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词的意境

                                   陈贤庆 

    近日,在报上看到这样一首诗:“南海浪苍苍(应为“‘沧’),珠江水滔滔。八百年历史,飘香五桂山。辛亥变自强,三民除帝制。谱天下为公,伟人名中山。”这首诗,似用旧体形式来写,但又毫无格律可言,连最基本的押韵也做不到;而内容,也多是标语口号式,甚至有错误,如“辛亥变自强”,更谈不上诗味和意境。
    我们写诗填词,在合符格律的基础上,要尽量做到韵味浓郁,意境深远。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意境不同于意象,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

    诗歌意境的形成是离不开意象。那些在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典型传统的意象,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某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古代的诗人善于通过一系列意象写出来某种意境,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就是形象,构造出来的意境就是那种凄惨的感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体现了漂泊异乡的旅人的孤寂和艰辛。
    陶渊明诗于平淡中富有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劳动归来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平淡之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归田园居》中写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诗中景物的罗列,动静交错的描述,正是为了表现诗人那种内心既平静而又不平静的心情。这种意境,让读者细味诗句后才可深刻体现到。
    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景如画,描绘出了空山新雨后秋之夜的清幽明静,景物美妙怡人。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诗人尽情地欣赏着、陶醉着,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由此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情操,乐于归隐的情趣。
    再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色彩明丽,又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李白的“天门中断楚天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天门山雄奇壮丽的同时,突出了诗人乐观豪迈的个性。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观,以及诗人对春天的渴望。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明艳的江南春水图。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把江南骀荡宜人的春光写得绘声绘色。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使人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寂清寥的心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红花碧叶,繁茂盛艳,气势宏大,也体现了诗人的广阔胸怀。辛弃疾的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乡间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宋祁的“绿杨烟外晚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描绘出百花争艳、蝶乱蜂喧的春光图,感受到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欣喜……
    《中山诗苑》第75期刊登了程绮洛诗友七律《晚景》一诗。诗云:“七十人生未古稀,长空万里自由飞。名山秀水寻幽胜,异地他乡访故知。陋室三边围绿树,书橱半壁有珠玑。闲来引吭琴声伴,翁媪相依看落晖。”诗中的首句,便不同凡响,否认“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体现了积极健康的心境。次句,是写实,作者远游澳洲、美洲,的确“长空万里自由飞”,活得潇洒!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写日常生活,读者可以从叙述描写中感受到作者的情趣、爱好和志向。尾联紧扣“晚景”,人生到了夕阳时候,无须哀叹,一样可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一样可以引吭高歌。而“翁媪”尚能相依相伴,则是最可幸之事,更要珍惜。整首诗,虽是写实,但句句有言外之意,可使读者尤其是老年读者获得启发,并引起共鸣。笔者认为,这首诗,就很成功地做到意境在诗外。
    我市在金钟水库建成一条绿道,今年四月暮春,笔者与友人到那里骑车游赏,归家后填的《浣溪沙•金钟水库绿道骑车观景》词一阕,词云:“绿道骑行试腿腰, 闲亭驿站接廊桥。天蓝水净树葱饶。 我喘如牛卿莫笑,卿轻似燕我难超。金钟日暮享逍遥。”在这首词中,笔者亦力求体现意境。上片主要写到金钟水库的景物,如“闲亭”“驿站”“廊桥”,以及蔚蓝的天空、平净的湖水、葱饶的树木。此处虽没有直接抒情,但意象中透露的,是“绿道骑行”的美好环境,以及主人公欣喜的心情。下片是骑行的情景。主人公或许年老体衰,或许久未使用自行车,显得气喘如牛,而他的女伴,或许年轻些,或许平时常有锻炼,显得身轻如燕。笔者不是哀叹自己无用,这种你追我赶的情景,正是绿道骑行的乐趣。通过“绿道骑行观景”,作品中也反映出市政府建设了金钟水库景区以及骑车绿道,给中山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使得民众可以在此“享逍遥”。不知这首词是否能达到这种效果。
    有志于提高诗艺的同仁,应该努力提高诗味,尽可能做到情景交融,意境高远。谨以此发言,引来在座诸君的更多高见。古代的诗人善于通过一系列意象写出来某种意境,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就是形象,构造出来的意境就是那种凄惨的感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体现了漂泊异乡的旅人的孤寂和艰辛。

              (此稿为2012年11月在中山诗社的诗艺沙龙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