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南昌起义的主力

       陈贤庆

        序言

80年前的8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南昌起义爆发。笔者与一些青年人交谈过,他们大体知道南昌起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 8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至于详情,知之不多。其实,一般人对南昌起义也有误解,以为起义纯粹是共产党人的行为;以为起义的部队,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军。其实,国民党左派也参加了起义;而起义的主力部队,则是原为孙中山组建的建国粤军……

 

     从援闽粤军到建国粤军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担任大元帅,与北洋军阀政府相对抗。11月,孙中山鉴于桂系军阀把持护法军政府,而自己又没有军事力量,决定利用北洋军进攻福建的援闽之机,以省长朱庆澜的亲军(警卫军)20营粤籍军队为基础,组建援闽粤军。援闽粤军以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黄强为副官长(由罗翼群代),叶举为参谋处长。此外,孙中山的军事助手许崇智、蒋介石、吴忠信等都被派往该军任职。

19208月,援闽粤军回粤,10月底,将桂系军阀逐出广东。孙中山回粤重组军政府,并将援闽粤军及原在广东的部队进行整编,下辖两军,孙中山尤其注重邓铿为师长的粤军第1师的整训,致力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军事技术知识,多方罗致如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青年军官。后来成为国民党军队重要将领的李济深、邓演达、陈可钰、薛岳、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余汉谋、李汉魂、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李章达、叶挺、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陈章甫、香翰屏、朱晖日、莫雄、钱大钧、陈诚、罗卓英等,都曾先后在第1师中任过职(除李济深广西籍、戴戟安徽籍、钱大钧江苏籍、陈诚浙江籍外,其余均为粤籍)。

1922321,邓铿在广州车站被刺; 6月,在孙中山进行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使粤军发生了大分化。

19241月,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着,孙中山即进行军事上的整顿。3月间,将原属中央直辖的粤军和东路讨贼军,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计有4个师及若干独立旅。以许崇智为建国粤军总司令,蒋介石为参谋长。第1师师长为李济深。建国粤军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作为教育课程,孙中山期望把它建设成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

19245月,孙中山建立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正式开学。黄埔军校的建立,得到粤军尤其是第1师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积极支持。师长李济深、团长邓演达分任教练部正副主任,邓演达还兼任学生总队长,后又出任教育长等。一般的军事干部,大部分由粤军第1师抽调任用,学生队的班长大部分也由李济深主办的西江讲武堂调来。

1925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同年8月,廖仲凯遇刺身亡,蒋介石以“廖案”逼走许崇智,担任了建国粤军总司令。

1926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改编驻粤各军,一律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以原有建国粤军第1师为基础编成第4军,军长李济深。

 

      北伐战争中的第四军

 

4军的战斗序列如下:

4军军长李济深,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达,政治部主任麦朝枢。辖第101112等三个师及一个独立团。

10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参谋长戴石孚,政治部主任李笠农(后徐名鸿)。辖蔡廷锴、孙绳、戴戟三个团。

11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徐景唐(后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政治部主任林翼中。辖余汉谋、香翰屏、黄镇球三个团及黄涛炮兵营。

12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李汉魂,政治部主任廖乾吾。辖许志锐、缪培南、黄琪翔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此外,属第5军建制的第13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也拨归第四军节制。

1926年夏,广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陈可钰以第4军副军长名义,率领陈铭枢第10师、张发奎第12师和叶挺独立团参加北伐,称前方第4军;李济深以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的名义统率陈济棠第11师、徐景唐第13师留守广东(尚有广西黄绍竑的部队),称后方第4军。

前方第4军中,有不少共产党人为骨干,经历了衡阳、长沙、岳州、武昌等地,第4军长驱直进,所向披靡,尤以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将盘踞两湖称霸一时的北洋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击溃,战绩显著,被誉为“铁军”。不久,第4军扩编成两个军,第12师扩编为第4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任副军长,叶剑英任参谋长。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

正当北伐顺利发展的时候,1927412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15日,李济深、古应芬、钱大钧等立即策应,发动了广州“四·一五”大屠杀。

随着蒋介石、李济深等的反共,不仅国共合作遭到破坏,而且国民党及粤系部队也发生了分裂。张发奎拥护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而陈铭枢、蒋光鼐、戴戟等拥护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先后离开武汉。于是,张发奎又兼任第11军军长,蔡廷锴则由团长升任第11军第10师师长。

张发奎率第4军和第11军参加了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一直攻至郑州、开封,与冯玉祥的国民军会师。后因鄂、湘的夏斗寅、许克祥部叛变,于是,613日,张发奎随唐生智班师回武汉,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辖第4军、第11军和贺龙的第20军。

715,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共的“七·一五”政变,在武汉地区对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张发奎属下共产党员最多,且为军中的骨干,他为了保存实力,并不热心反共,后来只将各军(除第20军)的共产党员遣散。7月下旬,张发奎奉命东进讨蒋,当部队到达江西的时候,第二方面军所属的叶剑英、叶挺控制和影响的第11军,聂荣臻、周士第控制和影响的第4军第25师,以及贺龙指挥的第20军,朱德所控制的第9军驻南昌的警备团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于8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后的原第四军

 

南昌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作号召,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8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祖涵(林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非共产党员的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起义军决定南下广东,再创革命根据地。

张发奎开始阻拦起义,后当起义军退出南昌南下,张发奎即令第4军余部进占南昌。不久,汪精卫指使张发奎率部回粤,伺机占据广东。叶剑英觉得回师广东有利,说服张发奎,于是,第4军余部亦尾随起义军南下。

起义军南下途中,第11军又产生了分裂。蔡廷锴率第10师参加南昌起义后,表示只听命于国民党左派,中途遣散部队中的共产党人,率部开往赣东。不久,蒋光鼐、陈铭枢应邀回到部队,恢复第11军,重建第24师,陈铭枢仍任第11军军长,蒋光鼐任副军长,蔡廷锴仍任第10师师长。这时,广东的李济深正受到张发奎胁迫,便电邀第11军开回广东。于是,第11军也从福建往广东回师。

南昌起义的部队,在贺龙、朱德、叶挺等率领下,南下至江西瑞金及会昌,冲破李济深所调的钱大钧、黄绍竑部截击,进驻广东潮梅地区。李济深急调薛岳师,协同陈济棠、徐景唐两师,9月底,在汤坑与起义军展开激战。交战双方多属原第4军的部队,此时已为各自的阶级在战场上厮杀。在汤坑之战中,开始起义军取得胜利,几乎全歼薛岳部,后叶挺部营长欧震叛变革命,阵前倒戈,被薛岳等抓住时机,与赶来增援的邓龙光部协同下进行反攻,起义军寡不敌众,被迫撤退。周恩来病重,在叶挺、聂荣臻护送下三人乘小艇逃亡香港。贺龙回湘鄂西创建革命根据地。起义军残部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战闽粤赣湘边,最后保存起义军约800人,参加了年关暴动、湘南起义,并于19284月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会合。

                                     结语

     综上所述,有关南昌起义的准确说法应是:南昌起义是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联合国民党左派,率领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武装起义。起义的主力部队之一,恰是孙中山当年亲自组建的建国粤军。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相关连接

1、在10大开国元帅中,有8位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南昌起义,他们是: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陈毅、徐向前、林彪(时任连长)。贺龙在南昌起义后,革命正处低潮时,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2、在开国10大大将中,有4位直接参与了南昌起义,他们是:陈赓、粟裕、张云逸、许光达。

3、肖克、周士第、廖汉生等一批开国上将、中将等也参加了南昌起义。

4、曾参与反革命政变,参与围攻起义军,或中途退出起义的国民党将领,如李济深、黄绍竑、黄琪翔、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铠、戴戟等,其后又结成反蒋势力,抗战中成为抗日名将,最终以爱国民主人士的身份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5、张发奎在1930年曾举兵反蒋,失败后去香港。在抗日战争中,张出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主任,李宗仁出任代总统时,一度出任陆军总司令。19497月去香港。新中国成立后,叶剑英曾派人到香港问候。19803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

 

(此文刊登于2007年7月29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