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新图书馆还需要建吗?

 

      陈贤庆

 

写下这个标题,自己也害怕了,颇有点“炒作”的味道,莫非想怂恿市民来一场辩论不成?非也,只不过因某事有感而发而已。

近日,有朋友问我,你写了不少文章,引用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史料,它们都装在你头脑中吗?还是要经常上图书馆去查阅?面对这两个问题,我忽然很有感慨。我不是大学问家,头脑中也是很空虚的;要查找资料,现在我已很少上图书馆,而多是通过网络搜索获得。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一是,现在网上的“图书馆”就很多,而且还分门别类,收藏了数不清的书籍;二是,我所需要的资料,在网上一般都能查找到;三是,查找到的信息,一般都有多条可以比较选择,很是方便;四是,找到所需的资料,可以复制、粘贴,免去抄写、复印之辛劳……你说,有如此方便丰富的一个“资料库”,我们还要在头脑中死记硬背某些信息,还要奔波于某区某路的图书馆吗?

由此,我又产生了一个担忧:数字信息工程如此的迅猛发展,“图书馆”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中,还有必要再建图书馆吗?听说,中山市新的图书馆就将建在逸仙湖畔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也上网查询,不料,竟然也查找到同样的疑问——“数字信息时代,我们还需要建图书馆吗?”而且,还有不少专家、学者也在探讨这个问题,我才知道,这疑问非我独有。

以严谨甚至刻板著称的德国人作过一次调查,大部分被调查者一致认为,虽然由于图书馆数据库的网络化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虚拟图书馆并得到优化,但图书馆将依然拥有一个建筑实体、一个外壳和形态。75%以上的专家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应是媒体馆和信息馆、计算机辅助学习中心和市民局的集合体,同时具有学习场所和图书博物馆的辅助功能。

上述的问卷调查很有代表性。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在数字信息技术方面,我们并不比别人落后很多,而中国是世界上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未来图书馆的建设,关系到国民的教育与素质,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多数参与议论的网民认为,作为实体的图书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是依然存在的,纸质图书报刊仍在大量产生,实体的图书馆就不会消失。但是,议论者普遍认为,图书馆也应该或者必须与时俱进,它的功能必然会有所改变,真的应该成为“媒体馆和信息馆、计算机辅助学习中心和市民局的集合体,同时具有学习场所和图书博物馆的辅助功能”

观此,我的担忧也渐消失。的确,数千年人类文化结晶——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图书资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很好珍惜。美国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但没听说过他们要废除图书馆。美国总统退位或一些名人以,都会建一座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图书馆。实体图书馆,今天仍是人类文明的标记。晚饭后,一杯香茶一张晚报,细细品味,或在柔和的台灯照射下,斜躺在床背上,手捧曹雪芹、巴金、屠格涅夫、海明威,与他们笔下的人物同悲欢,仍是许多读者不改的精神享受。今天,我们有幸又赶上了数字信息时代,手握笔记本电脑,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快速查找、阅读、欣赏到有声有色的所需要的资料。实体图书馆和“网上图书馆”都在为我们敞开大门,我们应该感到很幸福!

目前,我市各镇都建立图书馆,各村都争取建立图书室,这肯定是好事。但是,这些馆与室要办得真正受群众欢迎,而不是为了应付验收,那么,仅在书架上摆放数千册图书恐怕还不足够,还要在数字信息化方面下些工夫啊。

    至于中山图书馆新馆,相信不久将矗立在逸仙湖畔,倒影于碧波之中。与时俱进的中山人,也肯定会使得新馆具备新的功能、新的气象,做到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完美的结合。

 

      (此文刊登于2009年9月27日《中山日报》“文化”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