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纵横 豪情奔放

                      ——我学书法之路

陈贤俊

    一   学书的原因

对于书法,我从小就爱好,但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各种情况,不允许我专业学习书法,只有在退休前后,用功练习,才有点成绩,现在我就把我学习书法的过程,来谈谈我学书法之路。

在退休前一段时间里,我在想:退休后我该做些什么?有没有我发展的空间?经过多方的考虑、琢磨,最后还是认为应该发挥我的优势,巩固我书法的基础,进一步提高,或许在书法方面会有些成就。于是就见之于行动。

首先,我要专攻隶书;原因是多方面的:

1、有一年我去帮东山区表彰先进大会写光荣榜,有个李烈强同志,是钢瓶厂的工友,也是工作人员,他指出,我的楷书和行书还可以,但我不会写隶书,太缺陷了。此时我就心里想,今后有时间,我一定学隶书;

21975年我因患颈椎肥大症,请假一个月,回乡下治病。回厂后看见一张 用隶书写的《安全操作规程》贴在机械车间的墙上,一问才知是我的学徒写的,当时我认为他写得很好,起码是认为高于我的水平。所以我在想,做木我是师傅,写字我也要做你的师傅,于是就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学隶书;

3、就是我回乡下治病的时候,有时我和我爸爸交流,切磋书艺, 爸爸一句话教导很深刻,他说:“有个著名书法家说过,要想把字写得好,一定要练习过隶书,它有很多能借鉴的东西,它是基础。”于是我就立心把隶书学好;

4、我给羽毛球厂写了一个招牌,是行书,我算是交了货,但是自己很不满意,欣赏的人也不会多。总之感觉不好,不久,这招牌也被打碎了。对此事我就耿耿于怀,觉得我的字真的是拿不出来。

    二   在艺圃书法班

以上几件事,我感觉自己根本没有上水平,只是识写字而已,这成了我学隶书乃至学书法的动力。于是在19875月,找到了王永华老师,他在东山署前路小学内开办艺圃书法班,每周二、五晚授课,大概有50名学员,多是青年人,而我是最老的(已57岁),而且有一定基础的。由于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也难,王老师只是教一些入门的、普遍的书法常识,有时在堂上品评学员的作业,而篆隶楷行草五体都教,而隶书则以史晨碑为蓝本。此时,我得到了启蒙,有了初步写隶书的知识,记得在步兵学校学习时,有句口号:“学以致用,教养兼施”,学好隶书,应用很广,所以更加促进了我学写隶书的决心。最后书法班的全体师生还到白云山搞了个拓碑活动,半年算结业了。

   在岭海老人大学书法研究班

 1988年,我再到处寻找学书的地方,最后找到广东省岭海老人大学,当时的校长是商承祚。于是,我进了书法研究班。这所学校,校本部在解放北路广东省参事室内,而授课地点却在惠福路的越秀区教师进修中心(现在老人大学的授课地点已搬到中山七路新建的教学楼,规模已很庞大),每周上课一次,书法研究班是在星期五的上午上课,此时,我仍在太和岗开发办公室工作,只是偷空去上课,所以经常缺课,本来两年可以结业的,我就拖到了三年。

岭海老人大学,也没有系统的学习,教师也是走马灯式的轮换,但是学习总得靠自己,教师只是指点一下,接受快的,悟性高的,努力的,进步就会快些,否则也学不了多少东西。比较有深刻印象的老师有张惠生、周树坚,他们还比较多的来上课;其他的老师,则是上一两课就算了,学员的情况也不了解(我看这是岺海老人大学最大的弊病)。如果要举例子就很多,如曾景充、王楚才、关晓峰、陈景舒、林海文、黄三舍、王永华、陈约等等,都来上过课,但课后就不见他们啦,这不能怪老师,只能怪学校的安排。这是过去的事,不知现在如何。

 在岭海老人大学学了三年,应该说是磨了三年,真正上课的时间,只不过每周两小时,其余的时间靠自己学。但是我很用功,而且很用心,老师讲的课,我基本上领会了。业余时间,全都用在这个方面,作业一定按时完成。我订了书画报,报纸上登的有什么展览我尽量参加。学校里也举行过书画展览,譬如老人大学建校五周年,那展览规模比较大。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严,书店里有什么自己爱上的书法字贴都买回来,所以书架和书柜现在都放满了书法类的书。不管白天黑夜都很努力,我每堂课都做笔记。这段时间,我的书法的确有了进步,譬如书法的格式方面,盖章落款方面,书写规矩方面都懂得比较多,可谓入门了,不是外行人了。

       四  初步的感悟

在岭海老人大学,我有几点突出的领会,在此提出来谈谈:

1、周树坚老师教的篆书和《宝子碑》,这两项收获比较大,学了几本字帖,然后发挥,从基本方法到灵活应用,都教得有趣。学得有味,学员们都可以拿出自己的作业来(或者称之为作品吧),互相观摩,找出优缺点,达到提高的目的。

2、曾景充老师的魏体书法,有他独到之处。他能深入浅出地阐述如何才能有力,如何才能舒展;又讲到字外功方面,要求学员在各方面加强自己的素养,讲究字外功,才能写好书法。

3、张惠生老师教的是隶书,他以《礼器碑》为蓝本,这是隶书的基础,是学隶书必学的一本字帖,张老师很耐心,对大部份的学员他都了解,都指出他们的缺点和努力方向,所以学员们学得有兴趣,进步自然就明显。

我对以上三位老师讲的课体会较深,其他的同学有些也很出色,能写出很多较好作品。书法研究班,不单是学基础,还要讲求韵味,讲究书法方面的感情,进而要求精、气、神的结合,写出有份量的作品。所以广州市搞了两次“红棉杯”书法大赛,该书法班都有很多作品入选,可见他们的收效不少,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五   在市老干部大学书法研究班

1991年,我在岭海老人大学学了三年,结业了。我虽然也经常参展参赛,也得过一些奖项,但总未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也觉得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水平,于是仍四处寻求学书的园地。广州市有个老干部大学,在下塘老干中心,但它只收离休干部或处级以上的干部,而我只是科级干部,不够资格进去。后来打听到熊园园同志,曾经当过老干部活动中心的主任,现在因病在家休养。他是我妹妹的同学,于是托熊园园同志的介绍,进了老干部中心。

我要求入老干部大学书法研究班,但那年那个班满了额,只好先由老干中心的工作人员冯建明介绍进老干中心书法班学习。叶铿国老师主办这个班,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而叶老师好像是从头教起,用的是九宫格和米字格,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字帖,差不多每堂课都是这样,上了几堂课就觉无味。不过我还是规规矩矩的学,我也写过作品给老师点评。那年,刚好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纪念,我用隶书横幅写了鲁迅《题三义塔》诗给老师讲评,老师还称赞了一番,然后又指出缺点。这个班学了一期,半年收获只是一般。

我总觉得还是没有找到再提高一步的好去处,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进书法研究班。正巧,曾经在岭海老人大学一同学习过的林锦槐同志在市老干大学书法研究班担任工作,可能是个班主任或助手,经过他的极力推荐,我才进了书法研究班。这也算是走了后门吧。

广州市老干部大学和广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是两家,老干大学是借老干中心的地方办学(现在老干大学已搬到了下塘西路),当时,是梁永康老师主持书法研究班,这一回我算是达到了目的啦。首先,老师是固定的,这一点比岭海老人大学好得多;老师授课后要求学员做作业,交来作业进行批改讲评,这样提高就很快;另外,梁老师的教学方法对头,他循次渐进,篆隶楷行草,逐样教,逐样学,逐样做作业,细心批改作业,真是苦口婆心,身体力行。所以每个学员的进步情况他都了解,每个学员的水平他也了解,这样进行教学就肯定有成效的。因为本人也当过文化教员、政治教员、军事教员,对老师我是有一定要求的,有了这样的老师,我们学得很有兴趣,进步也很快。我记得我曾临贴,临《礼器碑》,写完一张四尺宣纸,这时我已有一定水平,加上我下了真功夫,写得我自己都满意,再把作业交上去。梁老师在上面用红笔写了四个字“写得很好”,这对我的鼓舞很大。在适当的场合,他又单独对我说,这幅字还有哪些缺点,应该怎样改进,这样我就明瞭了许多,进步了许多。所以后来,我和梁老师成了真挚的朋友,他生病的时间我去探望他;他家办喜事也请了我去喝喜酒;我办喜事也请了他,可谓亦师亦友。

          成绩初显

在市老干大学学了两年,算是毕业了,以后我就没有去学校上课,只在家里用功。到了1996年,有几个朋友想搞书法展览,邀我参加,我答应了,在文化公园开了个“六友书画展”。“六友”者,丁立容、丁兆祥、黄濠、林飞来、袁宝臣及本人。我只拿出了二十多幅作品参展,也受到好评。我的亲朋好友都来参观。梁老师还带了一班在校的同学来参观。在此之前我们六友筹备展览时,还特别请了当时的广州市老年书画家协会的主席游生彬同志和梁老师到珠海斗门的白藤湖采风四天,以提高展览的水平。

梁永康老师是广州市政协办的书画专修学院书法系主任,在老干部大学是兼课。梁老师在老干部大学执教20年。到20085月,在广州图书馆举办了梁永康老师师生书法展览,展出了作品一百多幅,水平都很高。梁老师桃李满天下,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很大,令人钦佩,对老龄事业的贡献更是突出。我们之所以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得益不浅。
    198
61996年是我在学习书法道路上走得最快、收益最多的一段时间,也是我最勤力,最开心的年代,家庭环境也比以前好多了,有条件挥毫泼墨,亲戚朋友也知道我爱好这一行,而且喜欢我的书法,所以经常有人来求索书法作品,我都满足了来者的要求,而且尽心尽力写好,因为写的东西,流传很远,有的流传到外省、外国,那是“一日做工千日看”的作品,我和以前做木工一样,自己认为不满意的产品就不交货,这是我的宗旨。就是受到赞扬,也不敢自满,冷静对待,那是“学无止境”“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懂得这些,才能不断地进步。

至于这段时间,真正学习了那些具体的东西,那就不必冗述了,那要另外写专著才行。这时,有些单位叫我去给人授课,我也接受了,一般的说,我还是可以胜任的,多次在老干中心讲授书法课,还深得同志们的欢迎和好评。也讲授过几次诗词的课,对某些诗词进行解读,这也是当前的老年人需要的。

这段时间,我常到黄花岗公园晨运,和黄花岗卖书画的人混熟了,他请求我写书法给他卖,我还是和练习一样写给他,大概也写了二、三十幅字,他也卖完了,写的都是“行货”。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朝辞白帝彩云间……”之类,容易卖得出去的,多少钱我不在乎,他要求写什么,我就写什么。

         出版作品集

20022月,我出版了一本《书法作品集》,关振东先生给我写书名、梁永康老师给我作序,其中1000多本都送给亲戚朋友并赠与老同学和老战友。有了这本书,在感情上和朋友们进行了交流,在学术上、文艺上都可以互相沟通。这本书总结了我多年来学习书法的成绩,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这作品有它的特点,我认为可以概括以下几方面:

1、这本书法集体现出时代精神,用现代的话来说叫做“与时俱进”,它包括了1986年至2000年这十 余年社会发生的许多事情和纪念活动,如建国五十周年、奥运会、全运会、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参观改革开放15年成就展览,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建党80周年等等。将这些事件、发生的年代记载下来,不光是书法问题,而且在内容上,充分表达出那个时代的特点。

2、从作品集内容看,它包括有篆 隶楷行草五体书法,这是一般的书法集少见的,以往见到的书法集,往往是书体单一,或者只有一种书体,或者只有唐诗宋词之类的作品,没有新意,又没有什么变化,也没有自己的东西,有人说能书五体,不一定是优点,但也有人拿我这本书做范本来练习写字,有人就是欣赏他的全面。而我在印书时,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有重点地安排,隶书是它的重点,篇幅比较多,而且选用的也是比较好的作品。

3、书法集中所选用的诗词都是很精辟的,既有中国传统的经典诗词,如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而另一方面,则选用现实中影响较大的诗词,如毛泽东的“北国风光……”,陈毅的“万里西行急……”,曾敏之先生的“香江即事”,赵檏初先生写的“南粤行——十里春风笑语哗……”,鲁迅先生写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等等。都是很经典的作品,使人看起来并不乏味,可以更深层次地去理解它的意义和情趣。

4、书法不是写了就算了,必须有针对性,某幅字是在什么场合写的,是写给什么人的,应有个目标,就是要合时宜。在那段时间里,我为朋友写了很多字幅,有些到了外省、外县,有些到了英国,美国,澳洲等地去了。在写之前,我都思考一番,应该给他写什么字?常写给远方的朋友的,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之类;写给海滨花园的对联嵌入了“海滨”二字,“海上长风吹绿浪,滨前明月照红妆”。写给昆明陆军学院的丁杰同志的“峥嵘岁月”,是针对他的人生之路而写的。

5、在书法集里也有我自己的诗词,抒发我的感情,譬如为参军50周年而作的“犹记参军火热心……”;为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而作的“天河彼岸筑新城……”;为艺圃书法班去白云山拓碑活动所写的“白云揽胜友师情……”。还有退休生活写照的“公园晨运爱风清……”、“莫让华年付水流……”等等。这些都是我自己写的诗,我不是专业的诗词作家,只是在高兴的时候执笔写写,表达自己内心世界,亦是记录一些事情的经过,留下一点记忆而已。把这些诗写到书法集里,就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了。楹联也是一样,有针对性的写一些。就是这样,我写的东西也引起一些人的共鸣,有些诗词也在适当的场合发表过。

6、细心看完这本书法集的内容,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诗词楹联既有时代精神,就有激发的效应,有些诗词的词句极其精辟,能感人肺腑,譬如,“鹅潭夜月”一诗有“海不生尘番泊殁,浊流荡尽瑞光涵”之句,写的真好,描写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军舰不能再在我们这里横行霸道了,战争的硝烟没有了,这令我们这些经历过抗日战争的人们,感慨良多,共鸣是必然的。又如张文勋老师写的“和光未然同志诗”中有“乐事常思多会友,人生幸得几雕龙……”之句,市二中同学江先河写的“庆幸风雨后,朋辈喜同舟……”;军大陈证同志写的抗美援朝诗句“奏凯不登龙虎榜,丰碑血染壮山河”;王国强同志参观改革开放十五周年成就展览后写的“喜看粤海呈仙境,一片红霞照美晨……”;黄大斌同志为汕头海湾大桥写的“四市通连荣货殖,五洲绾结奋侨心……”;曾敏之先生在《香江即事》里有一首写着:“休将折戟话前朝,虎塞硝烟逐逝涛,洗尽恩仇归故国,华堂协议笑声高”,黄天骥教授写的“虎门吟”,“回归颂”都是极好的文章,都由我写成书法选入我的书法集里,细心地读,越感有味,看到了时代进步的脚印,振作精神。

       再出版作品集

这本书出版了,过了两年,都赠送完了,还有些朋友想要已经没有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还是再出一本。于是,20065月,跑到北京去印,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有个书号,可以卖,而且还打出“实力派书法家”的名堂,印了3000本,我自己拿了500本,而其他的则由印刷单位去安排。我还是送人。再过了两三年,这书法集又送完了,又想印一本,来满足朋友们的需要。于是在20098月,又印了一本,当然,每次印书都有些增减和修改。到第三次印刷时,我在许多篇幅下面写了一些注解,说明这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和我关系如何,有些还注明诗词的出处,篆书写了必要的释文,这样一来,书集就比较完整了,读起来味道更浓。

林正同志为我的第三本书法集写了后记,其中提到“陈贤俊同志阅历深,人生道路坎坷,实践经验丰富,这是他学习书法之所以领会快,悟性高的重要原因。”细想起来,这说法也有道理,工农商学兵我都做过,还有干部呀,囚犯呀,失业者呀,这些都是工农商学兵未能包括的,就是做工人我也做了十几种,如做木工、机器工、搬运工、建筑工等等;做干部也做了十多种,从班长做起,做到科长、主任、工会主席等等,复杂极了,在部队时还做过文化教员、政治教员、军事教官、宣传干事等等。经历过的事就会有印象,对学习书法也会有启发。我学过画地图,画建筑图,画机械图等等,又做过木模工,所以我画个扇面,就感觉很简单,不费什么力气,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写了很多扇面书法作品。我当过军事教员,对于教的方法,学的方法都很讲究,有个口号叫“教学相长”,就是教你如何学得快,如何教得好的技巧,这些东西都运用到学书法上来,所以提高很快,进步明显是有原因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书法有深厚的兴趣,有一定的基础,又勤力,那当然应该有回报。

            淡薄功名

到了2005年以后,我舞文弄墨的时间少了,这是必然的,年事已高,精力不足。当然,工作没有停止,只是注意作息,保重身体。  但因多年来我的作品被载入了一些书籍,如《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书法全集》、《世界华人书画家作品集》、《世界人物辞海》、《中国翰墨名家作品集》还有其他的书法集等。我又出版了书,又参加了中国书画交易中心的一些活动,参加了好几个书法协会,在许多刊物上发表过作品,所以,不断有电话打来、有各种书信寄来(即使我搬迁了住处,他们还是寄来旧址),如邀请函,要作品的,要我参加活动的,要求我入会的,任命我为××协会的终身名誉主席或终身名誉理事长的等等,这些我都不感兴趣了。他们或者是为了要钱,才到处发信,在电脑上搜索有我的名字,因为我的简介里写得令某些人有遐想,以为我是个大人物,如青年时代参军,在军政大学、陆军学院毕业,在工业领域工作多年,还当了什么主任等,而我却感到自己很渺小。来信中总是冠上我一个好听的称号,如什么“杰出人物”、“共和国精英”之类。如果一旦加入他们的什么组织,交会费也要8001000元,买他一个什么纪念品也要10002000元。开个什么座谈会、纪念会,会议费用也是个惊人的数字。还有组织什么旅游呀,参观呀,总是要各种离谱的费用。 这显然是某些搞文化的企业或机构的一条经营之路。为了弄清楚目前这种不良风气,我还是不怕麻烦地将来信登记起来,光是2005年到2008年,就收到278封这类的信件。自此以后,我就不理它了。

     十   四点体会

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话,事实上也是这样。我今年已八十岁了,总感到自己写的东西不行,这叫作“学而后知不足”,为了跟上潮流,不落后,所以还学习电脑技术,电脑里学的东西更多。如果说我学书没有体会吧,也不是,还是有点粗浅的体会,姑且谈谈我对学书的几点体会吧。

1、讲法度。

这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基础。法度是什么?法度就是规矩,不管你学什么书体,都有个规矩,不应离开了它,去讲求变化。前人说过“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这“唐人尚法”就是讲的唐代书法家们特别讲究“法度”,所以唐代的楷书最盛行。因为楷书是正书,或称真书,它是一笔一笔写来,不能马虎的。于右任先生编著了一本《标准草书》,他的本意也是企图把复杂的草书,搞成一个统一标准的范本。这也是于右任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现在的简化汉字,有些是从草书中来的,如时、尽、过、易、为,这些字都是从草书演变而来,这又是一种进步,把它规范了,在应用上就方便多了。我认为学书法,还是从楷书学起,把基础打稳,然后学其他的就有“根”了。有些人学了两天楷书,就学草书,这叫作“未学行,先学走(跑)”。不会有好的成果的。

我看了许多关于书法理论的书,古人的确积聚了很多经验,使我们现在学书的人容易入门,像欧阳询的结构三十六法,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等,都是非常精辟的教材,是学书之人的范本。

2、讲协调

协调,实际上是讲平衡。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范畴里,有很多词汇,很不容易领会,书法理论家们滔滔不绝的讲,譬如呼应,顾盼,避让,映衬;又讲曲中求直、齐而不齐、稳中寓险等等,这些都是在求平衡,讲协调。就讲建筑吧,我以前盖过房子,都是金字屋顶,要搞金字架,然后架桁子(檩子),再钉桷子(椽子),最后盖瓦;在架桁子当中,有些木料不很直的,有些弯曲,但是还是要用它,怎么办?这时就叫做“曲中求直”了,有经验的建筑工人,他就会处理这个问题,这时齐而不齐、稳中寓险都用上了。写字也是一样,汉字有笔画多的,笔画少的,有左大右小的,有右大左小的,多种多样,你如何处理,这就是技巧问题,如何使得它协调。一个字本身要协调,一行字要协调,一幅字更要协调,使人看了舒服,深入下去理解更有味道,这才算是好作品。

协调不等于平板、呆滞,它是在多种动态中,求得平衡对称,适当的安置笔画,令人看起来有趣,自然,即使是行书或草书,也有个动态美的问题,叫做动态平衡。落款、盖章也要讲究协调,弄得不好,它对作品本身会起到破坏作用的。

3、讲变化

学书者,不能不动脑筋,只会模仿,没有钻进去,就不能冒出来。临帖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独立思考,应该在原 帖的基础上求变化,求创新,写出自己的风格。

各种书体都是可以变的。变之则活,譬如你写一幅字,其中有几个字重复的你可否变一变,显得奇趣一些?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个山字即可变一变。在形态和格式上都是可变的,不要变得太离谱就是了,所以说“变而不守,新而不诡”就是这个意思。

我临过刘炳森先生书写的《历代游记选》字帖,字很多,也有很多重复的字,但他运用得很好,即变得很活。我也学过曾景充先生写的《行书要法》一书,都充分地讲了变化的必要性和变化的方法等。很多成名的现代书法大家,都在这方面用了很多功夫,才显得他们书法的魅力。

4、处处留心皆学问

除了上述三点,还有一点可作补充。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到处都有“课堂”。如我走到街上,往往会注意看人家的招牌写得如何,像陈景舒,秦咢生,沙孟海,张标等人写的招牌,我必要品尝一番,尝试要在那里学到一点什么东西,有时竟品尝到痴迷的地步,忘记了自己的所在。出外旅游,有书法的地方必到,并细心地欣赏它。譬如到肇庆七星岩的石室,那里有个书廊;到西安有个碑林;就是到了南雄,陈毅同志到过的地方有幅书法的墙,我也在那看了良久。家中的字帖,本来已不少,但是一见到有刘炳森的或陈景舒的,还是要买,所以他们两人的字帖我都各有七八本,因为我学隶书,现代人就是以他们两人为偶像。 

      尾声

我研习书法多年,本着陶冶性情,自我修养为目的,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也能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和赏识,现在就不必有更多更大的期望了,只希望老干大学办得更好,使更多的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我在九十年代写的一首诗,很符合这篇文章的主题,就让它来作结束语吧!诗曰“莫让华年付水流,勤挥妙笔写春秋,诗书陶冶身心健,翰墨纵横腕臂遒,軍旅风情常入画,神州盛貌任回眸,驱驰艺海浑忘老,潇洒人生唱自由。”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