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南雄孙中山故迹之行 

                              陈贤庆

      2008年9月20、21日,这两天,市孙中山研究会组织会员到韶关,参观考察孙中山当年活动的踪迹。我们一行50余人,坐“广之旅”的两部大巴。我与萧老先生同坐,后又同住酒店房间。
      20日早上7点出发,中午到达韶关南华寺。吃完斋饭,便去游寺。此寺我几年前去过,不觉新鲜。孙中山当年北伐时到过南华寺,所以寺中有中山亭一座纪念。至于孙中山在南华寺逗留了多久,都做了什么事,讲了些什么话,则难以考究了。与我们同行的,有中山石岐西山寺主持释某大师,他是从南华寺来到西山寺的。在游览的过程中,大师则充当讲解员。我有《
浣溪沙·南华寺》一阕记行:“古寺巍峨卧岭头,香烟缭绕景难幽。廊亭殿阁客声稠。    六祖金身人必拜,中山小榭我偏游。斋餐滋味嘴边留。”其中,“六祖金身人必拜,中山小榭我偏游”一联,甚是精彩,自己赞美一番了。

     其后,我们到韶关军分区。为何到那里?原来,那里有一楼房,曾作过孙中山北伐时的指挥部,现楼已不存,仅大院内还有一棵大榕树。之后,我们再到中山公园,那是一座纪念孙中山的公园,有孙中山的铜像一尊。之后,我们驱车到南雄市,在那里吃晚饭并住宿。晚饭后,我与几位同伴游览市容,发觉这县级市比想象中要好,马路宽阔,沿江的长堤有特色,而且市区也很热闹。看来,改革开放三十年,各处城乡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南雄这粤北小县城,也别以为很落后啊。

      21日上午,我们先去游览梅关古道。梅关古道我没有来过,所以甚有兴趣。这是广东与江西交界的一条古道,是北方之人入粤,以及粤人北上的主要通道。据说孙中山当年两度经过这里去北伐。梅关、梅岭,顾名思义,应是梅花很多的地方吧。的确,梅关、梅岭,正是因梅花而得名。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夏末秋初,并没有梅花开放。不过,沿着古道的石阶而上,的确可以感受到古人行路之辛苦。古代粤籍读书人,要上京参加科举考试,也是背着行囊,汗流浃背地上坡下山吧。当年,陈毅元帅就曾在此地打过游击,经历九死一生,并写下著名的《梅岭三章》诗篇。该诗篇刻在古道旁一块大石之上,以作纪念。当我们上到梅关最高处,站在一小亭中,可以眺望山下江西省的赣州市。我有《浣溪沙·梅关古道》一阕记此游:“粤北山多胜景埋,梅关古道我初来。沿途树绿未花开。    千块石阶寻旧迹,三章大作壮今怀。亭中远眺赣州台。

      之后,我们再到珠玑巷,寻宗问祖。南雄珠玑巷,久闻其名其事,惜未踏足。这次有幸来游,当细细品味。据说,广东人多是因避战乱从中原迁徙而来的,这应当很有依据。据学者研究,粤方言就保留了许多中原古音和古汉语的元素。朗诵古诗词,难怪用广东话可以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秦末、西晋末、宋末、元末、明末等,北方大乱,中原之民只得南逃,逃到岭外这南蛮之地。从北方到岭南,须经梅关古道;过了梅关,何去何从?一时难以决定,古人便先找一处地方安顿下来,其后再作打算。于是,离梅关不远的珠玑巷一带,便是理想的栖息之地。到后来,经历“胡妃之祸”,经过这里作中转,然后再南迁,南迁至粤中、粤西、粤东,尤其是珠三角一带。现在的珠玑巷,已经变了味道,古旧建筑还有一些,那似是而非的各家姓氏的“祖居”犹在,但是,更多的是“何氏”“黎氏”“李氏”“陈氏”等现代化的大祠堂相继建成,各姓的后人均更方便可在此“寻根问祖”了。新旧建筑物混合其间,让人有杂乱无章之感。但不管怎样,这样的景点,一般是“到此一游”,难有二游三游了。也以《浣溪沙·珠玑巷》一阕作记:“名巷珠玑世上闻,欢歌笑语乐寻根。胡妃故事动游人。    画栋雕梁非汝祖,蓬门败瓦是吾亲。犹思远辈徙迁痕。

      下午2点钟后,我们便回中山,到石岐已晚上8点多了。
      韶关之行,认识了马部长。他原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也是一位经济学家,今年二月退休,被安排到孙中山研究会当副会长。他主持搞两个展览,一是孙中山生平事迹展,一是我市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的成果展。老马从报上了解到我的“文字功夫”,提议孙中山研究会请我协助他做这两项工作。在归途中,我便带回去一叠文稿。其后,我协助马部长完成了两个展览馆的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