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取他山之石

              ——04年12月间三度外出学习交流的点滴体会

                                陈贤庆

  04至05学年度第一学期,是新课标实施的第一个学期。对于这一全新的课程标准,我们虽然已经进行过学习和培训,然而,真正付诸实践,又碰到不少困难和困惑,我想,解决的办法,除了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外,多些外出取经学习,博取他山之石,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就语文科的改革而言,为了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课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教学、评估的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着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原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目标和基本理念都作了新的要求。

  根据新的教改精神和课程理念,新标准对原有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较大的改动,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实施必修课和选修课结合的教学模式;采用学分制,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一步发展。在教学方式上,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具有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应在四个方面得到提高: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合作讨论,学会探究;落实知识,完善人格。

  这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的改革,无疑是很好很正确的,但是,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以下的一些困惑:一是时间紧,一个学期要完成必修1和必修2两册教材,如何取舍是个问题;二是活动课如何开展,花费多少时间才算合适;三是如何体现学生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模式;四是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五是教学与评价尤其是与统考高考如何挂钩等。应该说,我们高一年级组的语文教师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是,显然还做得很不够,我们急需要了解外界的情况,了解兄弟学校的做法,所以,能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们是非常珍惜的。下面就谈谈04年12月间三度外出学习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到广州华师附中学习

  04年12月3日,是广州华师附中的教学公开日,我们语文科组全体成员都去学习。首先,我们听了一节高一年级的文言文课,所讲的课文是苏轼的《赤壁赋》。这篇课文,我们高一备课组的几位老师都刚刚讲过,但是,我们的讲授方式,基本上是传统的,我们也不知道如何贴近新课标的要求,如今,遇到讲授这一课,我们都很高兴。开始上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只说了几句,算是开场白,接着,就见到一位男同学上台,充当教师的角色,开始引导同学们理解文中的语句。一般的语句,作为华师附中的学生,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主要是要解决一些疑难之处。于是,我们看到了各抒己见的场面,看到了热烈争论的场面。例如,文中苏轼先引用了“客”的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变幻莫测的无奈和消极的处世态度;其后,又用“苏子曰”来加以反驳,表达了一种唯物主义的人生哲学以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些同学认为这个“客”是与苏轼一起泛舟的朋友,也是苏轼批驳的对象;但有些同学则认为,这个“客”不过是苏轼假托的人物,有了这个假托的人物和他的说话,就使得这篇赋的行文自然,增添文采。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教师和同学们并不强求“唯一的答案”,而是把这存疑留待课后探讨。到了第二段,换了一位女同学做主持,形式还是和学习第一段时一样,学生“自主、互助、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始终。华师附中的学生素质很高,我们的学生难以企及,但是,这种上课的形式,我们觉得是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我们听的第二节课,是高一级的活动课,内容是“少年情怀总是诗”。在高一级的新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活动课,“少年情怀总是诗”是学习了诗歌单元后,要求学生们通过活动,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少年情怀”。华师附中的那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形式:全班同学分成四个“诗社”,每个诗社自己起一个名称;接着每位同学写一句自己认为是诗的句子,然后把这60句诗打乱,分成四份,每个诗社分得一份,每份15句;接着,每个诗社的同学将手头上的15句诗进行研究、筛选,最后选出8句组合成一首诗,并拟一个标题。接着,每个诗社派出一位或若干位同学到台上朗诵他们的作品,并简略作出鉴赏。最后,教师作小结。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活动,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又是相当成功的。这个活动,既结合了单元的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回来之后,陈贤庆、蒋晓辉等老师都尝试了这个活动形式,很受学生欢迎。

                    到中山一中学习和研讨

  04年12月7日,全市普通高中的高一级教师到中山一中听课研讨。首先,我们听了一位年轻教师讲的《沁园春 长沙》一课。第二节课,我们听了另一位年轻教师讲的《再别康桥》。课后,市教研室段老师主持进行研讨。段老师要我首先做个发言。我的发言,主要是评价这两节课,同时,也是探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我的感觉是,上第一节课的教师,教学程式比较传统,基本上是由他来引导着学生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如词中有哪些景物描写,如毛泽东为什么能在词中体现出与古人不一样的胸怀等。我认为,如果以新课标的精神来要求,这种教学模式似乎是不大相符的。但是,我又感到,这位教师在字词上落实得较好,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一词,是一种“意动”用法,老师强调了。

  第二位教师讲的《再别康桥》,强调了赏识。他引导学生分组去探究,诗中如何体现“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情感美”;每小组的学生代表将探究的结果报告,其他同学补充。此外,这位教师注重了朗读,除了听录音,他还自己作示范朗读,学生也多次进行分组和集体朗读。这节课的优点,是学生活动较多,和新课标的精神较为接近。

  在我的发言之后,其他学校的一些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一中的高一备课组长黄老师也谈了一中的做法。他认为,在未来高考的模式还不明朗的情况下,他们的做法是既要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教学要讲求实效,决不搞花架子。一中的做法,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到惠州一中学习和研讨

  04年12月17日,市教研室组织部分教师到惠州一中进行教学研讨。我和陈淑兰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17日上午,我们到了惠州一中后,立即与该校的教学人员进行研讨。该校的语文课科组长谈了他们的一些做法。该校的教导主任谈了他们学校的一些基本做法。我们着重问到他们对新课标的实施情况,他们认为,由于高考方案未有下达,他们也处于观望与探索之中。但是,不论新课标如何作要求,创造学习语文的大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落实语文的基础知识,是最根本的。对于课本,他们大胆作取舍,补充不少有益的课外读物,开展不少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用的活动。他们的这些做法,是沿袭过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并非因新课标的实施而想到的。

  我的感觉,他们的做法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一点,也给我有益的启示:的确,语文学习有它的特点和规律,创造学习语文的大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狠抓读与写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语文能力总该提高吧。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只不过,做得还不够好罢了。

                      几点体会和感受 

  通过这几次的外出学习和交流,我感受到了以下的几点:一是,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各地的教师们都有这样和那样的疑虑和困惑,这情况和我们一样,但是,各地的教师们都仍在继续探索和尝试,我们不应因为遇到一些困难而采取观望和消极的态度。二是,要相信新的一轮教学改革的力度。过去,我们也曾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是,都以夭折告终,于是,有些教师认为这次的新课标改革会有同样的下场,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积极参与课改,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教师的光荣使命,也应该相信这次课改能够取得成效。三是,通过外出学习,我们坚定了一些做法,这就是:

1、要切实灌输新课标的理念,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模式。必修课,要提倡学生进行探究、质疑、讨论,尽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多采用小组协作互助方式展开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主动发表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要借助于工具书和有关资料,使学生学会获取信息的方法;资料上说得很清楚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消化,摒弃越俎代庖的做法。

3、在作文方面,要提倡学生写自己的心里话,不说空话和套话;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气息和新鲜感,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作文的尝试。

4、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学生研究的过程,避免敷衍应付和纯粹的取巧。

  如能切实做到以上四点,即使是面临什么考试,学生们的“应试能力”绝不应该是降低了的。

                             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