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东序和大黄圃诗人

 

                                     陈贤庆

 

      一、屈东序建造留春圃

    黄圃作为一个古老的大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诗社”而言,起码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查阅方志史料,清咸丰年间,大黄圃人三社坊人屈东序(本姓刘,因仰慕屈原,改其姓),逃难到顺德,参观了大良清晖园,回黄圃后,亦仿照其制建设私家园林“留春圃”,到光绪年间已颇具规模。留春圃今已不存,但留下楹联多副,想必此园林便是当时文人聚集唱和之所。

屈东序作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留春圃“大门联”:“一桥一溪时行时止,半耕半读恒产恒心。”此联概括出留春圃的特色:是个宜耕宜读的好地方。

屈东序所作“绿窗联”:“静对青山寻逸趣,闲临秋水抱中和。”此联既道出留春圃的有山有水的美好景色,更表达了作者闲逸的心态。

屈东序所作“横门联”:“浦涧泉声晴若雨,板桥松影夏如秋。”此联让人设想到,园内有溪泉瀑布,站在旁边,感到雨雾之清凉。又有一道或数道板桥,桥边种植松树,松阴之下,即使盛夏如秋。

屈东序所作“闸门西联”:“五六月中无暑气,二三更里有书声。”此联暗示了园中之清凉,更突出园中老幼的好学情景。

除了屈东序,其友人与后辈仍不断有楹联作品,想见留春圃仍在不断丰富美化,并保留其耕读的特色:

清道光年间,王文治作“拱廊窗联”:“柳阴分绿笼琴岳,花片飞红点砚池。”吴荣光作“中座壁联”:“闲中日长静里天大;桐间露落柳下风来。”

民国初年,刘小荀作“闸门联”:“听鸟观鱼诗书余逸,耕烟解月桑麻铺棻。”刘茂才作“大厅西门联”:“耕读于斯传五代,钓游到处洽三春。”刘秋园作“听泉桥联”:“古木参天云灿丽,闲花映地日光华。”吴雨川、杜作三作“碑亭联”:“竹笑花嬉人乐,禽鸣蝶舞风和。”

刘兆文有一“石柱联”作于1930年春:“偃仰摩挲想见太平久远,栽培成就弗忘先泽留贻。”

    上述楹联,除了留下留春圃的景物,也留下了晚清民国时期黄圃地区多位文人的名字。

       二、屈东序咏黄圃八景

在清中叶,大黄圃地区已成珠三角的粮仓之一,这里有山有水,河网交错,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在清代,大黄圃已有人评出“八景”,乃尖峰夜月、围岭朝暾、鳌岭课读、橫沙刈稻、龙井分泉、松排十里、穗拥千城、鎗海观渔。可见是人杰地灵。屈东序长期生活在大黄圃地区,对家乡的山水景物尤为喜爱,这从他遗留的诗篇中可以领略到,仅举咏围岭朝暾一诗:“中天一岳丽华天,暘谷浮金罩眼前。夸父未追聊弃策,羲和早驭正扬鞭。烧山宝镜重轮转,透地明珠一颗圆。岭表迷离徵五色,九天霞映益鲜妍

由于沧桑变幻,黄圃八景有些已不复存在了,如龙井分泉、松排十里、穗拥千城等,如今,尖峰山仍在,已建设为黄圃公园,在那里欣赏夜月还是很不错的;围岭之上,建有高耸的天福塔,在那里观看日出朝霞,在山路晨运锻炼,已成黄圃人民的习惯;鳌山之上,古老的书院已不存,但现代化的学校更加堂皇,课读之声仍不绝于耳……也因有了屈东序这八首诗篇,让黄圃的后人知道并记住了那曾经的八景,并努力建设新的更秀丽的八景。

     三、屈东序细写黄圃诸山岗

大黄圃位于珠江的入海口,原来,除了一些岛屿以及岛屿四周的田地,便是汪洋一片。是一块由河水以及海水冲积而成的沙田区。大黄圃地区后来的山岗,其实就是原来的岛屿。屈东序留下了不少诗歌,都是描写大黄圃的各山岗的,今能找到22首五律,这无形中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资料。当然,从诗人的诗篇中,我们也更能感受到屈东序对家乡山水的熟悉和热爱。

仅举两首: 

浮虛山:水涌兼风涌,浮山实亦虛。寄身蕃草木,适性乐禽魚。旧是沙門宅,新參若敖居。 波光齐上下,景色有誰如。   

滴水岩:峭壁泻重泉,岩前滴滴鮮。 云帘遮上下, 雾索隔中边。飞瀑流千尺,唾珠落九天。仙源何处访,一六证真铨。 

从屈东序的22首五律可见,黄圃的山冈秀丽,而且形状各异,象猛虎、走狗、奔马、蟾蜍、鲤鱼、蝴蝶、飞鹅、白鹤、凤凰、葫芦、石鼓、績麻盘、仙人掌……这些秀丽的山岗,赋予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他笔下的山岗,充满了灵动感,让读者回味无穷。此外,这22首五律,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亦足见屈东序的诗歌写作功力。

      四、屈东序的十首竹枝词

     屈东序虽是一位文人,但是,从他的诗篇中,可以了解到,他并非一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生,也并非“不事稼穑”地主老爷,他很关心农业生产,很体谅劳动者的艰辛,很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这些,从他留下的十首竹枝词中可见一斑。

  咏黃圃竹枝詞(十首)                                      

新沙新地兩边河,中有漁舟逐浪過。淡水鲈魚咸水蟹,得錢沽酒醉还歌。 

早造登场晚造收,一年生意在春头。分秧插种兼耙耨,忙煞农夫汗似油。  

闲闲十亩半耕桑,圣母先农奉若狂。四月新絲五月谷,一絲一粟好商量。 

尖峰山下試灵源,日逐游人笑語喧。更往尖峰山上望,稻田千頃绿环村。

卓立鰲峰据上游,文星高照入奎楼。称名自昔占佳兆,留取人间作狀头。 

山翼南屏认莫差,三街三社水三丫。日中交易寻常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香順通津是广塘,水程哪比陆程忙。冬天夜大春潮漲,寄語行人仔細量。

張沙沙咀水東西,水淨沙明隔兩溪。最怕夕陽人喚渡,擼声伊哑听多迷。

通理桥头春水生,桥心人是水中人。分明一幅天然画,奌綴江心妙入神。

沧海分流浸稻田,低沙西潦水连天。占风问候逢壬癸,挂起腰鐮又一年。  

这十首竹枝词,可以说每一首都是一幅风俗画,而十首连起来,便是一幅珠三角水乡沙田区的长卷。这里有山,有海,有潮,有水,有溪,有沙,有桥,有渡,有船,有橹,有稻,有桑,有谷,有丝,有鱼,有蟹……清代大黄圃地区的环境,可以用诗中的一句来概括:“稻田千頃绿环村”。但是,黄圃并非是纯粹的乡村,只有农人,“文星高照入奎楼”便可知“耕读之人”不少。诗中除了写了农人、读书人,还写了商人、渔夫、艇家、游人、行人,甚至还有站立在桥上既望风景又形成风景的美妇……至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描写,既有“早造登场晚造收”“分秧插种兼耙耨”,忙得“汗似油”的艰苦劳作,又有“一絲一粟好商量”“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中交易”;当然,艰苦的劳作之余,男人们“得錢沽酒醉还歌”,妇女儿童大概也有节日郊游“笑語喧”的享受……这十首朗朗上口的竹枝词,反映了清代中叶广东珠三角乡镇相对较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也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五、屈东序咏黄圃特产的诗

在清代,大黄圃地区已渐成鱼米之乡,物产丰富,而特产也不会少。作为乡人的屈东序,自然也少不了吟咏各类特产,今举其咏香荔一首:

松坑香荔:论园思买夏,松径荔还迟。熟向三秋近,香偏六月宜。红云蒸表里,白雪透肤肌。日食思三百,髯苏味早知。

黄圃地区生产一种叫“三月红”的荔枝,又名“玉荷包”,尤以松坑出产的最好。听其名,已知甜润可口。这种品种,在清代乾隆年间已在黄圃盛产,新中国成立后,三月红仍大片种植,远销海内外。可惜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粮为纲”时,三月红包括其他荔枝品种,逐渐被淘汰。现在我们吃不到三月红了,但屈东序当年肯定每造都能吃到这种荔枝,称其为“香荔”。为了能吃到香荔,他迫切希望夏天快点到来。他也想和苏东坡一样,“日啖荔枝三百颗”。这首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既说明了香荔的生长成熟期,也描绘了其外在与内里的特色,的确是佳作。

 

         六、黄圃鰲山友声诗社

     其后,大黄圃的诗人,也继承了屈东序的遗风。如60多年前,黄圃镇亦有一群诗词爱好者,真的成立了一个诗社,取名“鰲山友声诗社”。笔者查阅了《黄圃志》,果有记载;又从市档案馆里,查到了一份《黄圃镇鰲山友声诗社征集奖品启事》的旧件,更了解到此诗社更多的情况。

    鰲山友声诗社创办于1948年,社址设于黄圃镇鰲山书院内,诗社的创办人是设于鰲山书院内的惠正小学的校长刘秉彝,社友多是学校的教师,如区步鹏、杨薰南等。友声诗社成立后,诗友们在课余饭后,吟哦唱和,陶冶情操。不仅如此,友声诗社还不忘与民同乐,1949年元旦,友声诗社在新年同乐游艺大会的活动中,用“鰲山”二字以分咏格形式对外征集楹联,一时之间,应者纷纭,共收得作品2000多件。

    《黄圃镇鰲山友声诗社征集奖品启事》,想必也是为此次活动征集奖品而发。启事为文言赋体,有“庄山张园”之印鉴,毛笔写就,文辞甚佳,如“鲸铿响振,为修翰墨因缘;鸿印泥留,用表瓣香心事。”“闭门觅句,无烦云刻月以苦吟;挈钵催诗,好呈斗争钩心之杰作。评量玉尺,待看王后卢前;收拾锦囊,不尽郊寒岛瘦。以其余庆,求此友声。题球初唱,但祈雁足纷来;胜算稳操,终待鰲头独占。”“以文会友,不在厚礼兼金;因气应声,重乎寸缣尺素。”……

    2000多件应征作品,经友声诗社社长刘秉彝等评阅,评选出优秀作品200件,冠军为署名“落伍军人”(颇似今日之网名)者获得,上联为“鰲头凤阁师生贵”,下联为“山眼蟾宫娣妹闲”。殿军为署名“文锐”者获得,上联为“鰲伸四极娲皇技”,下联为“山宅三危夏后功”。

    从应征作品2000多件和优秀作品能评出200件这事来看,足见当时黄圃地区文风之盛,文化活动也相当活跃。194910月,黄圃地区解放,黄圃镇鰲山友声诗社的活动也就结束了。

    如今,黄圃诗社秉承前辈的精神,正为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应《中山档案》期刊编辑要求,将两文合二为一。刊登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