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报上两首诗

      陈贤庆

 本市有一份党报,周六或周日也开辟“文学周刊”版,刊登一些散文、诗歌之类。而诗歌当然多是新体诗,因为有关领导是写新体诗的诗人,因此,报纸对我市的写新体诗的诗人们当然是特别照顾了,而这,也常令我市写旧体诗词的诗人们不满,认为太不重视传统文化了。牢骚可以发发,但现状难以改变。

今天,周日,又见“文学周刊”版,忽然看到在新体诗的丛中,在版面的右下角,有两首旧体诗,惊喜!急忙拜读。两诗如下:

西江怀古——游西江灵龟公园

春暖访友西水滨,鱼翔绿波四时清;

青台金阶古窑风,秦汉孔方明清圆。

古往今来春秋替,迎来送往人事非;

龟峰宝塔今安在,不见当年蓑衣翁。

游台山古舟海岛

惜别故人过桑田,轻舟一叶渡沧海;

曲径通幽蟠龙踞,栈道通途达仙乡。

神女无心坠宝玉,襄王有梦鬼斧工;

萃秀名川多险峻,最是悠悠行路心。

上述两诗,我照记录,连标点也依旧。我一边读着,一边感到悲哀。报上好不容易刊登了两首旧体诗,好事呀,然而,这又是两首完全不合格的旧体诗!内容就不便评价了,这两首诗的形式是“七律”,但是,它们都不合平仄、对仗等规律,这些也不说了,我单说一点:写旧体诗的人,最低要求是懂得“押韵”,即懂得什么字与什么字是同音的。远在《诗经》的年代,古人就知道写诗要押韵,知道如何押韵,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民间的下里巴人所唱的民歌、民谣、童谣,也知道押韵的必要,如“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郎……”,哄孩子睡觉的母亲不会唱成“月光光,照花园或照天台”,也不会唱成“年卅晚,摘荔枝或摘菠萝”,因为不押韵,不顺口,不好听。诗歌是有韵的文学形式,旧体诗词更是如此。七律要求一韵到底,朗读时才朗朗上口。

然而,上述两首诗,不仅没有做到“一韵到底”,甚至没有一处是同韵的,即四五个韵脚处,竟然互相全不同韵,这种现象的确少见!我也想过,莫非作者响应时下的号召,要搞搞“创新”?但从两首诗的整体水平来看,也不可能,我只能认为,作者在学习写旧体诗,学到一些皮毛,而其中的要素还没有学到。

在此,我倒不怪作者,反要怪报纸的编辑。编辑是什么?是把关之人啊,应有基本的专业知识吧,从选登的这两首诗,可知编辑也是不懂旧体诗词,至少什么叫押韵、如何识别同音字,是缺少认知的。

写到这里,我又惶恐了!报纸不登旧体诗,你们有意见,现在登了两首,你又吹毛求疵,你这样做,不是更激怒编辑们吗?据我所知,报纸的领导和编辑,就多次以旧体诗词读者看不懂为由,谢绝或不愿意刊登,如今我这一搞局,报社方岂不是更有理由只刊登那些分行而无韵、似懂而迷蒙的新体诗?……想着,想着,又觉得自己多事,还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吧。

                                          2016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