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狂笑无端哭

        ——苏曼殊其人其诗

 

       陈贤庆

 

                                                一、清末民初的南社

 

南社,19091113日创建于苏州,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诗社。而实际上,它不仅是诗词家的组织,也是一个文学团体,一个政治团体。南社之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

南社由陈去病、柳亚子、高旭等人首创,陆续联络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文化界人士,后来几乎囊括了当时海内的各界精英和文人雅士。如政治、哲学、教育,法学、文字,历史、军事人才无所不有,文学艺术界名流更多。南社中人大多一人多艺,诗词、戏曲、绘画,书法、金石,触类旁通,各有所长。辛亥革命前后,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是上海,南社社友纷纷汇集于沪上,抨击时弊,参政议政,他们手中的武器便是如椽之笔。那时上海滩的大小报刊几乎都由南社社员在主持笔政,他们“欲凭文字播风雨”,大造反清舆论,影响巨大,一时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之天下”的霸气。
  
民国初建,南社得到了顺利发展的条件,社员遍布于全国各地的许多报馆。后袁世凯独裁及复辟,南社渐趋解体。1923 5月,柳亚子与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 8人发起组织新南社。新南社再次几乎囊括了当时海内著名的文人学士,诗、词、曲、剧、经、佛、书法、绘画、金石、考古、政治、哲学、教育、法学、文字、历史、军事等诸家无不齐全。

在南社的初期,有一位香山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也加入此组织,成为重要的成员之一,他就是苏曼殊。

 

       二、苏曼殊其人

 

苏曼殊为广东香山县沥溪人,苏家是经营茶叶的富商。父亲叫苏杰生,长年在日本横滨经商。他的第四房妻子是日本人河合仙。河合仙的妹妹叫若子,1884年,苏杰生与若子生下苏曼殊。苏曼殊原名玄瑛,字子谷。若子生下苏曼殊三个月后,就离开了他。1889年,苏曼殊5岁时,由其父苏杰生带回了国,由河合仙氏抚养。童年的苏曼殊没有感到多少家庭的温情,他在倍受冷漠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族人对这个异族所生的孩子总是看不惯,苏杰生的妻子陈氏更是把河合仙氏和苏曼殊看作眼中钉。河合仙氏受不了白眼,只好返回了日本。这一年,苏杰生经营亏本,回到广东,从此家道渐渐中落。
   
苏曼殊12岁那年,苏杰生去上海经商,留苏曼殊在家乡读私塾。养母河合仙氏从日本给他寄来的钱全被陈氏吞没。不久,苏曼殊大病一场,病中的苏曼殊被家人扔在柴房里气息奄奄而无人过问。后来,他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一经历给幼小的苏曼殊沉重的打击,以至他小小年纪竟然看破红尘,而去广州长寿寺出了家。但他毕竟是个孩子,有一次他偷吃鸽肉被发现,只得出了庙门。
    1899
年,15岁的苏曼殊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当他去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苏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这事后,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菊子。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死。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

当时,中国留学生云集日本,孙中山、黄兴、陶成章等纷纷组织反清的革命团体。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苏曼殊也振作起来。1903年,他在日本成城学习时,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又在东京加入过兴中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同年回国,任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民国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任职《中国日报》。后再赴日本,与孙中山、章炳麟等结为密友同志,并加入南社活动,成为南社重要的作家。由于童年的苦难、青年失恋以及时局的动荡不安,苏曼殊又到了惠州古寺中削发为僧。但是,虽然他从此流浪各地,但还是留心现实,参与革命活动,被称为“革命和尚”。他还醉心于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救国思想,赞同暗杀手段。他甚至还曾打算去刺杀保皇党首领康有为。后经人劝阻而终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并暗杀了宋教仁,从而引发了李烈钧等人发动的二次革命。苏曼殊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袁氏复辟,军阀混战,苏曼殊悲观失望,1918年病逝于上海,年仅34岁。

 

      三、苏曼殊的诗

 

苏曼殊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表现了多方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这里主要说说他的诗作。

苏曼殊早期的作品,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诗歌风格别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如最初发表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
   (其一)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其二)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苏曼殊现存诗约百首,大多为七绝。风格流畅清丽,即使出家后的作品,亦富有禅味而又不失凡间志趣。柳亚子评他的诗是:思想轻盈,文辞自然,音节和谐,是自然流露。今举数首供读者欣赏:

《淀江道中口占》: “孤村隐隐起微烟,处处秧歌竞插田。羸马未须愁远道,桃花红欲上吟鞭。”《住西湖白云禅院》: “白云深处拥雷峰,几树寒梅带雪红。斋罢垂垂浑入定,庵前潭影落疏钟。” 《晨起口占》: “一炉香篆袅窗纱,紫燕寻巢识旧家。莫怪东风无赖甚,春来吹发满庭花。” 《春日》: “好花零落雨绵绵,辜负韶光二月天。知否玉楼春梦醒,有人愁煞柳如烟。”

当然,苏曼殊的诗不少也表达了他作为爱国男儿的忧愤。最著名的,莫过于赠陈独秀的一首七绝: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知己陈独秀能看出老友装疯卖傻的无奈,直至晚年,陈独秀仍一再对人说,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不可多得,因为眼见举世混浊,厌世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他出路。柳亚子也认为:曼殊“其实不是真真退守,真真向后转走。我认为他晚年讲的话,实在是表示他极端激愤。”“无端狂笑无端哭”一句,还成了“名句”,因写了三十万言意见书后受了三十年冤屈的著名文人胡风就曾写道:“无端狂笑无端哭,三十万言三十年。……”

     四、苏曼殊的译作

    

晚清时节,译风大盛,而因中国是诗歌大国,二则诗歌文体翻译较难,当时译诗并不多,译入最多的是拜伦等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作。苏曼殊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译介上可谓独步译林,与严复、林纾同称为清末三大翻译专家。

    1906年后,在诗坛、画坛及佛教界名声大噪的苏曼殊进入文学译介高产期,先后出版四个诗歌译集:英译汉诗集《文学因缘》,它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最早的中英诗歌合集,搜集英译汉诗非常广泛,包括《诗经》全部以及李白、杜甫、班固、王昌龄、张籍、文天祥等的名篇。1911年东京神田印刷所出版了苏曼殊的《潮音》。该选本收汉译英诗又收英译汉诗、收苏曼殊自己译作又收他人译作、收中国人译诗又收外国人译诗。苏曼殊为《潮音》作序两篇,一英文,一汉文,后序收入1914年《拜伦诗选》时又被称为《〈拜伦诗选〉自序》。两篇序高度评价拜伦和雪莱,特别是论述诗歌翻译的理论问题,表现了苏曼殊的文学审美观,颇有研究价值。1914年,苏曼殊将一些西译汉诗和自己的汉译西诗,由东京三秀舍合集为《汉英三昧集》,泰东书局翻印时改为《英汉三昧集》。这些译本,对引入外国优秀诗歌以及推介中国优秀诗歌于世界,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苏曼殊最重要的翻译诗歌集就是《拜伦诗选》。苏曼殊的友人黄侃曾说:“(曼殊)景仰拜伦为人,好诵其诗。余居东夷日,适与同寓舍,暇日辄翻拜伦诗以消遣。”后来,苏曼殊立志将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诗歌介绍到中国,便翻译了《拜伦诗选》。苏曼殊也因之成为将拜伦、雪莱诗翻译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拜伦诗选》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本外国诗歌翻译集,这本诗集包括《哀希腊》《赞大海》《去国行》等四十多首抒情诗杰作,让国人首次领略到外国诗歌的特色,并成为当时具有新思想的文人学习写白话诗的范本。

          

 (此文刊登2007年4月29日《中山日报》之“香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