戎相向?我还想到,越南离雷州半岛不远,不知会不会殃及到我的“老巢”,所以天天关注战事的发展。幸而,3月5日,我国宣布撤军,这场仗也结束了。我也有《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一诗:枪声连角起,边土日无光。抗敌安南去,保家卫国疆。
3月6日,刚好是我来到南京一个月。那天风和日丽,正是游览的好时候,我和母亲一起到玄武湖。这玄武湖,不仅风景好,而且就在城市之中,游览方便,我三度来宁,三度来游,可见对此湖之钟爱。第一次,我看到的,是玄武湖初秋的景象;第二次,则是冬景,而且还中途遇雨雪;此番来游,则是三月天,天气转暖,有些初春的景象;而且,这次游湖,意义又有不同,是我单独和母亲来游览,而这种情景,是很少的,所以,我十分珍惜,并在某个摄影点上合影留念。我有《和母亲游玄武湖》一诗记游:初春寒乍暖,趁此好阳光。绿柳新垂缕,红梅已吐香。平湖轻艇泛,画栋美娘妆。母子栏边立,留颜照一张。是夜,我在校园中漫步,想到来宁一月的生活与游历,想到今后自己的尚未可知的道路,不觉有所感慨,又得《来宁一月感怀》七律一首:远别胶园三十日,金陵羁旅一鸿毛。观书品戏多幽雅,侍母亲兄少献劳。志大应知才学浅,路长不畏岳峰高。光阴催我唯勤奋,热血雄心莫弃抛。
(二十七)
3月13日,我要离开南京了。而这次离开,并不是我一个人,母亲在南京住了几年,有些厌倦,又想回南方小住;另外,又挂念我的处境,不知我在农场是如何生活的,于是,我趁次机会,带母亲回南方一趟。
考虑到坐船会方便一些,所以我选择了走武汉之路。13日下午3时,我和母亲乘坐长江轮东方红14号,离开南京港赴武汉,二哥等来送行。船往西走,逆流而上,和我来时刚好相反。由于带着一位老人,要处处照顾她,我已没有闲情逸致去观赏两岸风光。直到晚上,忽见圆月当头,长江夜色甚美,原来那天恰是旧历十五。我站在船头,眺望江上之明月,忽发诗兴,得《长江夜航》一绝:船行千里路,隐隐岸边山。一夜长江月,清辉照客寒。
14日上午9时,航船到达安庆,需要停1个小时。而码头之上,就屹立着振风高塔。我来南京时,船并没有在此停留,想不到现在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乘客可以上岸。于是,我安顿好母亲,自己上岸登塔,气喘吁吁,冷天也渗出汗来。安庆振风塔,又名万佛塔,建于明朝隆庆四年即1570年,在迎江寺之内。塔是砖石结构,高七层,分168阶盘旋而上,每层八角,各悬铜铃,风起叮当作响。塔内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块。登塔眺望,远处龙山,眼底长江,包括市区景色,一览无遗。我觉得虽不能与登杭州六和塔相比,但在航行旅途中,能得以登临高塔,那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亦不可无诗,有《登安庆振风塔》一诗:轮船安庆暂停休,上岸匆匆汗渗流。高塔振风多壮伟,长江万里眼中收。
15日上午9时,航船到达终点站汉口。我们即到武昌,买好了下午4点40分到湛江的161次火车票。我们在武汉逗留只半日,不可能去许多地方,只是到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建于五十年代,它起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作用。站在蛇山之上,很自然会想到唐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荒草凄凄鹦鹉洲。”唐时尚“空余黄鹤楼”,但现在连黄鹤楼也不复存在了;汉阳很难看到“树”,鹦鹉洲则早被工厂高楼所遮蔽,站在蛇上之上,所见到的景象早与崔颢所见的不同,此乃时代变迁也。倒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让我想到自己的处境,产生了淡淡的忧愁。有《武汉长江大桥远眺》一诗为证:难寻黄鹤鸟,鹦鹉也无洲。极目桥头望,不知喜或愁。但是,我万万想不到的是,半年后,我竟然身处湖北,落籍荆州,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武汉则成了我经常过往之地!人生之路,有时变幻莫测,自己也难以把握啊!
15日下午4点40分,我们乘坐的161次列车向南开出了。在车轮滚滚之中,我又忽有感慨,想不到此行又踏足了一个省,见识了一个大都市,而现在终于回归了。于是,又得《别武汉》一首五绝:昨夜金陵月,今朝汉口风。黄昏何处去?南下雾云中。
16日,列车行走在湖南、广西大地,有些是我熟悉的地方,如桂林;有些则是我这次江南之行刚刚游览过的景点,如鱼峰山等。渐近广东,心情愈兴奋,愈紧张,难怪古人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进入广东地界,也就意味着我的第三度江南之行结束。以后,虽然我仍有一些“江南之行”,但都比不上这三度江南之行那么精彩,那么深刻。这是我漫长的人生岁月中难忘的六年,从我的这段经历,又多少可以折射出时代的某些色彩,所以,把它写下来,总还是有一点意义的。
我要感谢岁月给我留下的并不成熟的诗歌,正是依靠这些诗歌,我才能回忆起当年做过的事,到过的地方,并写下了这一篇长长的游记。所以,我在文中处处引用,绝不是炫耀我的诗歌写得多么好,而是要以这种方式,表示我不会埋没它们的痕迹,对诗歌没有兴趣的读者,是大可以跳过不看的。这篇冗长的文章要结束了,还是让我以一首题为《南归》的五律诗,化作句号吧:又别龟蛇去,舟车驿路频。黄昏洞庭水,午夜湘夫人。象岳迎归客,鱼峰送旧宾。欣然花树发,知是岭南春。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