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探望三帆市和温哥华侨中校友 

                             (美国) 黎康乔

                           上篇  三帆市     

        7月初,我趁着美国国庆假期,由美国东岸飞到西岸去旅游兼探望美西的侨中校友,特记以下。

       虽然纽约和三帆市都是美国的大城市,但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三帆市是100多年前中国人最早登录的美国口岸,也称旧金山(新金山是那里? 胡念祖解释是澳州),三帆市居住着大量的华侨。我们侨中也有众多的校友。最多一次校友聚会曾有80多人。

       刚下飞机,在机场候机区,就感觉和纽约大不一样。来机场接人的小汽车,可以缓慢地在接人的地方行驶。司机可以逐一看清在路边每个人的面孔,然后施施然停下接人,这在纽约是绝对不可能的。正在张望之际,一辆绿色的7人座停在面前,蔡丽嫦校友在车上向我们招手,真不敢相信眼前这充满自信的商界女强人,就是当年和我同在中山三角公社插队那个稚气未脱大姑娘。三十多年没见,一路上往事讲不完,另一边蔡丽嫦的手机也响不停。美容院和餐馆的伙计来电,蔡丽嫦一边下指示,一边无奈地对我说:“没办法,小生意,事事得亲力亲为。”讲起往事,我不禁问起一件几十年不解的问题。同学都知道,我们侨中上山下乡,跟学校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三水插队,一个是到徐闻的军垦农场,只有个别是投亲靠友。我到中山三角插队是跟着黄大同一起靠友才来到那相对富饶的水乡的。我问蔡丽嫦她又是怎么来到三角的,蔡丽嫦大笑,她说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原来当68年上山下乡高潮的某一天,她和同班的关卫卿同学在街上闲逛。碰上两个农村干部在街上问路,问她们广州15怎样走。指明路向後,互相聊起来,蔡丽嫦问那干部,到15中有何事,原来他们是中山三角公社来广州接受知青的干部。蔡丽嫦接着又问那干部,三角公社在哪?干部说:从中山石歧走三小时就到。蔡丽嫦一听,马上就要求到三角插队。那干部公社当然支持她们热烈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啦,很快就就答应。一心想去洋插队的蔡丽嫦到了三角,她们才知道自己搞错了方向。原来三角是离石歧北面三小时路程,离澳门还远着呢。还好,那里也是水乡,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年多後她再一次插队(洋插队)也成功了,可怜同伴关卫卿三返四次跑不出来。一次偶然无意的问答,改变了人一生的命运。想起36年前的往事,当年彼此住在隔壁的大队也不知道,是在公社开知青大会时才相遇,今朝重聚三帆市,几十年的谜团才揭开,不禁相视大笑。

      大概20分钟,车子缓缓开进胡念祖校友公司的停车场。祖的公司就在大名鼎鼎的硅谷隔邻,他带领我参观公司,一路上用各种语言和员工打招呼。我说:“祖,你真行。”祖说:“是呀,我们的员工来自五湖四海,既有来自中国广州、南京,也有来自香港、台湾的,两岸三地讲什么话的都有,大家合作无间,公司内部广东话,普通话并行,对外业务用英语。”参观了公司的办公楼、仓库,我意外发现祖的公司有一个为员工而设的图书馆。他向我解释:以前打工,下班时间没事时员工会聚赌,打麻将等。有时连老板都参加,不但对身心无益,还因钱银瓜葛影响互相的关系。刚开始他把自己的书放出来,希望员工有空无聊时读,发现这些书很受大家欢迎,后来干脆买些书给大家阅读,公司反正有地方,就专门开辟这里为图书馆,这样所费不多,开卷有益,对自己对员工对生意有百利而无一害。想不到做生意,不是光顾赚钱这麽简单,还有很多管理的技巧和学问呢。

       晚上美西侨中校友会长文抗生和胡念祖设宴招待校友们。在席上见到了久闻大名三帆市广州同学会创始人兼会长陈傑民。尽管我们在电话上有过多次交谈,但面对面还是首次。陈傑民会长向我讲述了创建广州同学会的经过,成立以后的苦和乐。以及他退任会长的因由。他模着自己的光头,笑着说:“你看看我的模样。也应由年青人来接班呀。”当天晚上到来的校友有:胡念祖,文抗生、赵卫平夫妇陈傑民夫妇、蔡丽嫦夫妇、张超云和刘象潜夫妇。大家天南地北,议论了大半夜,最后刘象潜邀请大家明早到他家烧烤,继续相聚。

       第二天74日是美国国庆日,碰巧又是星期六,这一天传统也是美国家庭在后园的“家庭烧烤日”。我们中午到了刘家。进入家后,真是眼界大开,家的园子后面是一条小河,小河两边绿树成荫。虽然是在中午,也凉风阵阵送来。坐在河边,我和象潜回想起当年一起在侨中民乐队的往事,我对他说:“今晚是农历十五,明月当空,不是有人说美国的月亮又大又圆吗,如果你坐在岸边用二胡来一段《二泉映月》,那才是人间仙境加仙乐飘飘呢。”刘象潜说:“我也就是喜欢这世外桃源般景色。但别开玩笑了,来美国差不多30年,早就不弹此调了,要不你来一段吧。”我只好答:“算了罢,我现在是拉二胡用右手还是左手拿弓都忘了,还是回到那美式大鱼大肉的俗世烧烤现场吧。”接着就由他亲自掌厨,那美式的烤肉,沙律,饮品源源不断上桌,供大家享用。除了昨晚的校友外,今天参加烧烤会的校友还有:邓婉贤夫妇、李国邦、梁国强、廖林标、吴翠珠。有些校友还把第二代的孩子带来,一起也加入我们这天的校友家庭同乐日。

      在烧烤会上,文抗生会长还把我们老三届明年全球校友聚会的通告打印出来,发给所有到会的校友。没有上网的校友,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信息,校友们也就聚会的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也提了不少建议,当时就有67 个校友表示一定会赴会,其他的也说,会积极考虑回国相聚。

     当晚,大家余兴未尽。我的河边赏月兼听《二泉映月》的提议并未得到大家的赞同,一行20余人又开车赶到蔡丽嫦的餐馆再聚。原来蔡开的餐馆并不是传统中国人经营的中餐馆。而是一家规模不大,颇精致的越南餐馆。我问她:“你怎么想到会开越南餐馆,而不是中餐馆?”她答我:“中餐馆太多,竞争太烈,很难做。”至于她为何会做这家越南餐馆,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没有接手做以前,她本来就是这家餐馆的常客,与老板和伙计都熟了。某一天 中午在进餐的时候,听伙计提起,东主年老要退休,准备放盘出让他人。本来她想越南餐馆不会经营,不考虑接手。但相熟的老伙计表示愿意协作,结果就接手经营,一做就6年,比较受年青人欢迎。看来蔡同学是一位很能掌握机会的人,不管在路上闲逛,还是在吃午饭,都随时留意。世事就是这样,机会一瞬即逝,谁能及时找住机会,就成功了一半。 当天是假日休息,餐馆不开门营业,就只有同学们聚会,我们就自己为自己服务,在蔡的指引下,既准备了传统的越南餐,她还特别教我们如何泡制了香浓的越南咖啡。当晚,除了参加白天烧烤的校友外, 我同班的同学伍素达和黎建邦也从远道开车赶来聚会。

     那天晚上,还来了一位稀客,他就是张超云校友的丈夫。校友们都是第一次和他见面,当张向大家介绍她的先生时说:“我丈夫NGAI MAN(音似wei )先生。”大家听到都以为是“魏先生”。张改正说他先生姓“蚁”不是“魏”。接着蚁先生风趣地说:“我的姓名最容易记,姓蚁,名民。蚁民是也,蚁民就是一般老百姓。”好一个“蚁民”。原来他就是著名侨领蚁美厚的公子,本人更是泰国总理的顾问,泰国侨领,又在香港和泰国经营生意。我笑对他说:“如果你是蚁民,那我们都是名副其实的‘蚁民不如’了。”他谦逊的说:“因身体不好,已经退休,来美国是旅游和检查身体。和大家同学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

      在三帆市这几天,开心又轻松。见到的校友,有些是离校30多年来第一次见面,有些是经常见面和通话。但不管怎样,一见到面话题就源源不断,亲密无间。特别感激文抗生赵卫平夫妇的热心和能干,花大量的时间、金钱去组织校友的活动。几次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还开车接送没有车的校友。三帆市其他的校友讲,外地侨中的校友来到湾区(大三帆市简称),也是 由文抗生夫妇接待,校友们都一致说,没有他俩夫妇 热情无私的帮助,侨中校友会的活动,绝不可能搞到如此热闹。

                                              731  于纽约 

                         下篇     温哥华

      在三帆市渡过了愉快的一个星期,77日我又乘机到加拿大的温哥华。在机场里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三帆市的机场分国际和国内两个登机处(就如广州一样,纽约则不同,纽约机场是以航空公司来划分,先到航空公司再分国内,国际。)以常理来推断,美国和加拿大是两个国家,我由美国到加拿大是出国,当然应该到国际登机处上机。但当黎建邦同学开车送我去机场时,在进入机场范围的路上,无意看到一个标志,清楚表明,去加拿大在国内登机处(domesitc  departure)上机。但当我后来从温哥华返美国时,却又是另一种状态,既不是国际,也不是国内登机处上机,而是有一专门为美国而设的登机处。而我在温哥华办登机手续时,就已通过美国海关和移民局检查。也就是说,当我办完所有上机手续,虽然人还在加拿大,但在法律上我已进入了美国国境。当飞机降落了纽约,一下飞机就可以马上回家了,而不需要办进入美国的入境手续。从这一进一出由美国到加拿大,可以看出这两个北美国家的亲密关系,既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但有些地方又不象两个独立国家,美国海关和移民局的官员,竟然可以在加拿大境内执行公务。

     从美国到加拿大的温哥华,你不大会感到异国的情调,也不觉得到了另一个国家。两国讲同一种语言,人种也差不多,城市外观、环境、设施大体一样。美元也可以流通,甚至美国的硬币,也可以在加打公共电话。当然,细心观察和深入生活,你就会看到社会、文化、人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

     一旦汽车从机场开出到高速公路,一眼看到温哥华和美国大城市不同的特点。先是看到用公里标志速度限制的路标。汽车里的速度表以公里为标准,加油站也以公升计量而不是美国的加仑。

     另一方面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生活节奏一下缓慢了,不管是街上的行人或是马路上的汽车。驾车人对行人的礼让更令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和一个当地的朋友在一条南北方向的街上过马路,东西方向是一条双程路。一辆小货车由东开来转右(向北)。在此同时我们也准备从行人道横过马路。当我们过了马路,而这辆小货车也先我们右转,但它向北停在路边,等我们走近,小货车司机特意对我说sorry和一些道歉的话。我当时看见小货车停下来等我们,还以为司机要问路。听到司机道歉我大惑不解。因为小货车由东转右(向北)。而我们在马路另一边,大家互不干扰。各行各路。当地的朋友对我解释说,一旦行人过马路,即使站在十字路口准备过马路,车就要停下来,等行人安全走到对面的行人道,车子才可以开。刚才我们准备过马路,司机没注意我们,小货车尽管在马路另一边行驶,也必须停下让我们。司机的礼让使我这个New Yorker(纽约客)大为惊讶。在几天的温哥华日子,不管是我开车,或走在路上,都经常见到这种互相礼让的情况。有时两辆车都停在没有交通灯的十字路口,互相等候让对方先行。我当然也入乡随俗,一改在纽约左穿右插的行车作风,见车让车见人让人。

     在温哥华乘坐Skytrain(一种市内的高架火车)更令我惊奇。在车站里没人卖票,只有几部自动售票机,我们买了票进入站台,上了车,一直到坐完车走到街上,没有人也没有机器查票。我想这样随意进出没人管,我的票不是白买了吗?当我把这想法讲出来,马上被住在温哥华的余翩翩校友责备,她说:我们这里温哥华的人公民意识很高,大家自动守法。哪有你这种贪小便宜的思想!她还补充说,可能就是有了你这种思想的人,近来车上多了稽查,捉到将重罚。我说,讲实话我到过世界上几个有地铁的大城市,从来没有看见这种出入自由,无人看管,完全没有防止逃票的公共交通系统。这次到温哥华也真领教到什么叫公民道德了。如果在纽约或广州,有人买票才怪呢!希望有朝一日,也能看到中国某一大城市的公共交通,能实行这种乘客自动买票系统。那时候中国不但实行四个现代化,还有公民道德第五现代化也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准。

     711日晚,我和温哥华的侨中校友聚会。除了余翩翩前几年在香港和广州见过面外,其余司徒勤立(竹筒),宋少毅(老头),黄叶青,龚素蝉都是离校36年第一次重逢。不是3年,不是10年,而是36年啊!漫长的岁月一点没有减少大家往昔情谊。几个同学一讲起在瘦狗岭的日子,话题就多了。老头、竹筒问我还记不记得当年一起编辑、出版的小报。又问我有没有留底。开玩笑,当年只穿一条裤叉去“洋插队”,怎么有可能保留那份小报呢?回忆当年写稿、编辑、找纸张、借印刷费,由河南工业大道纸厂到西湖路印刷厂,印好以后又要到北京路叫卖,还不知道够不够还清印刷费。我想那段时间恐怕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出版自由”的时期。记得当时只要你有白报纸,交上印刷费,那些印刷工人大佬根本不看你印刷的内容,马上排版,印刷报纸,清样出来,校对都得自己做。宋和司徒说:希望在网上发段消息,看那位同学还保留有这份小报。我对他们说:也许要到美国国会图书馆或北京图书馆翻查电脑记录,(因为这些罕有的文件原件都不出借)有也只能看录象了,然后COPY一份。

      见到黄叶青和龚素婵两个高二(1)的同学。黄还没进餐馆就高声对着我嚷,一眼就认得你黎康乔了,一点没变,和在沙河时一样。我笑她太夸张,36年哪能不变?也许你在老三届网站看过我的照片罢了。听到她现在话声,就记起当年,她戴着眼镜整天伏在桌子上抄大字报的模样。记得那时候我还老把她和同班苏中两人搞错,时时叫错她们名字。我笑对她说,那时自以为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今朝被看作“无知,受蒙蔽,戆居居”。大家不胜禁感慨万分,举杯互贺今日重逢。正是:酒逢故友千杯少。校友们还交换了办老三届网站的意见,司徒特别提醒要注意网站防止病毒的问题,宋少毅要我向陈网管致意,多谢陈网管为网站建设,日常维持所作出的贡献,使校友们有一个容易联络的场地。我又对余翩翩说,希望她以后能多写一些如“校友——战友”的文章,在网上发表。几小时一贬眼就过去了,大家依依不舍道别,相约明年再聚羊城。

      在温哥华这几天,一来校友比较少,二来不是假期,同学都要上班,相聚的时间就只有一次。我第一次来温哥华,正好有时间可以好好的看看。我们在加拿大西部的旅程,主要就是看加拿大的青山绿水。加拿大地广人稀,面积世界第二大,人口不到3千万。资源丰富,就在离市区不远的吊桥公园,参天大树直插云天。密密生长在平原和山岗上。我们来到名叫Columbia Icefield 冰川参观。抬头远看是白雪皑皑的冰峰,脚踏是万年冰川,在7月盛夏的阳光反射下,刺眼得令人须戴墨镜才敢远望。雪水沿山流下,大家都用空瓶装满雪水。我尝试几口,清澈无污染的雪水果然比一般的瓶装水清甜多了。爬冰川的大轮车走在半山腰上,看到很多路标,记载着冰川的变化。从19世纪发现这冰川以来,100多年由于地球的温室效应,冰川溶化加剧,冰川位置已向海拔上移了400多米。而据地理考古学家研究,在人类未踏足冰川以前5000年,冰川不过是向上移了10米,也就是说地球暖化的速度在工业革命这100多年,是过去5千年的40倍。尽管加拿大政府采取了很多环保措施,人民也守法。但由于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平均每人能源消耗的还是以几何级增长。温室效应对地球影响,道理大家都知道,看广州的汽车和冷气机在这10年增加的数量,就可知道一斑。但又有谁愿意放弃开车?现在这样热的天气,能不用冷气机吗?导游说再过几年可能再也看不到这奇妙的冰川了,就是看到也要向上再爬高几百米,肯定没有那么壮观了,叫我们告诉亲友们赶快来参观,他说不是玩笑,也不是拉生意,他每年来都见证的确变化很大,冰川的位置每年都向上移。

     当我们来到著名的露易斯湖(Lake Louise)。湖边只有一家旅店,是当年加拿大还是英国殖民地时,专门为英皇而建。为了防止污水流进湖,沿湖边而無任何有人居住的建筑,只建一条小山路,供游客散步。我沿湖边的小路漫步,望着湖面蓝色湖水,远看是高耸的雪山,好一派人间仙境。有人说在中国,只剩下天山的天池还可以和露易斯湖比较。對比我到过的杭州西湖;昆明的填池;以至广东河源的万绿湖,湖边遍布旅店,商店,民宅,也只好叹息一声:绿水青山枉自多,高楼污水徒奈何。对环境的保护,中国真要好好学加拿大。

      在这几天青山绿水的游览中,除了看到政府和民间的环保意识外,另外加拿大重视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也令我们大看眼界。我们的旅游大巴上了一条由南向北走的高速公路,公路的西边是连绵不断的原始山林,公路东面的峡谷有一条河流。奇怪的是公路上每隔1公里左右就有一座拱桥,桥上长满野草,既没有行车道,更没有人行道。导游指着一一座座拱桥说:这是加拿大政府为保护野生动物而建的,大家看看西面的树林全用高高的铁丝网拦住,只在拱桥上留了口,这样西面树林里的动物要到河里喝水只能从桥上过。以前没有修拱桥时,因为公路上的汽车开得太快,经常撞死一些动物。所以在保护动物人士的建议下,政府不惜花费金钱建了大批铁网和拱桥。让山上动物吃饱,然后到河边喝够,平平安安回山里休息。

      不可思议,为一般动物,如山羊,鹿,熊等大兴土木。导游继续说由于对动物过分保护,所谓物极必反,很多动物形成依赖的习惯,每天守在路边等着人们喂吃,这样会慢慢失去自我生存的能力。所以加拿大政府规定,任何人不得喂动物食品,违反规定要罚款。我们的车子也不例外,有一次,看到有只大黑熊在路边讨吃,司机也停下来让大家观看大黑熊的懒样,导游说大黑熊不是熊猫,黑熊凶性发作很危险,不让开车门,要不然大家都想跑下去给黑熊喂点食物,和它拉拉手呢。

     最后一天的行程,我们到了一个叫 (Rogers Pass) 峡谷的地方,是为了纪念加拿大东西铁路通车的旅游点。在19 世纪末,加拿大西部(英属殖民地)正在徘徊于加入美国还是加入加拿大联邦政府(主要是东部地区)的争论。后来由于加拿大中央政府答应,如果加入,加拿大政府将修建一条横跨东西两岸的铁路。修建这条铁路后,加拿大东西运输不用绕道美国,为日后西部发展奠定基础,所以以温哥华为主,英属哥伦比亚省决定加入加拿大联邦。但要修横跨东西铁路谈何容易,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修铁路,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我们面前的罗渣士(Rogers Pass) 峡谷,两面都是高耸的雪山,工程风险极高,是制约东西铁路的咽喉工程,当铁路修到这里,工程停滞不前,严寒的天气,沉重的体力劳动,危险的工作条件,令劳工十分缺乏。加拿大铁路公司决定大量聘请华工。工人主要是来自广东台山一带。中国工人辛勤刻苦,付出不但是汗水,还有生命。那些爆破的工作,极其危险,当地的工人都不愿意做,公司为了吸引华工干,特别规定,谁愿意引爆一次,可以申请家人来加。因而也造成华工大量死亡。但华人对修铁路的贡献,并没有得到主流社会的承认。罗渣士(Rogers Pass)纪念碑,也只是记载了探险家罗渣士,如何找到铁路通过山隘的决口,使铁路能顺利修通,一点也没有提到中国工人对铁路修成的贡献。四天的加拿大西部游,就在导游先生(是中国人)讲述加拿大西部开发史,加上华工惨痛的“掘金史”结束。

                                  后记

      古语有话,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我不要说没有读万卷书,千本书都未必读得到。所以更要用万里行来补充读书的不足了。在西方社会,公司每年放假给员工(vacation)休息、旅行。原因是公司认为,如果员工一年到头都面对同样的工作,不累死也闷死。这样放假给员工休息,尽管一年内工作天数少了,但总的效率会更高。中外想法结合,正中下怀,一有假期。我就会到处旅游,兼探亲访友。自己也放松放松。

     其实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接触各地的民众,会了解不同民族的人文精神。就看各人观点和观察角度了。象海南岛特色,人人都说它的空气 、海滩、阳光。我却记得它还有一个特色是高速公路不收费,真好!我去过的地方从来没有这麽便宜的事。桂林,名副其实是一个桂花如林的城市,但如果你不是在桂花盛开的10月中到桂林,也许你不一定会体验到那满城桂花香的滋味。到过云南,我才知道少数民族所称的“坝子”,其意思是有人聚居的小盆地,不是水坝的坝。这次美加游,更给我增加了美加近代历史知识。所以我觉得,行万里路,一来补充我读书少历史文化知识的不足,也可以增加书本没有的常识。

     但现在盛行旅行团的政策是要多要快,每天赶车、赶机、赶景点。令人疲劳不堪。既不能放松,去的地方太多,蜻蜓点水。回来后好象没留下什么印象。

    明年校友聚会,有三帆市校友提出,两天时间太短,何不组织校友一起旅游。此议有理,我们老三届网站也许会组织一次47天短程神州行(聚会以后)。怎样搞,希望校友多提建议。

                                             812日  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