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展芭蕉》引出的话

                                    陈贤庆  

   高考是高中学生最重要的考试,虽不能说“一试定终生”,但说“一试影响终生”也不为过。在每年的高考之前,总有一次亦非常重要的考试,那就是第一次模拟考试,简称“一模”。一模几乎是全省统一的一次考试,目的就是检验学生在全省考生中成绩所处的位置,为填报志愿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正因为如此,负责出“一模”试题的,肯定是全省语文界的精英,非特高级教师不可为也。

   本文并非论述考试,而是要谈及今年“一模”考试中的一道题中的一个字。什么字?这事还得慢慢道来。

   在如今的高考题中,有一道题叫做“古诗鉴赏”,这对于让青年学生学习和承继古代诗歌遗产有积极的作用,尽管要答对题目并不容易,即使象我这样的“省级的诗词家”也不易做到。3月22日上午,是“一模”语文考试的时间,我担任某班的监考员。发完试卷后,我浏览了一遍题目。我看到,今年“一模”考的是一首唐诗,一首七绝:唐人钱珝(音许)的《未展巴蕉》。全诗如是:“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开。”

    这首诗我并不熟,甚至是第一次读到。但诗中的意思,还是可以理解的。作者发挥合理而又大胆的想象,将未展开的巴蕉想象并比喻为一支绿色的蜡烛,当然是无烟的冷烛;更妙的是,作者进一步又将未展开的巴蕉叶比喻成一封卷起的书信,而这封书信是谁写的?作者的想象力的确丰富,他想象到,这一封卷起的书信,是一位芳心已动,而又娇羞含蓄的少女所写的!她暗恋着一位男儿,而她又怯于外界的因素(“怯春寒”),暂时未有勇气启齿,只得将自己的心事写在一卷书信里。但是,她的心事能掩藏得住吗?姑娘,你小心啊,待到东风吹来,就会悄悄将书信拆开,让你所追求暗恋的男儿看到你内心的秘密呀!

    这诗实在写得好!不过,我读着读着,便产生了疑惑,这首诗的一、二句,显然是押的“十四寒”韵,为何第四句,会用一个“开”字,变成“十灰”韵?在古今诗韵中,这两个韵都不可能合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于是,利用监考那宁静的时刻,我的脑袋在运转着。我想,格律是人规定的,人也可以打破它改变它,莫非这是一个例外,莫非钱珝有意于此?但是,我又想,既然制定了规矩,就应该遵守规则,不能因你钱珝而破例呀;更何况,非得要破例不可吗?当然,我又会想到,可能钱珝没有错,是出题者弄错了。但是,我又很快否定自己,出题者,是广州乃至全省的语文权威,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吧。不过,我继而又想,这属于“常识性错误”吗?虽说那都是一些特级、高级教师,但在古典诗词这一领域,未必就是行家,弄错了也是不奇怪的,我在别的文章中,不是也批评过一些“权威人士”不懂诗词吗?……

   考试结束,回到家中,我心有不甘,于是,找出一册《唐诗鉴赏辞典》,并不很困难地即找到“钱珝”,并随即找到《未展芭蕉》一诗。一经对照,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那“开”字,果然是错字,原诗用的是一个“看”(读阴平声)字!这样,末句应为“会被东风暗拆看”。好一个“看”字!它不仅合韵,而且“拆看”比起“拆开”,内容丰富得多,意味深长得多!书信不仅被拆开,而且被人看到,少女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这时,那位少女,是何等的羞涩,何等的忸怩,双颊绯红,手足无措……

   我又想,是出题者故意改动这字吗?但继而,我立即否定自己的揣测,有此必要吗?非得改动一字方便学生阅读吗?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出题者看到的是一个错误的版本,而自己的诗词知识又不足以发现内中的错误,于是,就把它用在考题中,印发给全省的考生,让全省的考生去鉴赏,去答题。幸亏,这一错字对答题的影响还不算很大。

   因为一个字,我写了这么多文字,别人可能会不高兴,会指责我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但是,我觉得,我的这一批评并非无理取闹,要求学生能鉴赏诗词,而出题者自己对诗词也是一知半解,这总说不过去吧。

(此文刊登于《诗词》报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