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与孙中山

 

       陈贤庆

 

         序言

 

今年77日,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芦沟桥、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自然成为办公室的话题。有位教师说到汪精卫,义愤填膺;再和他深入探讨,他除了知道汪精卫是汉奸,其余的,几乎一无所知。我觉得,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光是一个标签是很不够的,因而引发我写写汪精卫,尤其是写写他与孙中山的关系……

        革命宣传家

 

清末,在广东省番禺府三水县有一户汪姓人家。这汪姓人家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后迁往广东。188354日,这并不殷实的汪姓书香家庭,诞生了一位男孩。男孩取名兆铭,字季新。汪兆铭自幼受教育,190118岁时应番禺县试,即考中秀才。后为生活所迫,到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家任家庭教师。在这时期,他认识了朱执信、古应芬等人,并与其组织益群学社,讲究实学匡世。1903年,汪兆铭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次年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受西方国家观念及主权在民思想的影响,“固有的民族思想,勃然而兴”。

这段时间,孙中山正奔走四方,与黄兴、章炳麟等准备组建一个统一的反清革命组织。19057月,汪兆铭在东京谒见孙中山,孙中山非常重视汪兆铭的文才,请他参与组织的建设。孙中山的重要文件均由汪兆铭起草,孙中山阅后总感满意,极少改动,汪兆铭其实担任了孙中山秘书的角色。8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黄兴任执行部部长,汪兆铭任评议部部长,可见孙中山对汪的器重,也说明汪在同盟会里有相当高的声望。 

同盟会成立后,汪兆铭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19051906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论战,汪兆铭以“汪精卫”的笔名在《民报》发表一系列文章,如《满洲立宪与国民革命》、《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宣传革命主张,抨击清政府和改良派,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政论文佳作。而“汪精卫”这名字较之“汪兆铭”更为人所知。

1906年毕业后,汪精卫拒绝两广总督岑春煊令其归国服务的要求,随孙中山赴南洋筹设同盟会分会,任南洋革命党报《中兴日报》主笔之一,与保皇党的《南洋总汇报》继续进行论战。1908819日,孙中山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以“南洋小学生”为笔名发表文章《论惧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也》,文中说:“自精卫先生《民报》第六号《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一论出,言中外情势原原本本,使中国人士恍然大悟,惧外之见为之一除……拜读精卫先生革命可杜瓜分之论,不禁五体投地,神圣奉之。”此文后来收入《孙中山全集》。其后,汪精卫赴缅甸设同盟会仰光分会,后又参加在新加坡筹设同盟会南洋支部等工作,并筹募革命经费。190910月,汪精卫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报》主编,秘密复刊发行《民报》。  

 

       慷慨一刺客

 

1907年至1910年期间,同盟会发起的如镇南关、河口诸次战役都遭遇失败,让同盟会情绪日渐消沉。汪精卫感到非常愤慨,为此,他想以一死来激励革命。于是准备前往北京,试图暗杀当时的清朝高官。

孙中山、黄兴等认为汪精卫是同盟会重要干部,如此孤注一掷,殊不值得,便竭力劝阻。然而,汪精卫去志已决,他说:我要为已死的同志报仇,如果大家不放我去,我就投水自尽。临行前,他写信给胡汉民说:此行无论事之成否,皆必无生还之望。”“弟虽流血于菜市街头。犹张目以望革命军之入都门也

19101月,汪精卫与黄复生、陈璧君等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42日深夜,事泄后汪精卫与黄复生被捕,判处死刑。后经陈璧君奔走于肃亲王善耆门下,清朝统治者也担心杀了他俩会引发革命党人更大的反抗,于是改判其终生监禁。在狱中,汪精卫决心以死报国,他的诗从狱中传出,一时为人传诵:“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一年半后,辛亥起义爆发,汪精卫与黄复生由袁世凯开释出狱。

     开国功臣

在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段时期,汪精卫的作用和贡献如何?不同的观点会产生不同的汪精卫,比较流行的有如下的叙述:

“汪精卫出狱后,即任南方民军议和总代表伍廷芳的参赞,暗中秉承袁的意旨,与君主立宪党人杨度等组织国事共济会,鼓吹革命、立宪两派联合拥袁,实现南北统一。12月与李石曾等在天津组设同盟会京津保支部,任支部长,阻拦北方革命党人发动起义。1912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按孙嘱咐代起草临时大总统府就职宣言。后留在孙身边工作,力劝孙让位袁,并参加北上迎袁专使团。”

以上的叙述,让人觉得汪精卫是一位“叛徒”或“内奸”。但是,当时的形势,孙中山本人也明白,革命党人没有力量与袁世凯抗衡,当务之急是结束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本人也自愿让权于袁世凯,因而汪精卫的所为也就无可厚非。

民国成立时,以汪精卫当时在党内的地位和社会影响,他至少可以当一个部长以上的官员,黄兴就当了陆军部长,胡汉民就当了广东都督。当时汪精卫才30岁,而他却提出“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鸦片”的“六不主义”,放弃做官而到法国留学。辛亥革命后功成身退的,就当数孙中山和汪精卫了。

    孙总理遗嘱的“笔记者”

汪精卫赴法国留学,虽中途回国数次,但一去就是5年之久,直到1917年袁世凯死后才回国,参加护法运动。1919年在上海参与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任广东革命政府高等顾问、教育会会长等职。次年任国民党本部参议,参加国民党改组工作。在1924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国民党“二大”时,共产党人毛泽东就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曾与汪精卫合作,并代理过中央宣传部长。

192411月,汪精卫随孙中山北上入京。19252月孙中山病危,有遗嘱三份留世。过去,传《总理遗嘱》是汪精卫受命记录孙中山的口授遗嘱而成,由孙中山签字确认。但据于右任、张继等国民党元老的回忆,有另一种说法:

孙中山病重接受手术前,曾下一手谕,由李大钊、吴稚晖、李石曾、于右任、陈友仁5人,组成政治委员会。于右任提醒政治委员会,为预防不测,预先请吴稚晖为孙中山起草了遗嘱,并由多人包括汪精卫作了反复修改。220日,政治委员会推汪精卫将遗嘱草稿念给孙中山听,皆因汪精卫是广东籍人,孙中山容易听明白。311日,孙中山病情加重,但神志尚清醒,自知可能将不久于人世,乃对守护在病床前的亲属和汪精卫等人说:我可能要和你们分别了,把前次念给我听的两篇稿子拿来,我签字。 汪精卫就把遗嘱稿和墨水笔呈上,中山先生吃力地在遗嘱稿上签了字。随后由亲属宋庆龄、孙科及当时在病房守护的张静江、吴稚晖、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戴恩赛、邵元衡、戴季陶、邹鲁、陈友仁、何香凝依次签字为证明人,汪精卫最后又署名为笔记者

综上所述,中山先生的遗嘱,系由于右任提议,政治委员会讨论内容和名称,吴稚晖起草,众人反复商榷修改后,在中山先生病危时,由汪精卫向中山先生口述,经中山先生审听签字而成。汪精卫虽不是起草人,但是总理遗嘱重要修改人、见证人和笔记者。

      上海中山公园的来由

孙中山去世后的汪精卫,经历十分复杂,联共反共,用蒋反蒋,辞职复职,出国回国,主战主和,变化多端,两遭暗杀,直到身死他乡,非这篇短文所能详叙。汪精卫最大的罪恶,就是其“曲线救国”,193812月从重庆潜逃越南,发表艳电 ,公开投降日本。19395月赴日,与日本当权者直接进行卖国交易。19403月,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汪任行政院长国府主席

尽管汪精卫当了汉奸,仍以孙中山信徒自居。这里谈谈上海中山公园的来由。上海中山公园的前身是兆丰公园,为英租界的公园,不对中国人开放。19446月,汪精卫以纪念孙中山为名,将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是年11月,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病死。

此后,有些人认为,中山公园与孙中山并没有联系,且由汪伪改名,应取消;有些人 则建议,在园内建造孙中山塑像,使之名副其实。争论在持续……但是,渐渐,上海市民也接受了这个历史事实,认同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后记

   

    抗战胜利后,汪精卫夫人陈璧君以汉奸罪被国民政府判处无期徒刑。新中国成立后,陈璧君仍被关押苏州监狱。据说,孙夫人宋庆龄与廖夫人何香凝曾向毛泽东和周恩来建议,释放陈璧君,毛周表示同意,但陈璧君须于报上发一悔过书。此事被陈璧君拒绝,宁愿继续坐牢,1959617日在狱中医院病逝。是“顽固不化”,还是坚持夫君的什么“名节”?

抗日战争前的汪精卫,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是一位革命的宣传家、反清刺客、民国开国功臣、国共合作的参与者,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反对独裁统治的斗士……在复杂的时代,政治家的经历也肯定十分复杂,评价历史人物,须全面客观,不以其“不保的晚节”而否定一生;也不因其“丰功伟绩”而忌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