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寒假南行探亲记

                                 陈贤庆

    1979年9月,我到了湖北,当上一名中学教师。次年即1980年的寒假,以及暑假,我都没有回广东。这年9月,我有一诗《到湖北一周年作》:“羁旅江湖不识家,男儿处处有光华。一年荆楚耕耘后,新土枯藤已露芽。”工作了一年,小有成绩,故有“新土枯藤已露芽”之说。

    1952年,我家四叔被迫从家乡逃亡香港,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回内地。我们的原在广州工作的三舅,1970年也被迫逃亡香港,之后也没有回过内地。1971年4月,解放前就在广州居住的我们的父母,被遣返回乡,广州的居所被收归,不知住进何人。大哥一家住在中山四路长塘街一大屋。大屋中住着“七十二家房客”,他们只占6平方一小房,以及厅中之一角。用“悲惨”来形容他们的居住环境,实不过分。感谢十一届三中全会,感谢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香港的四叔、四舅都可以和我们联系;当年逃亡港澳的内地同胞,都可以合法地返回内地探亲访友。1980年,我家有一件大事:由四舅提议,由四叔出资,由我大哥策划并监工,在白云路一巷中建了一幢三层小楼,于是,我家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南京的母亲,也准备回广州居住。

    1981年的寒假,我是必须要回广州,体会那种喜庆的。

    1月25日,我离开学校,经武汉转火车,26日下午3时到广州;其时母亲、二哥、侄儿赞宁已先我一天从南京回来。春节前,我们的三舅和两表弟从乡下出来;2月3日,四舅从香港回到广州;年初八,四叔和同乡志和叔从香港回广州。可以想象,这年的春节,我们家有多高兴!有诗为证:“离多聚少是吾家,叔舅今朝共品茶。愿得年年无劫难,太平盛世说中华。”遗憾的是,妹妹一家还远在黑龙江农场,这年春节没有回来。

    在广州期间,我们去过越秀山、烈士陵园、东湖公园、文化公园等,尤其亲历了大年三十之夜,广州城的花市,以及零点时满城的鞭炮声。有诗记载:“团年饭后赏花容,桔大菊鲜芍药红。待到零时钟响起,满城爆竹耀星空。”十年浩劫,将中国人民压抑得太久了,所以,1977年后那几年的春节,是中国人民怨气大释放,喜气大展现的机会,所以,尽管满城硝烟弥漫,但是大家的心情是十分舒畅的。

    2月16日,我要离开广州回湖北了。但是,我并不是经武汉回去,而是去了南京。这是为什么?原来,当时我还是孤家寡人,二嫂在南京,说有一相熟的女子,与我条件相仿,是否可即来一趟南京认识,待其后发展。这事有点不靠谱。然而,四叔认为可行,并资助我们坐飞机的旅费,这样可以尽快来回。于是,我和二哥、赞宁在广州白云机场,坐上一架叫“子爵号”的飞机飞南京。上了年纪而又关心政治的人应该听过“子爵号”三字,当年林彪夫人叶群的代号就是“子爵号”。这飞机并不大,可能加上气流的影响,飞了不久,我便开始呕吐,恨不得马上着陆。

    两小时后,傍晚时分,在寒气之中,我们到达南京机场。入城时,我看到马路两旁的梧桐树都挂着冰棱。是夜,二嫂安排我与那位女士见面谈话,但我俩显然没有缘分,最终也没有结果。南京之行,我只赚了一次空中旅行。

    18日下午5时,我离开南京,乘船西行。有诗如此记载:“暮色苍茫别石城,轮船西去夜无声。天涯孤旅寻常事,眺望江堤万点星。”20日中午到武汉,因为要在武汉住一夜,于是,下午,我便到汉阳的归元寺参观。

    归元寺座落在翠微路西侧的翠微峰下,初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寺名“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即归真,就是超出生灭之界,还归于真寂本源的意思。 开山祖师是白光、主峰两位俗家同胞兄弟。归元寺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寺内古木参天,泉清水碧,曲径通幽。山门之内是中院,院内有钟鼓楼、斋堂、念佛堂等建筑,还有翠微泉、翠微古池、翠微亭等景观。院内梅花、桂花、玉兰、紫薇等百花竞艳,松柏、棕榈青春长驻,山石盆景相照辉映,形成景色宜人的“翠微妙境”。而我最记得的,恐怕就是五百罗汉了。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堂名满天下,民间有谚:“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只有这四座寺院的五百罗汉堂才称得上佛家的至宝、艺术的精华。而归元寺的罗汉更以形象生动、神彩飞扬、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让人感到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灿烂。我的一首诗,就主要记下“五百罗汉”的:“大雄宝殿畏深严,不信弥佗也肃然。古寺归元今日盛,百千罗汉绕香烟。

    21日中午,我回到东桥学校,结束了这次寒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