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寄满江红”谈起
陈贤庆 近日看了某报载有一词,“调寄满江红”,词云:中山腾飞,伟人城,如鹏展翅。劲冲天,锐意改革,求实创新。科技兴邦跨世纪,文明建设树新风。最堪喜,一报风行广,拓思路。增栏目,呈特色,高视点,见佳识。迈人生路上,抚今追昔。岐江清澈长流水,五桂花香远近闻。鼓与呼,万笔细耕耘,评品读。
词后有编辑后记,从后记得知,作者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更是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正值某报创刊11载举办读者开放日活动之际,亲临活动现场,目睹当时热闹非凡之场景,老先生不胜感慨,遂欣然即场挥笔,制《调寄满江红》一阙。老实说,这情景,的确很令人感动的。
人能活到97岁,已很不简单;97岁仍能出席报社的活动,更不简单;而97岁仍能即场提笔写词,那就更不简单了,在此,我也象报社全体同仁一样,为老先生长期关爱和扶持报纸成长深感敬意。并祝老先生身体康健,生活愉快。
但是,如果就词论词,我又有些话要说了。这首《满江红》词,内容不说,单说格律,除了每一行符合字数要求外,其他方面都是不符合的。此调应分上下阕而不分;此调应押入声韵而韵脚混乱;句中字词有平仄要求而不知讲究;上下阕的第七八句,一般要对仗,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等,老先生也想做到对仗,但没有对好。如此一来,这“调寄满江红”,就很成问题了。可以这么说,老先生活到97岁了,但仍不知道什么叫《满江红》,尤其不知道它内中包含着的格律要求。顺便说一句,报社的编辑,估计也不知吧,不然,会有些补救措施吧。当然,人生在世,不可能什么都能知道,笔者本人,不知道的事也太多了,但不知道而以为知,总是一件遗憾的事,我们都希望,能尽量少一些遗憾。
在此,介绍两首宋人的同调词:
《满江红(暮春)》: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绿云依旧无踪迹。谩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辛弃疾)
《满江红(题驿壁)》: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面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王清惠)
上述两首,当然是《满江红》中的精品,今人难以匹比;但我以为,今人提笔,不“调寄”则已,既要“调寄”某某词,就要大体弄懂此词牌的特点,不要填出只有每行字数符合而其余皆不符合格律的“某某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