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与陈氏长辈同游广州陈家祠
陈贤庆
1994年4月17日,我早上去到广州。中午,与四叔、大哥、二哥,还有远亲陈良发兄一起在某餐厅吃午饭。午饭后,大哥因事离开。四叔提议,说陈家祠就在附近,看看可否进去。于是,便有了此游。
我虽生于广州长于广州,亦久闻陈家祠之名,且为陈姓子弟,但是,却没有进去过一次!是以前没有对外开放,还是我自己对此古建筑视而不见?查查资料,1950年,在陈家祠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自1959年以后,该建筑便受到政府保护。但文革期间遭破坏则是难免的。文革结束后,得以重新修葺,对外开放。没有进去过,主要还是我自己的问题了。这次,可以弥补此遗憾吧。
中国陈氏的始祖,我大概知道出自河南的颖川,然后向四处开枝散叶。宋后明后中原人口之南迁,不乏陈氏,皆经粤北南雄之珠玑巷停留再南下。其中一支,便到了阳江沅岭一带,为吾家之始祖。
还是回到我们所参观的陈家祠吧。陈家祠坐落在广州西门口,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由黎巨林设计。乃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姓族人捐资兴建的合族祠,供奉陈氏始祖,又称陈氏书院,为广东各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诉讼、议事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陈家祠是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呈正方形,面积为6400平方米,建筑布局主次分明,厅堂轩昂,廊庑秀丽,庭院幽雅,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岭南建筑精品。1959年,陈家祠又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收藏和展出广东以及全国的陶瓷、刺绣、雕刻、书画等民间工艺精品。今天,陈家祠又以“古祠留芳”之名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成为广东及广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作为陈姓子弟,游览陈家祠,感慨应该比别人多吧。同行中的老者,即我们的四叔,时年已80岁。早年,他在乡间经营小生意,五十年代初的“土改”,因家中被划为“地主”,他被迫出走香港,三十年后才能再回内地。幸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治清明,他才得以安享晚年,并对晚辈有所资助。
我二哥,其时58岁,在南京当了40年教师,
高级讲师职称(学校并入东南大学后定副教授),提前退休,返回广州再发挥余热。我有一诗赠他:“金陵一去白头归,余热南疆再发挥。珠海羊城犹创业,中山小聚雨微微。”
同行之陈良发兄,比我长两岁,原来也因家庭出身问题备受磨难,幸而改革开放后,重见青天,如今,在东莞石龙中学担任语文科组长,与我同行并同“级别”,我与他共同语言不少,还约好有机会彼此互访。
至于我自己,除了照顾母亲及妻女外,工作也还安定顺利,三年前,与二哥合作,四叔赞助,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了《民国军政人物寻踪》一书。两年前,当上学校语文科组长。还有一喜,就是今年1月,我还被选为镇人大代表,踏足“政界”!3月,作为镇人大文教卫小组成员视察镇上各项工作,有诗为证:“人民代表为人民,镇上巡行问众声。厂企乡村医校去,扫除浊秽共扬清。”
此外,我大哥退休后潜心研究书法,现已在书法界小有名气;妹妹、妹夫,今年也作为“特殊人才”从黑龙江农场调回上海工作,更是一喜。
中国之大,陈姓子弟,人才肯定很多,但能象我们一家几位这样,也算对得住列祖列宗了。
最后,就以七绝一首结束今日此游吧:“画栋雕梁古色香,精工文物竞辉煌。从前未入陈家庙,此日宗亲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