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流水对”?

                                    陈贤庆

    2003年末,我写过一篇文章,呼吁可利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把中华诗词的写作也引入课堂。目前,在高考中考诗词写作未免过于困难,但可以从考考“对联”入手。文章在《中山诗苑》刊登,看到的人不会太多。想不到,在半年之后,04年的广东以及一些省市的语文高考题,果然考了对联!这事让我欢喜了许多天,似乎是我的呼吁得到了有关高层人士的重视。

  04年高考后数天,我又写了一篇《今年高考考对联》的文章,肯定了考对联的好处,同时,我预料,今明两年的高考复习资料,肯定会增加“对联”这一内容。而事实也正是如此。不仅高考资料增加“对联”的内容,我手头上一本广东的教育权威编的广东版高一级语文课本的教辅资料——《中学教材全解》,也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对联”的内容。

  这本《全解》所介绍的“对联”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准确的,但是,有关“流水对”这一点,就似乎有问题。《全解》中是这样介绍的:“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联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这个解释,似还不够详尽和准确。我认为,所谓串对即流水对,首先上下句要形成对仗;其次,上联与下联的关系,并非“正对”“反对”那种并列式的,而是形成或承接或递进或因果或目的等关系,两句如流水般天然浑成,故很受诗联家以及读者的喜爱。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不是针对《全解》对“流水对”的解释,而是针对它为“流水对”提供的三个例联:一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此三“联”,脍炙人口,我无须解释,但它们哪一处形成对仗?对联的种类很多,有些上下句并不对,而在句内自对的,但是,这三“联”并无此特点。也就是说,这三组句子,是从绝句、律诗中取来,它们在原诗中本来就不对仗,本身就不能称为“对联”,更不要说是“流水对”了!

  那么,怎样的对联才叫“流水对”呢?且看如下的例子:

  1、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3、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以上三联,对仗工整;从内容上看,均有时间先后顺序,动作互为承接。

  4、已过半程临古渡,再行三里到新村。(杜甫)

  5、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以上两联,同样对仗工整,且还有递进的关系,“新村”在“古渡”更远处;“洛阳”“襄阳”“巫峡”“巴峡”是一处比一处远,不能颠倒的。

  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7、直愁骑马滑,故作返舟回。(梅圣俞)

  以上两联,两句间带有因果关系。第6句,野火是烧不尽的,因为春天一来,它们又会生长了。第7句,因为担心骑马会滑倒,所以就坐船回去了。

  8、危楼喧晚鼓,惊鹭起寒汀。(梅圣俞)

  此联,上下班两句的意思是关联的,寒汀中的白鹭为什么被惊起?原来是高楼上的晚间更鼓敲响。或者可以倒过来说,晚间高楼上的更鼓敲响,使寒汀中的白鹭惊起了。因果关系也好,承接关系也罢,两句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很有诗意的城郊晚景图。

  9、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

  此联,同样具有承接关系,金猴操起它的千钧棒,把天地间的妖魔鬼怪打得个落花流水。“玉宇”何以“澄清”?是“金猴”用“千钧棒”打出来的。前后两句,缺一不可。

  从上述例子,读者大概可以感受到“流水对”的主要特点吧。《全解》中的三对句子,虽互有关联,但要命的是缺少了对联中最基本的条件——上下句形成对仗,因而,拿它们来作例子,肯定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规范的,不典型的,不知编书的权威何以选此三“联”?

  今年春天时节,我写过一首七律诗《春晴远望》,此诗如是:“暮春数日雨纷纷,喜见骄阳暖路人。水秀山清云似锦,莺歌燕舞草如茵。宜将远望新情趣,化作低吟美韵文。鬓已飞霜心莫冷,壮年今遇朗乾坤。”此诗选入《岭南千家诗(第二辑)》,我想,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其中的颔联“水秀山清云似锦,莺歌燕舞草如茵”,是“正对”无疑;而颈联“宜将远望新情趣,化作低吟美韵文”,是否有“流水”的味道?是的,这就是一个“流水对”。意思是,我要将今天远望所获得的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写在文章中,写在诗歌中。上下两句,形成承接关系。

  学问无止境,最后,再送大家一个“流水对”:“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