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

南社,19091113日创建于苏州,是辛亥革命前后著名的文学团体,而实际上,也是一个政治团体。南社之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

                         一、南社历史 

南社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反清阶段。南社成员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多是知识界革命激进分子,其活动中心在上海。1903年,高旭(高天梅)在松江发刊综合性杂志《觉民》。1904年,陈去病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提倡戏剧改良。1905年,高旭在日本发刊《醒狮》,次年,在上海建立同盟会江苏分会机关,创办健行公学,与柳亚子等共同发刊《复报》。1907年,陈去病在上海主持国学保存会,编辑《国粹学报》。在上述过程中,陆续联络了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文化界人士,为南社的建立打下基础。
  1907815(旧历七月七日),陈去病与吴梅、刘季平等11人于上海愚园集会,组织神社。1908 1月,柳亚子与陈去病、高旭等在上海决定成立南社。190911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举行第一次雅集,陈去病、柳亚子、朱锡梁、庞树柏、陈陶遗、沈砺、朱少屏、诸宗元、景耀月、林之夏、胡颖之、黄宾虹、蔡守等17人出席,其中14人为同盟会会员。会议宣告南社成立,选举陈去病为文选编辑员,高旭为诗选编辑员,庞树柏为词选编辑员,柳亚子为书记员,朱少屏为会计员。1911年,绍兴、 沈阳、 广州、南京等地相继成立越社、辽社、广南社和淮南社。年轻的鲁迅参加了越社。

南社几乎囊括了当时海内的各界精英和文人雅士。如政治、哲学、教育,法学、文字,历史、军事人才无所不有,文学艺术界名流更多。南社中人大多一人多艺,诗词、戏曲、绘画,书法、金石,触类旁通,各有所长。辛亥革命前后,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是上海,南社社友纷纷汇集于沪上,抨击时弊,参政议政,他们手中的武器便是如椽之笔。那时上海滩的大小报刊几乎都由南社社员在主持笔政,他们“欲凭文字播风雨”,大造反清舆论,影响巨大,一时有“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南社之天下”的霸气。
  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时期,南社社员亦积极响应,有的社员如淮南社发起人周实、阮式等还为共和而牺牲。柳亚子等以上海《天铎报》为据点,撰文和南京临时政府机关报《民立报》论战,反对与清廷及袁世凯妥协,主张北伐,彻底推翻清朝政府。这一阶段,是南社最有光彩的时期。

反袁阶段 民国初建,南社得到了顺利发展的条件,社员遍布于全国各地的许多报馆。陈去病、宋教仁等先后在杭州、北京设立南社通讯处和事务所。19121027日,南社于上海举行第七次雅集,柳亚子建议改编辑员三头制为一头制,并自荐。这一建议遭到否决,柳亚子愤而宣布“出社”。1914329,南社第十次雅集,决定接受柳亚子的意见,采取主任制。鉴于有少数社员依附袁世凯,会议通过的条例中特别规定:本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南社纪略》)会后,柳亚子重行加入南社。同年10月,在通讯选举中被选为南社主任。
  在反袁斗争中,南社社员牺牲的除宋教仁外,还有宁调元、杨德邻、范光启、周祥骏、姚勇沈、吴鼐、仇亮、陈以义、陈其美、陈子范等。南社积极搜集他们的文稿、诗稿,为他们作传,借以表彰革命精神。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全军溃散,南社社员看不到出路。1915年旧历中秋节,顾无咎、柳亚子等人结酒社,顾无咎还自号“神州酒帝”。他们天天狂歌痛饮,反映出极端苦闷消沉的情绪。  

解体阶段 1917年,正当张勋复辟前后,南社内部因对同光体的评价而发生争论。姚锡钧、胡先骕、闻宥、朱玺等吹捧陈三立、郑孝胥等遗老诗人,柳亚子、吴虞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争论中,朱玺由为“同光体”辩护发展为对柳亚子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81日,柳亚子以南社主任名义发表紧急布告,宣布驱逐朱玺出社。随后,又驱逐了支持朱玺的成舍我。同月,成舍我与广东分社的蔡守结合起来,成立“南社临时通讯处”,号召打倒柳亚子,恢复原来的三头制,并提名高燮等出任文选、诗选和词选主任。陈去病、姚光、王德钟等支持柳亚子。自814日至915日,先后有社员8200余人次在《民国日报》发表启事,声明“驱逐败类,所以维持风骚;抵制亚子,实为摧毁南社”。同年10月,进行南社改选,在收到的432票中,柳亚子以385票继续当选。
  由于这次内讧,柳亚子受到刺激,心灰意懒。191810月,劝社友改选姚光为主任。此后南社即每况愈下,社务逐渐停顿。192310月,北京国会选举总统,曹锟以每票5000元的价格收买议员,高旭等19名社员收贿投票。此事敲响了南社的丧钟。1029日,陈去病、柳亚子等13人发表《旧南社社友启事》,宣布不承认高旭等人的社友资格。

另建阶段 1923 5月,柳亚子与叶楚伧、邵力子、陈望道等 8人发起组织新南社。其中邵、陈当时是共产党员。这是柳亚子和旧南社分裂,支持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勇敢的行动。1014日,新南社于上海召开成立大会,选举柳亚子为社长,邵力子等为编辑主任。柳亚子宣布:“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对于妇女问题、劳动问题,更情愿加以忠实的研究。(《新南社成立布告》)次年1, 南社湘集在长沙成立,声称与新南社宗旨“稍异”,目的在于“保存南社旧观”(《南社湘集导言》)。

南社几乎囊括了当时海内著名的文人学士,诗、词、曲、剧、经、佛、书法、绘画、金石、考古、政治、哲学、教育、法学、文字、历史、军事等诸家无不齐全。如马君武、马叙伦、沈钧儒、黄侃、胡朴安、吴虞、黄兴、冷遹、廖仲恺、何香凝、于右任、田桐、林白水、雷铁厓、戴季陶、朱少屏、傅熊湘、黄晦闻、胡朴安、马一浮、张志让、蔡寅、张维城、王芃生、汪东、邵飘萍、苏曼殊、杨天骥、欧阳予倩、李叔同、经亨颐、柳亚子、黄虹宾、杜国庠、杨杏佛、刘大白、陈望道、沈尹默、林庚白、高吹万、高旭、姚石子、沈雁冰、黄摩西、包天笑、吴梅、邓尔雅、沈体兰、陈望道等等,均为我国近、现代文史方面的名家。况他们多一人多艺,精通旁家。南社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这在中国历史上也属少见。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末,更是发展到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院长尽为南社社员:行政院院长汪精卫、立法院院长劭力子、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参议院议长张溥泉,南社可谓几欲一统天下。
    1925
年后,柳亚子全力投入改组国民党的工作。新南社活动停顿,南社湘集则一直活动到抗战前夜。

1935年,为纪念南社“籍诗文号召天下,鼓吹革命”的精神,由柳亚子出面,联络南社、新南社的部分社员,又成立了“南社纪念会”,并吸收了社外热心支持者蔡元培、章乃器、钱昌照、曾虚白、赵景琛、刘海粟、黄苗子、郑逸梅等人参加,会员近400人。
  柳亚子领导的“新南社”成员,抗战期间在重庆、香港、福建等地,组织过诗社,其最后的活动是纪念南社成立40年时在北平举办的“南社雅集”。 

                       二 南社人物选介

柳亚子(1887-1958),名弃疾,江苏吴江人。1903年加入中国教育会,到上海进入爱国学社,认识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家。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和光复会。1907年游上海,便与陈去病、高旭等酝酿南社。1909年南社成立后,他做了很多实际工作,表现了更多的热情。
   作为年轻的诗人,柳亚子对当时的各色腐朽诗派,是有冲击的力量和勇气的。辛亥革命前的诗,追怀民族英雄,悼念革命烈士,揭露清王朝的腐朽黑暗,抒发革命的怀抱和理想,表现了旺盛的革命热情和意志,特别是七言律绝,表现得尤为明显。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也不像南社的许多诗人那样容易消沉颓丧,他批判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妥协,铙歌慷慨奏平胡,大局终怜一着输。在诗袁声中,他的革命意志依然是昂扬的,作《孤愤》:
   孤愤真防决地维,忍抬醒眼看群尸?美新已见扬雄颂,劝进还传阮籍词。岂有沐猴能作帝,居然腐鼠亦乘时。宵来忽作亡秦梦,北伐声中起誓师。
   诗人愤怒地斥责了袁世凯的盗国,也狠狠地鞭挞了刘师培等封建馀孽的卑劣。他是南社诗人中一个少有的随着时代前进的爱国诗人。

陈去病(1874-1933),字巢南,江苏吴江人。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有江湖任侠之风。最初受康梁维新运动的影响,后来转向革命。在南社成立前,他就是一个活跃的革命分子。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在上海)、拒俄义务队(在日本)、中国同盟会(在芜湖)等革命团体,组织过神交社”(在上海)秋社”(在杭州)。又曾远到岭南,进行革命活动,表现了昂扬豪迈奋发有为的革命精神。诗作最多,大抵歌颂宋明民族英雄、革命烈士和游侠剑客,借以抒发革命怀抱,感慨生平。如《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淞泛海》:
   舵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渚有无中;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唯有胥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高旭(1877-1925),字天梅,江苏金山人。他出身于地主家庭,1904年留学日本,1906年归国后,在上海创办健行公学,提倡革命,并为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高旭早年即愤慨于吟花弄鸟的腐朽诗风。他吸取了诗界革命的进步因素,作了不少通俗诗歌,鼓动革命。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的诗风渐入颓唐:一曲清歌两行泪,可能唤醒国人无风雨飘摇同此感,可能词笔挽沧桑 

在南社作家中,苏曼殊(1884-1918)别具一格,倾倒一时。他原名玄瑛,字子谷,广东香山县人。母日本人,生于日本,1889年随父回广东原籍。由于复杂的家庭关系,他幼年即孤苦零仃。在革命潮流的激荡下,1903年,他在日本成城学习时,参加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回国,任苏州吴中公学教授和上海《国民日日报》翻译,后去香港,旋至惠州古寺中削发为僧。从此流浪各地,一面留心现实,与革命党人交游,一面又追逐庸俗的享乐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更甚,竟以颓废终。
   苏曼殊在短短的流浪的一生中,学习了中文、日文、英文和梵文,兼工诗画,能写散文、小说,翻译过拜伦诗和法国雨果小说《悲惨世界》,表现了多方面的努力和特出的才能。1903年他开始在《国民日日报》上发表诗文和翻译小说。这时正是轰轰烈烈的苏报案发生之后,爱国运动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时候,苏曼殊在他的作品里,也表现了爱国青年的锐气和雄心。他的诗风格别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如最初发表的《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七绝二首:
   (其一)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
   (其二)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的诗突出地反映了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革命前途的失望和苦闷情绪。  

苏曼殊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仅二章,未完)、《绛纱记》、《碎簪记》等六篇,都以爱情为题材。他的小说带有比较浓厚的悲观厌世色彩,而文词清丽自然,情节曲折生动。对辛亥革命后盛行于上海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有一定的影响。

                         三、南社小结 

南社成立时,即企图领导文坛,开一代风气。高旭在《南社启》中明确宣称:欲一洗前代结社之弊,作海内文学之导师。他们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普遍要求通过文学阐扬“国魂”,激发群众的“爱种保国”之念,反对清朝政府的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但是,在具体的文学主张上,却很不一致。
  南社文学以诗歌为主,大体以辛亥革命为分界线。此前,主题多为批判清朝统治,倾诉爱国热情,呼唤民主,谴责专制,号召人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而斗争,风格慷慨豪壮。此后,主题转为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抒发理想破灭的悲哀,斥责袁世凯的称帝丑剧,风格愤郁低沉,有些甚至流为靡靡之音。
  南社成员在小说创作方面,没有与诗歌、戏剧同步,呈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却吸收了小市民的庸俗、浅陋和淫秽而形成了“鸳鸯蝴蝶派”。当时,鸳派的核心人物多为南社中人,如周瘦鹃、包天笑、陈蝶仙、范烟桥、徐枕亚等。有关“鸳鸯蝴蝶派”,我们在另文介绍。

南社建立期间,国粹主义思潮正在革命派内部流行,南社作家大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影响。他们要求光大民族文化,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但是,却不能正确处理继承与革新、吸收外来进步文化和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之间的关系,笼统地号召保存国学。其结果,既不能继续推进改良派所倡导的文学改良运动,也不能扶掖在文学实践中所出现的新芽。“五四”时期,不少人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反对者。

南社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几经反复,不久就烟消云散,最有生命力的时间不过数年,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柳亚子先生在总结南社历程时说,其短命之因在于民族主义一面。
   
鲁迅先生曾分析南社衰亡的原因说:南社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着一种幻想,认为只要将满州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谁知赶走了满清皇帝以后,民国成立,情形却完全不同,所以他们便失望,以后有些人甚至成为新运动的反动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这种执于一端的观念,正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从南社的行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革命的一些特征,也可领悟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彻底的原因所在。

总之,南社作为我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文学团体,在中国近代革命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