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归梦老论诗词
陈贤庆
(之一)
归梦老师,你好!大作收到,拜读再三,感触不少,需要分项述说:一、我以前总以为,懂得写诗词的“老家伙”,大都难以与时俱进,难以掌握高新技术,如我,五十来岁的人,只因不仅懂上网,而且会搞网站,即使得见多识广的记者大感意外,作为新闻采访,刊登于《中山日报》的头版。今看到归梦老,年近古稀,而能潇洒自如地驰骋网络,指点诗坛,广交骚友,扶持晚辈,这是我自愧不如之处,高工与诗词结缘,也难怪可以大展拳脚。二、归梦老不仅爱好诗词,而且深入研究,有理论,多实践,并能一丝不苟,读你的诗词,音韵和谐,意境高远,深感造诣不凡。我虽从1968年上山下乡时起开始写作诗词,但只满足于粗通,并没有很深入的钻研,故数量不少(两千多首),但精品不多;三、归梦老虽在(起码中山)诗词界享有声望,成就不小,但仍能谦虚谨慎,求教大方,不齿下问。炳芬老师转交我你的四本小册子,涉及诗词近作及诗论,炳芬老师作了一些点评,也嘱我阅读学习。昨日,梦老又把今年第一季度诗词邮来,下问于我,这起码体现了梦老谦虚的态度;四,作为一位诗刊主要编辑,在审稿的过程中,难免会对来稿按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或理解作些修改,这样,也难免会使某些诗人产生不满。我注意到,有位诗人就写了一篇《对改稿偶拾的意见》,表示自己的“抗议”;而另一位诗人,更写了一篇《读诗偶拾》的文章,矛头直接对准梦老的某些诗句的“谬误”。文坛、诗坛的学术争论,应是好事,有争论才有进步,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有豁达大度的胸怀,我听到别人指出自己诗词的缺点,也不会很高兴。我注意到,梦老把别人“不满”的文章,也“一字不易”地发到《诗苑》,起码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而同时,梦老对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也据理力争,做到不卑不亢,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做到,值得我学习。
(之二)
接下来,我应该谈谈梦老的诗词大作吧,不过,我想到,阅读鉴赏应有一个过程,匆匆浏览一两遍,即发表“高见”,似乎是不负责任的做法。这个问题,还要过一些时间再谈。
我想接着谈“改诗”的话题。先从我自己说起。我于1968年11月上山下乡到雷州半岛农场,即开始写作诗词,由于当时正值文革,并无文化可言,更难觅大方之家,所以,自己所写的所谓“绝句”“律诗”,其实是没有几首合符格律,尤其是合符平仄规律的。到了八十年代,自己读到大学课程,学习到“古代汉语”,才知道“平仄”原来是什么一回事。再检点自己数百篇“佳作”,不禁脸红耳热!幸好,亡羊尚可补牢,我按照平仄规律,把它们全都改正过来,读着,也顺口多了。
要写好格律诗,前提是要懂得“格律”,这一点,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算是粗通了。但是,诗歌还有意境、韵味、风格等更深层的内容,而这一点,我并没有很注重,只顾数量,以多产而自豪。我把千余首诗词编成《水沫集》,以百余首(后以年份)为一卷,用多个本子抄录下来,计有十余卷。到了2000年,我学会电脑,并自办了一个网站,我把全部诗词都输入网页,以此自娱自乐。
2001年初,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小榄李炳芬先生。李先生是诗词大家,我们有不少共同语言,很快结为忘年之交。因我是位教育工作者,又是“异乡人”(原籍广州),与中山的文化界人士完全没有接触,李先生可以说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位中山文化人。我除了拜读李老师的诗词作品,也把自己的作品让其斧正。老实说,当初,我也料想他“斧”不出多少(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李老师在“赞赏”之余,也对我的作品“斧正”一番,当我看着那些修改的地方,不禁暗暗吃惊。原因是,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有些地方,的确是相形见己绌,化腐朽为神奇。至此,我才觉得,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浅薄,自己的创作态度又是多么的不严谨!
再举一例。今年二月元宵节之夜,我参加小榄长虹诗社在园林酒家的聚会,席间,有诗人即席赋诗,我因新被邀加盟,所以,也想“露一手”,于是,口占一绝云:“菊城此夜会诗人,把酒园林笑语频。大计同商期更好,春风凤岭满祥云。”我以为,这已算佳作了。谁知,黎东生社长说:“‘会诗人’改为‘聚诗朋’,‘期更好’改为‘明更好’,如何?”我一听,果然改得好!又有诗人说:“‘把酒’改为‘酩酊’吧。”我一听,更好!又有诗人说:“‘满祥云’,‘云’字阳平声,不如改‘绕清氛’吧。”我一听,认为这句改得最妙!回家以后,我斟酌一番,把“大计同商明更好”改为“雅韵同敲珠玉美”,于是,这首融集体智慧的七绝便定稿了:“菊城此夜聚诗朋,佲酊园林笑语频。雅韵同敲珠玉美,春风凤岭绕清氛。”
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的是越改越完美,越改越精彩。最近,廖国辉老师也携其诗集请教李炳芬老师,同时也下问于我,大家共同切磋,颇有收获。我以为,中山诗坛,应该真正形成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大家才有进步。
翻开《中山诗苑》第48期第58页,上有我的一首获得“中山新田园诗大赛”优秀奖的七律《春日巡行》。首句“行村过镇驾孩童”,我就觉得很惭愧,皆因“驾”字用得并不好!这字只能理解为“驾驶”“凌驾”,以“孩童”作宾语并不合适,我后来已改为“载”字,这个字会准确一些,是用单车(或摩托车)带着孩童“行村过镇”。
说到这里,顺便也举数例谈谈,以作切磋。
《乡梦》一诗有一联,如果以“工对”的要求,我以为“归雁流连迎客笑,天仙驻足送潮声”中的“流连”与“驻足”并不对,前者是并列词组,后者是动宾词组。
《三乡燕盛田园村庄中顺雅集》一诗有一联,“交流业绩共商举,诗艺切磋论短长”,“交流业绩”如何对得了“诗艺切磋”?“挥洒文章歌盛世,回旋乐曲颂兴邦”,“盛世”是个偏正词组,而“兴邦”是个动宾词组,也对得不好。
《燕盛村庄中顺雅集》一诗中有“雄狮碎步伴鼓舞,鞭炮冲霄迎客临”一联,“碎步伴鼓舞”,五个都是仄声字,即使可“救”也读来不顺。“庄主张罗好风雅,骚朋酬唱竞龙吟”一联,“风雅”是并列词组,“龙吟”是偏正词组,也对得不好。
《参观南海市大浩湖金鱼繁殖场一瞥》一诗。“媚态雌雄频起舞,斑斓色泽竞轻盈”一联,“媚态”是偏正词组,“斑斓”是联绵词,并列词组,并不对;“起舞”是动宾词组,“轻盈”是并列词组,也不对。“悠然摆尾多仪态,浪漫怡神富韵神”,同样道理,“悠然”与“浪漫”也对得不好。
《家园》一诗。“渡头桥接奔康道,江畔楼依古钓矶”一联,以“工对”要求,“奔康道”与“古钓矶”也对得不够好。“奔康道”可理解成“奔康的道路”,停顿在“康”字之后;“古钓矶”可理解为“古时的钓矶”,停顿在“古”字之后。再说,“古”字宜对“新”之类。
《赏中山横门万亩荷田》一首,有“花开朵朵观音座,瓣落篇篇渡客船”句,我孤陋寡闻,不知“篇篇”二字可以形容“瓣落”的情形,是否一种创新的比喻手法?
本文并非专事“指暇”,因说到“改诗”,我顺便举了这几例,可能说得不对或很不对,敬请众诗家包涵。
(之三)
年老而能与时俱进,难得!会写诗词,又擅长编辑,还懂得利用互联网络,则更难得!读了李老师的诗词,知道李老师广交诗坛网友,在互联网上切磋唱和,提携后学,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我认为,中华诗词要得到传播和继承,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而其中有两条,是应该做而又必须赶快做的。一是中华诗词入课堂,这一点,我已在别的文章论述过,这里不再详谈;另一是借助于先进的互联网,使中华诗词发扬光大。
事实上,一些有心人已在做这项工作,如“中华诗词网”“古风网”等的创办。我注意到,“古风网”其实就是我们的邻居顺德诗社创办的。顺德人能办到的事,难道中山人就办不到?我也注意到,“中山文化信息网”似乎并没有“中山诗社”的内容,这起码使得中山的诗人少了一个传扬的途径吧。
以中山诗社的名义,办一个《中山诗词曲》或《香山诗韵》之类的网站,并不是很难的事,也并不是很花钱的事,但是,好处却是多多的。
好处之一。网站上可设一栏目——“中山历代诗人及作品”,将历代中山诗人的简介及其诗词作品尽展其中,即可传扬四海,更可流芳百世。
好处之二。网站上可设一栏目——“中山当代诗人及作品”,将当代中山诗人的简介及其诗词代表作(或50或100首之内)展现其中,也可传扬四海,展现中山当代精神文明及文化继承的成果。
好处之三。网站上可设一栏目——“每月(季)新作”,将中山诗社社员的新作精品展现其中,使社员的作品多了一个传播更快更广的平台。
好处之四。网站上可设一栏目——“诗词论坛”,有关诗词理论,创作心得,读诗感悟,相互交流等内容,均可放到其中。
好处之五。诗词收入书中,往往会有遗憾,如错别字,读者不知是谁之过。《中山诗苑》第48期第28页有我的一首《卜算子》,上阕如是:“夜静上高台,默默西南路。海韵椰风岭翠青,谁在天涯路?”两个韵脚,都是“路”字,我怎会犯这样的错?前一个应是“顾”字。但哪里出错,已很难追究了。网上则不同,可以随时修改、调整,减少遗憾。
好处之六。社员的诗词挂到网上,如有需要,尤其是投稿,从网页中选取、粘贴、打印即可,省去抄写的工夫;甚至《中山诗苑》选稿,也可直接从网上选用,也省去许多麻烦。
好处之七。不足千元即可注册一个国际域名,每年数百元即可支付网站的管理费。有了这一网站,无形中使得中山诗社提高了一个档次,与别的省市诗社的交流也方便得多。
还可以举出一些好处。可能有人会问,大部分诗人都不会上网,更不会输入,如何能与此高科技结缘?我想,年纪大些的诗人,会有儿孙,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以中山人的聪明才智,还怕摆弄不了那电脑?再说,自己的诗词能上网远播,这是谁也愿意的事,我相信诗人们都会支持的。
中山诗社的一个最有利条件,就是编辑李老师等是网络高手,恐怕无须太多的求助于人;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诗社的领导们,是否觉得有此必要了。
(之四)
现在要来谈谈梦老的诗词了。我手头上有归梦老人的《归梦诗词集》(2003年部分)、《归梦诗词集》(2004年第一季度部分)以及《三峡之歌》《怎样写诗,写什么样的诗》数册。
首先,我最感兴趣的是,有人竟和我一样,以诗词记事,凭诗词抒怀,而且,其做法与我几乎一样。我自1968年11月上山下乡起,开始写作诗词,后将所作的诗词用一个个本子记录,并注明写作的年月甚至日,取名《水沫集》。自从有了电脑以及自己的网站以后,我将三十多年来所写下的诗词,选出二千余首放于网上,仍按年月及日编排。如此一来,这二千首诗词,既是我的一笔“文化遗产”,更是我的一部“日记”,三十年来我的经历,我的所作所为,于字里行间可见一斑。而现在,我看到梦老亦如此处理自己的诗词作品(如04年的第一季度),而且编排得比我的更为精致,深感“英雄所见略同”。
其次,我要赞叹梦老的才思敏捷,这体现在他的多产上。如04年第一季度的作品,我数了一下,有85首之多。一季度才三个月90天,梦老就写了85首,平均每天差不多有一首。我自己数了一下,我在第一季度,才写了19首,平均四天半写一首。当然,我并非“职业诗人”,我还要写些其他的文体,如小说,如散文,如杂感,如球评等,但就勤奋写诗这一点,我与梦老相比,不能不说是相形见绌的。一位退休老人,每日一诗,且不说质量如何,起码这已是保持大脑健康的一种很好的活动了。更何况,梦老还有不少关于“怎样写诗”的理论和体会,形成了“网上诗友言论集”。
如果说,要我在“诗词集”的编排上提些意见的话,我觉得,可以提这么三点。
一是,“2003年部分”,是按诗歌体材编排的,即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词这样的顺序编排,和“2004年第一季度部分”不相同。也许2004年完结后,也会按2003年的形式编排吧。但不管怎样,我以为体例宜一致为好。另外,我个人更喜欢“编年体”的形式,因为这样可以让人很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活轨迹,如果有后人“研究”自己,也不用另编“年谱”了。而按体裁编排,反有零乱之感。
二是,我觉得“诗词集”中与网友唱和的作品太多。这类作品,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总会给人一种“应酬”“应景”之感。如果作为“收藏”,当然可以;如果要“付梓”,我以为需精选。或者,可另编一部分叫“与网友唱和”,反倒自然些。
三是,各种体裁比例有点失调。以“2003年部分”为例,收五绝6首,五律5首,七绝133首,七律34首,词17首。其余四种体裁不及七绝的一半。如果“付梓”,七绝宜割爱较大一部分。
以上是我对梦老的“诗词集”的一些看法,谨供参考。
(之五)
归梦老,你好!发来的讲稿收到,首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让我给讲稿提提意见;其次,也很感慨你为普及中华诗词而不遗余力的精神。
你讲稿的标题(内容)是“格律诗基本知识”,注明讲课时间是“30分钟”,讲课的对象是某镇的中小学语文老师及文化站诗词爱好者。这份讲稿的优点很多,看得出是你多年来摸索实践的结晶。由于你主要希望我提提意见,所以客套的话就不多说了,我仅谈谈一些我认为要注意的地方,以供参考。
一、我觉得你的这份讲稿太“专业”了。我不知道你这是否算第一课,如果前面没有讲授过什么,恕我不客气地说,某镇那些中小学语文老师及文化站诗词爱好者,是不容易在30分钟的时间里能够理解并消化你所讲的内容的。这并不是说你的讲稿没有做到深入浅出或讲授方法不得当,而是我恐怕会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尽管其中不乏大学文科的毕业生。
二、以我近三十年的教学经验,我也觉得在30分钟时间里,你很难讲得了这么多的内容,你毕竟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又有那么多的诗歌作为例子,此外,那些“四声”“粘对”,以及“拗救”的知识,都是难点,都是一般人不容易短时间内理解的。
三、你讲稿的标题和内容是“格律诗基本知识”,但我觉得你主要是讲解“平仄四声”的规律,这当然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并不包括“基本知识”的全部。所以,将标题(内容)该为“格律诗的平仄四声规律”则更准确。说明我这一课,重点就是攻克“平仄四声”这个难点。
四、由此,我觉得有些内容就可以不讲,如第五节“律诗三忌——合掌、雷同与上尾”,既说得简单,又无实例,讲了可能效果不大。
五、平仄四声中,入声又是一大难点。我认为“入声字”不容易一下子掌握,尽管你讲了一些方法。不如就将常见的现在读作平声的入声字列举出来,如“杰、发、极、急、息……”,可能更一目了然。有人总结出:能读作“三”“零”的字和能唱作“5”“1”的音,就是平声,否则就是仄声,亦似乎很灵验。
六、至于“拗救”的知识,我认为是更深的一个层次了,应该在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如果在这30分钟里再去“拗”和“救”,恐怕难以达到效果。
由于教学的需要,我也会讲到诗词格律。由于我的对象是高中学生,所以更不便太“专业”,仅力求简单、明了、实用。我将我一般讲授的内容和步骤写写,供你参考。
(一)简述古代诗歌的发展:四言(诗经)、六言(楚辞)、五言(乐府)、七言(文人诗)……
(二)简述沈约创四声,唐人将四声引入诗歌,并制定其他格律,形成近体诗。
(三)近体诗的基本格律
一、句数:四句(绝句)、八句(律诗)
二、行数:五言(五绝、五律)、七言(七绝、七律)
三、押韵:(一)、二、四、六、八句句末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四、对仗:律诗第二、三联须对仗。(正对、反对、流水对……)
五、平仄(重点、难点):
1、四声:阴平(普通话之一声)、阳平(二声)、上(三声)、去(四声)、入
2、平声:阴平、阳平;仄声:上、去、入
3、关于入声(略提)
4、近体诗的平仄规律:
(甲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七言/五言)
(乙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种组合形式:
1、甲乙丙丁/甲乙丙丁(首句五言仄起仄收,七言平起仄收)
2、丙丁甲乙/丙丁甲乙(首句五言平起仄收,七言仄起仄收)
3、乙丁甲乙/丙丁甲乙(首句五言平起平收,七言仄起平收)
4、丁乙丙丁/甲乙丙丁(首句五言仄起平收,七言平起平收)
(注一)一、三、五处不论,二、四、六处分明。
(注二)关于“拗救”,不提。
(四)实例:
以古人一诗、近人一诗、自己一诗做例子,说明要写格律诗,就得遵照“游戏规则”,严格按照格律来写。
上面就是我给学生讲课时的一般作法。可以看到,我的重点也放到“平仄四声”处,但是恰恰回避了你讲稿中详述的“入声”和“拗救”,这是我们教学大纲中注明不需学生掌握的内容,同时,我也认为这是学生一时难以掌握,或者说不愿掌握的内容;此外,我们也不需要学生去写旧体诗,所以,这些难点当然避而不谈了。
再回到你的讲稿。你的任务和目的是培养中华诗词的“写作者”,和我的做法当然又不一样。不过,我认为,你适宜把内容分作起码两次讲,第一讲,只讲基本的格律,让学员按这些基本的格律学着写(应该上交一些习作);到了一定时间,再讲“入声”和“拗救”,这样,学员可能会容易接受些。
班门弄斧,说了这么多,说得不对的,请见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